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0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煤气化工艺现状及对中国气化技术的启示 被引量:9
1
作者 苗真勇 韩甲业 应莹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7-99,共3页
文章针对我国煤化工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分别对美国和中国煤气化工艺进行分析,通过对中美两国煤气化技术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得出美国煤气化技术的优势以及未来煤气化工艺的发展趋势,为中国自主创新开发煤气化工艺提供借鉴。
关键词 煤气化工艺 气流床技术 德士古气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间接矿化工业固废制备多晶型碳酸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梅杰琼 陆诗建 +2 位作者 任雪峰 康国俊 刘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1,共13页
CO_(2)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迫切寻求降碳减排的解决路径。研究人员基于钙、镁元素与CO_(2)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反应,开发出一系列CO_(2)矿化工艺,实现CO_(2)的永久封存。为实现CO_(2)的大... CO_(2)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迫切寻求降碳减排的解决路径。研究人员基于钙、镁元素与CO_(2)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反应,开发出一系列CO_(2)矿化工艺,实现CO_(2)的永久封存。为实现CO_(2)的大规模封存和含钙固废的高值化利用,降低矿化成本,选取廉价易得的含钙工业固体废弃物为矿化原料,从多晶型微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入手,总结了含钙工业固废浸取和CO_(2)间接矿化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含钙工业固废间接矿化常用的浸取剂,并着重分析了间接矿化制备微纳米碳酸钙时反应条件和晶型控制剂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产生的影响,对其控制原理进行了解释说明,总结了CO_(2)间接矿化含钙固废当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国内外结果表明,调变温度、pH、搅拌速率以及CO_(2)通气速率等矿化反应条件或添加晶型控制剂能有效控制碳酸钙的晶型、形貌和尺寸。利用含钙工业固体废弃物间接矿化CO_(2)制备微纳米碳酸钙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对碳酸钙的使用要求,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工业固体废弃物 晶型调控 形貌调控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模拟的冷氢化工艺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聚凯 吴肖文 +3 位作者 周慧 张政 陈英华 李海生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48,共8页
针对冷氢化工艺混合气体-硅颗粒分离问题,以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PM模拟的方法,对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硅颗粒的冲蚀磨损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内静压与速度的分布呈现出内、外旋涡明显的差异性,在分离段... 针对冷氢化工艺混合气体-硅颗粒分离问题,以旋风分离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DPM模拟的方法,对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及硅颗粒的冲蚀磨损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内静压与速度的分布呈现出内、外旋涡明显的差异性,在分离段靠近壁面附近,流体受器壁约束,形成向下运动的外旋涡,静压值较大;在轴线附近,静压值降至最小,流速沿径向先增大后减小,呈双峰分布,且速度分量以切向分量占优。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运动受粒径影响显著,粒径为75μm的较大硅颗粒在分离段沿壁面以螺旋带状运动为主,在入口环形孔间和灰斗顶部集中出现灰环,而粒径为20μm的较小硅颗粒的运动则呈现较强的随机性;受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冲蚀作用在入口环形孔间顶板、灰斗顶部以及灰斗收缩段入口处相对更加严重;在分离锥段沿收缩方向均逐渐增大,螺旋灰带的出现使较大颗粒的冲蚀率分布更加集中,在螺旋灰带出现部位,粒径为75μm硅颗粒的冲蚀率约为20μm硅颗粒冲蚀率的5~7倍;在入口环形空间及灰斗内部,随机运动的较小颗粒造成的冲蚀作用更严重。研究结果可为旋风分离器的减磨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氢化 旋风分离器 气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工水处理污泥对准东次烟煤热解和燃烧及气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竞杰 马亚亚 +5 位作者 张书培 杨晓勤 莫文龙 任铁真 魏贤勇 樊星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3,共15页
