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被引量:7
1
作者 傅守祥 《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6-119,共4页
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全球化而必然走向衰落,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怀古倾向却极有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衰萎。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仍是现代性的建构和培育... 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全球化而必然走向衰落,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怀古倾向却极有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衰萎。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仍是现代性的建构和培育。应彻底抛弃“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造,“会通中西”,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构建起先进的本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文化 文化同质化 文化现代化 “会通中西”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技术先于科学”——一种对技术与科学关系的存在论解释 被引量:5
2
作者 易显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1,共5页
传统观点认为,技术是应用科学。而技术先于科学的观点,是对技术与科学关系在存在论上的揭示,是对传统观点的一种倒置。技术与科学在存在论上的关系,是深入到了本体论层次上的技术与科学最本真的"存在"关系,而认为"技术... 传统观点认为,技术是应用科学。而技术先于科学的观点,是对技术与科学关系在存在论上的揭示,是对传统观点的一种倒置。技术与科学在存在论上的关系,是深入到了本体论层次上的技术与科学最本真的"存在"关系,而认为"技术是应用科学"的观点,却是停留于知识论层次上的理解,相比而言,存在论理解无疑更为深刻与彻底。技术先于科学的存在论理解实现了技术与科学关系在历史与逻辑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科学 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贸易比较优势及其要素禀赋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书虹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28-131,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以"两头在外、三来一补"为特征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从而为中国成为"中国制造"重要基地之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导致中国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受外国市场需求的... 改革开放以来,以"两头在外、三来一补"为特征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从而为中国成为"中国制造"重要基地之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也导致中国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受外国市场需求的影响。文章主要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产业间的比较优势现状,并对其要素禀赋特征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间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语境中权力道德生态的不平衡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土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105,共3页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优良的权力道德生态作支撑。当前,我国权力道德生态正处于"传统→现代"的伦理边际,一方面现代性道德精神逐渐生成,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内核"又难以割舍,在社会和谐的语境中,权力道德生态呈现出...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优良的权力道德生态作支撑。当前,我国权力道德生态正处于"传统→现代"的伦理边际,一方面现代性道德精神逐渐生成,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内核"又难以割舍,在社会和谐的语境中,权力道德生态呈现出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官本意识与民本意识的错位,权力伦理与权利伦理的失衡,人情伦理消解宪政伦理、身份伦理掩盖契约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道德生态 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及其现代置换
5
作者 唐土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4,共5页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专制道统、礼仪制度、宗法等级观念等,以其既有的社会传导功能阻滞着人之现代化实现。它消解着人们的法治意识,破坏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应然秩序和价值期待,并造就了当今政治道德生态的多种症候。在现代化的追梦中,必须摒弃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实现政治伦理文化的现代置换,真正构建一种以人民利益至上,平等精神、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伦理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政治伦理文化 惰性因素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权力的价值性及其维度 被引量:6
6
作者 唐土红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0-155,共6页
在言及权力时,多数学者均将权力视为一种工具,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权力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东西,除工具性之外,它还具有被人们淡忘的一面,即价值性。工具性只是权力的"外显"性特征,价值性才是权力的"内生"性特... 在言及权力时,多数学者均将权力视为一种工具,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权力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东西,除工具性之外,它还具有被人们淡忘的一面,即价值性。工具性只是权力的"外显"性特征,价值性才是权力的"内生"性特征。权力的价值性是权力内在的本质属性,它并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权力的价值性有三重维度,即公共性、责任性与亲和性。就它们的关系而言,公共性是权力最重要的价值属性,责任性是权力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亲和性则是权力最根本的价值旨归。权力的工具性只有接受权力的价值性规导,权力才能真正走向人间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价值性 公共性 责任性 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权力合法性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8
7
作者 唐土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3,共5页
权力合法性是公众对权力的确证,任何政治权力均会涉及合法性,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只倾注于权力合法性的政治视角,忽视了权力合法性应有的内核——伦理道德因素。事实上,在权力合法性的诸多支撑要素中,伦理因素是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 权力合法性是公众对权力的确证,任何政治权力均会涉及合法性,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只倾注于权力合法性的政治视角,忽视了权力合法性应有的内核——伦理道德因素。事实上,在权力合法性的诸多支撑要素中,伦理因素是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是公民体认权力是否正当的前提,是权力赢得合法性的驱动器,研究和巩固权力合法性必须从伦理道德因素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合法性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率与公平:基于行政伦理的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唐土红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7-171,共5页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演进都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平衡过程。公平与效率二者兼得是最佳选择,但他们又存在着矛盾,在公平与效率两难选择中,最终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演进都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平衡过程。公平与效率二者兼得是最佳选择,但他们又存在着矛盾,在公平与效率两难选择中,最终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学界提出了诸多建议。从行政伦理的维度看,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只能舍效率而取公平,这是行政伦理的道德目标与价值选择。