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钢铁工业演化和铁矿石供需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松波 张磊 +5 位作者 蔡启端 孙鹏 郭晓霜 王舒然 万磊 胡毓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1,共8页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对铁矿石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愈加重视。中国钢铁工业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长流程为主、冶炼装备大型化的技术特征,以及沿海沿江的市场指向型工业布局,铁矿石成为中国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原料之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对铁矿石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愈加重视。中国钢铁工业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长流程为主、冶炼装备大型化的技术特征,以及沿海沿江的市场指向型工业布局,铁矿石成为中国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动能和结构、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及产业政策等因素,中国钢铁的生产与需求已进入峰值平台期,将进入“减量发展、存量竞争”的高质量发展时代。结合人均粗钢消费“S”形规律和基于下游行业需求等方法,预测2030年和2035年中国粗钢产量分别约为8.98亿t和8.25亿t,铁矿石需求量(TFe:62%)将下降至约9.96亿t和8.14亿t。同时,由于国产矿产能提升,进口铁矿石总量和比例将有所下降。在行业发展趋势下,建议一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引导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和产能“走出去”;二是钢铁企业需推动技术革新,顺应供需变化,促进供需平衡,调整原料结构;三是完善铁矿石的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确保钢铁及铁矿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铁矿石 供需预测 战略性矿产资源 钢铁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I-YOLOv8的井下无人电机车低照度目标检测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雷杨 何江 +3 位作者 秦丽杰 何文轩 纪雅溟 柳小波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9,共8页
在井下电机车无人驾驶障碍物检测任务中,由于光照不均、粉尘等因素的影响,电机车障碍物图像目标检测系统会出现提取目标特征困难、目标识别精度降低等问题,易导致障碍物误检和漏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CI-YOLOv8的低照度目标检... 在井下电机车无人驾驶障碍物检测任务中,由于光照不均、粉尘等因素的影响,电机车障碍物图像目标检测系统会出现提取目标特征困难、目标识别精度降低等问题,易导致障碍物误检和漏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CI-YOLOv8的低照度目标检测算法,将SCINet自校正照明网络与YOLOv8目标检测算法相融合,使YOLOv8算法更有利于低光照目标检测。并将LSKA注意力机制嵌入到YOLOv8网络中Head部分C2f的末端,降低计算和内存成本的同时,保持了高效的图像处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算法在公共低光数据集Exdark目标检测中,mAP@50为57.7%,mAP@50∶95为35.4%。相较于原始YOLOv8目标检测算法mAP@50提高了1个百分点,mAP@50∶95提高了1.4个百分点。在井下低光数据集LLP目标检测中,SCI-YOLOv8模型的mAP@50达到97.3%,mAP@50∶95为68.2%,相较于原始模型分别提高了3.4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本研究所提出的SCI-YOLOv8算法在低光场景的目标检测中具有优越性,能满足井下低光场景的目标检测任务要求,为井下电机车安全、高效、智能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8 行人检测 注意力机制 低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综述 被引量:7
3
作者 孙玉树 龚一莼 +4 位作者 董亮 王晓晨 闫月君 唐西胜 党艳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0-2333,共14页
为了提高多场景应用的技术经济性,本文对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电池性能衰减的机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物理建模和数据建模方法,进而对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进行了定义与... 为了提高多场景应用的技术经济性,本文对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电池性能衰减的机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物理建模和数据建模方法,进而对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进行了定义与关联性分析,并对电池及其系统的状态估计方法进行了汇总;其次,为了获取更多精确的电池运行数据,重点介绍了能够刻画电池内部演化机理的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进而分析了嵌入式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实际应用的主流开发路线;第三,提出了基于联邦学习的电池储能系统状态估计方法,基于轻量化模型在本地进行电池储能系统SOC的估计以保证控制实时性,基于大数据驱动策略在云中心进行其SOH估计以保证容量可信度,由此实现云边的交互与协同;最后,对电池储能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活性锂损失是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的主要原因,高温、低温、过充放等滥用也会加速电池性能衰减;数据驱动在电池系统级建模与状态评估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利用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电池内部状态数据,基于FPGA的BMS轻量化建模更易实现,基于联邦学习的状态评估方法能够提高电池储能系统的智慧化运维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储能系统 