解析煤化工水处理污泥(YS)的组成结构、微观形貌及官能团种类,探究不同实验气氛下其对准东次烟煤(ZSBC)热反应性能的影响,对于合理处置煤化工水处理污泥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大现实意义。以ZSBC、YS和Y_(1)Z_(9)(YS与ZSBC按质量比为... 解析煤化工水处理污泥(YS)的组成结构、微观形貌及官能团种类,探究不同实验气氛下其对准东次烟煤(ZSBC)热反应性能的影响,对于合理处置煤化工水处理污泥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大现实意义。以ZSBC、YS和Y_(1)Z_(9)(YS与ZSBC按质量比为1∶9混合得到的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热量实验的气体氛围,研究不同反应气氛下YS对ZSBC热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SBC较YS富含固定碳和挥发分,而YS中的灰分含量较高且主要组成为含P,Ca和Fe等元素的化合物;YS的官能团种类较ZSBC的官能团种类更加丰富,且YS中主要为脂肪族化合物,而ZSBC中含有大量的芳香族化合物;惰性气氛下,YS的掺杂可以降低快速热解阶段(405℃~485℃)ZSBC活化能并增加指前因子,加快了Y_(1)Z_(9)在405℃~485℃温度段的反应进程;在氧化性气氛下,YS的掺杂可使ZSBC的着火点从475℃下降到443℃,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燃烧稳定性指数(D)以及燃烧特性因子(A_(c))都得到增加;YS的掺杂可以降低380℃~550℃温度段ZSBC活化能并增加指前因子,促进Y_(1)Z_(9)在此温度段的燃烧反应;在二氧化碳气氛下,Y_(1)Z_(9)的平均初始反应性指数(R_(i))、反应性指数(R_(f))和平均终止反应指数(R_(s))均低于ZSBC的相应参数,表明YS的掺杂会延缓ZSBC的气化反应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污泥 准东次烟煤 热解 燃烧 Coats-Redfer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宁 陆诗建 +4 位作者 刘玲 梁静 刘苗苗 孙梦圆 康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64,共20页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耗高成本是导致CCUS技术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应用的瓶颈之一。近年来,胺吸收剂催化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节能新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非均相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胺溶液中CO_(2)催化解吸反应机理以及Lewis酸、Br?nsted酸和碱性活性位点等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影响催化剂解吸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全面分析了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用于燃烧后CO_(2)捕集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后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催化再生技术 非均相催化剂 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筛透筛率影响因素及其智能预测模型
6
作者 赵啦啦 徐峰 +4 位作者 段晨龙 郭辰昊 汪维 江海深 乔金鹏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17-3628,共12页
湿黏细粒原煤的干法深度筛分是实现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交叉式细粒滚轴筛(交叉筛)是一种新型干法深度筛分设备,有效解决了传统干法筛分设备易出现“筛面堵孔”等问题。针对筛分过程的数学模型和DEM(Discrete Element Meth... 湿黏细粒原煤的干法深度筛分是实现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交叉式细粒滚轴筛(交叉筛)是一种新型干法深度筛分设备,有效解决了传统干法筛分设备易出现“筛面堵孔”等问题。针对筛分过程的数学模型和DEM(Discrete Element Method)模型均存在难以准确预测实际筛分性能的问题,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对交叉筛的透筛率智能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矩阵热力图分析了给料率、外水含量、筛面倾角和筛轴转速4个特征变量与透筛率之间及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基于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决策树(Decision Tree,D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建立了4种交叉筛透筛率智能预测模型,并结合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及随机森林3种模型进行超参数组合优化,得到模型的最佳参数组合并提高了模型的预测性能和泛化能力。利用拟合决定系数R2(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均方误差EMS(Mean Square Error)和平均绝对误差EMA(Mean Absolute Error)3个评价指标,比较了各模型的预测性能。其中,PSO-SVM预测模型性能最好,对数据的拟合能力最强,其评价指标R^(2)达到了0.976 1,且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最小,相应的评价指标EMS和EMA分别为3.110×10^(-4)和1.353×10^(-2)。