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语言模型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挑战及趋势
1
作者 许娜 陈曦 +2 位作者 杨建平 张博 陈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8773-8783,共11页
土木工程行业在信息化转型中面临着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由于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为行业领域的智能化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方法,在梳理LLMs的技术架构及在垂直... 土木工程行业在信息化转型中面临着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由于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为行业领域的智能化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方法,在梳理LLMs的技术架构及在垂直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LLMs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四大应用场景及技术路线、面临的挑战及研究趋势。研究发现,LLMs已在土木工程领域有探索性的研究与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内容生成类、智能问答类、文本摘要类及分析推理类四大应用场景,覆盖土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阶段,并具有跨学科、跨模态融合的特性。然而,LLMs的应用仍面临知识专业性低、信息时效性差、数据质量及交互性低等挑战。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未来研究机遇,在模型优化方面,利用参数高效微调技术注入专业知识,增强LLMs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与知识图谱结合,提升LLMs在回答中的精准性、可解释性与时效性;融合多模态的数据类型,扩展LLMs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场景;开发适用的模型评估方法,量化LLMs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的价值及性能表现。在应用场景方面,结合LLMs和土木工程领域特点,可以拓展LLMs在文档生成、问答系统、信息抽取、合规性审查等复杂任务中的应用,提高从业者与数据间的交互效率。研究旨在为学术界和企业界进一步将LLMs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大语言模型 自然语言生成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组分和温度对水化硅铝酸钙凝胶结构及力学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慧婷 李妍 +5 位作者 于永金 张弛 夏修建 张佳滢 张汉其 杜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9,共9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化学组分和温度对水化硅铝酸钙(C-A-S-H)凝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强度试验为超高温固井水泥砂铝配比提供试验指导。构建C-A-S-H凝胶模型,研究温度、Ca/Si、Al/Si对硅氧四面体结构Q n分布、平均链长的...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化学组分和温度对水化硅铝酸钙(C-A-S-H)凝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强度试验为超高温固井水泥砂铝配比提供试验指导。构建C-A-S-H凝胶模型,研究温度、Ca/Si、Al/Si对硅氧四面体结构Q n分布、平均链长的影响规律。通过C-A-S-H凝胶断裂过程的应力应变关系,结合Al、Si原子平均受力特征,揭示富铝相C-A-S-H的增强机制。结果表明:Al的加入能够有效填补硅氧链桥位缺陷,增加平均链长,增强桥联层间硅氧结构,促进形成聚合度更高的硅氧四面体,进而提升强度;超高温220~260℃时,Ca、Si、Al物质的量比为0.9∶1∶0.15~0.2,对应加砂55%、铝质材料7%~10%BWOC,可满足固井水泥强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 硅铝酸钙凝胶 固井水泥设计 力学性能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传递机制研究
4
作者 张雨果 王文顺 +4 位作者 芈凌云 乔丽洁 陶旻 王莉 蔡晓宏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8-1801,共14页
为系统识别危害工程项目安全的组织脆弱性因素,揭示组织脆弱性在工程项目组织内部的复杂传递规律,进而阻断其传递链路以提升项目安全绩效。以公开披露的中国工程建设领域2013—2023年事故调查报告为数据基础,首先采用基于BERTopic的主... 为系统识别危害工程项目安全的组织脆弱性因素,揭示组织脆弱性在工程项目组织内部的复杂传递规律,进而阻断其传递链路以提升项目安全绩效。以公开披露的中国工程建设领域2013—2023年事故调查报告为数据基础,首先采用基于BERTopic的主题建模技术与专家访谈法,系统识别出工程项目组织的整体脆弱性特征;其次,通过构建融合工程项目组织与脆弱性因素的超邻接矩阵,搭建出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的双层网络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从网络节点与路径出发,分析网络模型的网络密度、节点度数、PageRank与边权强度等指标,进而解析出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的关键传递方向、路径及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因素识别方面,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主要由要害治理不足、风险洞察力缺失、组织规划能力弱等25个因素组成;在脆弱性隶属关系方面,总包单位的脆弱性因素最多,其次是分包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与勘察单位;在脆弱性传递方面,总包单位、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在脆弱性传递中具有关键主导作用。其中,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脆弱性所引发的多轮传递过程最为显著;在脆弱性治理方面,风险洞察力缺失、组织安全职责缺失、风险化解力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脆弱性传递的重要根源并亟需重点防控。研究结果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传递机制,还在实践中为精准化解工程项目组织脆弱性提供了重要的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脆弱性 传递机制 工程项目 复杂网络 主题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粗糙节理剪切力学特性与剪切行程的关系研究
