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4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为例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守刚 厉东伟 +1 位作者 王铭 张书毕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1-134,共4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空间信息学的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所在单位强化创新意识,优化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形成了&q...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空间信息学的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所在单位强化创新意识,优化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形成了"国际视野、公益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高校 测绘工程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特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增科 高井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7-20,共4页
测绘工程专业已经完成由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转变,而近几年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智能化测绘新模式给测绘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化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认知理论、智能硬件、新技术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课... 测绘工程专业已经完成由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转变,而近几年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智能化测绘新模式给测绘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化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认知理论、智能硬件、新技术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在引导测绘工程等特色专业赋能更高的目标。以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凝练了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的特色,给出了人工智能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测绘工程专业 思维转变 模式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视域下测绘类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韩福顺 王守刚 汪云甲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7-142,共6页
人才作为学科的核心要素,直接检验学科建设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近7年来测绘类专业就业数据发现,其就业率都在97%以上,形成了升学出国、测绘类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 人才作为学科的核心要素,直接检验学科建设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近7年来测绘类专业就业数据发现,其就业率都在97%以上,形成了升学出国、测绘类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测绘类专业发展面临国家战略、能源革命、高教改革、科技发展、国际合作等新形势和机遇,提出了4类分层的人才结构培养方向和能力目标,始终坚持打造矿业特色测绘类专业世界标杆,从而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类专业 就业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ltigen/Vega的校园VR仿真系统的实现——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宋金玲 肖寒 +1 位作者 盛业华 王锦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995-1998,共4页
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长足进步,为真实景观的再现提供了有效手段。本论文在已有的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数据的获取与组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校园全景的三维重建,采用... 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长足进步,为真实景观的再现提供了有效手段。本论文在已有的二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数据的获取与组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校园全景的三维重建,采用层次型与面向对象相结合的三维数据结构,构造了校园全景的仿真模型,并实现了校园全景的驱动显示,为校园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更可靠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MULTIGEN VEGA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硫煤矿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筛选
5
作者 丁浩然 程天航 +2 位作者 黄沿畅 尹子悦 路平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中国煤矿储量丰富,部分矿区煤及矸石中含有大量的含硫矿物,煤层开采后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化学组分释放并进入水环境,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该文基于中国高硫煤矿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实地测试数据和调研数据,对潜在危害指数法、综合评分法... 中国煤矿储量丰富,部分矿区煤及矸石中含有大量的含硫矿物,煤层开采后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化学组分释放并进入水环境,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该文基于中国高硫煤矿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实地测试数据和调研数据,对潜在危害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和Hasse图解法进行结合和改进,筛选出中国煤矿区地下水中的特征污染物,筛选结果表明酸性地下水特征污染物为Mn、Ni、Fe、Se、SO_(4)^(2-)、Al、Co、Cd和As;非酸性地下水特征污染物为SO_(4)^(2-)、Mn、Ni、Fe、Pb、Co和Cd,其中硫酸盐在强酸性条件下和弱碱环境中出现2个峰值,尤其在强酸条件下含量普遍较高,最高达17870 mg/L。Fe、Mn、Al、Co、Zn和Ni一般在酸性环境中较高,随着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表明碱性条件不利于这类重金属元素在地下水中富集。矿区地下水中SO_(4)^(2-)浓度与Fe、Mn、Al和Zn离子浓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表明:部分SO_(4)^(2-)与Fe、Mn、Al、Zn离子可能共同来源于硫化矿物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煤矿 特征污染物 地下水 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室内非视距环境的两阶段超宽带定位算法
6
作者 周宁 吴敦 +1 位作者 高广 雷少刚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共7页