LR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差,其评价指标R^(2)仅为0.722 2,且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最大,EMS和EMA分别为1.320×10^(-3)和3.137×10^(-2)。此外,相比于LR模型,添加L_(1)和L_(2)正则化获得的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0.26%和4.43%。研究结果为建立交叉筛的透筛率机器学习智能预测模型提供了参考,为分析交叉筛的特征变量对透筛率的影响机理提供了新方法,为实现交叉筛的智能化控制及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筛 透筛率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化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审视与建议
7
作者 王启立 吴祝武 +2 位作者 艾德生 张然 袁玲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8-245,共8页
该文针对“高校涉化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如何有效开展”这一热点问题,全面分析国内外高校涉化类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审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实验室安全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发挥思政引领作用”... 该文针对“高校涉化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如何有效开展”这一热点问题,全面分析国内外高校涉化类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审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实验室安全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发挥思政引领作用”为出发点,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符合教育要求、解决高校现实难题”的涉化类实验室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详细阐述了课程内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及评价等关键环节,以期为国内相关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化类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教育 必修课程 教学参考与指导 课程设置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活化多孔碳氮材料实现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高效矿井水脱盐
8
作者 贺琼琼 彭海森 +5 位作者 孟振 苗真勇 万克记 许恩乐 高明强 黄少萌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2-1746,共15页
严格的环保法规驱动下,煤矿在高盐矿井水回收处理上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的深度脱盐技术,以突破行业困境并实现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虽然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技术在脱盐领域内崭露头角,但仍存在电极材料性能造... 严格的环保法规驱动下,煤矿在高盐矿井水回收处理上面临的挑战不断升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的深度脱盐技术,以突破行业困境并实现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虽然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技术在脱盐领域内崭露头角,但仍存在电极材料性能造成的脱盐能力壁垒。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重活化多孔碳氮电极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以蔗糖为碳源,三聚氰胺为氮源,整合了双模板法、水蒸气活化、酸浸氧化及氮掺杂的优点,改善了材料的润湿性和导电性,同时使得电极材料具备独特整齐排列的柱状结构、更大的比表面积(1039.76 m^(2)/g)、更丰富的孔结构(0.32 cm^(3)/g)、更多的氮氧电负性点位和更好的润湿性能,以此实现高效,低能耗的矿井水脱盐。该材料(H_(2)O(g)-HNO_(3)/CN)应用于FCDI装置中且经过电压、活性材料含量、处理液初始浓度及pH的工艺优化后对1 g/L的NaCl溶液脱盐5 h,除盐率高达100%,平均脱盐速率、脱盐量、电荷效率及标准脱盐量能耗分别为0.00952mg/(min·cm^(2)),37.08mg/g,24.02%和481.98J/mol,即使经过7次循环吸脱附试验,除盐率仍能达到95.71%。为了探究H_(2)O(g)-HNO_(3)/CN的吸附除盐机理,进行了电化学性能、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其比电容高达99.38 F/g,内电阻极小;对Na^(+)离子的吸附更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对Na^(+)离子的饱和吸附量为4.30mg/g,饱和吸附时间为12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活化 多孔碳氮材料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 高盐矿井水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渣免烧陶粒滤料强度和孔结构的调控
9
