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6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寒矿区环境材料混施下土壤改良及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孔令健 张琳 +2 位作者 任杰 曾杨 黄占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9-311,共13页
为了解决高寒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层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低下等问题,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通过土壤培养模拟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混施羊板粪(A)、TG改良剂(B)、保水剂(C)3种材料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效果最佳的混合比... 为了解决高寒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层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低下等问题,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通过土壤培养模拟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混施羊板粪(A)、TG改良剂(B)、保水剂(C)3种材料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效果最佳的混合比例。正交极差结果表明:羊板粪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密度、孔隙度和全盐含量的影响较强,TG改良剂对pH的影响较强,保水剂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较强。综合极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处理1(A含量6 g/kg,B含量1.85 g/kg,C含量0.06 g/kg)为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最优组合。通过冗余分析得出,羊板粪和TG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解释最好。有机质、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与环境材料的相关性较强。有机质与羊板粪呈正相关,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与保水剂、TG改良剂呈正相关。pH、全盐含量和土壤密度与环境材料的相关性较小。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正相关性强,二者与有机质呈负相关。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最优组合A3B3C2和土壤其他理化性能最优组合A1B1C1,通过中值法得到高寒矿区土壤基质恢复最优配方结果为A2B2C1.5,即A含量12 g/kg,B含量3.7 g/kg,C含量0.09 g/kg为最优配比。通过工程应用,总结出以“边坡修整、挂椰网/铁丝网、挂生态棒、设置排水沟、客土筛分、客土喷播、铺设保水毯、养护管理及监测”为主的技术应用流程,将试验配方研究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结合。3种环境材料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量也得到明显改善。此研究为解决青藏高海拔矿区土壤肥力和结构的恢复提供参考,对水土保持产生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土壤密度 土壤有机质 TG改良剂 保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灰低硅竹炭的制备及衍生硬炭的电化学性能
2
作者 张畅 解强 +3 位作者 沙雨桐 王炳杰 梁鼎成 刘金昌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73-3083,共11页
竹炭在储能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无机成分尤其是硅会严重影响其性能。采用KOH浸渍竹材、与竹材共炭化后酸洗脱除硅及其他无机组分,考察KOH浓度、浸渍时间、炭化温度对脱硅脱灰效果的影响;借助ICP-MS等方法表征脱灰效果、探究... 竹炭在储能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无机成分尤其是硅会严重影响其性能。采用KOH浸渍竹材、与竹材共炭化后酸洗脱除硅及其他无机组分,考察KOH浓度、浸渍时间、炭化温度对脱硅脱灰效果的影响;借助ICP-MS等方法表征脱灰效果、探究脱灰机理。此外,将竹炭制为硬炭,表征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KOH可有效负载到竹材上,竹材在3 mol·L^(-1)KOH溶液中浸渍4 h,650℃下炭化后酸洗,竹炭灰分含量可降低至0.55%、脱灰率达84.76%,Si的含量降低至0.3%、脱硅率达76.19%;低灰竹炭制备硬炭的电化学性能显著优于未脱灰样品;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库仑效率达到70.67%;低灰竹基硬炭经过50 mA·g^(-1)~5 A·g^(-1)电流密度的循环后,在50 mA·g^(-1)下可逆比容量可恢复至365 mAh·g^(-1)。碱浸竹材炭化后酸洗是深度脱灰脱硅的有效途径,低灰竹基硬炭的电化学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碱浸-炭化-酸洗 脱灰 二氧化硅 硬炭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 被引量:223
3
作者 范英宏 陆兆华 +2 位作者 程建龙 周忠轩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144-2152,共9页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 ,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矿区已成为典型的、严重受损生态系统。...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 ,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矿区已成为典型的、严重受损生态系统。矿区生态环境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综述了我国煤矿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具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包括矿井水和煤矸石的资源化、污染土地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生态环境 生态重建 生态系统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庆 谢文军 +2 位作者 游俊娥 赵西梅 陆兆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6,共9页
