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系统碳增汇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玉良 刘世奇 +7 位作者 桑树勋 陈伟伟 张芮 王庆刚 曹银南 滕鸿博 贠宇春 丁映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查,碳储、碳汇、碳收支模型构建的方法,旨在查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碳收支状况及碳增汇潜力,进而提出适合淮南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生态修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植被分布较单一、碳排放量较大、碳储量较低、碳汇能力较弱.现状下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4456万t,年碳排放量为30.32 t;若将用于重新利用的荒废耕地和建筑拆除场地(目前状态为草地)改造为林地,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将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为-5.14 t,产生碳吸收效应;若将其改造为耕地,则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增加到62.83 t.对比分析发现林地在矿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提升中尤为重要,不仅可降低矿区碳排放量,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规划协同生态系统要素碳汇功能提升”的“点—面协同增汇模式”对于分布范围广、土地碳库损毁严重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碳增汇的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 采煤沉陷区 碳收支 碳储量 碳增汇 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宁 陆诗建 +4 位作者 刘玲 梁静 刘苗苗 孙梦圆 康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64,共20页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耗高成本是导致CCUS技术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应用的瓶颈之一。近年来,胺吸收剂催化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节能新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非均相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胺溶液中CO_(2)催化解吸反应机理以及Lewis酸、Br?nsted酸和碱性活性位点等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影响催化剂解吸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全面分析了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用于燃烧后CO_(2)捕集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后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催化再生技术 非均相催化剂 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间接矿化工业固废制备多晶型碳酸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梅杰琼 陆诗建 +2 位作者 任雪峰 康国俊 刘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1,共13页
CO_(2)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迫切寻求降碳减排的解决路径。研究人员基于钙、镁元素与CO_(2)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反应,开发出一系列CO_(2)矿化工艺,实现CO_(2)的永久封存。为实现CO_(2)的大... CO_(2)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迫切寻求降碳减排的解决路径。研究人员基于钙、镁元素与CO_(2)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反应,开发出一系列CO_(2)矿化工艺,实现CO_(2)的永久封存。为实现CO_(2)的大规模封存和含钙固废的高值化利用,降低矿化成本,选取廉价易得的含钙工业固体废弃物为矿化原料,从多晶型微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入手,总结了含钙工业固废浸取和CO_(2)间接矿化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含钙工业固废间接矿化常用的浸取剂,并着重分析了间接矿化制备微纳米碳酸钙时反应条件和晶型控制剂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产生的影响,对其控制原理进行了解释说明,总结了CO_(2)间接矿化含钙固废当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国内外结果表明,调变温度、pH、搅拌速率以及CO_(2)通气速率等矿化反应条件或添加晶型控制剂能有效控制碳酸钙的晶型、形貌和尺寸。