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托特色资源促进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彭州市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698-7700,共3页
介绍了中国乡镇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以四川彭州市为例,多角度分析了该市各乡镇的特色资源,规划了乡镇产业集中发展区和特色产业经济区,并对优化县(市)域经济产业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特色资源 乡镇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 被引量:108
2
作者 庄贵阳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5年第11期79-87,共9页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其他方面,中国都是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之中,以重化工产业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和气候压力。虽然《京都议...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其他方面,中国都是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之中,以重化工产业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和气候压力。虽然《京都议定书》生效并没给现在的中国带来切实压力,但对未来中国影响巨大。发展中的中国必须做好迎接后京都挑战的准备。本文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在英国的实践,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驱动两方面说明了中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并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和潜力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发展 京都议定书 工业化 重化工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被引量:67
3
作者 庄贵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5期303-308,共6页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瓶颈性约束,...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瓶颈性约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文章概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目标的背景,分析了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类发展总体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谋 康文梅 张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0-7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发展水平也实现了快速提升。本文采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更新后的计算方法测算了中国1978—2017年人类发展指数,以及我国东、中、西与东北四个区域1982—2017年的人类发展指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发展水平也实现了快速提升。本文采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更新后的计算方法测算了中国1978—2017年人类发展指数,以及我国东、中、西与东北四个区域1982—2017年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对人类发展指数变化趋势分阶段进行了分析;利用SDA方法对全国和四个区域的人类发展指数驱动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包括:①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类发展水平实现了从低发展水平阶段向高发展水平阶段的提高,从1978年的0.410增加到2017年的0.752,增幅为83.4%;1978—2017年人类发展水平的增长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94年低人类发展水平阶段、1995—2009年中等人类发展水平阶段、2010年至今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②经过40 a历程,中国所有省份全部脱离低人类发展水平阶段,进入中、高人类发展水平,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已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③在全国整体水平实现升级发展的背景下,区域间的人类发展水平差异也有缩小,从1982年不同区域最高值0.47和最低值0.37差距0.10,缩小到2017年最高值0.77和最低值0.70差距0.07。④从人类发展指数的分项指数来看,全国与四大区域在改革开放以来均呈现为健康指数高起点低增长,教育和收入指数低起点高增长,收入指数增幅最大的特征。⑤中国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各分项指数贡献率变化趋势表现为收入指数贡献率的下降,教育和健康指数贡献率的上升,随着“五位一体”发展实践和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三个分项指数推动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有望更加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类发展指数 SDA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问题研究的概念模型及其发展阶段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133-136,共5页
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第一代脆弱性评价、第二代脆弱性评价和适应政策评价。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主要变量出发,分析并综合比较了四个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及其不同特点,反... 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第一代脆弱性评价、第二代脆弱性评价和适应政策评价。从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主要变量出发,分析并综合比较了四个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及其不同特点,反映了人们对适应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规律,试图给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脆弱性 适应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特征、要求与路径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莹 吉治璇 潘家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解与研判“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主要特征、具体要求与实现路径,能够提升对“双碳”目标的认识,更好地释放系统性变革带来的红利以及规避所伴随的风险,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全球碳中和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系统性变革 净零碳转型 范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消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陈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5,共4页
培育绿色理念,促进绿色消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消费发展,但绿色消费的现状、趋势和实践折射出人们对绿色消费仍存在一些误区。以绿色消费促进经济高质... 培育绿色理念,促进绿色消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消费发展,但绿色消费的现状、趋势和实践折射出人们对绿色消费仍存在一些误区。以绿色消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理念、政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创新,坚持节约优先的绿色消费理念、完善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绿色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消费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消费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政策路径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坤 潘家华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9,共9页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展现大国责任担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探究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展现大国责任担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探究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制,有助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稳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从增长、就业、绿色、成本、风险五个维度系统剖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然后基于这五个维度阐释碳中和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最后提出迈向碳中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政策路径为:加速能源转型,以可再生能源助推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激发绿色需求,以绿色消费倒逼零碳生产;拓宽区域合作,以资源对接和多能互补促进互利共赢;创新发展范式,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 能源转型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保留 潘家华 陈梦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8,共17页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大趋势,进而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传统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中心和外围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地理模型,涵盖了非能源、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个不同部门,同时考虑了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个要素,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分散力。