5
作者 叶思哲 张强 +3 位作者 李涛 代万里 时林坡 王红英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3-1661,共9页
为探究粗糙节理面受循环剪切作用下力学特性的演化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岩石节理双向动态循环剪切试验系统进行了循环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剪切行程下粗糙节理面的剪切应力、法向位移、剪胀角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正向剪切后的负向剪切... 为探究粗糙节理面受循环剪切作用下力学特性的演化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岩石节理双向动态循环剪切试验系统进行了循环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剪切行程下粗糙节理面的剪切应力、法向位移、剪胀角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正向剪切后的负向剪切峰值随着剪切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首次剪切负向峰值强度从4.13 MPa降低至2.94 MPa;(2)随着剪切行程的增加,剪切刚度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正向剪切刚度均值从473.69 MPa/m降至21.37 MPa/m,负向剪切刚度均值从413.82 MPa/m下降至8.95 MPa/m;(3)剪切行程较小时,法向位移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趋于稳定;剪切行程较大时,随循环次数的增加,法向位移会不断减小,但剪应力、剪胀角等参数的变化已趋于稳定,表明一定范围内的磨损作用对节理面力学性质的影响是有限的;(4)剪胀角的变化趋势与节理面形貌相关,总体上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剪胀角不断减小,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剪切试验 节理面 循环剪切 剪胀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灰-矿渣-电石渣协同固化黄泛区粉土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研究
6
作者 刘彦浩 刘路路 +4 位作者 刘涛 张艳 余刘成 张顶飞 战元喆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3-1524,共12页
黄泛区粉土工程特性较差,需进行固化后才能作为路基填筑材料。但传统固化方案需要大量水泥,且水泥生产过程会消耗大量能源。为解决该问题,以硅灰(SF)和矿渣(GGBS)为前驱体,电石渣(CS)为激发剂,基于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 design(BBD)... 黄泛区粉土工程特性较差,需进行固化后才能作为路基填筑材料。但传统固化方案需要大量水泥,且水泥生产过程会消耗大量能源。为解决该问题,以硅灰(SF)和矿渣(GGBS)为前驱体,电石渣(CS)为激发剂,基于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 design(BBD)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配合比的硅灰-矿渣-电石渣(SGC)胶凝材料和水泥对黄泛区粉土的力学性能和水稳性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探究了固化土的微观固化机理。结果表明,硅灰、矿渣、电石渣的最优质量配合比为5.94%∶21.87%∶4.31%。此配合比下固化土7、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为6 531.58和9 269.26 kPa,相较于水泥固化土,7、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提升28.3%和21.4%。S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SGC固化土的水化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铝酸钙(C-A-H)等胶凝物质,28 d龄期的SGC固化土微观形貌较水泥固化土更密实。SGC固化剂对黄泛区粉土改良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区粉土 粉土固化 固化剂 响应面法 配合比优化 无侧限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焊接945钢/TA1界面形貌及力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金涛 周嘉楠 +2 位作者 罗宁 陈令杰 韩刚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针对船舶领域耐腐蚀与轻量化要求,采用爆炸焊接工艺成功制备945钢/TA1复合板。通过光学显微镜揭示了结合界面形貌特征,基于理论计算得到焊接碰撞参数并结合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模拟分析结合界面演化分布。同时,基于剪切、拉脱和拉... 针对船舶领域耐腐蚀与轻量化要求,采用爆炸焊接工艺成功制备945钢/TA1复合板。通过光学显微镜揭示了结合界面形貌特征,基于理论计算得到焊接碰撞参数并结合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模拟分析结合界面演化分布。同时,基于剪切、拉脱和拉伸实验,测试了复合板的综合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结合界面呈现大波纹涡旋结构特征,无明显缺陷产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界面形貌相符,结合界面附近的温度、压力及有效塑性应变均高于基材区域。结合界面剪切强度达到267 MPa,拉脱强度达到435 MPa,拉伸强度到达542MPa,均远高于母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焊接 微观形貌 数值模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2/AZ31B/2024Al爆炸焊接复合板界面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汉良 罗宁 +2 位作者 陈彦龙 芮天安 潘玉龙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56,共18页