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形态组成及提取方法、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质量基准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综述... 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形态组成及提取方法、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质量基准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认为针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向水体释放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应重点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应注重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行为 沉积物 重金属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郊燃煤汞排放及其对当地空气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珊 李洋 +2 位作者 梁汉东 王志勇 薛英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20-1425,共6页
为了解生活用煤汞含量水平,分析生活燃煤给当地环境空气中ρ(Hg)带来的影响,使用Lumex RA915+/M测汞仪,现场在线监测了北京市大兴区46户居民家庭燃煤炉口上方空气和村庄环境空气中的ρ(Hg),并对民用蜂窝煤及煤渣样品中的w(Hg)进... 为了解生活用煤汞含量水平,分析生活燃煤给当地环境空气中ρ(Hg)带来的影响,使用Lumex RA915+/M测汞仪,现场在线监测了北京市大兴区46户居民家庭燃煤炉口上方空气和村庄环境空气中的ρ(Hg),并对民用蜂窝煤及煤渣样品中的w(Hg)进行了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燃煤炉口上方25 cm处空气中ρ(Hg)为20.4~4 583.5 ng/m^3,平均值为823.9 ng/m^3(n=46);村庄环境空气中ρ(Hg)为5~13 ng/m^3,高于当地背景值(1~3 ng/m^3);民用蜂窝煤样品中w(Hg)的平均值为326.6 ng/g(n=46),显著高于我国工业原煤中w(Hg)平均值(约150 ng/g);生活燃煤汞排放率达到99.76%,高于电厂等工业燃煤汞排放率.鉴于生活用煤多为富汞的劣质煤,其w(Hg)及汞排放率远高于工业用煤,并且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直接,因此,生活燃煤造成的汞污染问题应得到更大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排放 蜂窝煤 农村 空气污染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地下水回灌对含水层水质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章丽萍 温晓东 +3 位作者 张剑 曲宏斌 杨牧骑 郑凡东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4期7-9,13,共4页
采集南水北调北京蓄调池附近地下砂样、地下水水样、丹江口水库水样,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含水层方法,分析不同比例的丹江口水库水、地下水与含水层介质混合后的水化学作用,探讨水化学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含水层在可溶盐溶... 采集南水北调北京蓄调池附近地下砂样、地下水水样、丹江口水库水样,通过室内试验模拟含水层方法,分析不同比例的丹江口水库水、地下水与含水层介质混合后的水化学作用,探讨水化学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含水层在可溶盐溶解作用、矿物溶解-沉淀作用、微生物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影响下,各项水质指标都发生了变化,但均符合地下水质量Ⅰ类或Ⅱ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丹江口 北京地下水 含水层水质 回灌 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科学新技术在矿业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春晖 何绪文 +1 位作者 张凯 候嫔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3期125-128,共4页
为解决煤矿的水污染问题,同时缓解煤炭产区的缺水现状,探讨了将常规处理与膜科学深度处理技术结合处理矿井水以回用作为饮用水的技术方案。介绍了膜科学常规技术,并重点阐述了纳米陶瓷膜、烧结塑料膜、烧结金属膜等新技术。结果表明:膜... 为解决煤矿的水污染问题,同时缓解煤炭产区的缺水现状,探讨了将常规处理与膜科学深度处理技术结合处理矿井水以回用作为饮用水的技术方案。介绍了膜科学常规技术,并重点阐述了纳米陶瓷膜、烧结塑料膜、烧结金属膜等新技术。结果表明:膜科学新技术在矿业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山西某矿井水处理工艺流程升级改造为例,验证了矿井水经常规处理与膜技术处理后,可回用作为饮用水,实现了矿井水的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科学 矿业环境 深度处理 矿井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工矿业高校建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泽 王栋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4,56,共5页
通过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工矿业高校现状分析与研究,综合考虑工矿业领域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再生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和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剖析工矿业高等院校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背景、现状和特色优势。进而阐述了... 通过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工矿业高校现状分析与研究,综合考虑工矿业领域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再生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和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剖析工矿业高等院校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背景、现状和特色优势。进而阐述了工矿业高校建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目标、学科设置、就业方向等,这将为我国培养具有资源循环科学理念、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矿业高校 专业建设 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在土木工程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泽 段开瑞 +4 位作者 周梅 张海波 罗树琼 房奎圳 王栋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5,共12页
