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区生态修复碳汇潜力评估
1
作者 陈浮 夏依 +2 位作者 邹铭 巩人杰 骆占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89-2801,共13页
“一带一路”的共建促进了国家间的产业发展与经济互补,扩大了能源资源需求。然而,能源资源开发通常会引发生态退化、景观破碎和水体污染等诸多问题,威胁全球生态安全,促使气候恶化。目前,有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区生态变化及修复... “一带一路”的共建促进了国家间的产业发展与经济互补,扩大了能源资源需求。然而,能源资源开发通常会引发生态退化、景观破碎和水体污染等诸多问题,威胁全球生态安全,促使气候恶化。目前,有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区生态变化及修复潜力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全球环境科学数据库估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EcosystemProductivity,NEP)变化,并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评估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潜力。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矿区NEP总量呈显著的阶段性波动下降趋势,以碳当量计(下同)净减少量为282.1 Gg/a,降幅高达30.6%;“一带一路”共建国家53.1%的矿区表现为NEP净减少,总减少量达2262.5Gg/a,减少量为151.2g/(m^(2)·a),逐年攀升的NEP减少量反映采矿活动对共建国家生态的负面影响持续加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区具有一定的碳汇修复潜力,NEP修复潜力为10.8 g/(m^(2)·a),最大修复潜力可达269.7 g/(m^(2)·a),但不同区域矿区NEP修复潜力差异显著,南美洲共建国家的NEP修复潜力最大,高达16.1g/(m^(2)·a),欧洲共建国家NEP修复潜力最低,仅为7.9 g/(m^(2)·a);土壤有机碳、年降水量和总初级生产力是NEP恢复的最重要驱动因子,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差异极大,亟需采取差异化生态修复策略和适应性管理模式。本研究厘清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矿区生态变化及修复潜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受损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受损矿区 生态修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碳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赞旭 周来 +2 位作者 张绍良 杨永均 侯湖平 《中国矿业》 2021年第7期50-57,共8页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评价研究。本文构建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山生态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矿山生态修复能...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评价研究。本文构建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山生态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矿山生态修复能力受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科技创新、政治环境、矿山企业投入、生态基础条件等主要因素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及内部差异,整体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东北亚和西亚北非区域的修复能力较强,东南亚和中东欧区域的修复能力一般,中亚和南亚区域的修复能力较弱。矿山生态修复能力得分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得分最低的国家是塔吉克斯坦。中国排名第九位,属于中上等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矿山生态修复能力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能力评价 熵值法 “一带一路” 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露天矿区近自然生态修复 被引量:15
3
作者 雷少刚 夏嘉南 +1 位作者 卞正富 程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1-2030,共10页
露天矿区生态修复面临着重建生态系统自维持力低、维持成本高,尤其是修复后“采矿痕迹”明显等问题,亟待协调好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的关系,升级发展传统生态修复模式,促进露天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长期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经验... 露天矿区生态修复面临着重建生态系统自维持力低、维持成本高,尤其是修复后“采矿痕迹”明显等问题,亟待协调好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的关系,升级发展传统生态修复模式,促进露天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长期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①提出了露天矿区近自然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内涵与技术框架。近自然矿山生态修复是参照本地自然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景观及其演变规律,使修复后的矿业斑块达到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近似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并与周边自然地貌、水系、景观相融合的修复模式,是对传统生态修复模式的升级,逼近“采矿无痕”是其追求的理想状态。②近自然生态修复是露天矿生态化设计的重要构成,其技术环节主要包括,参照生态系统学习、近自然地貌重塑、水文衔接与调控、矿山活土层重构、植被重建与多样性重组等。参照生态系统学习为后续各个修复环节提供修复目标与参数。近自然地貌重塑是近自然生态修复的核心与基础,包括内排土场全生命周期近自然地貌重塑、外排土场近自然地貌重塑、邻近自然问题地貌协同重塑等。水文衔接与调控要解决河道沟道的优化布局、矿区上下游水系的衔接、以蓄代排径流调控等。矿山活土层重构包括矿山土物理结构重组、微生物和养分循环过程重构等内容;植被重建与多样性重组包括近自然的植物群落与多样性配置,以及近自然的植株空间布局等。③实践分析表明,露天矿近自然生态修复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地貌稳定性,增强重建生态系统的自维持能力,有利于实现露天矿区“采矿无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矿山生态 生态化设计 自然修复 地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生态恢复研究进展——基于连续三届的世界生态恢复大会报告 被引量:49
4
作者 张绍良 米家鑫 +1 位作者 侯湖平 杨永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611-5619,共9页
