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容建设 被引量:4
1
作者 范恩实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必须在悠久历史中认识中国边疆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明确使命和任务,从中凝练出要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容建设。具体包括七... 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必须在悠久历史中认识中国边疆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明确使命和任务,从中凝练出要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容建设。具体包括七个方面:边疆史研究、边界史研究、边疆安全研究、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边疆地区社会建设研究、边疆地区文化建设研究、边疆与周边国际区域关系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自主知识体系 理论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安北江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158,共10页
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解决中国边疆现实问题、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和推动中国边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理解边疆认识边疆,分析... 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解决中国边疆现实问题、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和推动中国边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理解边疆认识边疆,分析总结历代边疆治理的经验,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和边疆发展观。理解边疆是前提,加强边疆治理是基础,维护国家安全是底线。加快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桎梏,立足中国立场建立中国学派。中国边疆问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国家性,既要聚焦边疆、民族与国家治理的基础理论问题,也要聚焦国家安全与边疆发展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三大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国家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的田野研究与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罗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120,共9页
如何研究中国边疆是令人着迷的问题。历史学虽在边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边疆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的学科都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回顾社会学传入中国后的边疆研究历程,可知社会学致力于从边疆的田野中探索边疆社会的秩... 如何研究中国边疆是令人着迷的问题。历史学虽在边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边疆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的学科都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回顾社会学传入中国后的边疆研究历程,可知社会学致力于从边疆的田野中探索边疆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寻找边疆内在的方向感,生产关于中国边疆的知识,从而解决时代焦虑和国家的困惑。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立足边疆的实际,解决边疆问题;更需要立足于国家安定统一的视角,构建中国自己的边疆理论。社会学通过对边疆的田野研究,挖掘中国边疆的本土经验,使得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保持理论自主性的警觉,这是社会学研究中国边疆的使命所在,也是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田野研究 中国边疆学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对西方文明观的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3
4
作者 金民卿 赵书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F0002,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立服务于一元倾向、真理原则臣服于价值原则、道义主张屈从于利益诉求的实质性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揭穿了“西方化即民主化”的假象;坚持文明多样性,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超越“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坚持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以系统观念超越线性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同心圆”超越“西方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西方文明观 普世价值论 西方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学构筑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历史担当 被引量:21
5
作者 马大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在几代学人不懈努力下,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正在建构、呼之欲出。在构建中国边疆学时,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理论时,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的实际,当前世界各国并不具有像中... 在几代学人不懈努力下,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正在建构、呼之欲出。在构建中国边疆学时,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理论时,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的实际,当前世界各国并不具有像中国边疆这种特质的研究对象的存在。在研究中要对中国边疆学构筑演进历程中值得重视的4个节点展开深入研究,把握边疆学学科定位,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话语体系,要走出象牙塔,直面现实、走向社会。中国边疆学构筑,要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需要学人扎实的研究,持之以恒的决心,锲而不舍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中国边疆学构筑 学科定位 历史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谈二:夯实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基础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国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共2页
