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的田野研究与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罗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120,共9页
如何研究中国边疆是令人着迷的问题。历史学虽在边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边疆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的学科都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回顾社会学传入中国后的边疆研究历程,可知社会学致力于从边疆的田野中探索边疆社会的秩... 如何研究中国边疆是令人着迷的问题。历史学虽在边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边疆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的学科都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回顾社会学传入中国后的边疆研究历程,可知社会学致力于从边疆的田野中探索边疆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寻找边疆内在的方向感,生产关于中国边疆的知识,从而解决时代焦虑和国家的困惑。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立足边疆的实际,解决边疆问题;更需要立足于国家安定统一的视角,构建中国自己的边疆理论。社会学通过对边疆的田野研究,挖掘中国边疆的本土经验,使得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保持理论自主性的警觉,这是社会学研究中国边疆的使命所在,也是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田野研究 中国边疆学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疆域观下中国边疆的意蕴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清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从中国整体疆域来看,中国边疆—内地的分布格局从根本上是自然地理条件差异造成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不均匀、不对称分布,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相对减少是边疆的本质属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从中国整体疆域来看,中国边疆—内地的分布格局从根本上是自然地理条件差异造成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不均匀、不对称分布,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相对减少是边疆的本质属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稳定性,中国整体疆域内边疆—内地分布格局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今日边疆的景象与历史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与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整体疆域观 中国边疆 本质属性 自然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边疆学发展思考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0,共9页
新文科的兴起与理念为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之间有着极强的耦合互动关系,同时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性、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新文科的兴起与理念为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之间有着极强的耦合互动关系,同时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性、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紧迫性都助推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有效结合。新文科由学科专业目录导向转向为现实需求导向,为中国边疆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交叉学"学科门类的设置,则为中国边疆学成为一级学科提供一种可能,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当然新文科下的中国边疆学亦存在挑战,不能因新文科使得中国边疆学进一步泛化,新文科背景下更需要重视历史研究在中国边疆学科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尽快形成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共同体,立足国内走中国特色的边疆学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边疆学 耦合关系 人才培养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需求与目标指向 被引量:8
4
作者 朱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由来已久,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完善是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亦与其“三大体系”建设相辅相成。边疆问题的重要性、学术发展的无序性、学科之间的壁垒性、域外挑战的复杂性等诸... 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由来已久,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完善是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亦与其“三大体系”建设相辅相成。边疆问题的重要性、学术发展的无序性、学科之间的壁垒性、域外挑战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新时代建构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中国边疆学自主体系建构应充分考虑到拥有中国话语这一立足点,服务国家边疆治理大局的出发点,突出边疆研究特殊性的关键点,实现融合古今、汇通中外的突破点等目标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永攀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81,154,155,共25页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安全观 边疆 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国海疆经略对构建周边海上安全秩序的启示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欣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103,155,共23页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构建海疆经略体系的顶峰,清朝将“天下”安全思想运用到海疆经略具体实践之中,对包括内洋、外洋、大洋和海上周边关系在内的多重要素进行总体考量,建立起较为成型、完备的海疆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按照内...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构建海疆经略体系的顶峰,清朝将“天下”安全思想运用到海疆经略具体实践之中,对包括内洋、外洋、大洋和海上周边关系在内的多重要素进行总体考量,建立起较为成型、完备的海疆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按照内洋、外洋和大洋三部进行海域管理。对内洋和外洋,通过行政建制和水师巡查,实现日常的、具体的海上管辖;对于大洋,则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以不治治之”原则应用到海上。二是以制度建设保障各地水师开展海上巡视、缉盗、护送、救助等任务,有效维护了东亚海上的安全秩序。三是以宗藩制度经营与周边海上藩属国之间的政治、安全关系,实现了东亚海上的长期和平与稳定。晚清政府以主权原则强化对海岛、海域的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立约保藩”的外部层面却遭遇失败。探讨清代海疆安全体系构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推动构建周边海上安全秩序,具有历史中国观、总体安全观和国家主体观三方面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清代 天下安全 海疆经略 中国周边 海上安全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逻辑和认识路径——以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为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邢广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6,共15页
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将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人类历史”就是“历史”和“世界历史”统合。以经典作家... 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将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人类历史”就是“历史”和“世界历史”统合。以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的论断为出发点,论证了人类历史一个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确定性。这表现为,人类历史呈现出已经完成的、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已被“硬化”的所有一切。人类历史是人类既往全部活动的总和,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原本之态。人类历史的确定性给人类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尺度和规范。人类历史具有完整的时空结构。“西方中心论”“拉长”西方历史和挤占历史“空间”,这是对人类历史时空架构的有意识的扭曲和系统性的人为构造。中国世界史研究者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回答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历史 人类历史的确定性 世界历史 “西方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法公约“历史性”话语体系及其南海历史权利认知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宋培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9,共14页