研究发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大小会影响中心和外围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的长期均衡效用水平,并且可再生能源份额上升会导致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趋于减弱;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贸易自由度变化对产业空间均衡分布的影响,发现提高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后,在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所呈现的“中心-外围”形式中,中心地区的集聚力趋于弱化,外围地区的分散力得以强化;以零碳能源为要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使得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并推动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产业空间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由垄断集中向扁平分散化方向转移的动能,从而提速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转轨别离化石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能源转型 产业空间分布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双碳”战略研究——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莉雯 王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0-453,共14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双碳”目标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能否助力减排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为验证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复杂的影响路径,文中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 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双碳”目标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能否助力减排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为验证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复杂的影响路径,文中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显著抑制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数字经济可以帮助调整能源结构进而显著减少碳排放;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特征;在3种空间距离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展现出空间溢出特征。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工业领域碳减排: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1,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碳排放的大幅增加。工业领域能否实现碳减排目标是我国高质量实现“碳达峰”和顺利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现状,实现碳减排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伴随着碳排放的大幅增加。工业领域能否实现碳减排目标是我国高质量实现“碳达峰”和顺利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现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各区域工业化进程不均衡;三是国外技术封锁增加技术获取和改进难度;四是转移排放总量较大;五是地缘政治博弈影响。面向未来,为实现工业领域碳减排亟须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产能转移,降低资源能源消费;协同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目标,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发展“双碳”目标 碳减排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黎协定》下第一次全球盘点的进程与成果解析
12
作者 周亚敏 潘家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6,共10页
全球盘点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巴黎协定》下的第一次全球盘点,明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进展并指出弥合差距的路径,但各相关方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鉴于此,该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回顾法、时间... 全球盘点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巴黎协定》下的第一次全球盘点,明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进展并指出弥合差距的路径,但各相关方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鉴于此,该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回顾法、时间轴法和博弈论方法,对首次全球盘点的进程和成果进行深入解析。研究发现:①首次全球盘点历经科学强化、技术对话和政治共识3个阶段,历时5年多,其中科学强化阶段所锚定的1.5℃温控目标为此次盘点奠定了总基调。②首次全球盘点将重点聚焦在减缓、适应、执行及支持手段这3个具体领域,充分释放信号作用。③盘点最突出的成果是达成“能源系统转轨别离化石燃料”新共识,为各国2025年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国际社会2028年开展第二次全球盘点指明方向。④在围绕全球盘点的博弈中,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油气输出性经济体和气候脆弱国家这4类典型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秉持各异的核心立场,相互掣肘但整体推进盘点进程。⑤盘点成果全面系统,共识多达196条,但针对三大焦点领域的细化目标,并不清晰且不具刚性,需在第二次全球盘点深入强化。首次全球盘点表明全球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不可逆转。建议:一方面,中国需结合第一次全球盘点成果强化政策研究,为2025年提交与1.5℃温控目标相一致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国应持续推进以零碳产业优势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战略方针,不断拓展国家发展权和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盘点 转轨别离 化石燃料 典型利益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23
13
作者 何建坤 刘滨 +11 位作者 陈迎 徐华清 郭元 胡秀莲 张希良 李玉娥 张阿玲 陈文颖 韦志洪 段茂盛 张晓华 吕应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4期147-153,F0003,共8页
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 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社会经济影响 减缓碳排放 对策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持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 被引量:32
14
作者 张莹 陈涛峰 +1 位作者 陈洪波 潘家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6,共11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客观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指标,利用2003—201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客观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指标,利用2003—2017年283个中国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并比较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将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扶持政策是否促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结果显示:(1)扶持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这些城市的发展质量,且扶持政策越早实施效果越明显。(2)扶持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更为显著。(3)扶持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对中西部地区以及有色冶金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中国应制定更加明确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分类标准,确定差异化的转型路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扶持力度,引导森工和石油类资源枯竭型城市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多期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北京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郑艳 潘家华 吴向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4期188-192,共5页