最近连续三届世界生态恢复大会都将矿山生态系统列为大会交流的主题之一。为了解矿山生态修复的最新进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法,全面对比了这三届大会的论文和报告,包括参会国家、主要机构、热点矿区、修复要素、矿山类型... 最近连续三届世界生态恢复大会都将矿山生态系统列为大会交流的主题之一。为了解矿山生态修复的最新进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法,全面对比了这三届大会的论文和报告,包括参会国家、主要机构、热点矿区、修复要素、矿山类型、修复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新开发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景观恢复等新技术;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复垦的土壤和修复的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矿山生态修复的监测新技术、本土物种保持、污染土壤修复新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思维和矿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介绍了会议提出的新观点,如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选择的新标准、矿山生态恢复力新理论、新型矿山生态系统及其设计等。最后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世界生态恢复大会 恢复力 新型生态系统 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 被引量:51
5
作者 雷少刚 卞正富 杨永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5-921,共7页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作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其引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认知并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如何协同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重点讨论分析了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以破解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之...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作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其引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认知并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如何协同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重点讨论分析了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以破解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之间的争议和困惑,更好地处理2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就是明确何时干预、何处干预、如何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强调了人工干预的针对性、及时性、持久性和有效性,以减少人工过度修复的人力、物力成本和能量消耗,是符合“双碳”目标的。分析表明,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框架包括矿山生态问题诊断、引导修复方向的判定、引导修复的关键对象或区位的确定、引导修复的合理程度或生态阈值的识别,以及修复技术措施筛选与实施等主要内容。生态修复的本质是对生态关系的修复,因此,矿山生态关系、过程、规律感知是引导修复的前提;障碍性和限制性影响因子和景观格局过程是引导修复的主要对象;生态阈值和生态参数的调控是科学引导的关键。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修复目标和对象明确、干预程度合理,能有效降低修复成本、提升矿山生态系统自维持能力,符合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理念和现实需求,是传统人工干预修复模式的发展升级,可以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矿区环境 恢复力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19
6
作者 卞正富 于昊辰 韩晓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9-459,共11页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新形势下,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至少包括实现修复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正向演替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是以自我恢复为主,与适... 针对“双碳目标”背景,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做出了新的阐释。新形势下,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至少包括实现修复后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正向演替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是以自我恢复为主,与适度人工干预相结合。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碳中和引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格局变化和结果,认为双碳目标必将加速后矿业时代到来,而生态修复是后矿业时代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后矿业时代具有长久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土地整治、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社会转型、景观重建等是生态修复通常采用的人工引导措施,这些举措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从能源替代、产业替代与升级、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延伸矿山生态修复措施,进一步分析了矿山生态修复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的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3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按贡献大小排序: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固碳增汇。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新路径,包括:①更新标准规范,适应碳中和目标的需求,构建“1+N”标准与规范体系,提高规范与标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②改革管理机制,探索矿业临时用地政策,明晰地下空间产权,推进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实现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生态修复;③创新技术体系,开展分类施策、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步推进,推动生态修复全过程深度减排与长效生态增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碳中和 后采矿时代 路径选择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径流调控的塌陷区水体系统性保护修复
