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世界贡献
1
作者 徐志民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4-161,F0002,共9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凝聚了战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凝聚了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磅礴合力。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与其他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坚持抗战,成为打败法西斯国家,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中流砥柱。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纷纷筹款筹物,支援祖国抗战,积极开辟“海外战场”,全力配合侨居国或侨居地的反法西斯战争。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勠力同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东方主战场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华侨华人 世界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抗战史研究的世界意义
2
作者 徐志民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0,共10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不仅开辟并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且始终牵制和抗击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瓦解了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史 二战史 反法西斯 民族解放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旭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3,共8页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在继承中国古代史学求真致用的优秀传统以及近代新史学寻求现代性的现实关切的基础上,形成了唯物史观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并行不悖、丰富而多样化的史学理论研究格局,推动了史学理论这一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在继承中国古代史学求真致用的优秀传统以及近代新史学寻求现代性的现实关切的基础上,形成了唯物史观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并行不悖、丰富而多样化的史学理论研究格局,推动了史学理论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史学理论的持续发展导致历史学家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史学实践对理论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回顾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与特点,对于全面考量这一学科的作用与价值、把握其未来的变化与走向乃至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西方史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7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反战活动——兼谈对日“两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4
作者 徐志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2,共14页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残酷镇压下大多是暗中活动或分散发展,或者流亡国外继续开展反战斗争。在华日本人的反战活动,主要是日共党员、进步人士和被教育与改造后的日俘,他们在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及其支部,积极参加对日宣传和斗争,甚至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勇牺牲。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日“两分论”,不仅在战时正确区分了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民众,而且成为战后中共制定对日政策的理论基础,成为客观分析、理性研判日本社会,团结最广大日本民众的法宝,深刻影响着当代中日关系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本人 反战活动 中国共产党 两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历史观的三个阶段——兼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对李大钊历史观近代化的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廉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5-200,共6页
依据李大钊的历史评论,可知其历史观经历了三个阶段:1915年之前为早期,以中国传统的历史“大势”论为主;1915—1918年为中期,受到进化论的陶冶;1918年底之后为晚期,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历史理论在历史发展... 依据李大钊的历史评论,可知其历史观经历了三个阶段:1915年之前为早期,以中国传统的历史“大势”论为主;1915—1918年为中期,受到进化论的陶冶;1918年底之后为晚期,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历史理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动力的矛盾性、关于历史的认识论等问题上的相关论述成为李大钊历史观的基础,并接受了西方社会理论的挑战与丰富,促使李大钊历史观近代化的同时,也使中国传统历史思想的精华以崭新的形式延续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历史评论 历史观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史学 被引量:4
6
作者 杨艳秋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共6页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与之互动的过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即已影响中国史学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也悄然肇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化过程 史学发展 理论范式 核心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明史研究检视
7
作者 南炳文 常文相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9,共8页
一、唯物史观指引下的求学、治学经历常文相:南先生好,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史学研究道路,并选择明史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南炳文:小时候没什么成熟想法,只知道每门功课都好好学,成绩也都还不错。
关键词 明史研究 南炳文 治学经历 史学研究 采访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明”话语的演进
8
作者 庄亚琼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共14页
中国古代“文明”话语承载着中国古人对美好德行与政治治理问题的深入认识。汉唐时期的“文明”话语以阐扬圣王圣贤之文德及其政治治理实践为主题。宋以降,在政治现实、理学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明”开始与“中国”“华夏”等概念... 中国古代“文明”话语承载着中国古人对美好德行与政治治理问题的深入认识。汉唐时期的“文明”话语以阐扬圣王圣贤之文德及其政治治理实践为主题。宋以降,在政治现实、理学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明”开始与“中国”“华夏”等概念连用,发展出明确的文化形态意义;围绕文治的主体与方式等问题,“文明”话语在华夷议题、“大一统”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理论层面,“文明”在与“鸿荒”等概念的对应中,一方面成为论述中华文明史发端的重要表达,另一方面也被用于阐发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明”话语 古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被引量:8
9
作者 左玉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要求统治者采取相应政策,关心民众生计,使民众生活富足。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改善民生举措主要有重农抑商、务本兴农,轻徭薄赋、体恤民力,不违农时、使民以时,以及约束官吏、勿使扰民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促进了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发展,对当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本思想 民生实践 德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红色中国”:海外亲历者的中共革命史书写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德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0,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批海外亲历者所写的中共革命史著作。这些著作观察细致、视角新颖,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考证,注重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及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相关问题,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批海外亲历者所写的中共革命史著作。这些著作观察细致、视角新颖,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考证,注重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及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相关问题,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作为都有论述,从他者角度构建了丰富的“红色中国”面相,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 中国共产党 革命史 译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与学术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43,193,共12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大科学发现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可宝贵的理论创造。唯物史观突破了从物质生产之外去寻求历史本质的一切既有范式,真正建构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哲学”,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当前,在一部分研...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大科学发现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可宝贵的理论创造。唯物史观突破了从物质生产之外去寻求历史本质的一切既有范式,真正建构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哲学”,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当前,在一部分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弱化甚至虚化唯物史观指导意义的现象,从而使学术研究成为放弃探索历史规律、囿于历史细节的繁琐论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为人民述史立传,书写好人民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 历史规律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社与民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玉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3-198,共6页
