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庆 谢文军 +2 位作者 游俊娥 赵西梅 陆兆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6,共9页
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形态组成及提取方法、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质量基准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综述... 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形态组成及提取方法、重金属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质量基准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认为针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向水体释放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应重点对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展开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应注重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行为 沉积物 重金属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叶百合的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芳 向地英 +1 位作者 孙晓玉 杨利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以栽培和野生的条叶百合为对象,对其开花年龄、花期、开花动态、花部变异、授粉试验和传粉媒介检验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条叶百合抽茎率为50.60%,开花率33.38%; 3年生植株全部开花。群体花期22 d,开花高峰持续... 以栽培和野生的条叶百合为对象,对其开花年龄、花期、开花动态、花部变异、授粉试验和传粉媒介检验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条叶百合抽茎率为50.60%,开花率33.38%; 3年生植株全部开花。群体花期22 d,开花高峰持续7-8 d 花的起始开放时间在15:30以后,单花开放过程约2-3 h,单花花期为4 d。栽培第2年植株花瓣缺失或畸形的比例明显比自然环境的增多,雄蕊退化和雄蕊长于雌蕊的比率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雌蕊退化比率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条叶百合以虫媒、异花授粉为主,虽自交可育,但坐果率较低。从开花前2天授粉到开花第3天时,授粉的每个蒴果所结饱满种子与坐果率都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开花次日和开花第3天时,其雌蕊的可授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叶百合 花部变异 授粉 开花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海滨湿地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喜君 陆兆华 常志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84,共5页
以盐城海滨湿地这一脆弱生态系统为对象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针对其生态环境的特点,通过对盐城海滨湿地的环境问题的描述,分析了它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终点,建立了盐城海滨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态风险... 以盐城海滨湿地这一脆弱生态系统为对象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针对其生态环境的特点,通过对盐城海滨湿地的环境问题的描述,分析了它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终点,建立了盐城海滨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 海滨湿地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指数 生态脆弱度指数 生态损失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14
4
作者 石青 陆兆华 +1 位作者 梁震 杨爱荣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4-26,共3页
根据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的特点,以人均水资源、林草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强度、干燥指数、火灾频次、采空区面积、扰动面积、塌陷面积、治理面积、矸石排量、景观破损度、景观整合面、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农民年人均收入、恩... 根据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的特点,以人均水资源、林草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强度、干燥指数、火灾频次、采空区面积、扰动面积、塌陷面积、治理面积、矸石排量、景观破损度、景观整合面、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农民年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口密度、文盲率、高等教育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灰色模糊评估模型对其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的生态环境属于极强度脆弱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 灰色理论 模糊数学 综合评价 神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贝壳堤岛贝壳沙中As的空间分布特征
5