作者 孙浩 蒋林亮 +1 位作者 常新卓 田全志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201,共11页
煤气化渣是制备免烧陶粒滤料的优质原材料,而强度和孔结构是决定免烧陶粒过滤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明确免烧陶粒强度和孔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煤气化渣、偏高岭土和固体碱激发剂等原料配比,制备了筒压强度为25.72 MPa、堆积密度... 煤气化渣是制备免烧陶粒滤料的优质原材料,而强度和孔结构是决定免烧陶粒过滤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明确免烧陶粒强度和孔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煤气化渣、偏高岭土和固体碱激发剂等原料配比,制备了筒压强度为25.72 MPa、堆积密度为1160 kg/m^(3)的煤气化渣免烧陶粒滤料,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固体核磁共振硅谱等表征方法,研究了免烧陶粒滤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发现免烧陶粒的主要强度来源为水化硅铝酸钠/钙(N/C-A-S-H)凝胶,偏高岭土的加入使N/C-A-S-H凝胶中的Q^(4)(2Al)聚体含量40.34%提升至56.05%,这使得硅铝酸盐网络交联程度更高,因此N/C-A-S-H凝胶结构更加致密,促进了免烧陶粒力学性能的提升。采用过氧化氢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造孔剂,结合压汞法测试分析,研究了造孔剂配比对免烧陶粒滤料孔隙率、强度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烧陶粒孔隙率21.33%可最高增长至50.60%,相应筒压强度和堆积密度降低至8.86 MPa和816 kg/m^(3)。进一步采用Menger海绵和热力学分形理论分析了免烧陶粒滤料的孔结构特征,发现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计算所得的分形维数与免烧陶粒滤料强度的线性相关性更高,所得分形维数范围为2.770~2.891,说明煤气化渣免烧陶粒的孔隙结构不仅受几何分形的影响还受到热力学机制的影响,且煤气化渣免烧陶粒的筒压强度均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免烧陶粒 孔结构 筒压强度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10
作者 王启立 吴祝武 +2 位作者 张然 袁玲 辛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5-250,共6页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着力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如何改”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安全教育的“态度、知识、能力和品格”等关键要素,融入课程思政,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与...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着力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如何改”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安全教育的“态度、知识、能力和品格”等关键要素,融入课程思政,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应急处置”课程为例详细阐述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达成评价及持续改进的全过程改革和实践。结果表明,实验室安全教育类课程建设更加合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优秀的安全品格和积极的安全价值观,综合素养有较大提升,安全实践创新活动成效显著。相关的改革实践可为国内高校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安全教育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金属浸出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11
作者 卜祥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29-2444,共16页
相较于常规浸出,超声波辅助浸出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浸出效率、缩短浸出时间,已被用于各种金属的浸出过程。目前,超声辅助金属浸出过程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浸出效率、浸出动力学参数和浸出产物的表征等。然而,缺乏关于超声辅助金属浸出动力... 相较于常规浸出,超声波辅助浸出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浸出效率、缩短浸出时间,已被用于各种金属的浸出过程。目前,超声辅助金属浸出过程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浸出效率、浸出动力学参数和浸出产物的表征等。然而,缺乏关于超声辅助金属浸出动力学过程的系统综述。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超声强化浸出的动力学机制,其次探讨了常用动力学模型的适用性,并分析了超声对反应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的影响规律。此外,还讨论了影响浸出动力学参数的关键因素,如超声功率、频率、颗粒大小及浸出剂浓度。