运用平行法爆炸焊接工艺,开展了TA2/AZ31B/2024Al多层轻质金属板材爆炸焊接实验。通过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及三维轮廓扫描等测试技术,对多层爆炸焊接复合板界面微观结构特征、材料物相变化规律、复合板材动态... 运用平行法爆炸焊接工艺,开展了TA2/AZ31B/2024Al多层轻质金属板材爆炸焊接实验。通过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及三维轮廓扫描等测试技术,对多层爆炸焊接复合板界面微观结构特征、材料物相变化规律、复合板材动态力学性能及材料冲击断口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焊后多层轻质金属复合板的4个焊接界面均呈现出爆炸焊接特有的波形结构特征,结合界面处无明显缺陷,总体焊接质量良好。结合界面处晶粒发生细化并形成细晶区,1060Al过渡层内晶粒组织由于强塑性变形呈现典型的拉长层状晶粒特征,4个结合界面处均出现明显的变形织构与再结晶织构特征。沿X方向的试样最大动态抗压强度达605 MPa,分层断口界面三维形貌呈现近似水面波纹的独特结构特征。沿Z方向的试样最大动态抗压强度达390 MPa,断口界面三维形貌呈现明显的纤维状韧性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金属 多层复合板 爆炸焊接 界面微观结构 动态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热耦合作用下煤岩动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鹏龙 罗宁 +2 位作者 索云琛 柴亚博 孙锐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60,共11页
为了安全高效地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开展深地“三高一扰动”环境下煤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采用自主改进的∅50 mm高温同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25~200℃温度下煤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并改进ZWT粘弹性本... 为了安全高效地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开展深地“三高一扰动”环境下煤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采用自主改进的∅50 mm高温同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25~200℃温度下煤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并改进ZWT粘弹性本构模型建立考虑温度效应的煤岩动态本构方程,基于有限差分-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高温效应对煤岩裂纹发育规律及其动态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冲击作用下煤岩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压密阶段、弹性阶段、裂纹增长阶段和软化失效阶段;随着温度的增加,煤岩的动态抗压强度和动态弹性模量劣化明显,失效应变呈现增加趋势,吸收能则呈现W型波动趋势;破碎粒径减小,分形维数则呈现明显的线性增加,抗压强度越低,破碎程度越高,破碎模式更为复杂;基于ZWT改进后的动态本构模型良好地表达高温冲击后的应力应变关系,但对压密阶段的表达不甚理想;模拟和试验结果显示煤岩在150℃高温后水成分和吸附气体活跃析出,煤基质受热膨胀破裂,出现明显细观裂纹,并逐渐发育为贯通裂纹,其中以剪切裂纹为主。煤岩在100℃下动态压缩的裂纹发育从受撞击面发育贯通,高温劣化煤岩强度。研究结论为“三高一扰动”深部复杂地况下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岩 力-热耦合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动态本构模型 有限差分-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工程安全事故的项目经理脆弱性特征挖掘与多维分析
10
作者 张雨果 王文顺 +2 位作者 芈凌云 乔丽洁 陶旻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43-4753,共11页
为系统识别与解析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漏洞,提升项目的安全领导力与安全绩效,以公开披露的中国建设工程领域2013—2023年事故调查报告为数据基础,利用BERTopic文本挖掘技术,系统挖掘项目经理在安全事故中的脆弱性主题,并从... 为系统识别与解析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漏洞,提升项目的安全领导力与安全绩效,以公开披露的中国建设工程领域2013—2023年事故调查报告为数据基础,利用BERTopic文本挖掘技术,系统挖掘项目经理在安全事故中的脆弱性主题,并从静动态等多维视角解析脆弱性的分布、演化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在结构方面,项目经理的脆弱性主要由18个子维度构成,涵盖安全规划与培训、事故报告与处置等5个方面;在演化规律方面,隐患排查治理不力等14个特征的脆弱性强度呈现逐年增长的演化趋势,其余特征则表现为先增长后衰减的趋势;在事故数量最多的建筑、市政与公路工程中,建筑工程与市政公用工程领域的项目经理暴露出的问题最为广泛。