作者 刘庆 赵西梅 +3 位作者 谢文军 孙景宽 夏江宝 陆兆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33-3136,共4页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贝壳沙中As元素含量,研究了As在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贝壳沙中As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并对影响其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贝壳沙样品中As的含量范围为0.78~... 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贝壳沙中As元素含量,研究了As在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贝壳沙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贝壳沙中As与其他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并对影响其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贝壳沙样品中As的含量范围为0.78~8.76mg·kg,平均值为3.11mg·kg~,整体上处于清洁的水平。贝壳沙中As含量有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贝壳沙粒径大小也影响贝壳沙中As的含量,贝壳沙粒径越小,As含量越高,且不同粒径贝壳沙中As含量差异显著(P≤o.05)。贝壳沙中As与全磷(to-tal phosphor,TP)和全钾(total potassium,TK)以及Cu,Zn,Mn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Fe的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贝壳沙中As主要来自于风化后的贝壳沙对环境中As元素的吸附与固定而非贝壳形成过程中对该元素的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贝壳堤岛 黄河三角洲 原子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下星星草幼苗MDA含量与膜透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35
6
作者 汪月霞 孙国荣 +4 位作者 王建波 曹文钟 梁建生 余政哲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29,共8页
星星草幼苗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7d后,测定了叶绿索荧光参数、MDA含量和叶片电解质外渗率。结果表明,在低浓度NaCl(小于1.2%)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叶绿体MDA含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强而降低,而在高浓度NaCl(1.2%~2.4%)胁迫下... 星星草幼苗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7d后,测定了叶绿索荧光参数、MDA含量和叶片电解质外渗率。结果表明,在低浓度NaCl(小于1.2%)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叶绿体MDA含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强而降低,而在高浓度NaCl(1.2%~2.4%)胁迫下则相反。在低浓度NaCl(小于1.2%)胁迫下,Fv/Fm(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o(表PSⅡ潜在活性)、Fv’/Fm’(类囊体能化时PSⅡ固有效率)和护(荧光光化学淬灭效率)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增高,而在高浓度NaCl(1.2%~2.4%)胁迫下则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强而降低;而qNP(荧光非光化学淬灭效率)和HDR(热耗散速率)却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强而增高。φAPSⅡ(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在低浓度NaCl(小于0.4%)胁迫下随着胁迫强度增强而升高,在0.4%-1.6%之间迅速下降,大于1.6%时,φPSⅡ又迅速升高。Fv/Fm,Fv/Fo,Fv’/Tm/和qP均随着MDA含量的增高而降低,而EL(叶片电解质外渗率)、qNP和HDR在MDA含景较低的范围(0.9753-1.1901μmol·g^-1 FW)内均减小,在MDA含量较高的范围(1.3080—1.8518μmol·g^-1 FW)内,均迅速增大。中PSⅡ在MDA含量较低范围(0.9753~1.0953μmol·g^-1 FW)内时上升,但变化不大,随着MDA含量的增高(在1.1172—1.1901μmol·g^-1FW)范围内迅速降低,但当MDA含量进一步增高时(在1.3080~1.8518μmol·g^-1 FW)范围内叉迅速升高。这些结果表明,星星草幼苗的荧光参数具体的变化规律与盐胁迫强度和幼苗细胞膜的受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即低浓度NaCl胁迫(小于1.2%)下,星星草幼苗由于活性氧的增加而发生膜脂过氧化可能主要通过体内较高活性的保护酶系统来清除,而高浓度NaCl胁迫(大于1.2%)下,星星草幼苗可能具有与其它植物不同的保护机制,即可能主要通过增加qNP(荧光非光化学淬灭效率)、HDR(热耗散速率)耗散过剩的光能和提高φ PSⅡ增强假循环式光合磷酸化过程,消耗掉多余的能量,以保护光合器官免受过剩光能的损伤,从而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星草 盐胁迫 MDA含量 电解质外谱率 叶绿素 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氮、磷营养盐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61
7
作者 张远 郑丙辉 +2 位作者 刘鸿亮 富国 罗专溪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3-26,共4页
根据2004年4月调查结果,对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期蓄水后水体总磷、总氮的质量浓度平均为0.083 mg/L、1.56mg/L,其中总溶解性磷比例介于32%~82%,总溶解性氮为72%~95%.总磷浓度受蓄水的影... 根据2004年4月调查结果,对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期蓄水后水体总磷、总氮的质量浓度平均为0.083 mg/L、1.56mg/L,其中总溶解性磷比例介于32%~82%,总溶解性氮为72%~95%.总磷浓度受蓄水的影响较大,坝前区总磷浓度在蓄水后显著降低,ρ(N)/ρ(P)值提高.由于氮、磷营养盐浓度偏高,库区水体在二期蓄水后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营养盐浓度对不同类型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蓄水后长江干流为贫营养和中营养状态,而部分支流回水段已达到了富营养化程度,存在潜在的水华爆发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 富营养化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CO_3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叶片PSⅡ光能利用和耗散与培养基质渗透势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建波 孙国荣 +4 位作者 陈刚 曹文钟 梁建生 余政哲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21,共7页