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增温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其中,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消耗等都是影响城市... 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城市增温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增温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其中,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消耗等都是影响城市增温的主要因素。此外,分析还证明了采暖度日指数和制冷度日指数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增温 热岛效应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协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Ⅱ):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 被引量:39
16
作者 陈宜瑜 丁永建 +10 位作者 佘之祥 林而达 潘家华 周广胜 王守荣 周大地 李从先 张建云 徐国弟 刘春蓁 吴宗鑫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2期51-57,共7页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与... 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与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气候影响的利弊分析。进而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 利弊分析 适应与减缓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气候谈判新格局与中国的定位问题探讨 被引量:16
17
作者 潘家华 王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2012年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8届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包括《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在内的一揽子成果,结束了长达5年的巴厘路线图谈判授权(以下简称巴厘授权),同时也意味着德班平台的密集谈判正式开始。与... 2012年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18届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包括《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在内的一揽子成果,结束了长达5年的巴厘路线图谈判授权(以下简称巴厘授权),同时也意味着德班平台的密集谈判正式开始。与巴厘授权"双轨"谈判相比,德班平台是在一个轨道上谈判,但这并不表示部分缔约方关于"双轨"的诉求、立场已经调整,而是各方持不同诉求,在德班平台谈判中寻求可以实现谈判诉求的表现形式。因此,德班平台一轨谈判,并没有简化、溶释问题,而是让问题更为集中的呈现。德班平台授权之初,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就是否授权开启德班平台谈判即存争议,而之后的磋商中,小岛国联盟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法律形式、资金来源等一些主要关切上立场渐远,而与欧盟逐渐趋同。欧盟与小岛国联盟也成为推动德班平台谈判最积极的力量。公约长期以来呈现的南北国家集团立场分异格局,正在面临调整,新的谈判力量也在重组。各方在德班平台谈判下利益诉求的巨大差异,使得谈判进展不畅,未来各方将继续围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解释、减排的模式和目标、资金来源与治理、未来协议的法律形式等方面展开博弈,寻求共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受关注程度也有了根本改变,我国一直所坚持的发展中国家定位,正受到来自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中国对外投资与援助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要求中国转换身份、承担更多国际义务的呼声和预期。然而,中国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地位包括国际气候治理进程,话语权限仍然十分有限,远未达到主导世界进程的地位。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不论是角色被转换还是自我调整,仍然需要韬光养晦,强健筋骨;权衡责权,量力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际治理 格局 立场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移民动力机制:基于混合研究范式的宁夏案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艳 孟慧新 +2 位作者 谢欣露 石尚柏 范建荣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72,共11页
我国西部地区是典型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也是气候贫困和气候移民高发地区。本文以宁夏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探索性分析与验证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气候变化引发贫困和移民的复杂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研... 我国西部地区是典型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也是气候贫困和气候移民高发地区。本文以宁夏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探索性分析与验证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气候变化引发贫困和移民的复杂动力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脆弱性是影响气候移民的内在驱动力,长期气候和环境变化导致的气候容量匮乏是引发宁夏中南部地区气候贫困和气候移民的最关键驱动因素,其它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发展水平等。本文构建了气候移民动力机制的DPSIR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衡量气候容量、气候贫困的具体指标,可以此甄别出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贫困型"生态移民,并为制定与实施地区移民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脆弱性 气候移民 气候贫困 气候容量 混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赖域法用于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储诚山 祈淑艳 +2 位作者 路志强 张光 王蓓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43,共3页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是进行管网优化设计和进行管网运行工况模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该过程的计算结果和求解速度决定了管网优化设计和运行模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为快速、准确实现管网水力计算,建立了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模型,针对该...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是进行管网优化设计和进行管网运行工况模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该过程的计算结果和求解速度决定了管网优化设计和运行模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为快速、准确实现管网水力计算,建立了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模型,针对该模型的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实质,以及常规求解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管网水力计算的信赖域法,并着重对信赖域法数学模型和求解过程进行剖析,用MATLAB编程语言编写了管网水力计算的计算程序。最后以河南省清丰县一个复杂的给水管网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说明了信赖域法能有效地应用于给水管网水力计算。同时也为信赖域法在给水领域和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赖域法 给水管网 水力计算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22,共8页
2000年制定实施的千年发展目标即将到期,联合国启动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迄今为止,2015年后发展议程国际进程的基本格局呈现多轨并进、广泛参与的特点,成员国政府间谈判、联合国系统的努力以及其他国际谈判和磋商机制均对2015年后发展... 2000年制定实施的千年发展目标即将到期,联合国启动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迄今为止,2015年后发展议程国际进程的基本格局呈现多轨并进、广泛参与的特点,成员国政府间谈判、联合国系统的努力以及其他国际谈判和磋商机制均对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贡献。相比千年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当前国际进程呈现一些新特点,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后续2015年后发展议程实施依然面临许多难题,需要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并加强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后发展议程 可持续发展目标 政府间谈判 治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