在联合国文件和国际判例中,大致而言,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是主权程度递减的海洋区域范畴,"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权利"则是递增包含关系的"... 在联合国文件和国际判例中,大致而言,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是主权程度递减的海洋区域范畴,"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权利"则是递增包含关系的"历史性(historic)"话语体系。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仅仅使用了"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所有权"两个概念。"历史性海湾"一词,早在英美北大西洋海岸渔业案判词中已经出现,但当时存在很大争议,美国海湾就不被认为是"历史性海湾",而是"历史海湾"。当这一概念被应用于中美洲丰塞卡湾时,"历史性"是包含西班牙独占该湾的近代殖民历史在内的。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权利主张,也要像美国的民族国家肇造那样,把南海界定为历史水域,进而注意剔除"历史性"话语的近代殖民历史的一面。南海九段线的首要内涵是"国家军事战略前沿底线",这是"历史中国"内历史疆域、外历史性版图的疆域-版图结构决定的,重塑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性国家在"一带一路"起点上负责任大国的新时代形象,也要肇基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海湾” “历史海湾” “历史水域” “历史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末至新莽时期边疆政策的嬗变与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0,共10页
西汉末至新莽时期的边疆政策历经了两次重要变化,前者是汉昭帝、宣帝时对边疆的攻防调整及王莽的怀柔政策,后者是王莽代汉建新后的武力讨伐和以夷制夷政策。文章首先对这两个阶段边疆政策的嬗变过程作了翔实梳理,总结了边疆政策的具体... 西汉末至新莽时期的边疆政策历经了两次重要变化,前者是汉昭帝、宣帝时对边疆的攻防调整及王莽的怀柔政策,后者是王莽代汉建新后的武力讨伐和以夷制夷政策。文章首先对这两个阶段边疆政策的嬗变过程作了翔实梳理,总结了边疆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特征,进而对两次嬗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边疆经略角度对王莽边疆政策的积极意义作了探讨,最后对西汉末至新莽时期的边疆政策嬗变及其结果对东汉光武帝边疆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末 新莽 边疆政策 嬗变 “大一统”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北疆文化的学理与实践定位 被引量:25
10
作者 朱尖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准确定位北疆文化是展开相关工作的前提,学理与实践是北疆文化定位的两大方面。从学理角度看,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北疆文化是涵盖内蒙古地区诸文化类型且具有鲜明特色的... 准确定位北疆文化是展开相关工作的前提,学理与实践是北疆文化定位的两大方面。从学理角度看,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北疆文化是涵盖内蒙古地区诸文化类型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从实践角度看,北疆文化及其品牌打造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样板,对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北疆文化建设是助力内蒙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做模范,更好地推进、落实好“两件大事”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定位 内蒙古 地域文化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大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共10页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思想。“大一统”思想萌芽自先秦时期的服事制统治理念和族群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其核心内容。“大一统”思想为秦、汉、隋、唐、明等农耕族群所建王朝继承与...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思想。“大一统”思想萌芽自先秦时期的服事制统治理念和族群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其核心内容。“大一统”思想为秦、汉、隋、唐、明等农耕族群所建王朝继承与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但强调“大一统”的同时又强化“华夷中外之分”,是这些王朝“大一统”思想共有的显著弊端。这或许是只有北魏、辽、金、元、清等非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继承与发展才能持续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最终底定于清代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农耕王朝 继承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大龙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历代王朝的治边政策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历代王朝的建立者虽然不同,也面临着不同的边疆形势,但其治边政策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状况,而清朝是集大成者,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内地化趋势最终导致了多民族国家的形... 历代王朝的治边政策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历代王朝的建立者虽然不同,也面临着不同的边疆形势,但其治边政策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状况,而清朝是集大成者,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内地化趋势最终导致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王朝 治边政策 继承与发展 内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民初国体因革的认知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培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93,166,167,共22页
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袁氏密函》中发现的袁世凯手批清帝逊位诏书原件,是研究清末民初国体、政体因革问题的珍贵资料。袁世凯在上面进行手批的底稿,既非张謇拟《内阁复电》,又非张謇家藏本《拟清帝逊位诏》,由此可补辞位诏书生成史的诸多... 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袁氏密函》中发现的袁世凯手批清帝逊位诏书原件,是研究清末民初国体、政体因革问题的珍贵资料。袁世凯在上面进行手批的底稿,既非张謇拟《内阁复电》,又非张謇家藏本《拟清帝逊位诏》,由此可补辞位诏书生成史的诸多缺环。与此同时,这一发现也使诏书中袁世凯、张謇各自思想的分辨成为可能。对"逊位""共和立宪国体""完全领土"话语的发掘,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清末民初五族共和国体建构对民族边疆的统合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位诏 袁世凯手批 共和政体 民主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视阈下的“中华民族”百年学术建构史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培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5-124,167,共21页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散见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字眼,可以发现其民族观揭示了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两条形成路线,都经历了"部族"阶段,并且分别以建立古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为各自发展的高级形态。这就与...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散见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字眼,可以发现其民族观揭示了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两条形成路线,都经历了"部族"阶段,并且分别以建立古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为各自发展的高级形态。这就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强调"现代"这一时代定位有了出入,从而为拓展其适用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梁启超1905年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主义创造,还是顾颉刚1939年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论证,很多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暗合。费孝通1939年运用"族团"(ethnic union)概念与顾颉刚进行商榷,难说构成民族对等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其1988年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阐发,则更多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中国化实践智慧的总结,但其核心概念"民族集团"的使用比较随意,也缺乏定性分析,这都源于其始终没有认识到乃师史禄国英文写作中运用的ethnos实际上是希腊语ενοs的拉丁转写。"中华民族"在梁启超、顾颉刚看来就是属于文化族类而非种族、氏族、部族的"汉族"或"汉人"。只有以马克思民族观为基本规范,才能解决政治学、民族史学科分割带来的认识局限问题,从历史的镜像看到清末民初民族关系结构变革的历史真相,进而建立"一族多线"的中华民族国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斯大林 民族 民族集团 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