针对室内非视距(NLOS)环境下的超宽带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初始定位和精确定位的两阶段定位算法:初始定位阶段利用改进的低运算成本残差加权算法获得初始位置估计,利用测距残差识别非视距测距,并对非视距基站进行测距重构... 针对室内非视距(NLOS)环境下的超宽带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初始定位和精确定位的两阶段定位算法:初始定位阶段利用改进的低运算成本残差加权算法获得初始位置估计,利用测距残差识别非视距测距,并对非视距基站进行测距重构;精确定位阶段利用LOS/NLOS共同约束域在粒子滤波框架下执行粒子预测,基于减法平均优化算法实现全局寻优获取位置精确估计。室内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标准粒子滤波(PF)算法均方根误差减小41.1%,能在室内非视距环境下有效提高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定位 超宽带 非视距 粒子滤波 残差加权 减法平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中段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耦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小淞 闫庆武 +3 位作者 移明昊 李珂颀 李桂娥 吴子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为深入探究天山中段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耦合关系,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以及交通城市化4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代表城市化水平,从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BSI)和盐度(SI-T)5个方面构建遥感... 为深入探究天山中段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耦合关系,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以及交通城市化4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代表城市化水平,从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BSI)和盐度(SI-T)5个方面构建遥感生态指数代表生态环境质量,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者的时空耦合关系,并分析2014—2022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系统和2个子系统间不同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天山中段整体综合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高城市化区域主要位于天山北坡城市群。(2)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相对较差,历年质量等级在“中”及以上地区仅约占30%,研究区中部地区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好,绝大部分地区呈现出稳定或者缓慢提升的趋势。(3)天山中段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水平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研究期间有7.96%的区域耦合协调等级提升,其中城市化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区域占比为43.33%,城市发展受到生态环境制约的区域占比为1.75%;0.86%的区域耦合协调等级降低,其中严重的制约关系致使系统整体发展失调的区域占比为43.34%,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均有较大幅度降低的区域占比为56.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度 时空变化 天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
8
作者 徐燕飞 胡振琪 +3 位作者 陈永春 崔瑞豪 苗伟 冯占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2,共8页
为系统监测淮南矿区采煤沉陷积水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成效,采用2016—2024年间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估。首先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实现研究区主要地表覆被类型的高精度提取;继而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 为系统监测淮南矿区采煤沉陷积水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成效,采用2016—2024年间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估。首先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实现研究区主要地表覆被类型的高精度提取;继而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量化各年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并采用0.2阈值间隔的截断分级法进行生态质量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耕地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稳定,而沉陷积水区则呈现显著生态退化特征;2016—2024年间,淮南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积水区域,这种变化更加显著;空间异质性分析揭示,城镇建设扩张、采矿活动扰动及地表形变引发的积水区扩展是导致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素;基于矿井单元的空间异质性评估表明,朱集东矿、丁集矿、潘四东井和顾桥矿等4个矿井单元在工程干预下维持相对优良的生态质量水平。研究为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绩效评估提供了科学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复垦 生态修复 采煤沉陷区 RSEI Landsat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测绘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守刚 张莹 +1 位作者 韩福顺 陈国良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176,共5页
智能化测绘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承担着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加速学科转型升级、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当前测绘类人才培养内容重复、周期较长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例,从构建一体... 智能化测绘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承担着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加速学科转型升级、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当前测绘类人才培养内容重复、周期较长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例,从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培养机制、一体化的实践创新平台和一体化的学生支持体系4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公益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智能化测绘拔尖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测绘 测绘工程 本硕博一体化 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ERA5-ZTD/PWV精度评估与台风事件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连达军 何琦敏 +2 位作者 李黎 富尔江 张克非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再分析数据能够提供多种历史气象数据同化产品,为了评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最新一代ERA5再分析数据集估计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和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产品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利用... 