性能衰减机理 状态估计 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 轻量化BMS 联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高炉燃料替代的降碳路径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翔 白永强 《炼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为有效降低高炉工序的CO_(2)排放量,向高炉喷吹气体、液体或固体燃料来替代焦炭受到广泛的关注。以我国6家典型钢铁企业7座1800m^(3)级高炉2021年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基础,重点分析了燃料比和煤比对高炉CO_(2)排放量的作用和影响。结... 为有效降低高炉工序的CO_(2)排放量,向高炉喷吹气体、液体或固体燃料来替代焦炭受到广泛的关注。以我国6家典型钢铁企业7座1800m^(3)级高炉2021年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基础,重点分析了燃料比和煤比对高炉CO_(2)排放量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6家典型钢铁企业高炉CO_(2)排放量约为1.419~1.595Vt,影响高炉CO_(2)排放量相关性最强的因素且最重要的指标是燃料比,而单纯提高喷煤比的技术手段并不是降低高炉CO_(2)排放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通过优化喷吹燃料的种类,以氢代碳,实现有效替代,才是降低高炉CO_(2)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CO_(2)排放量 燃料比 喷煤比 燃料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前混配矿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
5
作者 白永强 郭晓霜 张庆东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我国钢铁生产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其中,铁前工序是铁素物质流、碳素能源流转换的核心环节,其生产成本占全流程75%以上,能源消耗约占90%,碳排放量占吨钢总排放量的95%,是影响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序。值得重视的是,原料质... 我国钢铁生产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其中,铁前工序是铁素物质流、碳素能源流转换的核心环节,其生产成本占全流程75%以上,能源消耗约占90%,碳排放量占吨钢总排放量的95%,是影响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序。值得重视的是,原料质量对整个炼铁工序的稳定顺行、碳排放、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均有重要影响。当烧结矿FeO质量分数下降1%,焦比将下降1.0%~1.5%,产量将提高1.0%~1.5%;当低温还原粉化率升高10%,焦比将升高1.5%,产量将降低3%;当TFe质量分数波动由±1%降低至±0.5%,焦比将降低1%,产量将提高2%。因此,国内领先钢铁企业均重视铁前配矿和混匀,建立了基于线性规划算法、遗传算法、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进化算法等的配矿模型,采取矿山混合、港口粗混、平铺直取精混、“配矿槽+强混”精混等不同形式的混匀方式,在铁矿种类繁多和总量偏紧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针对全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与优质铁矿资源日益减少的矛盾,需进一步加强混配矿技术创新,优化铁矿资源配置,助力钢铁行业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配矿技术 生产成本 能源消耗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山铁矿破碎区稳定性分析及支护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秦绍龙 单迪 +1 位作者 赵兴东 代碧波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4,共6页
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进入深部,局部区段节理裂隙发育,采动地压增大,矿岩稳定性急剧变化。目前梅山铁矿采用喷射混凝土支护,部分破碎区域采用喷锚联合支护和喷锚网联合支护,但部分主要生产联络道和穿脉巷道依旧存在巷道顶板楔形体大面积... 近年来随着矿山开采进入深部,局部区段节理裂隙发育,采动地压增大,矿岩稳定性急剧变化。目前梅山铁矿采用喷射混凝土支护,部分破碎区域采用喷锚联合支护和喷锚网联合支护,但部分主要生产联络道和穿脉巷道依旧存在巷道顶板楔形体大面积冒落的现象,矿山现有的支护方式不能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为解决以上生产技术难题,本研究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岩体质量分级、岩体力学参数估算等出发,利用Unwedge对破碎区楔形体进行稳定性分析,总结巷道失稳破坏类型,提出了“树脂锚杆+金属网+喷射混凝土+长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Phase2对-330 m水平8LS7的巷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根据对支护前后巷道总位移和塑性区范围的对比,初步验证了所选支护方式对维持围岩稳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岩体质量分级 围岩破坏类型 支护设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