最后,总结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与挑战,以期为高效超声辅助浸出设备及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金属 浸出动力学 反应活化能 指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向国育 申长俊 +2 位作者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目的规模及其分布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外CCUS示范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为推动CCU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CUS示范工程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煤生产过程控制机器人煤质化验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奇 梁宇 +7 位作者 张洪 王明星 宗宝 杨坤 赵晋祥 裴君伟 张锋 林颖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8-316,共9页
选煤厂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煤质检测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生产控制参数调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实现生产煤样的高精度和快速检测是精细选煤的重要基础。研究分析了影响煤样灰化速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富氧燃烧技术用... 选煤厂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煤质检测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生产控制参数调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实现生产煤样的高精度和快速检测是精细选煤的重要基础。研究分析了影响煤样灰化速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富氧燃烧技术用于灰分检测的优化方案。研究发现,当马弗炉中的氧气流量超过3 L/min时,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一致,测定时间由40 min缩短至10 min,重复性误差最大不超过0.20%。此外,还研制了紫外测硫仪,解决了库仑和红外测硫仪存在的难题,测定结果准确,操作简便。为了进一步提升选煤厂的智能化水平,将机器人化验技术应用于生产控制煤质检测中,开发了倒挂式机器人布置方案和不开盖称样技术,实现了灰分、全硫含量和全水分的无人自动检测和数据自动传输。通过机器人化验与人工化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机器人化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均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研究成果为选煤厂生产控制煤质检验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对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精细选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分析 选煤厂 生产控制 智能煤矿 富氧燃烧 灰分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酸十二钠对萤石与方解石浮选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艺扬 周伟光 +3 位作者 孙伯柠 何徐翰 李维康 彭耀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8-1748,共11页
萤石与方解石表面物化性质相似,导致它们浮选分离困难。本研究系统考察植酸十二钠(SP)与油酸钠(NaOl)添加顺序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基于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等揭示SP选择性抑制2种矿物的内在机理。研... 萤石与方解石表面物化性质相似,导致它们浮选分离困难。本研究系统考察植酸十二钠(SP)与油酸钠(NaOl)添加顺序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基于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等揭示SP选择性抑制2种矿物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P对方解石的抑制效果强于萤石对方解石的抑制效果,相较于“SP+NaOl”,“NaOl+SP”加药模式更有助于实现2种矿物的选择性分离;SP在方解石表面的化学吸附强于萤石的吸附,且药剂添加顺序对其吸附行为产生差异化调控。在萤石体系中,预先添加NaOl可削弱SP的抑制作用;而方解石表面SP的强吸附特性基本不受加药顺序影响,并能有效阻碍NaOl的进一步吸附甚至造成已吸附NaOl的脱附。药剂作用顺序显著改变矿物颗粒的聚集状态;在“NaOl+SP”模式下,NaOl优先诱导萤石形成疏水聚团,而SP对颗粒的分散作用有限;在方解石体系中,SP则主导颗粒分散并抑制团聚行为。在NaOl浮选体系中,SP在2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差异及其引起的矿物颗粒间聚集/分散状态差异有助于萤石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十二钠 萤石 方解石 油酸钠 浮选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钠-醇组合药剂对高钠盐溶液体系萤石浮选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维康 周伟光 +3 位作者 何徐翰 张艺扬 阙川杰 彭耀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9-978,共10页