再分析数据能够提供多种历史气象数据同化产品,为了评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最新一代ERA5再分析数据集估计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和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产品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利用2017—2019年中国区域内14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面监测站和89个探空站反演的ZTD和PWV数据分别对ERA5-ZTD和ERA5-PWV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除青藏地区的站点外,ERA5-ZTD的精度分布较为均匀,平均Bias、RMSE和STD分别为-6.3 mm、19.3 mm和17.5 mm;ERA5-PWV的精度分布呈现西部内陆高和东南沿海低的趋势,平均Bias、RMSE和STD分别为0.3 mm,2.9 mm和2.7 mm。此外,在研究2019年“利奇马”台风期间ZTD和PWV的时空分布中,提出了使用水汽到达时间差的方法定量估计台风的水汽移动速度。得到台风期间ZTD和PWV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规律,且移动方向与台风的移动路径方向是一致的,估计的水汽平均移动速度为12.4 km/h,与台风的平均移动速度16.1 km/h非常接近。因此,ERA5-ZTD/PWV在中国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精度,ZTD和PWV可作为重要气象因子为台风的预警预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对流层延迟 水汽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中国耕地休耕优先区识别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浮 曾思燕 +3 位作者 葛小平 于昊辰 杨永均 卞正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26-235,共10页
为厘清全国耕地资源环境本底并识别中国休耕优先区,该研究从生态保护红线、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超采和耕地质量等级等4个维度,运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下水水位变幅等方法系统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环境胁迫因子空间... 为厘清全国耕地资源环境本底并识别中国休耕优先区,该研究从生态保护红线、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超采和耕地质量等级等4个维度,运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下水水位变幅等方法系统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环境胁迫因子空间格局及分异特征,并构建多准则休耕规则识别不同情景下中国休耕规模及优先区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耕地面积远高于南方,划入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耕地占3.57%;2)中国耕地重、中度污染面积分别占1.23%和2.31%,南方整体污染高于北方且南方呈局部分散、北方呈点状集聚格局;3)地下水超采区集中于河北、河南、吉林和江苏,重度超采区仅占0.68%;4)耕地质量总体一般,劣等、低等耕地面积分别占3.69%和14.0%,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且大范围分散分布。依据多准则休耕规则综合评判,划入休耕优先区占全部耕地的23.70%,比食品安全优先、产能损失最小和生态保护优先3种情景分别高8.40%、4.18%和3.12%,其中禁植必休区、限植休耕区和重点轮休区分别为1.95%、4.71%和6.18%。因此,必须从源头治理视角厘清耕地资源环境本底,权衡休耕的迫切性,为国家层面上休耕规划有效落地、污染休耕治理和耕地保护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 土壤污染 耕地保护 环境本底 休耕规则 空间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邱小燕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6,共9页
严格把握环境规制政策导向,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探究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的影响,剖析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影响的... 严格把握环境规制政策导向,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探究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的影响,剖析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具有明显正向推动作用,绿色技术进步在环境规制推动中国低碳转型进程中发挥中介效应;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受环境规制强度门槛作用影响,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高,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进一步检验发现,环境规制对中国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低碳转型具有推动作用,而对中部地区低碳转型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技术进步 低碳转型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A CCI土壤湿度资料在中国东部的综合评估
13
作者 凌肖露 陈朝荣 +2 位作者 郭维栋 秦凯 张锦龙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6,共15页
卫星遥感的土壤湿度产品为研究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水文效应等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观测标准不统一、仪器更迭等因素,长时间序列土壤湿度数据集在我国的验证和应用犹显不足。该文基于中国气象局农气数据集和国际土壤水分网络(internatio... 卫星遥感的土壤湿度产品为研究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水文效应等提供了便利,然而由于观测标准不统一、仪器更迭等因素,长时间序列土壤湿度数据集在我国的验证和应用犹显不足。该文基于中国气象局农气数据集和国际土壤水分网络(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ISMN)的土壤湿度资料,首先构建了1981—2013年中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的月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同时间段欧洲航天局气候变化倡议项目(European apace agency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ESA CCI)的4种微波遥感土壤湿度产品(包括主动、被动、融合和校正的融合产品)在中国东部的表现能力。结果显示,主动产品和被动产品分别低估、高估了中国东部的土壤湿度,其中主动产品的最大偏差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相对偏差分别达到-30.9%和-29.6%,被动产品在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相对偏差分别为39.1%和26.5%,融合产品可以很好地改进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主动产品低估、被动产品高估的现象,相对偏差分别减少到24.3%和3.7%。