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州冬季雾-霾天颗粒物粒径及气溶胶光学特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郎红梅 秦凯 +4 位作者 袁丽梅 肖昕 胡明玉 饶兰兰 王璐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60-2269,共10页
为研究徐州冬季雾-霾天气形成过程中颗粒物粒径及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14年12月1日-2015年2月28日徐州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数浓度(0-1μm、1-2.5μm、2.5-10μm)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等数据.... 为研究徐州冬季雾-霾天气形成过程中颗粒物粒径及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14年12月1日-2015年2月28日徐州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PM1)、数浓度(0-1μm、1-2.5μm、2.5-10μm)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等数据.结果表明:0-1μm粒径范围细颗粒物的大量增多是引发徐州冬季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徐州冬季地面风速小(静风或轻风天气),较高的大气相对湿度对雾-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天气,因颗粒物吸湿增长和水汽附着,1-10μm粒径范围大气颗粒物在雾霾时段易发生沉降而减少,后随相对湿度降低雾霾转为短时间的霾天气,1-10μm颗粒物数浓度大幅上升.徐州冬季500nm波段AOD total和AOD fine mode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雾-霾日AOD total和AOD fine mode显著高于非霾日.AOD fine mode与AOD coarse mode的比值雾-霾日亦明显高于非霾日,而且在雾-霾日Angstrom波长指数主要集中在1-1.6,表明徐州冬季雾-霾时段大气中细颗粒物为主控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吸湿增长 细颗粒物 AOD Angstrom波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12月石家庄一次霾天气过程中的黑炭浓度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胡明玉 秦凯 +2 位作者 白杨 王润峰 周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85-2593,共9页
2013年12月5日-27日石家庄地区连续出现霾天气,大气日均能见度为0.2-8km,其中大约89.53%的时间大气能见度不足5km.分析12月10-27日期间的黑炭固定观测数据表明:1)黑炭浓度均值为39.84μg/m^3,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第1个峰值在上... 2013年12月5日-27日石家庄地区连续出现霾天气,大气日均能见度为0.2-8km,其中大约89.53%的时间大气能见度不足5km.分析12月10-27日期间的黑炭固定观测数据表明:1)黑炭浓度均值为39.84μg/m^3,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第1个峰值在上午9:00左右,第2个峰值在夜晚21:00-24:00;2)黑炭浓度小时均值与大气能见度小时均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当黑炭浓度大于固定观测期间的均值时,重度霾发生的概率为97.78%.此外,通过在车辆上安装黑炭分析仪和GPS接收机对石家庄市区主干道进行了多天的移动观测,结果表明:黑炭浓度与交通密度和街道特点(道路类型、交通密度)直接相关;市区二环的黑炭浓度较高,大约是二环内黑炭浓度均值的1.48倍;市中心区的黑炭浓度相对较低,且呈现明显的东西-南北向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 黑炭气溶胶 移动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