煤矸石作为煤基固废系列的重要成员,其资源化利用一直是煤基固废的热点研究方向。多年来,在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与利用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在多个领域(能源、化工、土木工程)成功实现了煤... 煤矸石作为煤基固废系列的重要成员,其资源化利用一直是煤基固废的热点研究方向。多年来,在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与利用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在多个领域(能源、化工、土木工程)成功实现了煤矸石“由废变宝”的转化过程。特别地,土木工程材料领域兼具“大体量”特点和“多元固废协同处置”等技术优势,成为大宗消纳煤矸石的中坚领域。本文综述了煤矸石作为胶凝材料/辅助胶凝材料和骨料在水泥混凝土、地质聚合物、道路工程及地下工程等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并对比了煤矸石用作不同组分时的技术要点、难点及对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改性增强手段等。然而,矸石建材化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矸石内部的“有价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矸石构筑物的长期耐久性和环境影响监测等工作也亟待补充。综上,受煤矸石理化性质、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经验及政策扶持力度等区域化差异因素的影响,煤矸石原料在用于多类型建材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依然缺少因地制宜、明确且规范的分类管理和分级处置方法,“多领域技术-规范-政策”的逐步发展、完善和有机结合是今后建立高效有序的矸石建材市场及产业链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胶凝材料 骨料 混凝土 地质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环境下颗粒与气泡黏附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志军 黄旭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57-2066,共10页
研究湍流环境中颗粒与气泡的黏附过程对于探究浮选微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DEM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二次开发模块,建立了颗粒与气泡黏附过程相互作用的三维离散元法(DEM)模型。在Fluent软件中通过构建规则格栅以激发各向同性的湍... 研究湍流环境中颗粒与气泡的黏附过程对于探究浮选微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DEM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二次开发模块,建立了颗粒与气泡黏附过程相互作用的三维离散元法(DEM)模型。在Fluent软件中通过构建规则格栅以激发各向同性的湍流,并将湍流环境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FD-DEM)加入到EDEM软件中。模拟了颗粒粒径为0.10、0.15、0.20、0.25和0.30 mm,颗粒密度为1500、2000和2500 kg/m^(3),球形度为0.746~0.854的不规则颗粒,和气泡直径为1.00、1.20、1.60和2.00 mm,在气泡与格栅间距离为1.00、1.50、2.00和3.00 mm的湍流环境下颗粒与气泡的黏附过程。研究了颗粒、气泡、流场各参数对于颗粒与气泡黏附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规则颗粒还是不规则颗粒在湍流环境中与气泡的黏附均存在临界脱附流速(颗粒与气泡发生脱附的最小湍流流场流速)。密度大的颗粒和粒径大的颗粒与气泡黏附的临界脱附流速更小,表明粒径和密度大的颗粒与气泡难以稳定黏附。气泡的直径越大,颗粒与气泡稳定黏附的临界脱附流速越小,颗粒越难以稳定黏附。在相同的流速下,气泡与格栅间距离越小,则流场湍流强度越大,颗粒与气泡稳定黏附的临界脱附流速越小,表明湍流强度的增加不利于颗粒与气泡的稳定黏附。球形度小的颗粒与气泡稳定黏附的临界脱附流速也较小,表明球形度小的颗粒与气泡难以稳定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CFD-DEM 颗粒 气泡 黏附 湍流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堆肥文献计量学研究: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为例
11
作者 黄占斌 曾杨 +2 位作者 王颖南 李良 苏兆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45-4455,共11页
通过分析生物质堆肥在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农村绿色能源产业化中的应用潜力、现有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促进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文献计量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分析生物质堆肥在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农村绿色能源产业化中的应用潜力、现有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促进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文献计量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和评估生物质堆肥技术的现状及其在农村绿色能源产业化中的潜力和挑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探讨生物质堆肥中有害物质的影响、农业应用效益及环境风险,尤其是重金属、抗生素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物质堆肥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研究不仅关注技术创新和应用效益,还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议题,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质 好氧堆肥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与建筑固废高效利用混凝土及其工程结构防灾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弓扶元 曹万林 +3 位作者 王栋民 黄天勇 赵羽习 马敬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我国工业固废与建筑拆除固废存量巨大,且固废产生量逐年增加,固废堆存造成的滑坡灾害、环境污染灾害和占用大范围场地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此外,历次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也产生大量的建筑固废,如何将这些建筑固废在灾后重建中高效利... 