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邓仲良 杨舸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人口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长期影响。人口结构特征转变时点和新技术应用时点是否趋同决定了人口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否协调,人口总量、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投资,在人口低... 人口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长期影响。人口结构特征转变时点和新技术应用时点是否趋同决定了人口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否协调,人口总量、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投资,在人口低速或负增长时期,降低要素错配对实现经济转型尤为重要。从中国现实来看,人口负增长趋势改变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少子化、老龄化降低了劳动供给,加大了社会保障财政压力。老龄化还降低了微观劳动个体的认知型工作技能,可能影响长期创新产出;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使用自动化技术,但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人口转变引起的需求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城镇化的内生动力。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应利用好人口转变的“窗口期”,通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投资于人”的比重,夯实扩大内需的微观基础,加强人才链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培育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经济转型 人口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人工智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屈小博 吕佳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62,共17页
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已经使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2016—2018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 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已经使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采用2016—2018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效应及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使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引进机器人的企业中各类员工占比有明显差异,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相对高出5%,生产工人占比相对降低14%。使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员工工资相对更高,尽管生产工人占比相对较低,但平均工资回报依然实现了显著提升,平均高出15.7%。异质性分析揭示了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具备较高教育水平、较高认知与沟通技能的员工在机器人技术应用中更满足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并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工资回报。研究结论为中国劳动力市场适应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提供了相关政策应对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人工智能 劳动力市场 人力资本 工资回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社会-家庭双代际再分配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慧丽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提高人力资本,增加对年轻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率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但是在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特征日益显著的状况下,快速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的社会支出急剧增加... 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提高人力资本,增加对年轻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率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但是在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特征日益显著的状况下,快速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的社会支出急剧增加,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出现对公共资源再分配的竞争。在西方个人本位主义下,这种竞争会造成代际矛盾甚至代际分裂,但是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国家的社会代际矛盾,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依然占有基础性地位,家庭中的代际再分配消减了社会代际再分配中的矛盾,与社会代际再分配互相补充。“社会-家庭双代际再分配”模式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福利体系形成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再分配 家庭养老 年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及其变动趋势:基于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估计
4
作者 程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32,共13页
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是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前沿基础性议题,就业乘数变化是人口与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反映。本文使用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估计了2000—2020年制造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长期乘数效应。研究发现,2000—2020年总体制... 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是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前沿基础性议题,就业乘数变化是人口与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反映。本文使用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估计了2000—2020年制造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长期乘数效应。研究发现,2000—2020年总体制造业就业乘数为0.59,但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与转折性变化,2000—2010年制造业就业乘数达到0.62,2010—2020年已没有显著的就业乘数效应。第一个十年中,制造业对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乘数较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就业乘数较弱。第二个十年中,制造业对生活性服务业就业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的转折性变化反映出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转变,与中国人口、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具有同步性,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独特性。持续观察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有助于理解中国人口与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快速转变的过程,更好地把握人口与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本地劳动力市场效应 就业乘数 发展阶段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辽东旗人社会中的男性失婚问题研究——基于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CMGPD-LN)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磊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43,共9页
当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衡的状况加剧了男性婚姻挤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大龄未婚或终身不婚问题突出。研究历史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利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和logit回归模型,研究了1749~... 当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衡的状况加剧了男性婚姻挤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大龄未婚或终身不婚问题突出。研究历史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利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和logit回归模型,研究了1749~1909年清代辽东旗人社会中的男性失婚问题。研究发现:超过20%的30岁及以上男性仍未结婚,大约15%的男性终身不婚;包括个体、家庭、亲属关系和地区在内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共同决定了男性的婚姻状态,年龄越大、有残疾、无职位的男性未婚的机会比率更大,父母一方或双方在世、父亲或叔伯有职位的男性未婚的机会比率更低;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同样决定了未婚男性的居住模式,年龄越大、有残疾、父母不在世的男性独住的机会比率越大,叔伯有职位的男性独住的机会比率越小,分家是导致未婚男性独住的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未婚 失婚 清代 辽东 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对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管振 孙志军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教育对人口结构的作用。将这一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在估计理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教育对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 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教育对人口结构的作用。将这一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在估计理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教育对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体技术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二,教育通过降低生育率和提升寿命,推动人口老龄化和提升人口抚养负担,并通过推迟毕业时间,降低劳动参与率;第三,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劳动参与率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人均收入的增长。总而言之,教育解释了人口结构的变动,但是并未加剧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压力。