利用含钙工业固体废弃物间接矿化CO_(2)制备微纳米碳酸钙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对碳酸钙的使用要求,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工业固体废弃物 晶型调控 形貌调控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固废矿化固定封存CO_(2)与减污降碳协同处置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奚弦 桑树勋 刘世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9-3634,共16页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 “双碳”战略目标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炭高强度开发带来矿区固废占用土地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和排放温室气体,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利废固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念,探寻煤矿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低碳化的处置新路径,创新发展矿区固废处置、采空区地下空间充分利用、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融合的关键技术,是“双碳”目标下我国矿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紧迫需求。研究工作表明:煤矸石、粉煤灰、炉底渣和煤气化渣等矿区固废在矿山地下空间充填开采与沉陷治理、煤矿防灭火、建筑用材及农业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与处置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为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启示,但矿区固废固定封存CO_(2)的工程化技术研究亟待加强;矿区固废矿化固定与封存CO_(2)潜力大、具有工程可行性,正在形成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新的技术体系;矿区固废与CO_(2)基气-液-固三相介质矿化强化、高效吸收与矿化固碳调控技术、地下空间矿化固碳充填与CO_(2)密闭封存、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潜力评价与碳去除量核算、采空区充填固定封存CO_(2)环境与安全性评价等将构成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体系的核心内涵;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技术是未来实现“煤炭生产加工-矿区固废处置-高效矿化固碳与CO_(2)封存-地下空间充填与利用-矿区地面沉陷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无废矿山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矿区固废+CO_(2)基地下充填与封闭功能材料研发是重要突破口。矿区固废处置、煤基CCUS、采空区充填与地下空间利用、矿区生态修复保护等融合技术研发应用为绿色低碳型矿山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固废处置 CO_(2)矿化固定与封存 地下空间利用 地面沉陷防治 无废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观测法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与水影响煤储层矿物和孔裂隙结构的新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杜艺 吕春阳 +3 位作者 严世杰 付常青 徐伟丰 桑树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4,共12页
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技术能够在封存CO_(2)的同时增产煤层气,兼具碳减排和能源开发的双重效益。在深部储层高温、高压、含水状态下,超临界CO_(2)(ScCO_(2))-H_(2)O-煤体系会发生一系列的地球化学作用,进而导致煤储层矿... 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技术能够在封存CO_(2)的同时增产煤层气,兼具碳减排和能源开发的双重效益。在深部储层高温、高压、含水状态下,超临界CO_(2)(ScCO_(2))-H_(2)O-煤体系会发生一系列的地球化学作用,进而导致煤储层矿物与孔裂隙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CO_(2)-ECBM的有效性。通过室内物模实验,充分利用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AM)具有提供大尺寸高分辨率背散射图像的优势,实现了原位观测,并结合图像处理方法,对反应前后矿物和孔裂隙的参数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由此揭示了不同尺度矿物和孔裂隙在数量、面积及分形维数上的变化规律,形成了研究ScCO_(2)-H_(2)O-煤地球化学作用下矿物变化对孔裂隙影响机理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ScCO_(2)-H_(2)O对煤中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最为显著,而对长石、磷灰石和黏土矿物的影响相对较弱;②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煤体的溶胀作用促进了新的孔裂隙和裂缝的形成,尤其是在直径大于10μm的孔裂隙;③碳酸盐矿物部分溶解可增加孔裂隙形态的复杂性,而晶胞型充填碳酸盐的完全溶解则会降低孔裂隙的分形维数。