我国工业固废与建筑拆除固废存量巨大,且固废产生量逐年增加,固废堆存造成的滑坡灾害、环境污染灾害和占用大范围场地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此外,历次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也产生大量的建筑固废,如何将这些建筑固废在灾后重建中高效利用,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利用这些固废制备混凝土是具有重要价值和前景的方案,采用工业固废、建筑固废、工业和建筑固废制备的混凝土被统称为固废混凝土,其中利用后两者制备的混凝土也被称为再生混凝土。固废高效利用混凝土有3层含义,即固废胶凝材料和固废骨料性能提升、高固废掺量混凝土、固废混凝土在工程结构中根据受力需求合理利用。综述了不同建筑固废和工业固废的物化特性,概述了不同固废材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在归纳固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抗震性能、抗火性能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固废混凝土结构防灾技术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混凝土 工程结构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球化学背景地区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杰 曾杨 +4 位作者 张博伦 赵晓丽 侯红 沈忱 黄占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45-2756,共1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典型重金属高地球化学背景地区及有色金属重要产地,其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本研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GIS技术和实地采样调查对广西不同地貌类型区域(峰丛喀斯特、峰林喀斯特、孤峰残山平原)中的土壤重金属含...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典型重金属高地球化学背景地区及有色金属重要产地,其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本研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GIS技术和实地采样调查对广西不同地貌类型区域(峰丛喀斯特、峰林喀斯特、孤峰残山平原)中的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富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识别区域尺度高背景地区土壤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广西三种地貌类型中,土壤Cd、Hg、Pb、Zn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广西背景值,其中Cd的平均含量为背景值的4.51倍,且样品中有27.2%的Cd、30.9%的Hg、65.5%的Pb和37.8%的Zn含量超出背景值。喀斯特地貌区的重金属高值区域与岩溶区高度重合,主要受到碳酸盐岩成土过程中的次生富集和金属氧化物吸附的影响。孤峰残山平原区域的重金属含量较低,未显示明显的高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研究区内人为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的复合作用对土壤中As和Cu的富集有显著贡献;采矿冶炼活动会对金属冶炼工业区周边土壤Cd、Zn有显著贡献;公路运输对附近土壤Hg的富集有显著贡献,铁路运输对土壤Cu的富集有显著贡献;城市活动对土壤Pb的富集有显著贡献。研究显示,广西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喀斯特地貌区域受高地球化学背景影响显著,重金属的富集主要由自然因素主导,但也受到多种人为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在As、Cu、Cd、Zn、Hg和Pb等元素的分布上体现出复杂的成因机制。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广西地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的理解,还为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球化学背景 土壤 风化过程 重金属 富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大勇 谷小虎 +2 位作者 刘欧阳 林雄超 方梦祥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6,共6页
介绍了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低共熔溶剂、非水吸收剂和催化解析,指出相变吸收剂吸收能力强,但解析能耗高,并存在一定的腐蚀性;离子液体吸收剂具有低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可调控性... 介绍了新型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低共熔溶剂、非水吸收剂和催化解析,指出相变吸收剂吸收能力强,但解析能耗高,并存在一定的腐蚀性;离子液体吸收剂具有低挥发性、高化学稳定性、可调控性等优点,但存在合成复杂、成本高、黏度大等缺点;低共熔溶剂蒸汽压极低、溶解性能好、结构和性质具有可调性,黏度低,但是吸收量低,不适应低浓度二氧化碳场景;非水吸收剂具有腐蚀性低、解析能耗低,但无法管道输送,成本高;还可以在吸收剂中调控催化体系,可快速诱导吸收溶剂再生,降低再生能耗,但催化剂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提出未来二氧化碳化学吸收剂可通过精细地分子设计和合成、引入新的功能基团,制备出成本更低、环境影响更小、吸收性能更强和热稳定性佳、再生能耗低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化学吸收法 相变吸收剂 离子液体吸收剂 低共熔溶剂 非水吸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环境材料单施对煤矿区土壤结构和性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冯俊义 赵萌萌 +3 位作者 谭菁 马浩冉 任杰 黄占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为解决煤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层土壤结构差、持水能力低和养分贫瘠等问题,通过土壤培养模拟试验,研究了单施聚丙烯酸钾、黑矾、生化腐植酸和煤基腐植酸等4种材料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确定了适宜的施用量。