7
作者 雷少刚 徐俣璠 +3 位作者 张免 陈东兴 华夏 郭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3-1233,共11页
为解决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地表径流紊乱、水体连通性差、水动力水循环能力弱等问题,并降低大量塌陷区水体周边的农业、工矿生产空间形成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随地表径流进入塌陷区水体,引起水质退化与水生态环境风险,促进采煤塌陷区水体... 为解决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地表径流紊乱、水体连通性差、水动力水循环能力弱等问题,并降低大量塌陷区水体周边的农业、工矿生产空间形成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随地表径流进入塌陷区水体,引起水质退化与水生态环境风险,促进采煤塌陷区水体的持续性保护修复和塌陷区生态系统健康,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保护修复理念、关键部位景观格局优化和地表径流系统性调控原理,创新性提出了一种“连通+截污”相组合的塌陷区水体系统性保护修复新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表径流网络分析、各类水体识别及其水面高程精准监测、水体连通廊道网络构建及水动力提升效果评价、水体植被缓冲带适宜范围计算、缺失植被缓冲带空间识别、水体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等技术环节。以山东兖州矿区为例,开展了基于地表径流调控的塌陷区水体系统性保护修复技术应用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在关键部位修建水体连通廊道,基于水体连通的水动力提升技术,有效连通了45个生态源地,连通后研究区东−西方向上的最大连通距离增加了5倍,流域整体的连通性得到提升,廊道内平均水速达到0.067 m/s,显著改善了矿区的水动力条件;②通过基于关键部位植被缓冲带空间优化布局的污染物截留技术,以水体连通廊道和生态源地为关键区域,利用Phillips水文模型计算得出兖州矿区所需的植被缓冲带宽度主要集中在15~35 m,面积总计为5.59 km^(2),其中已有植被覆盖的面积为18 km^(2),缺失待建设的植被缓冲带面积41 km^(2);③SWAT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式对矿区水体保护修复具有明显作用,通过该模式能够至少降低10.14%~15.5%的污染,且对磷元素的去除效果尤为显著。笔者提出的煤矿塌陷区系统性保护修复技术是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在矿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典型结合应用,对于其他类型地区通过地表径流调控实现区域系统性保护修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修复 地表径流 水体连通 景观格局 水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诊断及其调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于昊辰 卞正富 +1 位作者 陈浮 牟守国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4-223,共10页
当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理念对矿区生态系统性修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对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内涵缺乏科学界定,诊断标准不一。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重新界定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概念,辨析矿山土地... 当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理念对矿区生态系统性修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对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内涵缺乏科学界定,诊断标准不一。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重新界定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概念,辨析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内涵特征;剖析了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因素,提出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受外界扰动压力、环境支撑力、生态系统恢复力、人为提升力等作用。明确了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标准,包括:归纳了以历史时期状态、周边稳定生态、人为定义标准等,总结了基于试验测试、遥感监测、数值模拟的诊断方式,分析了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诊断时间选取与监测频次。随后,辨析了不同采矿方式对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扰动过程,由此揭示矿山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3个阈值,并判定关键环境要素损伤以及土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可逆性。分析表明,末端治理的老路已不能适应绿色发展的需要,"主动性采前预防、联动型动态监测、系统性生态修复、多元化修复治理"的调控策略可为矿山土地生态系统全面系统修复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系统 土地退化 诊断 过程机制 系统阈值 人为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作用下烧变长焰煤力学性质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怀展 唐超 +4 位作者 郭广礼 陈福 查剑锋 曹景春 李锐恒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18-3829,共12页
煤炭地下气化耦合二氧化碳封存为煤炭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超临界二氧化碳封存扰动下烧变煤体力学性质损伤可能引起隔离煤柱失稳,易诱发二氧化碳泄露风险甚至造成工程失败。针对目前缺乏超临界二氧化... 煤炭地下气化耦合二氧化碳封存为煤炭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超临界二氧化碳封存扰动下烧变煤体力学性质损伤可能引起隔离煤柱失稳,易诱发二氧化碳泄露风险甚至造成工程失败。针对目前缺乏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烧变煤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以长焰煤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饱和增压装置,开展了烧变长焰煤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力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时间增加,烧变煤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减小,温度对烧变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影响更大;②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时间与温度使烧变煤样弹性模量降低,两者与弹性模量总体呈负相关关系,烧变煤样弹性模量对温度影响更为敏感;③烧变煤样抗拉强度随着温度以及超临界CO_(2)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减弱,温度作用下烧变煤样抗拉强度变化更为剧烈。