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高彩霞 邵龙义 +3 位作者 朱长生 双燕 李长林 高彩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8-517,共10页
采用EXXON公司"Vail"学派的观点,将晚二叠世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发育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比较完整。层序Ⅱ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通过绘制各种单因素等值线图,并与单井剖面相和连井剖面相分... 采用EXXON公司"Vail"学派的观点,将晚二叠世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发育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比较完整。层序Ⅱ只发育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通过绘制各种单因素等值线图,并与单井剖面相和连井剖面相分析相结合,从点到线再到面,展开古地理分析。2个层序均反映出海侵自东向西的脉动推进、东深西浅的格局,从而产生了潮坪三角洲-海湾(泻湖)-潮坪-浅海沉积模式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其中海湾-潮坪及碳酸盐台地构成了研究区基本骨架。物源区主要来自西部康滇古陆。总体上晚二叠世研究区遭遇了一个海水自东北向西南不断侵进的过程,因此成煤环境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不断向西南迁移。煤层主要发育在海湾-潮坪环境里,其次为低地残积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重庆地区 晚二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层水力压裂煤层投球数的确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倪小明 贾炳 王延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3-37,103,共5页
在单层较薄、煤层间距较小的多煤层发育地区进行合层水力压裂时,合理的投球数是保障合层水力压裂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被改造的各煤层总体效果最佳的重要条件之一。煤储层与砂岩储层在力学性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参照砂岩储层的投... 在单层较薄、煤层间距较小的多煤层发育地区进行合层水力压裂时,合理的投球数是保障合层水力压裂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被改造的各煤层总体效果最佳的重要条件之一。煤储层与砂岩储层在力学性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参照砂岩储层的投球数对煤储层进行改造,可能导致施工压力上升、煤层段压裂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准确得出不同地质情况下的合理投球数,可以解决以往投球数确定难、施工效果无法保证的问题。基于合层投球水力压裂原理,系统分析了合层投球水力压裂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软、硬煤交互和不同硬煤的合层水力压裂地质模型及投球数数理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淮北芦岭矿8#+9#合层水力压裂的投球数进行了设计,现场施工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不同煤层组合下的合层水力压裂的投球数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合层 水力压裂 投球数 确定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河道砂体的地震准确识别与精细刻画 被引量:3
3
作者 龙隆 杨瑞召 +3 位作者 刘颖 尚优优 张凯淞 赵争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6-150,共5页
准确刻画河道的空间展布是浅层气勘探研究的前提.因此,将由河道沉积的地质背景、测井曲线特征确定的茂兴工区四方台组地震反射特征作为“种子点”,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上的河道形态自动追踪得出河道沉积的空间展布规律.再依据钻井解释的... 准确刻画河道的空间展布是浅层气勘探研究的前提.因此,将由河道沉积的地质背景、测井曲线特征确定的茂兴工区四方台组地震反射特征作为“种子点”,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上的河道形态自动追踪得出河道沉积的空间展布规律.再依据钻井解释的河道沉积厚度修正其空间形态,提高了河道形态的刻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5条河道沉积,连续的地层切片展示出不同沉积时期河道的形成、变迁以及消失过程,强振幅区域为气藏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兴地区 三维地震 反射特征 河道砂体 种子点 三维可视化 沿层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利石中Si/Al元素在碳酸溶液中溶解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倪小明 于芸芸 +1 位作者 王延斌 高莎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26,共7页
查明碳酸溶液与伊利石矿物(煤层主要黏土矿物之一)的反应特征,能够为煤层气井注CO2提高采收率(ECBM)工艺泵注参数优化及储层物性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此,以沁水盆地潞安矿区余吾、常村矿煤样为例,测试了煤样中黏土矿物的含量,进行... 查明碳酸溶液与伊利石矿物(煤层主要黏土矿物之一)的反应特征,能够为煤层气井注CO2提高采收率(ECBM)工艺泵注参数优化及储层物性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此,以沁水盆地潞安矿区余吾、常村矿煤样为例,测试了煤样中黏土矿物的含量,进行了25℃、35℃、45℃条件下,单一伊利石矿物与不同酸度碳酸溶液的反应实验;应用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测试分析了反应液中Si、Al元素含量和反应前后伊利石结构与元素变化的情况,得出了Si元素溶出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求取了Si元素溶出的表观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1当溶液pH值和反应时间相同时,Si元素的溶出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Al元素的溶出量变化却很小;2当溶液pH值和温度相同时,随反应时间增加,Si元素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有一定的振荡,且温度越高,Si元素达到溶出最大值的时间越短,而Al元素溶出速率较快,迅速达到溶出平衡;3Si元素的溶出符合扩散控制的界面反应模型,pH值越低,Si元素越易于溶出,表观活化能越小;4由于碳酸酸性较弱,伊利石与其反应后,晶体结构未发生明显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 碳酸 硅元素 铝元素 溶解 反应动力学 CO2泵注 界面反应模型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排放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静 邵龙义 +4 位作者 耿春梅 王建英 刘君霞 杨文 胡颖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137-2143,共7页
使用质粒DNA评价法和ICP-MS研究贵州织金地区海陆过渡相的晚二叠世煤及大同地区陆相的侏罗纪煤在实验燃烧炉中燃烧排放PM10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能力及其与重金属元素组成的关系。选择2种煤的蜂窝型煤进行燃烧实验,以木炭作为对照组进... 使用质粒DNA评价法和ICP-MS研究贵州织金地区海陆过渡相的晚二叠世煤及大同地区陆相的侏罗纪煤在实验燃烧炉中燃烧排放PM10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能力及其与重金属元素组成的关系。选择2种煤的蜂窝型煤进行燃烧实验,以木炭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比各种燃料燃烧产生的PM10的DNA损伤实验结果发现:全样和水溶性组分所产生的DNA损伤率相似,说明水溶性组分是造成氧化性损伤的主要来源;海陆过渡相的织金煤燃烧排放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明显比陆相大同煤燃烧产生的PM10的高,2种煤的燃烧排放PM10对DNA损伤能力均比木炭本底的高。对3种PM10中的水溶性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水溶性的As,Cd,Cu,Ge,Hg,Mo,Pb,Sb,Se,V和Zn在海陆过渡相的织金煤燃烧排放的PM10中含量较高,在陆相的大同煤燃烧排放的PM10中较低,在木炭本底燃烧排放的PM10中最低。PM10中较高的水溶性Zn和Pb含量,说明环境大气PM10中的Zn和Pb可能与燃煤排放相关,而Hg元素因为较强的挥发性而在PM10中未得到富集。水溶性的微量元素总量及大部分水溶性的单个微量元素均表现出与颗粒物对DNA损伤率一致的变化规律,说明燃煤产生的PM10与其中的水溶性组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评价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海陆过渡相煤 陆相煤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