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4种材料... 为解决煤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层土壤结构差、持水能力低和养分贫瘠等问题,通过土壤培养模拟试验,研究了单施聚丙烯酸钾、黑矾、生化腐植酸和煤基腐植酸等4种材料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确定了适宜的施用量。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4种材料中聚丙烯酸钾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其添加量5 g·kg^(-1)施用7 d时,容重较CK降低了14.02%,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了28.31%、54.32%;黑矾能降低土壤pH和速效养分,当添加量5 g·kg^(-1)施用25 d时,pH、有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较CK分别降低了0.21、30.24%、56.81%、9.77%;两种腐植酸对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速效养分均有影响,添加8 g·kg^(-1)生化腐植酸作用25 d时,有效磷和碱解氮较CK提高了15.18%、55.83%,pH降低了0.38,而添加5 g·kg^(-1)煤基腐植酸时,有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较CK分别提高了12.38%、28.72%、11.47%。研究表明,4种材料能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结构、提升水分保持能力、增加速效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煤矿区 土壤改良 环境材料 腐植酸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化学计算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微观机制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雪璐 张子涵 解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7,共12页
为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基础原料,其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需要持续深化内涵。量子化学作为解释微观结构及作用机制的重要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学领域,为煤炭研究提供更多微观信息,以促进煤炭清... 为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基础原料,其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需要持续深化内涵。量子化学作为解释微观结构及作用机制的重要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学领域,为煤炭研究提供更多微观信息,以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概述了量子化学计算在优化煤炭模型分子结构、探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反应机理和明确反应影响因素作用机制3方面的应用,重点对煤热解、燃烧、气化及液化过程中存在的微观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涉及煤的热解和燃烧过程中的氮元素迁移转化机理、煤基特征官能团与CO_(2)的气化特性、煤液化微观机理中的氢转移反应,以及气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作用机制等,最后就匹配煤炭变质程度的演变模型、煤炭反应过程中的多因素作用影响机制、完整转化机理、催化剂优化、创新集成工艺等问题,对量子化学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领域中有待深入挖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力图为煤炭清洁转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煤热解 煤燃烧 煤气化 煤液化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沥青包覆再生石墨微观构造及电化学性能
17
作者 岳彦龙 林雄超 +3 位作者 张玉坤 高红凤 张续春 王永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07-2518,共12页
石墨负极材料易在石墨层间与电解液发生共嵌入导致石墨层膨胀、粉化脱落,严重影响石墨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利用沥青对石墨负极进行包覆,形成不定型碳层包覆的“核壳”结构,可减少石墨层的膨胀脱落,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 石墨负极材料易在石墨层间与电解液发生共嵌入导致石墨层膨胀、粉化脱落,严重影响石墨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利用沥青对石墨负极进行包覆,形成不定型碳层包覆的“核壳”结构,可减少石墨层的膨胀脱落,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中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和聚合交联制备得到高结焦值、高软化点的包覆沥青。通过液相包覆方法,考察了对再生石墨负极的包覆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氮气吸附、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分析了再生石墨包覆形貌与界面微观结构变化,并对材料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沥青包覆可有效完善再生石墨微观构造。随着沥青包覆量的增加,石墨表面缺陷减少,比表面积和孔容降低;炭化后包覆界面形成不定型碳层,包覆界面无序度随沥青包覆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定型碳包覆层的形成显著提高了石墨负极性能,包覆12%沥青的再生石墨比容量达到450 mA·h/g,相比未包覆石墨提升140 mA·h/g;沥青包覆石墨负极首次库伦效率增加11.5%,并且循环稳定性获得改善;在5 A·h下比容量提高至285 mA·h/g,相比未包覆再生石墨提高242.8 mA·h/g,倍率性能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沥青 “核壳”结构 氧化交联 液相包覆 再生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Ti_(4)O_(7)电极电化学氧化焦化废水中有机物