结合力学试验数据,建立了温度、浸泡时间和烧变煤样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的关系函数,并利用XRD(X-RayDiffraction)与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揭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作用下烧变长焰煤弱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煤炭地下气化 烧变长焰煤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井工矿区沉陷盆地的水汽效应研究
10
作者 段雅婷 雷少刚 +2 位作者 李园园 朱国庆 王亮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39,共9页
近年来,西部半干旱区大规模地下开采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得到越来越多关注,正确认识并科学利用矿山正效应资源,对节约矿山生态修复成本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沉陷盆地对大气水汽的扰动特征进而产生正向效应,该文以神东矿区的大柳塔矿区为研究... 近年来,西部半干旱区大规模地下开采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得到越来越多关注,正确认识并科学利用矿山正效应资源,对节约矿山生态修复成本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沉陷盆地对大气水汽的扰动特征进而产生正向效应,该文以神东矿区的大柳塔矿区为研究区,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模拟和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实时观测数据构建Sentinel-2卫星影像水汽反演模型,得到2017—2021年近地层大气水汽含量,常用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表示,据此分析单一工作面沉陷盆地和工作面群沉陷区的近地层PWV分布特征,并通过现场布设HOBO温湿度传感器,对沉陷盆地内外贴地层相对湿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沉陷盆地对大气水汽存在正向汇聚效应,具体表现为:单一工作面沉陷盆地近地PWV由盆地内到盆地外逐渐下降;开采后工作面群沉陷区近地PWV相较于开采前有明显改善;沉陷盆地内相对湿度明显高于盆地外,距地表由低到高相对湿度差依次为14.52,13.53,12.43,10.60和10.33百分点,表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沉陷盆地水汽汇聚效应逐渐减弱;沉陷盆地水汽汇聚效应日变化特点为夜间显著,白天不明显。结合植被调查情况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沉陷盆地水汽汇聚效应概念模型,解释矿区沉陷盆地汇聚水汽过程机理,沉陷盆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半干旱矿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矿山环境正效应 大气水汽含量 工作面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典型煤矿区生态环境驱动因子分析与风险预测
11
作者 王强民 董书宁 +5 位作者 王皓 方杰 王晓东 程伟 王淑璇 张溪彧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76-4486,共11页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煤层开采经常诱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明确煤矿区生态环境驱动因子并形成生态环境风险预测方法,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榆神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气象、土壤、地下水、隔水层、煤层开采等因子与矿区生态环境要素...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煤层开采经常诱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明确煤矿区生态环境驱动因子并形成生态环境风险预测方法,以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榆神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气象、土壤、地下水、隔水层、煤层开采等因子与矿区生态环境要素的关系,形成了煤矿区生态环境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了煤层开采条件下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区NDVI随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量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耗水量随潜水位埋深的增大先减小后保持稳定。煤层开采条件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损失量随隔水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采厚、采宽、采深呈正相关;地表最大水平变形与采厚、采宽呈正相关、与回采速度呈负相关。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由干旱指数、地表坡度、土壤类型、潜水位埋深、隔水层厚度、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采深采厚比、采宽采深比、回采速度9个关键因子组成的煤矿生态环境风险预测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的定性和定量特征,给出了各指标的等级划分和对应赋值。以榆神矿区典型大水煤矿为例,基于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方法确定了该煤矿各预测指标的综合权重,导水裂隙带发育、潜水位埋深、隔水层厚度、采深采厚比、干旱指数等5个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大,其权重之和占总权重的99%,在生态环境风险预测中起决定性作用,预测结果显示该煤矿生态环境风险为中等的区域占58.95%,生态环境风险高的区域占41.05%,无低风险区;需要通过调整煤层开采参数抑制导水裂隙带和地裂缝发育、开展隔水层再造增加隔水层厚度、治理采动损伤区生态环境等手段降低采动生态环境风险。研究结果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矿区 井工煤矿开采 生态环境 驱动因子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研判与生态修复策略思考 被引量:61
12