对区域平均的月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而言,主动产品和融合产品在江淮地区的表现最优,最高相关系数达0.66,被动产品和融合产品在东北地区的相关系数达0.44和0.47,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较差。通过对遥感产品方差来源进行分析,主动产品在描述土壤湿度的演变特征方面更具优势,被动产品在精度方面表现更优,融合产品在精度方面表现最佳。该文同时研究了CCI集成卫星设备的更迭对产品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主动产品在东北和西北表现较一致,被动传感器在再现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融合产品的整体方差明显优于主动产品和被动产品,但是在相关系数方面,融合产品在东北和西北较主动产品基本相当。校正后的融合产品没有特别明显的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利用CCI融合产品进行长期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卫星产品数据集的误差结构和特性,为研究者挑选相应数据产品、以及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提供了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卫星遥感 设备更替 长时间序列 ESA CCI 中国东部 突变检验和校正 综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5年展望——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分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振琪 刘熙会 +3 位作者 张子璇 孟令童 耿玉龙 汪晓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4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24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协同治理、生态功能导向的土壤重构、耦合视角...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4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24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协同治理、生态功能导向的土壤重构、耦合视角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修复中的固碳增汇、土地覆盖分类方法的优化技术以及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多情景模拟技术。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土地开发的综合管理与社会效益、土地整理中的地块碎片化与资源配置优化研究、保护性耕作与微生物共生对土壤改良的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功能恢复、土地信息智能提取技术、土地覆盖变化预测与多情景规划技术。研究结论:2024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在土地开发高效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和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5年将重点关注资源优化与利益平衡机制、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中的关键机制与多维协同研究、土地信息技术中的数据融合与智能化应用等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 土地整理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土地信息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约束的2020年土耳其MW6.8地震滑动分布特征及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15
作者 于书媛 骆佳骥 +2 位作者 丁娟 黎哲君 赵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2-970,共9页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评估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土耳其双震和邻近断层的触发影响。结果表明,升、降轨形变场呈现以NE分开的两个对称分布的近椭圆状,同震形变发生在Puturge断层上,形变符号相反,表明发震断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为主。升、降轨视线向(LOS)最大形变量分别达到~0.35 m和~0.25 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发震断层走向~66°,倾角~78°,滑动角~8°,破裂面最大滑动量~1.4 m,最大埋深~10 km。以Purturge断层为接收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的土耳其双震均产生明显的库仑应力加载效应。以Pazarick断层和Cardak断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上述两条断层附近产生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区域East Anatolia断裂带的震间高应变率特征,表明2023年土耳其双强震的发生是该区域库仑应力加载与Pazarick断层、Cardak断层的非均匀性断层运动学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W6.8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涉煤产业集聚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与分级预测
16
作者 周来 刘延卓 +4 位作者 亓增刚 王磊 孟磊 冯启言 戎艳青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6,共11页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 涉煤产业集聚区污染源数量大且分布集中,容易诱发地下水污染,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保护该类地区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某涉煤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采用DRASTIC与PLEIK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孔隙水含水层与岩溶水含水层脆弱性进行评价,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PLEIK模型中各指标权重,并综合污染源荷载与地下水脆弱性来表征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同时结合研究区地下水采样点水质等级,利用随机森林(RF)分类算法构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预测方法,与叠置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污染源荷载较高,高污染源荷载区占比约为26.73%,这与涉煤产业污染源分布较为集中的特点有关,在量化污染源荷载时,多个污染源叠加效应明显;(2)研究区地下水综合脆弱性以中等级为主,中等脆弱性区占比约为82.59%,孔隙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与东南部山前平原地带,岩溶水含水层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汾河以北岩溶裸露区;(3)基于叠置指数法所计算出的研究区地下水低、中、高污染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55%、59.67%、36.77%,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等级的一致率为75%;(4)使用RF预测的地下水污染风险以低风险为主,其分级结果与实际取样点水质的一致率为97.7%,较叠置指数法计算出的结果准确性提高了约22.7%。评价结果以期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管控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脆弱性评价 污染源荷载评价 分级预测 涉煤产业集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活化多孔碳氮材料实现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高效矿井水脱盐