结论认为,该研究方法可更直观和科学地揭示ScCO_(2)-H_(2)O-煤地球化学作用下,矿物变化对孔裂隙的影响机理,还可应用于其他研究背景中储层物性原位改造的机理分析,如压裂液作用、微生物作用、酸化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矿物分析系统 原位观测 ScCO_(2)-H_(2)O-煤反应 原位定量表征 孔裂隙结构 地球化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向国育 申长俊 +2 位作者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目的规模及其分布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外CCUS示范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为推动CCU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CUS示范工程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富液解吸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乐天 陆诗建 +3 位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刘玲 康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0-499,共10页
以有机胺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容量大、吸收速率快、CO_(2)捕集效率高等优点,但传统热解吸再生面临着能量利用率低、氨逃逸、吸收剂氧化降解等难题严重影响其发展,有必要对当前有机胺富液解吸再生工艺的研究进行改进与优化,以... 以有机胺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容量大、吸收速率快、CO_(2)捕集效率高等优点,但传统热解吸再生面临着能量利用率低、氨逃逸、吸收剂氧化降解等难题严重影响其发展,有必要对当前有机胺富液解吸再生工艺的研究进行改进与优化,以降低能耗与损耗。本文介绍了热解吸耦合催化解吸再生工艺和热解吸耦合膜解吸再生工艺,并对新兴的微波解吸再生、矿化再生、电化学介导胺解吸再生工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比分析了各工艺的优缺点和适用的有机胺类型。选择合适的有机胺富液解吸工艺有利于降低解吸能耗:催化解吸适用于大多有机胺吸收剂;膜解吸适用于单胺类吸收剂;微波解吸再生适用于极性基团较多、介电常数大的有机胺;矿化再生适用于叔胺类吸收剂;电化学介导胺解吸再生适用于多胺类吸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解吸 再生 膜解吸再生 微波解吸再生 矿化解吸再生 电化学介导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4)^(2-)/TiO_(2)-HZSM-5催化富CO_(2)胺溶液解吸性能研究
8
作者 宋汶谦 闻育新 +6 位作者 康国俊 李德康 胡浩权 靳立军 陆诗建 严忠 刘鹏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42-1353,共12页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工艺较为成熟的CO_(2)捕集方法,该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胺溶液CO_(2)解吸效率的同时降低解吸过程能耗。本工作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TiO_(2)含量的/TiO_(2)-HZSM-5催化剂,并将...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工艺较为成熟的CO_(2)捕集方法,该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胺溶液CO_(2)解吸效率的同时降低解吸过程能耗。本工作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TiO_(2)含量的/TiO_(2)-HZSM-5催化剂,并将其用于N-甲基二乙醇胺和哌嗪混合溶液的CO_(2)催化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催化剂性能可以通过改变TiO_(2)负载量进行调控。当TiO_(2)与HZSM-5分子筛质SO_(4)^(2-)量比为2/1时,制得STH(2/1)催化剂具有丰富的酸性位点和较大的介孔比表面积,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与非催化体系相比,混合胺溶液在整个解吸过程的CO_(2)解吸量提高15.38%,相对再生能耗降低21.69%。同时,STH(2/1)催化剂在再生循环后仍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且该催化剂对CO_(2)吸收性能没有影响。催化剂较大的介孔比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物与酸性位点充分接触,丰富的强酸量和Bronsted酸量为反应提供大量H^(+),促进氨基甲酸酯的分解和质子化胺的去质子化,三者共同作用促进解吸反应的进行。此外,提出了/TiO_(2)-HZSM-5催化CO_(2)解吸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混合胺溶液 硫酸化金属氧化物 CO_(2)催化解吸 相对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煤厂转载点煤流撞击作用下粉尘逸散与分布特性模拟研究