作者 卞正富 于昊辰 +4 位作者 雷少刚 尹登玉 朱国庆 牟守国 杨德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8-1391,共14页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揭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时空规律;重新审视了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测算方法,量化了黄河流域34个煤矿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矿区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区域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结果发现,下游以高级协调为主,显著高于中上游且较稳定。但2010—2018年中上游变化趋势有差异:中游从初级协调(0.62)降至勉强协调(0.51);上游以初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从0.60提升至0.62。随着能源战略重心西移,晋陕蒙宁四省区的煤炭开发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榆横、榆神、吴堡、离柳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已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青海木里矿区从勉强协调(0.53)降至中度失调(0.25),降幅超50%;甘肃整体改善幅度较大,各矿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基于此,研判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战略:①要从“水资源-煤炭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全局性视角探析黄河流域“煤水双保”;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匹配的煤炭开发方式亟需改进或退出;③煤炭资源开发应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协同;④加强闭矿后矿业废弃地与废弃矿井的资源化利用。鉴于黄河流域地域跨度大、矿区分布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点上问题亟待解决、线上问题不容忽视、面上问题更需重视。建议将黄河流域煤矿区划分为青甘保育区、蒙宁陕风沙区、晋陕黄土区、豫鲁平原区4类区域,未来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应实施分区管控、分类治理、分级修复、分步推进,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自我恢复与人工修复并重,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煤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开发战略 生态修复 煤炭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质层再造修复西部矿区退化土壤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伟 朱卓 +3 位作者 王文杰 王维忠 雷少刚 卞正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50-2857,共8页
随着国家煤炭开采东退西进战略推进,煤炭资源高强度开采加剧了矿区草原生态环境损伤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必须通过生态修复消除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负效应。因此,针对矿区草原粉尘沉降区诱发的土... 随着国家煤炭开采东退西进战略推进,煤炭资源高强度开采加剧了矿区草原生态环境损伤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必须通过生态修复消除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负效应。因此,针对矿区草原粉尘沉降区诱发的土壤退化问题,研究腐殖质层再造技术修复退化场地的可行性,设计了植物破碎+淹水(YS)、植物破碎+淹水+覆膜(YF)、植物破碎+淹水+覆膜+激发剂(YFJ) 3种修复模式,同时结合试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化生境修复样地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样地降低了8.26%、7.98%和15.24%,孔隙率增幅为39.42%、99.68%和124.24%,含水率增幅为28.16%、31.21%和71.19%,饱和持水率增幅为19.66%、20.66%和42.29%;土壤养分中水解氮质量分数比对照场地高出20.77、9.73和54.45 mg/kg;修复场地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依次为5.30、5.06、14.04 mg/kg;修复后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增加49.61%、27.31%和236.53%;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修复后高于对照场地,分别增幅13.00%、17.14%和83.60%;YS、YF和YFJ三种修复模式均可以增加退化场地土壤水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修复后分别高于对照区23.65%、79.88%和93.91%;3种修复技术之间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分别高于对照23.69%~31.81%和19.35%~20.46%;土壤磷酸酶活性修复后提升了14.73%、33.28%和39.25%,修复场地植物群落Shannon-Weiner指数比对照场地分别高68.32%、38.61%和45.54%;植被盖度比对照场地分别增加12.50%、81.25%和120.00%;修复区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场地高出39.90%、373.49%和887.77%;YF和TFJ场地植株含水率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12.74%和36.43%。对比分析表明3种修复模式均可有效改善重度粉尘沉降区退化现状;除土壤有机质与多样性指数外,其他指标测定结果均为YFJ修复效果最优。表明腐殖层再造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养分,激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功能,修复灌丛化破坏的生境,为重度粉尘沉降区退化土壤修复提供借鉴,其中,YFJ修复模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腐殖质层再造 粉尘沉降 草原 露天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硫酸盐矿山废水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晓青 冯启言 +1 位作者 宫敏 梁浩乾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55-2361,共7页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工程案例,对高硫酸盐矿山废水的成因、主要的处理技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酸性高硫酸盐矿山废水可采用中和沉淀法、石灰石沟渠法、缺氧石灰石沟渠法、硫酸盐还原生物反应器、可渗透反应墙、人工湿地等处理技...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工程案例,对高硫酸盐矿山废水的成因、主要的处理技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酸性高硫酸盐矿山废水可采用中和沉淀法、石灰石沟渠法、缺氧石灰石沟渠法、硫酸盐还原生物反应器、可渗透反应墙、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碱性高硫酸盐矿山废水主要采用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树脂、纳滤等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由于高硫酸盐矿山废水,一般同时含有重金属、氟化物等,需要根据矿山废水污染物类型,同时考虑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综合评估硫酸盐的处理方法,实现硫酸盐处理的低成本、低能耗化和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酸盐 矿山废水 处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机制与增汇潜力及调控 被引量:29
