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世界贡献 |
徐志民
|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中国抗战史研究的世界意义 |
徐志民
|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 |
张旭鹏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4
|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反战活动——兼谈对日“两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
徐志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李大钊历史观的三个阶段——兼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对李大钊历史观近代化的意义 |
廉敏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6
|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史学 |
杨艳秋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7
|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明史研究检视 |
南炳文
常文相
|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论中国古代“文明”话语的演进 |
庄亚琼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
左玉河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8
|
|
10
|
建构“红色中国”:海外亲历者的中共革命史书写 |
张德明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1
|
重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与学术价值 |
王广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2
|
中国科学社与民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
左玉河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3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思考 |
吴英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14
|
论新时代中国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
董欣洁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5
|
“萨尔普遍史”的中国历史建构与欧洲近代学术转型 |
张一博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6
|
从西学东渐到文明互鉴百年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
董欣洁
|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17
|
《中国通史简编》的早期传播及影响研究 |
董家宁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从孟姜女故事研究看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
李政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时断时续”:外来推力作用下古巴华文教育的办学历史及特点 |
杨新新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舆论史”知识论域与理论体系的初步探索 |
展龙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