在几代学人不懈努力下,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正在建构、正在培育、呼之欲出。近年来围绕中国边疆学所展开的互动交流、学术讨论十分热烈,有关研究成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在几代学人不懈努力下,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正在建构、正在培育、呼之欲出。近年来围绕中国边疆学所展开的互动交流、学术讨论十分热烈,有关研究成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可以说,构建"中国边疆学"已经从"呼声"转化为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成为边疆研究学术界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研究 互动交流 中国边疆 学科建设 研究成果 目标和任务 学术讨论 不懈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永攀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81,154,155,共25页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安全观 边疆 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元培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 被引量:6
8
作者 左玉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31,共9页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高扬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五四时期是狂飙突进的思想启蒙时代,各种各样的新观念、新思潮、新文化竞相激荡;五四时期是思想的天空大放异彩的璀璨时代,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高扬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五四时期是狂飙突进的思想启蒙时代,各种各样的新观念、新思潮、新文化竞相激荡;五四时期是思想的天空大放异彩的璀璨时代,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毛泽东、吴虞、钱玄同、傅斯年、张东荪、杜亚泉、王光祈等影响深远的风云人物纷纷涌现。作为五四时期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至今已过去了百年,伴随着这一事件的百年纪念历程,学术界对于五四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也持续了百年。在五四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研究和阐释"五四",这不仅表明"五四"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意味着"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依然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值得继续继承和高扬。作为五四精神的继承者,我们有必要站在新时代的高点上,回眸反思五四人物及其思想,重新审视五四时期的各种新思潮,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层意蕴,再现五四思想天空的璀璨光辉。正是基于这种历史考量,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共同策划了这组专题讨论,约请学术界相关专家对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如陈独秀、蔡元培等)及有代表性的思想(如科学主义)等,再次进行深入考察,发掘其时代价值,以此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百年 蔡元培 陈独秀 科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中国海疆经略对构建周边海上安全秩序的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欣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103,155,共23页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构建海疆经略体系的顶峰,清朝将“天下”安全思想运用到海疆经略具体实践之中,对包括内洋、外洋、大洋和海上周边关系在内的多重要素进行总体考量,建立起较为成型、完备的海疆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按照内...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构建海疆经略体系的顶峰,清朝将“天下”安全思想运用到海疆经略具体实践之中,对包括内洋、外洋、大洋和海上周边关系在内的多重要素进行总体考量,建立起较为成型、完备的海疆安全治理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按照内洋、外洋和大洋三部进行海域管理。对内洋和外洋,通过行政建制和水师巡查,实现日常的、具体的海上管辖;对于大洋,则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以不治治之”原则应用到海上。二是以制度建设保障各地水师开展海上巡视、缉盗、护送、救助等任务,有效维护了东亚海上的安全秩序。三是以宗藩制度经营与周边海上藩属国之间的政治、安全关系,实现了东亚海上的长期和平与稳定。晚清政府以主权原则强化对海岛、海域的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立约保藩”的外部层面却遭遇失败。探讨清代海疆安全体系构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推动构建周边海上安全秩序,具有历史中国观、总体安全观和国家主体观三方面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清代 天下安全 海疆经略 中国周边 海上安全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疆域观下中国边疆的意蕴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清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从中国整体疆域来看,中国边疆—内地的分布格局从根本上是自然地理条件差异造成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不均匀、不对称分布,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相对减少是边疆的本质属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从中国整体疆域来看,中国边疆—内地的分布格局从根本上是自然地理条件差异造成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不均匀、不对称分布,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造成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相对减少是边疆的本质属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稳定性,中国整体疆域内边疆—内地分布格局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今日边疆的景象与历史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与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整体疆域观 中国边疆 本质属性 自然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与时代:新时代中国学术建构的前置之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68,255,共9页