通过一系列现代检测手段研究了油酸钠(NaOl)与乙二醇(EG)或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组合药剂对高钠盐溶液体系萤石浮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EG对NaOl浮选萤石的影响与Na^(+)浓度有关,低Na^(+)浓度条件(<2×10^(-4)mol/L)下... 通过一系列现代检测手段研究了油酸钠(NaOl)与乙二醇(EG)或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组合药剂对高钠盐溶液体系萤石浮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EG对NaOl浮选萤石的影响与Na^(+)浓度有关,低Na^(+)浓度条件(<2×10^(-4)mol/L)下NaOl-EG组合药剂的捕收能力略弱于NaOl的,随着Na^(+)浓度升高,NaOl-EG组合药剂的捕收能力逐渐强于单一NaOl的。在不同Na^(+)浓度环境中,尤其是当Na^(+)浓度高于2×10^(-4)mol/L时,MIBC均能强化NaOl对萤石的捕收。相较于单一NaOl,组合药剂起泡能力更强,但泡沫稳定性更差。醇能够促进NaOl在萤石表面的吸附,减小颗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由于高钠盐溶液体系NaOl-醇组合药剂能够强化萤石浮选,使得组合药剂能够显著地弱化高浓度Na^(+)对NaOl诱导的萤石颗粒疏水聚团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 油酸钠 乙二醇 MIBC 组合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难浮褐煤预先泥化反浮选试验研究
16
作者 李云昌 夏阳超 +4 位作者 李奥 王浩 BUDEEBAZAR Avid 邢耀文 桂夏辉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2,共11页
针对褐煤浮选过程易泥化和正浮选分离效果差等难题,提出预先强制泥化结合反浮选的思路,实现极难浮褐煤的高效降灰提质,并研究分析褐煤强制泥化规律及其对反浮选的促进机理。泥化处理30 min后褐煤-0.045 mm粒级增加12.58%,实现灰分矿物... 针对褐煤浮选过程易泥化和正浮选分离效果差等难题,提出预先强制泥化结合反浮选的思路,实现极难浮褐煤的高效降灰提质,并研究分析褐煤强制泥化规律及其对反浮选的促进机理。泥化处理30 min后褐煤-0.045 mm粒级增加12.58%,实现灰分矿物的强制分散溶出。采用常规正浮选、预先强制泥化结合正浮选、常规反浮选和预先强制泥化结合反浮选4种方法开展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泥化处理后正浮选比未泥化处理浮选的精煤产率提高3.5%,灰分降低0.4%,然而精煤产率也仅达到20.44%,灰分为17%左右。在相同浮选药剂用量下开展反浮选试验,精煤产率达到60%,灰分高达14%,反浮选比正浮选工艺效果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制泥化预处理,发现精煤产率比直接反浮选提高5.81%,灰分降低1%~2%,取得较为可观的分选指标。强制泥化后粗粒脉石与伴生体碎散,褐煤+0.045 mm粒级颗粒表面Si、Al元素相对含量分别减少0.65%、1.17%,表明强制泥化处理能够促进脉石矿物溶出分散,降低煤表面脉石矿物含量,减少反浮选捕收剂在煤表面吸附并强化其与脉石矿物间的相互作用,改善反浮选精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浮褐煤 强制泥化 泥化行为 反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用煤洁净化利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7
17
作者 武建军 郭凡辉 +3 位作者 孙少杰 董继祥 江尧 张一昕 《洁净煤技术》 CAS 2017年第4期1-11,共11页
概括论述了我国民用煤的来源和现状,分析了民用煤不同煤种和形态的特点,讨论了不同燃烧方式的原理及污染排放情况;根据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关于民用煤的洁净化利用方法,针对民用煤的燃前加工、燃烧技术和燃后处理三方面论述,做到从源头治... 概括论述了我国民用煤的来源和现状,分析了民用煤不同煤种和形态的特点,讨论了不同燃烧方式的原理及污染排放情况;根据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关于民用煤的洁净化利用方法,针对民用煤的燃前加工、燃烧技术和燃后处理三方面论述,做到从源头治理,提高过程效率,有效处理烟气污染,提出了我国民用煤洁净化利用的建议和思路:研究型煤固硫机理和影响因素,开发高固硫率型煤,研制成本低、机械性能好、适用性强的生物质型煤,推广型煤替代散煤;开发高效、洁净、低成本民用灶具,提高民用煤热效率,实现洁净燃烧;实现燃煤烟气处理系统的民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煤 污染 洁净化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体搅拌的折流板萃取柱液泛特性研究
18
作者 王驰 许东兵 +8 位作者 常朝 蒋子超 谭博仁 王晨晔 王勇 李会泉 赵泽森 桂夏辉 杨建国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萃取柱具有连续性强,安全性高,通量大的优点,受到相似金属分离、精细化工等工业分离领域的青睐。液泛特性是萃取柱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之一,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分散相液滴极易破碎的特征是导致萃取柱易发生液泛的本质原因。采用新型气体... 萃取柱具有连续性强,安全性高,通量大的优点,受到相似金属分离、精细化工等工业分离领域的青睐。液泛特性是萃取柱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之一,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分散相液滴极易破碎的特征是导致萃取柱易发生液泛的本质原因。采用新型气体搅拌技术,以气泡上浮过程中的动能和不均匀流场产生的弱曳力作用代替传统搅拌、脉冲能量形式破碎液滴。选取三种不同界面张力萃取体系,研究了气体搅拌条件下的萃取柱液特性,发现分散相液泛流速随着气速与连续相流速的增大逐渐降低,并且高界面张力体系降低的程度比低界面张力体系高。基于试验值,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提出预测误差为10.05%的液泛流速预测关联式,为后续气体搅拌萃取柱的设计与放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泛特征 气体搅拌 折流板萃取柱 预测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CO_(2)为羧基源温和高效制水杨酸类化合物