9
作者 温恬靓 耿凡 +2 位作者 李世航 郭恒 李林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00-613,共14页
选煤厂煤炭输运系统中的转载点是产尘的重要源头。煤炭在转载点由于落差等作用产生大量粉尘,引发粉尘污染等问题。为抑制转载过程中的粉尘逸散,探究粉尘分布特征以控制粉尘污染,基于某选煤厂现场实际,构建了等比例的煤炭转载点三维结构... 选煤厂煤炭输运系统中的转载点是产尘的重要源头。煤炭在转载点由于落差等作用产生大量粉尘,引发粉尘污染等问题。为抑制转载过程中的粉尘逸散,探究粉尘分布特征以控制粉尘污染,基于某选煤厂现场实际,构建了等比例的煤炭转载点三维结构,研究了煤流对冲、撞击状态下的粉尘扩散过程。首先,依据相似理论,构建了缩尺比为3∶14的转载点模型实验台,研究了转载过程典型位置的风场分布特征,发现在高度方向上两侧风速较高,可达6 m/s左右,而中上部风速偏低,且模拟与实验研究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及其相关结论的有效性。同时,基于CFD–DDPM方法,考虑了颗粒间的碰撞,对转载过程撞击作用下的粉尘撞击与扩散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发现粉尘撞击区两侧及其底部区域均存在一对旋涡,对粉尘分布影响较大;不同粒径的粉尘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较大,水平输送段封闭侧出现质量浓度高达9000 mg/m3的区域,此处宜加强密封防止粉尘泄露。基于Visual Basic自主开发了后处理程序,分析了不同粒径粉尘在不同区域的占比。比较发现,PM10~PM40气流跟随性好,PM50~PM100沉积显著。针对粉尘浓度较高的区域设计除尘方案以减少粉尘污染,在竖直落料段上方安装抽吸风机,其抽吸风速对竖直落料段粉尘分布影响显著,当抽吸风速为15 m/s时,高速气流促进粉尘往中上部区域聚集,粉尘质量浓度高达6 mg/m3,为优化转载结构、抑制转载过程的粉尘逸散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载点 粉尘 气固两相流 分布特性 撞击流 缩尺模型 CFD–DD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联产的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
10
作者 刘含笑 单思珂 +6 位作者 方建 林青阳 于立元 方倪 刘小伟 刘忠 陆诗建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33-4240,共8页
针对热电联产生命周期碳足迹结果的分配方式,对基于热电比、基于供热比、基于固定比例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原理上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对四种分配方法在热电联产碳足迹实际评估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 针对热电联产生命周期碳足迹结果的分配方式,对基于热电比、基于供热比、基于固定比例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原理上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对四种分配方法在热电联产碳足迹实际评估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热电比的分配方式在碳足迹结果分配上较为偏向电力,基于固定比例的分配方式则较为偏向热力。基于供热比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对热电分配有较好的分配效果,基于供热比的分配方法是我国法定的对组织碳进行热电分配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推广基础,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法虽然分配效果较好,但需要确定本土化缺省值。对案例进一步分析可得:本案例的机组供热比在0.6~0.7时碳足迹最低,热电联产机组在运行时供热比在一定范围可以保证低碳足迹,这个范围在机组的最低煤耗指标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生命周期 碳足迹 热电厂 碳排放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氢制甲醇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陆诗建 华凯敏 +4 位作者 陈志强 季轩宇 康国俊 刘玲 程若霖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8,共28页