研究结果为诊断、纠正与解决项目经理在安全事故中的脆弱性提供了精准的靶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工程 工程项目经理 脆弱性 特征挖掘 主题建模 BERTop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工程局部冻结止水的稳态温度场解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泽群 付硕任 +4 位作者 石荣剑 张勇 陆路 孙猛 仇培云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为求解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出现渗漏而采用局部冻结止水的温度场分布,以基坑阳角处3管冻结封水为背景,考虑地连墙绝热边界的影响,基于热势叠加理论和镜像法,推导获得稳态温度场解析解,并通过不同特征截面上解析与数值结果的对比,验证解析... 为求解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出现渗漏而采用局部冻结止水的温度场分布,以基坑阳角处3管冻结封水为背景,考虑地连墙绝热边界的影响,基于热势叠加理论和镜像法,推导获得稳态温度场解析解,并通过不同特征截面上解析与数值结果的对比,验证解析解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研究表明:1)稳态条件下各特征截面的温度误差在0.3℃以内,解析解具有足够的精确性;2)随着冻结天数的增加,冻结模型由非稳态逐渐向准稳态转变,温度误差不断减小,由第10天的17.1℃降低到第100天的0.3℃,解析解随冻结时间延长而逐渐适用和准确;3)铺设保温材料的地连墙限制了冷量的耗散,有利于基坑阳角与冻结管轴面之间土体的降温,而冻结管轴面对称位置的冻土温度明显更高(最大温差达17℃),成为冻结薄弱区域;4)在基坑局部渗漏水冻结修复时,考虑绝热边界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应关注冻结薄弱区域的存在,以优化冻结管与绝热边界的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渗漏水 局部冻结 温度场 解析解 绝热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孔杏仁状玄武岩随机三维模型构建与单轴压缩力学行为研究
12
作者 周慧颖 李树忱 +3 位作者 王曼灵 袁超 张俊艇 冯健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4-1232,共19页
为了研究初始孔隙对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考虑计算孔隙率、体积参数、形状参数、角度参数和构造参数的气孔杏仁状玄武岩随机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基于建立的随机模型开展了五因素五水平的单轴压缩正交数值模拟,... 为了研究初始孔隙对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考虑计算孔隙率、体积参数、形状参数、角度参数和构造参数的气孔杏仁状玄武岩随机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基于建立的随机模型开展了五因素五水平的单轴压缩正交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破坏模式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计算孔隙率、角度参数和构造参数对于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有较大影响,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与计算孔隙率、角度参数呈负相关,与构造参数呈正相关,与其余因素相关性较弱;随着模型孔隙率的增加,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应力-应变曲线中塑性应变占比随之增加,破坏模式由单剪切破坏面、多剪切破坏面转为局部粉碎状破坏,岩石由脆性破坏逐渐转为延性破坏,5%和12.5%可近似作为强脆性―脆性―延性转换的临界孔隙率;建立的损伤统计本构方程能够根据初始孔隙特征较好地预测气孔杏仁状玄武岩的力学行为,对于玄武岩地层中多孔岩石力学性质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多孔岩石 随机建模 数值模拟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剪切的常规态近场动力学模型及岩体裂隙扩展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强 徐龙威 +3 位作者 刘炜炜 赵子栋 孙尚渠 张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岩体中复杂的裂隙结构严重影响了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及破坏形态,开展其对裂隙岩体损伤破坏模式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基于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OSB-PD)理论构建了考虑剪切变形的改进型OSB-PD模型,并基于构建的考虑... 岩体中复杂的裂隙结构严重影响了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及破坏形态,开展其对裂隙岩体损伤破坏模式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基于常规态型近场动力学(OSB-PD)理论构建了考虑剪切变形的改进型OSB-PD模型,并基于构建的考虑剪切变形的OSB-PD模型开展了裂隙岩体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裂纹扩展演化规律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岩石非均质性模拟方法,重点研究了岩石的非均质性对不同预制裂隙角度下岩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制裂隙角度对于含裂隙岩石裂纹扩展具有较大影响,且岩石的非均质性将大幅度地提升裂纹扩展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变形 裂隙扩展 近场动力学 质点偏移法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14
作者 马晖皓 吕恒林 +2 位作者 章明明 郭菁峰 王瀚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159,共7页