15
作者 陈浮 朱燕峰 +3 位作者 马静 董文雪 尤云楠 杨永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2-513,共12页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科学认识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机制、潜力对碳中和愿景目标至关重要。为此,需探究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中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修复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及增汇潜力,揭示矿区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最终...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科学认识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机制、潜力对碳中和愿景目标至关重要。为此,需探究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中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修复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及增汇潜力,揭示矿区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最终阐明矿区生态修复中固碳增汇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包含植物光合碳分配、土壤碳固持、微生物固碳和土壤呼吸等;(2)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适应性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适应性较差区主要分布于陕北与内蒙古和宁夏中部与内蒙古交界处。典型矿区生态恢复力指数为混交林(43.2%~100.0%)>阔叶林(49.2%~83.2%)>针叶林(47.9%~76.5%)>草地(39.1%~70.7%)>灌木草地(43.0%~69.0%)。修复年垦与土壤碳汇潜力呈正相关关系,修复10~15年时最高,混交林生态恢复耗时最长,但固碳潜力最大;(3)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与凋落物分解、黏土矿物交互作用、团聚体物理保护和微生物调控有关;(4)地貌重构-土壤重建-先锋植物/微生物-外源材料相耦合修复技术是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的最优路径,有利于碳汇的长期稳定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矿区生态修复 生态碳汇 固碳潜力 调控机制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土地生态动态恢复机制:基于LDN框架的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于昊辰 卞正富 陈浮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6-95,共10页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退化平衡(LDN)框架下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整体逻辑,审视动态机制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脉络,为矿山全面、系统性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LDN是以"净零增长"...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退化平衡(LDN)框架下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整体逻辑,审视动态机制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脉络,为矿山全面、系统性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LDN是以"净零增长"为目标,以"平衡"为核心的土地退化动态防治过程,旨在保障土地退化速度不超过其恢复速度。囿于国内外的自然社会背景迥异,LDN框架不可照搬套用,应依据矿山恢复对象的特殊性予以修正。(2)LDN可为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提供新思路,包括同步安排、统筹治理、保障重点、动态恢复、兼顾未来,其评判标准为"避免优先于减少,减少优先于恢复"。(3)细化保护需求、系统修复治理、循环优化调控是矿山土地生态恢复的基石与关键。要明确"整体退化平衡"与"允许局部可控退化"的辩证关系,确保煤炭资源的规划有序、开发有度、利用有节;要审慎权衡土地退化的增量与存量关系,突出环境要素平衡配置、提质增效、格局优化。研究结论:将LDN理论融入矿山土地生态恢复,动态把控矿山生态恢复机制,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土地退化平衡 生态恢复 框架 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煤矿区土地退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侯竟 于昊辰 +1 位作者 牟守国 卞正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6-216,共11页
煤炭开采严重损坏生态环境,诊断土地退化是建设绿色矿山的关键前提。为探究西部煤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地退化的影响,从北方草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丘陵区、西北干旱区中选取12个典型煤矿区,以土地损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 煤炭开采严重损坏生态环境,诊断土地退化是建设绿色矿山的关键前提。为探究西部煤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地退化的影响,从北方草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丘陵区、西北干旱区中选取12个典型煤矿区,以土地损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沙漠化/石漠化、土壤侵蚀为评价指标,依据生态环境特异性确定不同区域的权重值,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将西部煤矿区土地退化程度分为重度退化、轻度退化、稳定区、轻度改善、重度改善5个等级,并探讨西部煤矿区土地退化状况、煤炭开采与年降水量对矿区土地退化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①2013—2017年期间,北方草原和西南山地丘陵煤矿区土地退化程度略严重,但改善状态良好;黄土高原煤矿区生态稳定;西北干旱煤矿区改善趋势明显。②井工矿山极重度损伤面积平均5.61%,露天矿山平均36.44%,露天开采较井工开采对地表损伤更严重;露天矿山重度退化面积占该区域13.58%,大于井工矿山的8.27%;井工矿山的轻度退化面积占该区域30.49%,大于露天矿山的15.08%,露天开采对土地退化影响严重,但影响范围小,井工开采对土地退化影响较轻,但影响范围大。③矿区尺度土地退化主要受降水驱动,而矿山尺度退化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为采矿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 诊断 西部煤矿区 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矿山重建植被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纪润清 唐佳佳 +3 位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侯湖平 常晓华 《中国矿业》 2023年第2期43-50,共8页