19
作者 郑修畅 李国玲 +3 位作者 赵云 倪中海 陆诗建 陆超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水杨酸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用于医药、香料、染料、农药和橡胶助剂等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然而基于Kolbe-Schmitt反应,由CO_(2)作为羧基源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时存在温度高、压力高、反应时间长和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CO_(2)羧... 水杨酸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用于医药、香料、染料、农药和橡胶助剂等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然而基于Kolbe-Schmitt反应,由CO_(2)作为羧基源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时存在温度高、压力高、反应时间长和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CO_(2)羧化苯酚或4-取代基苯酚合成水杨酸类化合物的新方法。以KOH为脱质子碱,二甲苯为溶剂,Cs_(2)CO_(3)、K_(2)CO_(3)和2,4,6-三甲基苯酚钾盐(TMPK)为共催化剂,高效羧化苯酚和4-取代基苯酚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并表征了各羧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系统考察了催化剂用量、CO_(2)压力、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底物等对苯酚和4-取代基苯酚羧化反应的影响,提出了碳酸盐与TMPK共催化合成水杨酸和5-取代基水杨酸可能的反应机理。结果显示,Cs_(2)CO_(3)+TMPK的催化剂组合有效优化了反应条件,实现了温和条件(温度为120℃、CO_(2)压力为0.5 MPa、n(Cs_(2)CO_(3)):n(TMPK):n(原料)为1:1:1和反应时间为4 h)下CO_(2)高效羧化苯酚(单程收率为60%)和4-取代基苯酚(单程收率为60%~90%)制备水杨酸类化合物。以该法合成的羧化产物邻位选择性高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lbe-Schmitt反应 CO_(2) Cs_(2)CO_(3) 2 4 6-三甲基苯酚 5-取代基水杨酸 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应变悬臂梁的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测试研究
20
作者 任玺冰 孙丽娟 +3 位作者 刘秦杉 成宇龙 桂夏辉 邢耀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74-3182,共9页
浮选是依据颗粒表面疏水性差异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选择性分离的界面分选方法,其核心作用单元是颗粒-气泡矿化。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直接决定了颗粒-气泡矿化效率,是窥视浮选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但纳微尺度下力的高精度低成本测试一直... 浮选是依据颗粒表面疏水性差异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选择性分离的界面分选方法,其核心作用单元是颗粒-气泡矿化。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直接决定了颗粒-气泡矿化效率,是窥视浮选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但纳微尺度下力的高精度低成本测试一直是领域内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电阻应变悬臂梁的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测试方法,采用电阻应变原理检测铝合金悬臂梁的微小形变与受力,并设计惠斯通全桥电路完成电阻变化与电压信号的转换-放大-输出。最后自主搭建了浮选微力测试系统,由电阻应变悬臂梁力传感器、位移驱动系统、图像采集系统、信号放大与采集系统、控制单元、隔振平台等模块组成,并探索了颗粒表面疏水性、气泡尺寸以及气泡接近速度对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浮选微力测试系统校准试验结果的线性拟合R^(2)值为0.99989,表现出优异的线性响应特性,系统的力学灵敏度为72.57563μN/mV,实际力检测下限约为2μN。颗粒-气泡间黏附力随表面接触角和气泡尺寸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增趋势,在20~60μm/s速度区间内,小梯度的气泡接近速度变化对颗粒-气泡间黏附力影响不大,同时力试验值与Young-Laplace方程理论计算结果相近。浮选微力测试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稳定、灵敏度高、制造成本低等综合优势,在浮选界面作用基础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气泡 相互作用力 电阻应变 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