人为CO_(2)排放激增引发的环境危机加速了碳中和技术的发展,其中CO_(2)加氢制甲醇因兼具碳减排、绿氢储能与高附加值化学品转化潜力备受关注,但其工业化应用受限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与反应机制的深入解析。围绕具有良好工业前景的非贵金... 人为CO_(2)排放激增引发的环境危机加速了碳中和技术的发展,其中CO_(2)加氢制甲醇因兼具碳减排、绿氢储能与高附加值化学品转化潜力备受关注,但其工业化应用受限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与反应机制的深入解析。围绕具有良好工业前景的非贵金属催化体系,系统综述其热力学路径、催化剂设计与反应机理的最新进展。研究指出,Cu基催化剂通过活性位优化与界面工程显著提升活性位点密度与氧空位再生能力;In_(2)O_(3)基催化剂因高氧空位稳定性与抗烧结特性展现优异性能;Zr基固溶体催化剂则通过晶格应力与氧空位协同作用效应优化电子结构,突破单组分性能瓶颈。此外,载体比表面积与路易斯酸碱位、助剂的选择及其电子转移功能以及制备策略对金属活性位的精准调控,被证实为关键优化方向。反应机理层面,实验与理论计算揭示甲酸盐路径(^(*)HCOO主导)与逆水煤气变换–羰基化路径(^(*)COOH解离)的竞争机制,具体主导机制与催化剂结构特性密切相关。本综述通过多维度整合催化剂设计、表界面特性、反应性能与动力学行为的关联性研究,为构建新型高效CO_(2)制甲醇体系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推动碳循环技术与绿氢经济的深度融合,对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环境协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制甲醇 非贵金属催化剂 Cu基催化剂 In_(2)O_(3)基催化剂 Zr基固溶体催化剂 CO_(2)加氢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胺法捕集CO_(2)中的胺逃逸控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黄显著 陈曦 +4 位作者 王慧珺 申长俊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1,共9页
醇胺法捕集CO_(2)技术因技术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碳捕集。然而,吸收剂(如有机胺)及其降解产物的排放,会影响CO_(2)捕集效率并增加环境和健康风险。因此,有必要对醇胺法捕集CO_(2)系统的胺逃逸进行控制。总结了胺逃逸的主要方式(物理夹... 醇胺法捕集CO_(2)技术因技术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碳捕集。然而,吸收剂(如有机胺)及其降解产物的排放,会影响CO_(2)捕集效率并增加环境和健康风险。因此,有必要对醇胺法捕集CO_(2)系统的胺逃逸进行控制。总结了胺逃逸的主要方式(物理夹带、气态排放和气溶胶排放),并分析了各主要胺逃逸方式的产生原因和控制难点。对比了多种胺逃逸控制技术(多级水洗、酸洗、干床、湿式电除尘、蒸汽注入及除雾器等)的原理、优缺点及效果,并对未来胺逃逸控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胺法捕集CO_(2)技术 气溶胶 胺逃逸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在CO_(2)/H_(2)S共存体系下油田采出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13
作者 曲虎 陆诗建 +2 位作者 林俊岭 马艳辉 刘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66-2371,2375,共7页
CO_(2)、H_(2)S和高矿化度是油田采出水中3种常见的腐蚀因素,当3种腐蚀因素同时存在时,腐蚀行为远比CO_(2)、H_(2)S和高矿化度单独作用时复杂。利用反应釜模拟高矿化度采出水同时存在CO_(2)和H_(2)S的实际工况,研究了CO_(2)分压分别为0.... CO_(2)、H_(2)S和高矿化度是油田采出水中3种常见的腐蚀因素,当3种腐蚀因素同时存在时,腐蚀行为远比CO_(2)、H_(2)S和高矿化度单独作用时复杂。利用反应釜模拟高矿化度采出水同时存在CO_(2)和H_(2)S的实际工况,研究了CO_(2)分压分别为0.15,0.75,1.5 MPa,H_(2)S分压为0.00015 MPa,温度为50,60,70℃条件下,20G、L245N和L360Q三种碳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3种碳钢在CO_(2)/H_(2)S共存的油田高矿化度采出水体系中均腐蚀严重,在液相中比在气相中腐蚀更为严重,最大腐蚀速率达到3.4 mm/a,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整体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随实验温度的提高其腐蚀速率呈总体增大趋势;在3种分压条件下,腐蚀速率随CO_(2)分压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分压0.75 MPa时腐蚀速率最大;3种材质腐蚀速率大小顺序为L245N>L360Q>20G,则耐蚀顺序为20G>L360Q>L24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共存体系 高矿化度 采出水 腐蚀速率 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除湿溶液再生速率预测研究
14
作者 黄荣廷 陶奕淳 +4 位作者 陈江林 李世航 杨子系 王仕远 罗祥轩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72-3584,共13页
基于道尔顿蒸发定律、Antoine方程等气液传质理论,提出一种针对质量分数为40%及以下双组分混合除湿溶液的矿井再生预测模型,通过实验验证模型并研究溶液温度、空气温度、空气含湿量、空气流量及溶液质量分数对再生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道尔顿蒸发定律、Antoine方程等气液传质理论,提出一种针对质量分数为40%及以下双组分混合除湿溶液的矿井再生预测模型,通过实验验证模型并研究溶液温度、空气温度、空气含湿量、空气流量及溶液质量分数对再生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质量分数为35%以下时,风速函数修正后的预测模型对除湿溶液再生速率预测较为准确,预测值与实验值偏差均值仅为0.51%,标准差为5.27%;溶液质量分数为35%~40%时,采用活度补偿系数进一步修正后的模型可准确预测该浓度范围内溶液再生过程。此外,研究发现,溶液温度从50℃升高到70℃时系统平均再生速率从1.09 g/min提高到3.27 g/min,溶液质量分数从30%到40%,系统平均再生速率降低了38.09%,影响显著;空气温度、含湿量及流量的变化对系统再生效率影响较小,空气温度从25℃升高到35℃时系统平均再生速率提高了1.77%,空气含湿量从14 g/kg提高至22 g/kg时系统平均再生速率降低了6.05%。研究结果可为除湿溶液矿井空气接触式再生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除湿溶液 空气接触式再生 传质 预测模型 实验验证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负载型中空纤维膜强化微藻固碳
