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史学 被引量:4
1
作者 杨艳秋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共6页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解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对历史学有着重要意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百年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历史研究与之互动的过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即已影响中国史学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也悄然肇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化过程 史学发展 理论范式 核心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种比较研究
2
作者 吴英 《北方论丛》 2020年第5期5-12,共8页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理论的阶段、将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及其影响逐步扩展的阶段、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做出成功探索的阶段。每个发展...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理论的阶段、将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及其影响逐步扩展的阶段、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做出成功探索的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伟大历史人物产生,他们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情条件,在理论与实践中做出不同于前人的探索和建树,在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中不断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本文将对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予以考察,既揭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顽强生命力,也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理论 实践 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平和他的日本朋友圈——为了中日历史“和解”的奋斗者
3
作者 徐志民 《北方论丛》 2024年第1期114-121,共8页
步平先生的日本朋友圈,主要是有良知的日本进步人士,包括积极反省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和平友好人士、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参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各界人士。他们开展的反战和平运动、学术交流和共同研究、编撰的历史辅助教... 步平先生的日本朋友圈,主要是有良知的日本进步人士,包括积极反省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和平友好人士、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参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各界人士。他们开展的反战和平运动、学术交流和共同研究、编撰的历史辅助教材与研究报告,其影响已不局限于中日之间和东亚地区,而是逐步走向世界。步平先生和他的日本朋友们,无论开展日本的战争罪责调查与追究,还是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目的是促进中日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日历史“和解”奠定基础,为维护中日世代友好和世界和平稳定创造条件。无论未来如何,步平先生和他的日本朋友圈已成为中日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平 日本朋友圈 和平人士 学术交往 共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中国世界历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欣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61,共18页
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蕴含在世界史的研究、编撰和教学之中,其实质是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界定人类历史的性质,如何阐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和判断,体现的是中国学者将世界历史理论化的途径,目的则在于实现... 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蕴含在世界史的研究、编撰和教学之中,其实质是中国学者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界定人类历史的性质,如何阐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观点和判断,体现的是中国学者将世界历史理论化的途径,目的则在于实现自身的学术话语权。新的时代必然要求不断发展的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梳理世界史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炼世界史研究的核心概念、表述框架和阐述方式,彰显中国世界史研究和编撰的当代理论视角。从生产和交往两个基本概念进一步分析世界历史演化的内在动力,显然是其中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通过生产和交往两种基本动力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自然体现,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学 话语体系 唯物史观 生产 交往 全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百年党史看两个“历史决议”的伟大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夏春涛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4,共8页
1945年4月,扩大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决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决议》)。这两个《决议》是党史上著名的两个... 1945年4月,扩大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决议》);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决议》)。这两个《决议》是党史上著名的两个“历史决议”,均妥善解决了党内历史遗留问题,对过往历史作出科学结论,进而极大促进了党的团结和思想统一,极大推进了事业发展。以往著述大多对这两个文献分别进行研究,大历史、长时段的贯通式研究甚少。从百年党史视角,综合考察这两个《决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 历史遗留问题 贯通式 综合考察 党史 长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视域下的概念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庆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4,共6页
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种重建中国历史解释体系、主导中国史学界数十年的史学形态,其影响超越了史学领域,重要性自不待言。实际上,即便是轻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人,其深层思维方式可能也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因此,... 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种重建中国历史解释体系、主导中国史学界数十年的史学形态,其影响超越了史学领域,重要性自不待言。实际上,即便是轻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人,其深层思维方式可能也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展开客观理性的探讨,寻绎其深层学术意蕴,具有不可轻忽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学领域 史学史 中国史学界 解释体系 史学形态 学术意义 学术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间的内涵及其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旭鹏 《北方论丛》 2020年第1期114-121,共8页
历史时间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旨在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的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意识的变化。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首先将时间问题引到历史研究中。莱因哈特·... 历史时间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旨在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的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历史意识的变化。费尔南·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首先将时间问题引到历史研究中。莱因哈特·科塞勒克借助“经验空间”和“期待视域”两个概念,考察了过去与现在的分离,以及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弗朗索瓦·阿尔托格发展了科塞勒克的历史时间理论,用历史性体制的演变去展示时间经验的变化,剖析了当下主义的特点与弊端。当前,人们既要超越当下主义,也要避免重新回到过去。人们应做的是,重建以未来为导向的历史意识,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时间向度之间达成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间 当下主义 现代历史性体制的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之问与学术回应——步平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志民 《北方论丛》 2022年第5期28-37,共10页