17
作者 贺琼琼 彭海森 +5 位作者 孟振 苗真勇 万克记 许恩乐 高明强 黄少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2-1746,共15页
严格的环保法规驱动下,煤矿在高盐矿井水回收处理上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的深度脱盐技术,以突破行业困境并实现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虽然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技术在脱盐领域内崭露头角,但仍存在电极材料性能造... 严格的环保法规驱动下,煤矿在高盐矿井水回收处理上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的深度脱盐技术,以突破行业困境并实现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虽然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技术在脱盐领域内崭露头角,但仍存在电极材料性能造成的脱盐能力壁垒。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重活化多孔碳氮电极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以蔗糖为碳源,三聚氰胺为氮源,整合了双模板法、水蒸气活化、酸浸氧化及氮掺杂的优点,改善了材料的润湿性和导电性,同时使得电极材料具备独特整齐排列的柱状结构、更大的比表面积(1039.76 m^(2)/g)、更丰富的孔结构(0.32 cm^(3)/g)、更多的氮氧电负性点位和更好的润湿性能,以此实现高效,低能耗的矿井水脱盐。该材料(H_(2)O(g)-HNO_(3)/CN)应用于FCDI装置中且经过电压、活性材料含量、处理液初始浓度及pH的工艺优化后对1 g/L的NaCl溶液脱盐5 h,除盐率高达100%,平均脱盐速率、脱盐量、电荷效率及标准脱盐量能耗分别为0.00952mg/(min·cm^(2)),37.08mg/g,24.02%和481.98J/mol,即使经过7次循环吸脱附试验,除盐率仍能达到95.71%。为了探究H_(2)O(g)-HNO_(3)/CN的吸附除盐机理,进行了电化学性能、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其比电容高达99.38 F/g,内电阻极小;对Na^(+)离子的吸附更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对Na^(+)离子的饱和吸附量为4.30mg/g,饱和吸附时间为12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活化 多孔碳氮材料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 高盐矿井水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钟差短时相关性的导航卫星实时钟差估计
18
作者 王中元 周圣淇 +3 位作者 胡超 王瑞光 姚雪燕 来闯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5,共9页
为提高导航卫星钟差估计精度,提出了一种顾及钟差短时相关性的实时钟差估计方法。通过结合钟差状态参数(钟速、频漂),建立实时钟差估计模型,并采用并行策略和高性能矩阵库对程序进行优化,以提高钟差估计的效率。将白噪声模型估计的钟差... 为提高导航卫星钟差估计精度,提出了一种顾及钟差短时相关性的实时钟差估计方法。通过结合钟差状态参数(钟速、频漂),建立实时钟差估计模型,并采用并行策略和高性能矩阵库对程序进行优化,以提高钟差估计的效率。将白噪声模型估计的钟差作为对比,分析钟差二次差的标准差精度,GPS精度提升5.80%,GLONASS精度提升25.77%,Galileo精度提升23.66%,BDS-3精度提升5.66%;在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分析中,对于GPS+BDS-3组合,钟差状态模型估计的钟差产品相比白噪声估计的钟差产品,东、北、天方向的精度分别提高了11.46%、22.12%和3.52%;对于GPS+BDS-3+GLONASS+Galileo组合,东、北、天方向的精度分别提高了1.79%、2.75%和1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钟差估计 钟差短时相关性 非差模型 高效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FSM步态检测的PDR定位算法
19
作者 王中元 王少威 +2 位作者 杨振宇 丁旭东 徐丽晶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为提高行人航迹推算(PDR)的定位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有限状态机(FSM)步态检测的PDR定位算法。通过引入基于K近邻的手机姿态识别算法,实现FSM步态检测算法中各项判断阈值的自适应调整,从而提高步态检测的精度和普适性,并针对不同手机... 为提高行人航迹推算(PDR)的定位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有限状态机(FSM)步态检测的PDR定位算法。通过引入基于K近邻的手机姿态识别算法,实现FSM步态检测算法中各项判断阈值的自适应调整,从而提高步态检测的精度和普适性,并针对不同手机姿态建立相应的Weinberg步长估计模型,增强PDR定位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步态检测算法不仅可以有效适应各种运动状态,而且各种手机姿态下的检测准确率均达到95%以上;相比基于波峰检测法的PDR模型,改进的PDR模型在四种手机姿态下的距离误差分别减小了91.4%、91.1%、84.6%和33.5%;而与基于传统FSM的PDR模型相比,距离误差则分别减小了61.5%、45.9%、78.5%和3.9%,有效提高了PDR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航迹推算 有限状态机 步态检测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矿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64
20
作者 徐占军 侯湖平 +4 位作者 张绍良 丁忠义 马昌忠 公云龙 刘严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2-240,F0003,共10页
系统评价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驱动因素的相对作用力,对矿区土地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文从生态学的角度,以徐州矿区为例,选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统一气候变化和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衡量指标,通过该指标... 系统评价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驱动因素的相对作用力,对矿区土地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文从生态学的角度,以徐州矿区为例,选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统一气候变化和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衡量指标,通过该指标实现气候变化和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可比性。研究结果表明:1)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是气候因素和采矿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范围为0.111~3.333g/(m2·月)(以每月每平方米植被生产的C计)之间,采矿活动对NPP影响的范围为90.525~107.892g/(m2·月),采矿活动对NPP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NPP变化对采矿活动具有敏感性。2)气候变化推动NPP是向正向发展,采矿活动推动NPP向负向发展。1987-1998年采矿活动是推动NPP变化的主导因素,1998-2005年气候变化是推动NPP变化的主导因素,2005-2008年采矿活动成为推动NPP变化的主导因素,同时,随着采矿活动的加剧,采矿活动对NPP推动变成主导因素,并且推动NPP向负向发展的比例在增大。3)在采矿活动破坏区内,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耕地NPP的大幅下降,通过土地复垦措施增加林地的NPP,可改变矿区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在采矿活动的影响区内,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 煤矿 采矿活动 相对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