18
作者 宿素玲 于冀芳 +2 位作者 胡亚伟 余慧君 郭东芝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51,共7页
EAOP(电化学高级氧化)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处理领域,其中阳极材料是EAOP的核心。采用等离子喷涂法制备多孔Ti/Ti_(4)O_(7)电极,对其性能进行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考察电流密度、通量、电解质种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EAOP(电化学高级氧化)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处理领域,其中阳极材料是EAOP的核心。采用等离子喷涂法制备多孔Ti/Ti_(4)O_(7)电极,对其性能进行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考察电流密度、通量、电解质种类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分析。在最佳实验条件电流密度为15 mA/cm^(2)、通量为400 L/(m^(2)·h)下,选择0.1 mol/L Na_(2)SO_(4)为支持电解质,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为75.3%,去除1 kg COD的能耗为110.14 kW·h,能够有效去除水中PAHs(多环芳烃)。因此,制备的Ti/Ti_(4)O_(7)电极在电化学氧化实际废水中有机物的工程实践方面具备很强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i_(4)O_(7)电极 电化学氧化 废水 化学需氧量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环境材料混施对高寒矿区边坡土壤的影响
19
作者 孔令健 张琳 +4 位作者 刘一帆 张莹 梅重庆 何沁航 黄占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5,共9页
[目的]为解决青藏高寒地区土壤复垦过程中土壤结构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3种环境材料对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和理化性质改善的优化组合。[方法]以青海德尔尼铜矿为例,利用当地蛇纹石渣土和原土,通过土培模拟正交试验,研究了混施黏合... [目的]为解决青藏高寒地区土壤复垦过程中土壤结构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3种环境材料对土壤团粒结构改良和理化性质改善的优化组合。[方法]以青海德尔尼铜矿为例,利用当地蛇纹石渣土和原土,通过土培模拟正交试验,研究了混施黏合剂、长纤维、稻壳3种材料对边坡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效果最佳的混合材料比例。[结果]正交极差结果表明:黏合剂对土壤团聚体、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强,长纤维和稻壳对pH值和全盐含量的影响较强。与对照相比(CK)相比,黏合剂的加入可以增加土壤容重,但会降低土壤孔隙;长纤维和稻壳可明显降低土壤pH值,提高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并适当提高全盐含量。土壤团聚体和pH值最优的组合为A_(2)B_(2)C_(3)(黏合剂0.074 g/kg,长纤维2.960 g/kg,稻壳11.110 g/kg);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调节以A_(1)B_(2)C_(2)(黏合剂0.037 g/kg,长纤维2.960 g/kg,稻壳7.410 g/kg)组合最优;全盐含量最优组合为A_(3)B_(1)C_(2)(黏合剂0.111 g/kg,长纤维1.480 g/kg,稻壳7.410 g/kg)。[结论]高寒矿区土壤基质恢复的最优配方是A_(1.5)B_(2)C_(2),即黏合剂0.056 g/kg,长纤维2.960 g/kg,稻壳7.410 g/kg为最优配比。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并具有提高青藏高寒矿区水土保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正交设计 土壤团聚体 黏合剂 极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学特征对砂加载混凝沉淀处理高悬浮矿井水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梁旭 曹楠楠 +5 位作者 白振荣 王志慧 王艳兵 蔡巍巍 王利伟 郝春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56-4463,共8页
砂加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混凝沉淀高效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但对于原水水化学特征对石英砂加载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则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影响机制也不清晰。为此,选用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矿井水为研究对象,分析矿井水pH、Ca^(2+)、溶... 砂加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混凝沉淀高效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但对于原水水化学特征对石英砂加载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则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影响机制也不清晰。为此,选用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矿井水为研究对象,分析矿井水pH、Ca^(2+)、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和乳化油含量对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矿井水过低和过高的pH均不利于加载混凝沉淀处理的效率,pH为9.00时,混凝沉淀速率和效率最高。Ca^(2+)含量的增多和乳化油含量的降低能促进加载混凝沉淀效率的提升。而TDS含量的高低和水化学类型的差异并不是影响加载混凝沉淀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的效率和沉降速率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认知砂加载混凝处理工艺,提升其处理效率,实现中国煤矿矿井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溶解性总固体(TDS) CA^(2+) 润滑油 混凝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