用荧光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碱性盐Na2CO3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叶片PSⅡ光能利用和耗散与培养基质渗透势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大于-4bar的胁迫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以及开放的P... 用荧光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碱性盐Na2CO3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叶片PSⅡ光能利用和耗散与培养基质渗透势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大于-4bar的胁迫下,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以及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的变化不大;然而在小于-4barNa2CO3胁迫下,Fv/Fm、Fv/Fo和Fv′/Fm′均随着渗透势的增大而增大,而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速率、捕光色素吸收的光能被用于热耗散的相对份额及热耗散速率则随着渗透势的增大而减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星星草幼苗在Na2CO3胁迫所导致的不同的渗透胁迫下(小于-4bar和大于-4bar)其过剩光能的耗散机制可能不同,大于-4bar的胁迫下可能存在精细的渗透调节机制,而在高强度的Na2CO3所导致的渗透胁迫下具有与其它植物不同的保护机制,可能通过两条途径耗散过剩的光能,一方面通过增加捕光色素吸收的光能被用于热耗散的相对份额及热耗散速率;另一方面通过增大ΦPSⅡ、光化学速率、ETR,增强假循环式光合磷酸化过程,而由此引起的活性氧的增加则通过体内较高活性的保护酶系统来清除,以保护光合器官免受过剩光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星草 Na2CO 胁迫 渗透势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PSⅡ光能利用 PSⅡ光能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提取与丰缺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庆 夏江宝 陆兆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4-127,135,共5页
利用EDTA、DTPA、M3和ASI 4种提取剂对黄河三角洲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Fe、Mn、Cu、Zn 4种微量元素有效形态进行提取,探讨不同提取剂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提取效果,并以DTPA提取的结果为基础,评价Fe、Mn、Cu、Zn 4种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状况。... 利用EDTA、DTPA、M3和ASI 4种提取剂对黄河三角洲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Fe、Mn、Cu、Zn 4种微量元素有效形态进行提取,探讨不同提取剂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提取效果,并以DTPA提取的结果为基础,评价Fe、Mn、Cu、Zn 4种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状况。结果表明:EDTA对4种元素的提取能力最强,M3提取能力相对较弱,但各提取剂对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量元素的提取能力并不一致;DTPA所提取的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总量相关性最好,其相关性程度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明显优于其他3种提取剂;土壤中有效态含量较为丰富的元素是Cu,其含量范围为0.62~2.31mg/kg,除未利用地土壤有效Cu为中等水平外,其他3种用地类型中土壤有效Cu均达到丰富和极丰富水平,而土壤有效Mn含量范围为2.2~7.54mg/kg,4种用地类型土壤有效Mn均处于较低和极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微量元素 提取方法 评价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对铜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对土地利用的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庆 赵西梅 +1 位作者 舒龙 陆兆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131,230,共5页
用吸附平衡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对Cu2+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对比了农田和未利用地土壤吸附与解吸能力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着平衡液Cu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吸附作用可用Langmuir,Temkin... 用吸附平衡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对Cu2+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对比了农田和未利用地土壤吸附与解吸能力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着平衡液Cu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吸附作用可用Langmuir,Temkin和Freundlich方程来拟合,以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最佳。根据Langmuir方程计算出的两种土壤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 961mg/kg和3 521mg/kg,农田土壤对Cu2+的吸附能力强于未利用地土壤;土壤Cu2+的解吸量远远小于土壤对Cu2+的吸附量,与农田土壤相比,未利用地土壤Cu2+的解吸有滞后现象;农田土壤和未利用地土壤Cu2+的解吸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1%~0.35%和0.15%~1.8%,农田土壤的解吸率明显低于未利用地土壤。综合分析认为,两种土壤吸附—解吸特征的差异与农田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从而在土壤胶体表面形成较多的吸附位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土壤 土地利用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