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抉择,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如何重建公平比单纯强调效率意义更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 公平 行政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法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庆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从马克思一直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宣告了传统同一性辩证法理论的终结。柏拉图"思辨辩证法"的道路已经被证明此路不通,我们必须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返回到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对话辩证法"。语言哲学... 从马克思一直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宣告了传统同一性辩证法理论的终结。柏拉图"思辨辩证法"的道路已经被证明此路不通,我们必须选择另外一条道路:返回到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对话辩证法"。语言哲学发生的语义学向语用学的转向为辩证法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契机,辩证法的语言学转向并不是语义学的转向,在本质上是一种语用学的转向。这种转向的内涵就是"对话"作为一种以言行事行为,在一种完成行为式立场上,通过语言游戏,最终达到商谈共识,从而实现团结的目的。因此,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具有双重的意蕴,在语言哲学的意义上它是一种对话辩证法,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它是一种团结理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作为一种"对话辩证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辩证法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辩证法 语言哲学 语言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休闲中的人际交往及其伦理构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郝玉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休闲在人际关系中展开,通过人际互动体现出人的"类"本质,实现"群体"的共在。理想性的休闲应是人际性的回归,使人际关系全面展开,是人际交往的生动空间,是人际和谐的构建模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休闲交往出现了特权... 休闲在人际关系中展开,通过人际互动体现出人的"类"本质,实现"群体"的共在。理想性的休闲应是人际性的回归,使人际关系全面展开,是人际交往的生动空间,是人际和谐的构建模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休闲交往出现了特权化、功利化、唯我化、虚无化的异化状态。要形成休闲交往的良性秩序,就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休闲交往关系,完善休闲交往主体的角色责任体系,推行文明的休闲交往礼仪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 人际交往 交往关系异化 良性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性批判的两条道路(下)——在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间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海德格尔 马克思 人的主体性和理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性批判的两条道路(上)——在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之间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丹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3,92,共6页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海德格尔 马克思 人的主体性和理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之善如何可能——基于公权与民权均衡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土红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公权与民权是政治生活中的孪生姊妹,他们的殊分与同一,造就了二者的博弈与均衡。如何厘定权力边界,保持公权与民权的平衡,维护公共权力的权威性与至善性,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权与民权是否均衡和谐的问题... 公权与民权是政治生活中的孪生姊妹,他们的殊分与同一,造就了二者的博弈与均衡。如何厘定权力边界,保持公权与民权的平衡,维护公共权力的权威性与至善性,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权与民权是否均衡和谐的问题既是个法律问题,亦是个道德问题,其博弈的焦点在于公共"善"与个体"善"的冲突与平衡。在当代中国,重构公权与民权均衡,必须加大政治改革力度,解决权力制衡与民众参与问题,搭建公权与民权的话语频道,让公共权力真正回归社会,并最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权 民权 博弈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的发生概念: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14
作者 王庆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60,共9页
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 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而海德格尔转换了胡塞尔现象学发生概念的论域,转而去寻求存在论的发生,德里达则把辩证法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研究,在起源处实现了发生与结构的共源,从而使起源由奠基性本质转为奠基性事实,解构了胡塞尔的作为"先验现象学"的发生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 先验发生 存在论发生 辩证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领域的人权问题
15
作者 任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84,共5页
宗教和人权的冲突使人类陷入纠缠不清的道德困境,也因此成为重大的国际伦理问题。事实上,宗教只不过是人的创造物,宗教的普遍性价值形式正是人的普遍性价值形式。由于人权是人人应当享有的普遍性道德权利,因此人权就是宗教的价值基准:... 宗教和人权的冲突使人类陷入纠缠不清的道德困境,也因此成为重大的国际伦理问题。事实上,宗教只不过是人的创造物,宗教的普遍性价值形式正是人的普遍性价值形式。由于人权是人人应当享有的普遍性道德权利,因此人权就是宗教的价值基准:任何践踏人权的教义和宗教行为都是恶,任何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的宗教行为都是善。这就是宗教领域的人权的基本要求,其底线伦理是:人人应当享有祛除苦难的权利。它具体展开为尊重平等的伦理精神,并把这种伦理精神一以贯之地融入商谈理解的基本程序之中,切实依靠以伦理责任为要义的法律制度,以有效保障其具体实践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人权 价值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以G.A.科恩的意见为线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娴静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4,共10页
G.A.科恩曾对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给予极大肯定,他认为,森倡导的把人们的关注点从商品及效用转到个人状况上,是对平等问题之当代反思的一大革命式飞跃。同时,科恩又认为可行能力不足以描述个人状况,应以“midfare”代替之。... G.A.科恩曾对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给予极大肯定,他认为,森倡导的把人们的关注点从商品及效用转到个人状况上,是对平等问题之当代反思的一大革命式飞跃。同时,科恩又认为可行能力不足以描述个人状况,应以“midfare”代替之。如果从可行能力与功能性活动的概念、可行能力与个人福利的关系、自由的多层面、可行能力的优缺点四个维度对可行能力进行再审视会发现:科恩提出的midfare概念与森提出的功能性活动概念相对应,而不与可行能力概念相对应;不仅是功能性活动,可行能力也与个人福利密切相关;可行能力并不是一个完全主动性的、具有竞技特征的概念,他人的选择、公众的行动、公共政策的影响等都会使人们的可行能力得到增强或削弱;midfare不具备可行能力的优势,也无法弥补可行能力所具有的不足。因此,科恩提出的应以midfare代替可行能力的意见,源于他对可行能力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行能力 个人福利 自由 midfa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忽视的司马光儒学——基于司马光的人性论和制度儒学的分析
17
作者 包米尔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1,共6页
司马光强调经世致用之学,积极探究过往历史和所处时代存在的问题并归纳总结规律,他重视的不仅是理论构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际行动。因这一坚持,司马光以务实的精神把人性论纳入"用"的层面,提出"性善恶混"和&q... 司马光强调经世致用之学,积极探究过往历史和所处时代存在的问题并归纳总结规律,他重视的不仅是理论构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际行动。因这一坚持,司马光以务实的精神把人性论纳入"用"的层面,提出"性善恶混"和"情道一体",并以此为根据和出发点,用以礼治国、以德取才和赏罚分明之路径达到"长其善而去其恶"的目的。就对权力的制约层面而言,司马光儒学与理学的为学取向不同,理学家重执政者的心性修养和道德觉悟,希望从内的方面约束执政者的动机心意;司马光以史为鉴,强调"以礼治国",欲求通过制度设计来为权力提供规范和划定边界,他是制度儒学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恶混 情道一体 制度儒学 以礼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