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会,既是中国现代学术体制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建制化的重要标识。尽管中国没有适合英国皇家学会类型的学术体制生长的合适土壤,真正主导民国学术研究发展者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这样的法国国家科学院类型... 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会,既是中国现代学术体制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建制化的重要标识。尽管中国没有适合英国皇家学会类型的学术体制生长的合适土壤,真正主导民国学术研究发展者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这样的法国国家科学院类型的学术机构,但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会仍以突出的贡献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术制度化进程。中国科学社举办学术年会、研究所及其他学术设施,对推动现代学术体制的确立起了重大作用,堪称近代学会推进民国学术发展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社 学术体制 近代学会 学术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英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8-194,共7页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历史学面临的最重大课题。而这一重大课题能否成功完成则取决于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能否成功,因为有什么样的史学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史学。而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历史学面临的最重大课题。而这一重大课题能否成功完成则取决于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能否成功,因为有什么样的史学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史学。而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则需要在唯物史观新的解释体系的构建、力戒教条主义、处理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两对关系等方面着力。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整个史学界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解释体系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中国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欣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61,共18页
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蕴含在世界史的研究、编撰和教学之中,其实质是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界定人类历史的性质,如何阐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和判断,体现的是中国学者将世界历史理论化的途径,目的则在于实现... 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蕴含在世界史的研究、编撰和教学之中,其实质是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界定人类历史的性质,如何阐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和判断,体现的是中国学者将世界历史理论化的途径,目的则在于实现自身的学术话语权。新的时代必然要求不断发展的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梳理世界史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炼世界史研究的核心概念、表述框架和阐述方式,彰显中国世界史研究和编撰的当代理论视角。从生产和交往两个基本概念进一步分析世界历史演化的内在动力,显然是其中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通过生产和交往两种基本动力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自然体现,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学 话语体系 唯物史观 生产 交往 全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尔普遍史”的中国历史建构与欧洲近代学术转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一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184,256,共14页
16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在欧洲涌现。基于圣经的历史书写传统遭受冲击,如何将中国历史整合进世界历史中,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关切的问题。其中,由英国多位学者在18世纪集体编纂的《普遍史》(Universal History)... 16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在欧洲涌现。基于圣经的历史书写传统遭受冲击,如何将中国历史整合进世界历史中,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关切的问题。其中,由英国多位学者在18世纪集体编纂的《普遍史》(Universal History)也处于这一思潮之中。他们将中国上古历史与圣经叙事相比附,协调中国上古史与圣经编年的矛盾,以解决欧洲思想内部危机;通过讨论中国宗教,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提供合法性。该书出版后,在知识界曾风靡一时,“萨尔普遍史”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在西方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普遍史 中国上古历史 圣经编年 中国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学东渐到文明互鉴百年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欣洁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1,共6页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从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之后的西学东渐,到新时代蓬勃开展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历程证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从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之后的西学东渐,到新时代蓬勃开展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这一历程证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事业重要的新进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人类永续发展。这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化的新形态,承载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通史简编》的早期传播及影响研究
17
作者 董家宁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7-70,共4页
《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出版事业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全面总结中国历史的重要实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通史简编》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与革命思想的宣传载体,对当时的革命斗争... 《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出版事业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全面总结中国历史的重要实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通史简编》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与革命思想的宣传载体,对当时的革命斗争有重要价值。在与国民党争夺历史解释权方面,《中国通史简编》在国统区的出版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见证了中共上海出版阵地的奋斗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史简编》 通史编纂 出版传播 范文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孟姜女故事研究看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18
作者 李政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 孟姜女故事研究不是“层累”说的促成因素,而是顾颉刚在提出“层累”说以后,为深化其“故事眼光”以更好地解释古史演变,才展开的个案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确实深化了顾颉刚的“故事眼光”,并对其古史观念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推动其研究旨趣在“辨真伪”和“穷流变”之间,进一步偏向了后者;二是让顾颉刚认识到在古史演变中,还存在由共时性多元地域文化向历时性一元叙事转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孟姜女故事 古史辨 故事眼光 层累说 古史观念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断时续”:外来推力作用下古巴华文教育的办学历史及特点
19
作者 杨新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61,共15页
百余年来,古巴华文教育办学历程“时断时续”,一直未能形成类似东南亚等地有规模、成体系且有较强生命力的华文教育办学传统。究其缘由,受古巴华人人口规模、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水平等自身条件限制,古巴华人社会始终缺乏开办华文教育的... 百余年来,古巴华文教育办学历程“时断时续”,一直未能形成类似东南亚等地有规模、成体系且有较强生命力的华文教育办学传统。究其缘由,受古巴华人人口规模、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水平等自身条件限制,古巴华人社会始终缺乏开办华文教育的内在动力。无论历史上的古巴中西学堂、古巴华侨小学、古巴公教华侨学校以及基督教长老会中华学校,亦或当前仍在办学的“中国艺术与传统之家”华文补习学校、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华文教育在古巴的历次兴废,都非主要源于古巴华人社会内部的酝酿和驱动,而是受外来推力的影响和作用。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古巴华文教育的办学形式及功能作用等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外来推力的跌宕起伏始终对古巴华文教育的隆替兴废起到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巴 华文教育 办学历史 特点 外来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论史”知识论域与理论体系的初步探索
20
作者 展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6,F0002,共9页
舆论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构建舆论史的知识论域和理论体系,既需要厘清舆论史的知识体系,重点研究历史时期的舆论属性、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载体、舆论政策、舆论生成、舆论形态、舆论功能、舆论思想等核心要素;也... 舆论史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构建舆论史的知识论域和理论体系,既需要厘清舆论史的知识体系,重点研究历史时期的舆论属性、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载体、舆论政策、舆论生成、舆论形态、舆论功能、舆论思想等核心要素;也需要将舆论史研究引入由历史文献、历史阐释和历史价值共同构成的立体化格局中,从分散、模糊、繁复的文献记载中提炼典型的舆论术语,推衍完整的舆论表象,探寻真实的舆论形态,揭示清晰的舆论规律,总结独特的舆论价值。唯有如此,才能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新闻观出发,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性、系统性“舆论史”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史 知识体系 学术体系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