研究结果不仅扩展了教育经济影响的分析视角,也对完善我国公共教育和生育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人口结构 老龄化 劳动参与率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护理保险对子代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韩笑 刘子宁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3,共14页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参保人在失能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减轻失能参保者所在家庭的护理负担,预期会对参保者家庭成员(如子女)的劳动供给产生影响。使用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2015年、2016年、2018年三期面板数...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参保人在失能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减轻失能参保者所在家庭的护理负担,预期会对参保者家庭成员(如子女)的劳动供给产生影响。使用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2015年、2016年、2018年三期面板数据,采用合成DID方法研究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施对子代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的结果表明:第一,相对于父母未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样本,父母参保的样本中个体的劳动时长、劳动收入及企业管理控制权得分显著提高;第二,健康提升效应是长期护理保险提升子代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作用机制;第三,长期护理保险提升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作用对女儿、较年轻的子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更为显著。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确起到了释放子代照料压力、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的作用,这对于支撑老龄化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劳动力市场表现 健康提升效应 合成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变动研究——基于教育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本双重维度的考察 被引量:8
8
作者 谢倩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81,共12页
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赋予人力资本新内涵,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要从教育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这两方面共同推进。当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赋予人力资本新内涵,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要从教育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这两方面共同推进。当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型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升、结构持续改善,教育型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而城市人口是劳动年龄人口教育型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在技能型人力资本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互联网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工作专业技能型人力资本显著提升,但通过技能培训来提升人力资本的可能程度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为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需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年龄人口 人力资本 教育型人力资本 技能型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险制度提质扩面 被引量:6
9
作者 华颖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28,共9页
社会保险是伴随人类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也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准配置。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特别需要社会保险这一社会保障体系主体性制度安排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提供坚实支撑。客观评估表明,中国社会保... 社会保险是伴随人类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也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准配置。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特别需要社会保险这一社会保障体系主体性制度安排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提供坚实支撑。客观评估表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在近10多年来取得了覆盖面快速扩展与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的显著成就。然而,由于实践中存在认识误区和路径偏差,制度质量不高导致的不良效应正逐渐显现。要摆脱当前困境并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扩面发展的需求,提升制度质量成为先决条件。通过矫正制度缺陷、扩展制度功能、赋予制度弹性等实现制度性重构,是确保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并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险 覆盖面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被引量:58
10
作者 蔡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不同的人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态势与变化。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使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标志性年份与2004年中国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标志性年份这个区间的时间格外地短暂。任何潜在的人口红利,要想... 不同的人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态势与变化。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使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标志性年份与2004年中国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标志性年份这个区间的时间格外地短暂。任何潜在的人口红利,要想得到现实的开发,皆需要通过艰巨的改革,以获得必要的制度条件。未来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并创造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 “未富先老” 可持续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预测及其面临的问题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广州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39,共18页
以经典的Lee-Carter死亡率模型为工具,采用中国1994—2019年死亡数据,构建Lee-Carter死亡率模型,研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预测问题。研究表明:虽然中国死亡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不同来源数据质量差距和冲突依然比较明显。随着死亡水... 以经典的Lee-Carter死亡率模型为工具,采用中国1994—2019年死亡数据,构建Lee-Carter死亡率模型,研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预测问题。研究表明:虽然中国死亡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不同来源数据质量差距和冲突依然比较明显。随着死亡水平的下降,1994年以来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死亡数据面临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从Lee-Carter死亡率模型拟合效果来看,模型拟合年龄别死亡率平均相对误差较小的年龄组为40—84岁,0岁组拟合效果较差,而0岁人口死亡率的数据质量在模型拟合、平均预期寿命推算和预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由于年龄别死亡率数据误差相抵的原因,对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误差明显下降。在平均预期寿命研究结果的应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需要区别对待。考虑到中国历史数据的质量问题,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防止模型对基础数据的过度拟合问题。由于死亡人口重报,特别是多报的可能性很小,现有数据和模型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估计或预测肯定是一个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e-Carter模型 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率 数据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军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4,共10页
文章提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分层模型来研究生育政策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妇女个人和家庭特征、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仍然有... 文章提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分层模型来研究生育政策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控制妇女个人和家庭特征、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生育政策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仍然有显著影响,生育政策越严格,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研究还发现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出生性别比失衡有缓解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都可以减缓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程度。不考虑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容易低估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加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政策 社会经济 出生性别比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退休人口劳动参与率为何如此之低?——兼论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与方向 被引量:20
13
作者 程杰 李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5,共13页