原本从事中国东北地方史、中俄关系史研究的步平,随着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突出和苏东剧变、冷战结束,顺应时代潮流,逐渐转向中日关系史研究。他不仅从学术角度回答了中日关系史的热点问题,如日本化学战、历史教科书事件、右翼问题、靖... 原本从事中国东北地方史、中俄关系史研究的步平,随着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突出和苏东剧变、冷战结束,顺应时代潮流,逐渐转向中日关系史研究。他不仅从学术角度回答了中日关系史的热点问题,如日本化学战、历史教科书事件、右翼问题、靖国神社与军国主义、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等,而且参与发起“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作为中方负责人主持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历史辅助教材,受命主持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等,为东亚历史“和解”不懈努力。步平的不少论著被译为日文、韩文、英文,受到中日韩三国学界的积极评价。他提出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的“三圆交叉”论,主张在历史研究中求同存异、理解包容,强调实证研究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为中日关系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经验与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之问 学术回应 步平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罗运炎的社会改革思想及实践述论
9
作者 张德明 《北方论丛》 2023年第1期125-132,共8页
罗运炎对民国社会问题颇为关注,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工作。他大力倡导禁烟,对禁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较多,组织开展各种禁烟活动;他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家庭问题进行探讨,并且考察了西方国家在华治外法权等社会热... 罗运炎对民国社会问题颇为关注,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工作。他大力倡导禁烟,对禁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较多,组织开展各种禁烟活动;他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家庭问题进行探讨,并且考察了西方国家在华治外法权等社会热点问题;他对民国的儿童、平民、青年及劳工群体的现状及问题也给予关心,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特别是对劳工问题最为用心。罗运炎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思想及实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社会的弊病,体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运炎 禁烟 社会改革 劳工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的孕育历程、时代意蕴和理论创新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艳秋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2,共12页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直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的独特国情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一直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的独特国情和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有着密切联系,蕴含着新时代的时代命题、时代要求和时代任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时代意蕴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律”到“多元”:明代舆论生态的生成逻辑与历史图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展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8,共17页
明代舆论空前高涨,并呈现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复杂态势和历史意蕴。明初,重典治吏,士习卑下,舆论沉寂,生气索然;至中后期,政局常变,文化多元,舆论日兴;逮及明末,时局衰微,纲纪颓弛,舆论的多元诉求几乎一律转为救世讽时的哀惜和呐喊。明代... 明代舆论空前高涨,并呈现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复杂态势和历史意蕴。明初,重典治吏,士习卑下,舆论沉寂,生气索然;至中后期,政局常变,文化多元,舆论日兴;逮及明末,时局衰微,纲纪颓弛,舆论的多元诉求几乎一律转为救世讽时的哀惜和呐喊。明代舆论本质上是国家意志与道德说教的集中体现,也是官民意志与集体利益的别样表达,还是国家政治与公众话语的互动表征。明代官员、士民以批判者、警示者的身份,以独立、理性的精神气质,评议朝政,裁量人物,建言献策,不仅平衡了权力格局,维系了政治秩序,引导了国家政策,催生了政治文明,而且反映了明代舆论的普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政治情怀,并以舆论话题的独特方式展现了明代历史的真实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舆论生态 舆论话题 舆论政策 舆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金文中奴隶相关信息略考
12
作者 张顺洪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2期7-18,48,共13页
本文旨在考察西周金文中关于奴隶的各类信息。本文认为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被视同物品赏赐给他人时,这个人或这个群体实际上就具有奴隶身份。西周金文记载了诸多关于人的赏赐的事例。这类人的名称主要有臣、妾、仆、庸、鬲等,也还有其他... 本文旨在考察西周金文中关于奴隶的各类信息。本文认为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被视同物品赏赐给他人时,这个人或这个群体实际上就具有奴隶身份。西周金文记载了诸多关于人的赏赐的事例。这类人的名称主要有臣、妾、仆、庸、鬲等,也还有其他名称。西周王室及各级大小贵族拥有众多奴隶。金文资料也有关于奴隶的管理、买卖、逃亡等信息。深入考察和分析这样的大量信息有利于揭示西周社会的面貌和社会形态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金文 奴隶 奴隶社会 臣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方档案的文本生成与利用
13
作者 张建斌 《北方论丛》 2024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档案作为史料的一种载体,往往被视为第一手材料,但其文本形成过程往往并非研究者关注重点,实则与历史研究联系紧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记录晚清地方督抚端方为官期间的往来电报、信函及各类杂档,体量很大,内容涉及重要史事... 档案作为史料的一种载体,往往被视为第一手材料,但其文本形成过程往往并非研究者关注重点,实则与历史研究联系紧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记录晚清地方督抚端方为官期间的往来电报、信函及各类杂档,体量很大,内容涉及重要史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学界所重视。端方档案尽可能地保持了文本生成以来的本来面貌,具有原始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考察端方档案的文本的生成、流传以及整理形成轨迹,可以看到每一份档案均具有其衍生过程。档案的形成历程影响其作为史料的利用以及研究者对于历史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方档案 文本生成 流传整理 史料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史学批评观
14
作者 胡楚清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9,共9页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坚持实事求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继承中国传统史学批评思想,形成了注重记述的真实性、追求撰述的可读性和以讲求切中事理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批评观,其主要特点是要求记述的准确性、注重史学...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坚持实事求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继承中国传统史学批评思想,形成了注重记述的真实性、追求撰述的可读性和以讲求切中事理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批评观,其主要特点是要求记述的准确性、注重史学现实关怀,并强调史学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史学批评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史学思想与唯物史观融合的尝试,代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史学研究的要求与期盼,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和发展,对新时代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史学批评 实事求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动力、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10
15
作者 左玉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的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或偏于欧化甚至极端主张全盘西化,或趋于文化保守甚至主张文化复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将所要创建的中华现代新文明,定位为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而具有深厚民族根基和民族特色的现代新文明,找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开辟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新文明形态的广阔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 冲突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大年与中日史学交流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庆云 《北方论丛》 2022年第5期19-27,共9页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多次赴日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与不少日本史家有深厚的学术交谊,改革开放后倾力推动中日史学交流砥砺,不仅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多元取法与繁荣发展,也着眼于化解历史恩怨的现实关怀,进而为中日友好奠定了坚实基...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多次赴日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与不少日本史家有深厚的学术交谊,改革开放后倾力推动中日史学交流砥砺,不仅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多元取法与繁荣发展,也着眼于化解历史恩怨的现实关怀,进而为中日友好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于中日史学交流有前驱先路之功,体现出非同寻常的眼光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年 中日 史学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