植被功能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估测功能多样性对于评价生态恢复成效和指导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但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难以实现植被功能多样性的估测。为此,本文以半干旱区某煤矿排土场为试验区域,利用无人机遥... 植被功能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估测功能多样性对于评价生态恢复成效和指导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但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难以实现植被功能多样性的估测。为此,本文以半干旱区某煤矿排土场为试验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手段获取激光雷达与高光谱影像数据,反演重建植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并揭示不同修复模式下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植被高光谱和激光点云数据,有效估测植物群落的形态和生理性状。基于形态和生理性状,可以有效地定量描述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生态修复初期的植被选取和配置会对演替后的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造成显著影响,乔灌混合的植物群落在演替后的植物性状和多样性水平高于纯林和草本群落。无人机遥感可以快速获取精细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数据,为生态修复成效评价和植被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遥感 功能多样性 无人机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文铭 闫庆武 +4 位作者 仲晓雅 李茂林 刘政婷 赵蒙恩 吴振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5-241,共7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保障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安全是煤炭开采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煤矿开采的生态影响具有典型的累积的特征,因此明确煤矿开采的生态累积效应对于减少煤矿开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非...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保障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安全是煤炭开采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煤矿开采的生态影响具有典型的累积的特征,因此明确煤矿开采的生态累积效应对于减少煤矿开采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关于煤矿区的生态累积效应的研究尚显薄弱,特别是生态薄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煤矿。为了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煤矿开采的生态累积效应,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RS(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格局干扰累积指数、植被退化累积指数和空气污染累积指数作为生态累积效应的评价指标,对鄂尔多斯以及煤矿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累积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2000—2010年的生态累积风险低于2000—2019年的生态累积风险,即研究期内鄂尔多斯的生态累积风险有所上升。②煤炭开采对周边生态累积的影响一直是正面影响,即煤矿开采能够降低周边地区的生态累积风险,证明矿区生态治理效果良好。③由于城市和工业区的影响,周边地区空气污染累积风险上升,导致2000—2019年矿区周边生态累积风险分布变为异常的“内外低,中间高”,因此需要加强周边城市以及工业区的生态治理,特别是空气污染方面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 生态累积效应 生态累积风险评价 遥感影像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天山北坡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葛石冰 宋晓君 +3 位作者 陈润 杨永均 马静 陈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5-876,共12页
天山北坡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经济带,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但目前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的认识较少。为此,本文利用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ERSEI)、空间自相关分... 天山北坡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经济带,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但目前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的认识较少。为此,本文利用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ERSEI)、空间自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分析方法揭示天山北坡1990、2000、2010和2020年4个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天山北坡ERSEI先大幅下降后逐渐恢复并持续上升,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改善并趋于稳定,总体呈“东优西劣”的空间格局;(2)天山北坡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温度是ERSEI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因子;(3)不同驱动因素对ERSEI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自然因素对局部ERSEI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则对年际ERSEI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这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影响ERSEI变化,未来应科学规划各类经济活动,减缓气候变化效应,提升天山北坡生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空间自相关 多元线性回归 地理加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