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社会政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社会政策效应
- 1
-
-
作者
李兵
杜鹏
姚远
李锋
-
机构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
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5-41,共7页
-
文摘
维也纳大学罗斯那先生使用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技术工具分析社会政策制定的原因,并探讨了社会政策计划的范围、目标、政治科学方面的问题以及两种类型的分配效应等,为社会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本文对其进行详细述评。
-
关键词
社会政策经济学
社会健康保险政策
养老金经济学
-
Keywords
economics of social policy
social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economics of pensions
-
分类号
F069.9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中国育龄妇女起点年龄的法律分析
被引量:5
- 2
-
-
作者
柯文俊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
出处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28,共6页
-
文摘
人类的生育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于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不能仅从女性的自然生理条件孤立地看待,还应考虑生育的社会属性,并结合国家的生育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综合考察。将15岁作为育龄妇女的起点年龄,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生育政策不一致,有损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利于女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应加以调整。
-
关键词
育龄妇女
初育年龄
15岁
起点年龄
生育要件
-
分类号
D923.9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C923
[社会学—人口学]
-
-
题名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被引量:24
- 3
-
-
作者
柯水发
潘晨光
温亚利
潘家华
郑艳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中心
-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2,共7页
-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项目"低碳发展与就业影响研究"项目资助
-
文摘
当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就业问题备受世人瞩目。本文首先概述了气候变化、森林、林业与就业的相关关系;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林业行动框架,归纳出林业碳增汇、碳贮存和碳替代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三种主要方式;并介绍了中国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能源林业的具体实践;进而定性分析了中国林业重点行动对就业的正负面影响,并以广西碳汇试点项目为例加以佐证,最后阐明了中国林业发展及就业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林业通过碳增汇、碳贮存和碳替代三种主要途径和系列行动,为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应对气候变化的造林绿化等一系列林业行动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我国未来林业用地开发利用潜力、物种资源利用潜力和林业产业开发潜力巨大,由此创造的就业潜力也十分可观。因此,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加大林业领域投资,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并促进林业绿色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林业行动
就业
影响
-
Keywords
china
climate change
forestry action
employment
impact
-
分类号
F316.20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人才培养体系:从"h"型到"H"型
被引量:16
- 4
-
-
作者
潘晨光
何强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出处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75,共7页
-
文摘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现象。一方面,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保持在70%左右,而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据劳动保障部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另一方面,市场上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技能来适应企业的需求。
-
关键词
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毕业生
劳动保障部门
就业市场
城市劳动力
用人单位
持续增长
就业人数
-
分类号
G649.2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国家荣誉制度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革新
被引量:5
- 5
-
-
作者
潘晨光
祝伟伟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12期14-15,共2页
-
文摘
建立国家荣誉制度是推动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革新的重要方面。国家荣誉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知名度、认可度,应具有一定的崇高性、神圣性,应具有较高的规范化、体系化水平。应建立针对个人、覆盖所有群体、区别对待多元主体并能避免"官本位"异化作用的国家荣誉制度。
-
关键词
国家荣誉
多元主体
崇高性
奖励项目
神圣性
区别对待
精神奖励
科技奖励
奖项设置
美国模式
-
分类号
C964.2
[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