退休人口重返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全球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趋势。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世界少有,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法定退休年龄偏早,但退休人口劳动参与率始终很低。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需求、家... 退休人口重返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全球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趋势。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世界少有,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法定退休年龄偏早,但退休人口劳动参与率始终很低。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需求、家庭照料负担以及不友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共同阻碍了退休人口重返劳动力市场。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是世界各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是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最大挑战是人力资本短板,需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就业友好型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休人口 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市场 养老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配置的跨世纪调整——制度、结构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 被引量:29
14
作者 蔡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5期18-22,共5页
劳动力相对数量通过影响一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 ,对经济增长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在传统战略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扭曲配置 ,严重降低了经济增长绩效。消除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扭曲的制度根源 ,建立劳动力市场发育的... 劳动力相对数量通过影响一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 ,对经济增长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在传统战略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扭曲配置 ,严重降低了经济增长绩效。消除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扭曲的制度根源 ,建立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成本补偿机制 ,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二元经济 户籍制度 劳动力配置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口划分标准问题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田雪原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8,共6页
近年来,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迈出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步伐,城市(包括镇)人门大量增加,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1987年的3.97亿,在不到9年时间里增长1.3倍,实为世界人口城市化史上所不多见。然而这里的城市人... 近年来,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迈出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步伐,城市(包括镇)人门大量增加,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1987年的3.97亿,在不到9年时间里增长1.3倍,实为世界人口城市化史上所不多见。然而这里的城市人口的统计系建立在市、镇建制的基础之上,市、镇设置增加城市人口跟着扩大,市、镇设置减少城市人口跟着缩减,客观上国家行政管理上的市、镇的设置成了划分城市人口的标准。 这种划分标准有它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矛盾,目前这些问题和矛盾已经到了需要解决和可以解决的时候了。这就需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并考虑到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制订出科学的划分城市人口的标准,以将总体人口合理地区分为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规模 非农业人口 划分标准 中国城市 问题研究 问题和矛盾 人口集中 活动方式 人口密度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退休的中国方案: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之双重视角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5,共4页
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双重视角提供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和依据。社会保障视角显示,社会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性是推行延迟退休的主要动因;劳动力市场视角表明,延迟退休与老年人就业和中青年就业直接关联。我国延迟退休方案设... 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双重视角提供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和依据。社会保障视角显示,社会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性是推行延迟退休的主要动因;劳动力市场视角表明,延迟退休与老年人就业和中青年就业直接关联。我国延迟退休方案设计应加强代际公平性的考量,配套有利于老年劳动者就业的社会政策,更快提高女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退休 养老保障 青年就业 老年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流动减贫效应的争论与回应——《减贫: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多重效应》评介
17
作者 高文书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及附载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并缓解贫困。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与贫困演进的特征事实与之形成了“典型悖论”:劳动力流动不仅未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畸形...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及附载要素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并缓解贫困。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大规模劳动力流动与贫困演进的特征事实与之形成了“典型悖论”:劳动力流动不仅未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畸形化”和产业的“空洞化”,农村贫困依然突出。那么,中国劳动力流动对贫困影响究竟如何?其特殊性何在?需要何种顶层设计和政策调整?劳动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樊士德教授的新著《减贫: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多重效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出版)对此进行了系统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减贫效应 空洞化 特征事实 农村贫困 缓解贫困 多重效应 中国人口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士斌 郭晓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41,共8页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多种关联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不仅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卢卡斯途径)的途径,而且可以通过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力资本对技...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多种关联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不仅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卢卡斯途径)的途径,而且可以通过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更突出,且高级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由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本驱动,即初等教育驱动着中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经济增长,中等教育则驱动着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的经济增长。研究还表明,虽然物质资本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经济阶段性转变中并未显著变化,但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非常大。因而,延续人口红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同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分别采取政策,提升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水平 人力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 阶段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基于地级市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智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20,共9页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中国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和地市级统计数据,采用2SLS回归分析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 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中国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和地市级统计数据,采用2SLS回归分析法,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且相互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流动人口每增加1%,将会使区域GDP提高0.54%。在金融危机之后,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沿海地区加工企业也逐渐向内陆转移,因而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而流动人口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地级市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人口教育发展研究——来自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美艳 Emily Hannum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71,共12页
运用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1990年以来各民族人口教育发展状况,考察7~16岁儿童在校率的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的教育... 运用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1990年以来各民族人口教育发展状况,考察7~16岁儿童在校率的影响因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的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中,未受过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高于汉族。不论对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与城镇地区相比,乡村地区初中教育的缺失更加严重。在城镇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7~16岁儿童在校率相差很少,但在乡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在考虑了地区影响因素后,少数民族与汉族儿童的在校概率差异或者缩小,或者消失,只有满族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教育发展 在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