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建构,总离不开对时代问题的深入考察。在现时代,全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最根本、最深层的时代问题,是人类将选择何种制度体系、何种发展道路,进而拥有何种命运与未来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的种种弊病和危机,提... 任何一个时代的学术建构,总离不开对时代问题的深入考察。在现时代,全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最根本、最深层的时代问题,是人类将选择何种制度体系、何种发展道路,进而拥有何种命运与未来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的种种弊病和危机,提醒人类正处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时代问题作出的响亮回答。这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变革及其蕴含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赋予了建构新时代中国学术的基础、使命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时代 学术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逻辑和认识路径——以人类历史的确定性为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邢广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6,共15页
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将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人类历史”就是“历史”和“世界历史”统合。以经典作家... 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将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与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指出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的“人类历史”就是“历史”和“世界历史”统合。以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的论断为出发点,论证了人类历史一个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它的确定性。这表现为,人类历史呈现出已经完成的、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已被“硬化”的所有一切。人类历史是人类既往全部活动的总和,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原本之态。人类历史的确定性给人类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尺度和规范。人类历史具有完整的时空结构。“西方中心论”“拉长”西方历史和挤占历史“空间”,这是对人类历史时空架构的有意识的扭曲和系统性的人为构造。中国世界史研究者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回答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历史 人类历史的确定性 世界历史 “西方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边疆学发展思考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0,共9页
新文科的兴起与理念为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之间有着极强的耦合互动关系,同时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性、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新文科的兴起与理念为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之间有着极强的耦合互动关系,同时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性、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紧迫性都助推中国边疆学与新文科有效结合。新文科由学科专业目录导向转向为现实需求导向,为中国边疆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交叉学"学科门类的设置,则为中国边疆学成为一级学科提供一种可能,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当然新文科下的中国边疆学亦存在挑战,不能因新文科使得中国边疆学进一步泛化,新文科背景下更需要重视历史研究在中国边疆学科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尽快形成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共同体,立足国内走中国特色的边疆学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边疆学 耦合关系 人才培养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需求与目标指向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由来已久,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完善是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亦与其“三大体系”建设相辅相成。边疆问题的重要性、学术发展的无序性、学科之间的壁垒性、域外挑战的复杂性等诸... 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由来已久,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完善是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亦与其“三大体系”建设相辅相成。边疆问题的重要性、学术发展的无序性、学科之间的壁垒性、域外挑战的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新时代建构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中国边疆学自主体系建构应充分考虑到拥有中国话语这一立足点,服务国家边疆治理大局的出发点,突出边疆研究特殊性的关键点,实现融合古今、汇通中外的突破点等目标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百年”历史叙事:民国学者的清史书写
15
作者 李文昌 林存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三百年 清史书写 梁启超 民国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尔岛针织历史源流与技术分析
16
作者 谷雨珊 刘大玮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4,共5页