15
作者 王雅琴 刘景超 +3 位作者 白丽菊 陆诗建 陈思铭 唐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75,共11页
微藻固碳在应对温室效应、能源危机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固碳效率低是限制该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提出使用有机胺负载型中空纤维膜(疏水聚丙烯(PP)膜)提高微藻固碳性能。首先,对中空纤维膜进行疏水改性,接... 微藻固碳在应对温室效应、能源危机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固碳效率低是限制该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提出使用有机胺负载型中空纤维膜(疏水聚丙烯(PP)膜)提高微藻固碳性能。首先,对中空纤维膜进行疏水改性,接着通过物理方法将2-氨基-2-甲基-1-丙醇(AMP)负载于中空纤维膜;然后,将其浸没到微藻培养系统中作为CO_(2)气体进入培养液的媒介。过程中,AMP负载型PP膜可强化CO_(2)向微藻培养液的传质过程,从而强化CO_(2)脱除效率;AMP负载型PP膜可起到分隔CO_(2)与胺的化学反应场以及微藻吸收CO_(2)的生物反应场的作用,避免复杂混合反应;PP膜上的AMP及AMP与CO_(2)反应后的氨基甲酸盐不会溶解于培养液,不与微藻细胞直接接触,大大减小对微藻细胞的损伤,不影响细胞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效率;AMP负载型PP膜与微藻体系呈现分离状态,可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23.16 mg/L AMPPP膜强化技术可使生物质质量浓度(0.88 g/L)和CO_(2)固定效率(183.23 mg/(L·d))显著提高。与Blank组、Blank-PP组和123.16 mg/L AMP组相比,生物质浓度分别提高了28.05%、18.04%、183.57%,CO_(2)固定效率分别提高了58.23%、44.16%、168.42%。同时,该强化技术通过物理隔离作用消除AMP直接接触导致的氧化应激(SOD活性降低)与细胞损伤(分形维数仅增加5.9%),胺基化膜表面吸附CO_(2)后生成的氨基甲酸酯通过水解反应.使培养液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提升,CO_(2)脱除效率达83.5%,显著优于溶解性AMP体系,突显了这种膜介导方法在微藻CO_(2)固定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CO_(2)固定 胺改性膜 2-氨基-2-甲基-1-丙醇(AMP) 膜介导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胺强化微藻固碳
16
作者 刘景超 王雅琴 +3 位作者 白丽菊 陆诗建 陈思铭 唐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8,共13页
二氧化碳(CO_(2))微藻固定技术作为一种兼具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双重优势的技术方案,在缓解气候变化和开发可持续能源领域展现出重要潜力。然而,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受限于CO_(2)固定效率不足的瓶颈问题。系统评估了6种胺类溶剂:... 二氧化碳(CO_(2))微藻固定技术作为一种兼具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双重优势的技术方案,在缓解气候变化和开发可持续能源领域展现出重要潜力。然而,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受限于CO_(2)固定效率不足的瓶颈问题。系统评估了6种胺类溶剂:单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三乙醇胺(TE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2-(2-氨乙基氨基)乙醇(AEEA)和二乙烯三胺(DETA),对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CO_(2)固定效率及生物质产出的影响。在模拟烟气条件(15%CO_(2)+85%N_(2))下,50 mg/L AMP的添加表现出最优性能,其生物质峰值质量浓度(1.04 g/L)与CO_(2)固定效率(292.8 mg/(L·d))较空白组分别提升21.7%和44.5%。AMP、TEA和DEA可显著促进脂质积累,质量分数分别达到45.94%、44.88%和44.48%(以细胞干重计,DCW),高于空白对照组的41.51%DCW。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发现,胺类溶剂的添加虽诱导了微藻防御机制,但未对藻细胞造成显著损伤,其中AMP的细胞毒性最低(SOD活性为6.1 U/mg)。转录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AMP调控微藻碳代谢的分子机制。AMP作用显著上调了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和二氢二醇脱氢酶(DHDH)等关键酶的基因表达,从而协同促进了CO_(2)固定与脂质合成途径。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糖酵解/糖异生、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及光合固碳等代谢.通路显著富集,为AMP的促生长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氮代谢相关基因(如硝酸盐转运蛋白NRT和硝酸还原酶NR)的上调,进一步优化了微藻的碳氮代谢平衡,支持了AMP作用下的微藻快速生长。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溶解性有机胺类吸收剂在微藻固碳中的增效作用,还通过多组学联用阐明了其分子调控网络,为开发高效、低毒的CO_(2)生物转化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固定 微藻 胺类吸收剂 脂质积累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催化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陈阿小 郑宝旭 +5 位作者 赵伟明 张铁刚 赵欣雷 李乐天 梅杰琼 陆诗建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1,共6页
系统综述了CO_(2)催化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光催化、电催化和热催化3种主要途径的机理、催化剂设计及性能优化策略。在电催化领域,通过调控催化剂结构,可显著提升CO_(2)还原为甲酸的效率;光催化方面,S型异质结材及二维/一维纳... 系统综述了CO_(2)催化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光催化、电催化和热催化3种主要途径的机理、催化剂设计及性能优化策略。在电催化领域,通过调控催化剂结构,可显著提升CO_(2)还原为甲酸的效率;光催化方面,S型异质结材及二维/一维纳米复合结构通过增强载流子分离效率,实现了CO_(2)高选择性还原为甲醇;热催化技术则以工业应用为导向,通过铁基、铜基催化剂优化,推动了CO_(2)加氢制甲醇及短链烯烃的进程,但受限于Anderson-Schulz-Flory分布规律。此外,金属有机框架、多孔碳及离子液体功能化材料在CO_(2)环加成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催化技术的优缺点,指出未来需通过多机制协同、催化剂多功能化及反应机理的深入解析,突破产物选择性低、能耗高等瓶颈,为CO_(2)资源化利用及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催化转化 光催化 电催化 热催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催化胺溶液中CO_(2)解吸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杨蒙 房昆 +5 位作者 王珊珊 陆诗建 侯婷 杨菲 黄志刚 梅杰琼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4,共14页
当前我国气候治理已进入“双碳”目标实施的攻坚期。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实现零碳乃至负碳排放的关键托底技术。其中,燃煤烟气具有排放量大、CO_(2)分压低的特征,基于有机胺的化学吸收法是目前最成熟... 当前我国气候治理已进入“双碳”目标实施的攻坚期。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实现零碳乃至负碳排放的关键托底技术。其中,燃煤烟气具有排放量大、CO_(2)分压低的特征,基于有机胺的化学吸收法是目前最成熟有效的捕集手段,通过有机胺与CO_(2)发生可逆反应实现高效捕集,但CO_(2)解吸能耗过高限制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固体酸催化剂(SACs)通过加速质子转移和降低C—N键断裂能垒,可显著提升CO_(2)解吸速率并降低再生温度,兼具节能降本与提升效率的双重优势。系统综述了不同种类的SACs在胺溶液中的催化CO_(2)解吸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催化剂经表面修饰、磺酸化改性、催化剂表面亲水性与酸性位点密度调控等策略,可显著提升CO_(2)解吸效率,并全面分析了催化材料的物化性能、催化剂结构及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SACs中路易斯酸与布朗斯特酸位点的协同机制,路易斯酸吸附氧原子引发C—N键异构断裂、布朗斯特酸提供质子促进氨基甲酸盐质子化,阐述了SACs催化CO_(2)解吸反应机理,而催化剂碱性活性位点构筑有效促进CO_(2)解吸效率,提升解吸性能。最后,根据不同催化剂的特点,对工业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比较。未来研究需聚焦酸性位点稳定性提升、催化剂规模化制备及与新型吸收剂、如相变胺吸收剂的耦合设计,以推动CCUS技术低成本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收法 胺溶液 固体酸催化 表征方法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还原CO_(2)生成高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陈阿小 郑宝旭 +7 位作者 赵伟明 张铁刚 赵欣雷 景强 靳华增 尹静 梅杰琼 陆诗建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8,53,共7页