文章以Fair Isle(费尔岛)针织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博物馆馆藏实物,系统追溯其针织技术的历史源流,并分析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通过对费尔岛传统针织的图案、排列、色彩、材料及工艺的梳理,详细探讨其设计特点与制作工艺。... 文章以Fair Isle(费尔岛)针织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博物馆馆藏实物,系统追溯其针织技术的历史源流,并分析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通过对费尔岛传统针织的图案、排列、色彩、材料及工艺的梳理,详细探讨其设计特点与制作工艺。费尔岛针织以独特的几何图案和丰富的配色著称,其图案灵感多来源于自然风貌、日常生活及宗教符号,承载着岛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外来文化的创新演绎。文章总结了费尔岛针织的特色及文化内涵,为深入挖掘传统针织文物的历史价值及文化意义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岛 历史源流 传统针织 设计与工艺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乃仁陶勒盖遗址出土木炭揭示裕民文化人群的木材利用策略
17
作者 王海燕 王树芝 +2 位作者 胡晓农 孙永刚 焦延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木炭,可以揭示古代人类对木材的利用,当时的生业模式和环境变化,也为古生物、古环境、古地质学研究提供更多材料。乃仁陶勒盖遗址是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规模较大的裕民文化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年代在7.6~7.2 ka B.P.。202...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木炭,可以揭示古代人类对木材的利用,当时的生业模式和环境变化,也为古生物、古环境、古地质学研究提供更多材料。乃仁陶勒盖遗址是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规模较大的裕民文化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年代在7.6~7.2 ka B.P.。2020年在遗址发掘过程中采集81份土样,经过浮选获得大于2 mm木炭1147块,依据木材的解剖特征,对木材进行识别。经鉴定有10个属,包括榆属(Ulmus sp.)、李属(Prunus sp.)、柳属(Salix sp.)、侧柏属(Platycladus sp.)、刺柏属(Juniperus sp.)、槭属(Acer sp.)、黄檗属(Phellodendron sp.)、栒子属(Cotoneaster sp.)、铁木属(Ostrya sp.)、胡颓子属(Elaeagnus sp.),还有禾本科植物和1个未知阔叶树种。结果表明,该地区裕民文化时期曾经分布有丰富的林地植被,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气候环境远优于现代。从房址和灶址中出土的木炭,推测当时的先民可能使用榆属、李属、柳属、侧柏属、刺柏属木材建造房屋或做工具,以李属、榆属、侧柏属、槭属等木材做燃料。榆属、李属木材在先民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推测裕民文化时期先民可能有意识地选择和管理遗址周围果实可食用或者其他部分可食用的木本植物,丰富食物资源。本研究为探讨裕民文化时期古代先民的木材利用、重建遗址微环境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新的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乃仁陶勒盖遗址 裕民文化 木炭分析 生业模式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儒阴释”论争的脉络考察
18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167,共13页
“阳儒阴释”系宋代理学产生后,儒学内部针对陆王心学援引佛学而建构其学说取向的一种批判。此一论争自张九成而萌芽,由朱熹正式提出,经陈建等人的发展,至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以此来批判陆王学说,斥其为“异端”,而黄宗羲等则起而为... “阳儒阴释”系宋代理学产生后,儒学内部针对陆王心学援引佛学而建构其学说取向的一种批判。此一论争自张九成而萌芽,由朱熹正式提出,经陈建等人的发展,至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以此来批判陆王学说,斥其为“异端”,而黄宗羲等则起而为之辩解,从而推动了学术的更新和转型。从本质上说,“阳儒阴释”并非反映儒与佛之间的关系,而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学术主旨、立场、方法上的异趣及二者之间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彰显了儒学本身自我净化的诉求和努力。这一论争的出现及发展,不仅关乎学术之演进、哲理之思辨,也涉及社会人心的型塑,甚至国家的治乱安危,具有多重省思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儒阴释 理学 异端 门户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埃及那尔迈调色板的社会记忆功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子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71,共10页
那尔迈调色板是古埃及前王朝末期的重要物件之一。由于那尔迈调色板考古出土环境混乱,学界关于其浮雕的解释各异。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那尔迈调色板及其浮雕不仅用集中的肖像文字同时描绘了前王朝时期的战争和仪式现象,... 那尔迈调色板是古埃及前王朝末期的重要物件之一。由于那尔迈调色板考古出土环境混乱,学界关于其浮雕的解释各异。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那尔迈调色板及其浮雕不仅用集中的肖像文字同时描绘了前王朝时期的战争和仪式现象,还对前王朝时期的文字、文化观念、手工业等发展过程进行了广泛概括,更对埃及与外界交往和初生统一国家社会状态做了历时性记录。可以说,那尔迈调色板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记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那尔迈调色板 前王朝时期 王权 社会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法公约“历史性”话语体系及其南海历史权利认知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培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9,共14页
在联合国文件和国际判例中,大致而言,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是主权程度递减的海洋区域范畴,"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权利"则是递增包含关系的"... 在联合国文件和国际判例中,大致而言,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是主权程度递减的海洋区域范畴,"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权利"则是递增包含关系的"历史性(historic)"话语体系。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仅仅使用了"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所有权"两个概念。"历史性海湾"一词,早在英美北大西洋海岸渔业案判词中已经出现,但当时存在很大争议,美国海湾就不被认为是"历史性海湾",而是"历史海湾"。当这一概念被应用于中美洲丰塞卡湾时,"历史性"是包含西班牙独占该湾的近代殖民历史在内的。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权利主张,也要像美国的民族国家肇造那样,把南海界定为历史水域,进而注意剔除"历史性"话语的近代殖民历史的一面。南海九段线的首要内涵是"国家军事战略前沿底线",这是"历史中国"内历史疆域、外历史性版图的疆域-版图结构决定的,重塑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性国家在"一带一路"起点上负责任大国的新时代形象,也要肇基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海湾” “历史海湾” “历史水域” “历史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