概述了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探讨了不同产物的生成途径,以及当前活性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针对电催化还原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并对催化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利用纳米结构... 概述了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探讨了不同产物的生成途径,以及当前活性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针对电催化还原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催化剂性能的方法,并对催化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利用纳米结构材料、将催化剂负载于具有高比表面积的载体、通过杂原子掺杂、合金化以及引入缺陷等手段来优化催化剂。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电子传输特性,有效提升了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二氧化碳 催化剂性能 电子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地质技术及其煤炭低碳化应用前瞻 被引量:107
20
作者 桑树勋 袁亮 +5 位作者 刘世奇 韩思杰 郑司建 刘统 周效志 王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30-1451,共22页
概述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形成背景及其在碳中和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提出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概念和内涵,评述了关键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国内外进展,分析讨论和前瞻了碳中和地质技术在煤炭低碳化开发利用进程中的重要应用方向、应用模式和发展... 概述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形成背景及其在碳中和知识体系中的定位,提出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概念和内涵,评述了关键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国内外进展,分析讨论和前瞻了碳中和地质技术在煤炭低碳化开发利用进程中的重要应用方向、应用模式和发展前景。已有研究工作表明:作为碳中和知识体系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在地球科学基本背景上碳中和相关学科群交叉融通形成了当前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碳中和地质技术是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态地质与碳增汇技术、煤层中甲烷减排与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化石能源低碳化开发利用地质技术、地热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技术、新能源高效安全开发利用地质保障技术、矿化固碳地质技术和地球工程等构成了碳中和地质技术的当前核心内涵;以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大规模集群化部署与全流程技术、煤层甲烷接续高效抽采与低浓度瓦斯(含乏风瓦斯)利用技术、煤型关键金属探采选冶全流程技术、矿区生态地质修复重构与碳增汇技术、干热岩型地热地质新能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供能蓄能一体化水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地质工程保障技术、太阳辐射管理前沿技术探索为代表,关键碳中和地质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CCUS将成为低排放燃煤发电、煤转化、煤制氢、煤制特种燃料、煤基材料等煤炭低碳洁净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关键,煤炭基地或煤矿区CCUS以煤基CO_(2)源、煤系CO_(2)地质碳汇、CO_(2)矿化固定与采空区充填封存为技术特色且具有紧迫需求;从原位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煤矿瓦斯井下-地面协同高效抽采、关闭矿井瓦斯高效抽采到低浓度和乏风瓦斯高效利用,煤层甲烷高效抽采利用与减排综合技术应用模式将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通过覆岩变形控制与地表植被生态系统保持、水资源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采动裂隙与温室气体大气排放控制、数字矿山与节能提效等方式发展和应用绿色智慧矿山地质保障技术,实现煤炭生产过程减碳;应用煤矿区生态修复与碳增汇技术,实现煤矸石处置与减污降碳协同、塌陷区治理与碳增汇、土地整治利用与增汇固碳;加快应用和发展煤系共伴生资源共探共采与碳减排技术,实现煤系气、煤型关键金属高效勘查开发利用突破,对服务我国低碳洁净高效安全新能源体系构建和实现源头减碳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地质技术 煤炭低碳化 概念与内涵 关键进展 应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