为探究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中不同掺合料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对配合比优化后的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为基准,以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作为表征参数,分析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中尾矿混合砂、... 为探究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中不同掺合料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对配合比优化后的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为基准,以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作为表征参数,分析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中尾矿混合砂、辅助胶凝材料(石灰石粉、矿渣及粉煤灰)、辅助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掺量以及尾矿混合砂中石灰石粉的含量对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强度随龄期级石灰石粉掺量发展的二参数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尾矿混合砂能对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折强度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幅度分别约为10%、8%、11%。辅助胶凝材料的加入使得混凝土早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折强度有明显的下降,后期会逐渐提升。随着辅助胶凝材料中石灰石粉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折强度先增加后下降,而增加机制砂中的石灰石粉的含量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抗折强度。建立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的强度预测模型,将拟合值与试验值对比发现预测模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 抗压强度 劈裂抗拉强度 抗折强度 强度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场动力学的岩石不同应力路径损伤演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强 谭清峰 +4 位作者 刘炜炜 汪磊 林晓峰 张强 李大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29-2840,共12页
加卸载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类岩土工程中,为研究岩体在不同应力路径下加卸载的力学响应和损伤演化规律,通过在传统键型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中引入键的损伤变量函数,以反映岩石材料应力应变曲线中先应变硬化再应变软化的非线性阶段,采用改进... 加卸载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类岩土工程中,为研究岩体在不同应力路径下加卸载的力学响应和损伤演化规律,通过在传统键型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中引入键的损伤变量函数,以反映岩石材料应力应变曲线中先应变硬化再应变软化的非线性阶段,采用改进键型近场动力学模型数值模拟与室内细砂岩加卸载试验对照的方法研究了细砂岩在不同加卸载路径下的力学、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改进的键型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材料先应变硬化再应变软化力学性质和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响应及损伤发展趋势;在常规三轴路径下,岩石的抗压强度与围压呈较严格的正相关变化;定义的损伤值可直观的对比出不同加卸载路径与常规三轴压缩下岩石的损伤发展情况,相对常规三轴压缩,卸荷路径加快了岩石材料的破坏,且升轴压破坏程度>恒轴压破坏程度>卸轴压破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近场动力学 卸荷效应 应力路径 损伤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石粉细度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16
作者 代慧慧 周淑春 +2 位作者 胡雄师 吕恒林 王召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3,116,共7页
主要研究固定胶凝材料掺量的情况下,石灰石粉细度对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表明:石灰石粉掺量为20%时,主要为稀释效应,强度降低较多;混凝土... 主要研究固定胶凝材料掺量的情况下,石灰石粉细度对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表明:石灰石粉掺量为20%时,主要为稀释效应,强度降低较多;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随石灰石粉比表面积的增大而提高,石灰石粉细度对抗折强度无显著影响;石灰石粉细度增大,填充效果更好,混凝土内部结构更加密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粉细度 混凝土 基本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林业大学喜迎五十华诞
17
作者 陈文慧 赵萱 《绿色中国》 2002年第7期52-,共1页
[本刊讯]五十载春风化雨,半世纪薪火相传.以"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为己任的东北林业大学迎来了她的五十华诞.7月10日,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国家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周济,黑龙江省委书记... [本刊讯]五十载春风化雨,半世纪薪火相传.以"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为己任的东北林业大学迎来了她的五十华诞.7月10日,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国家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周济,黑龙江省委书记徐有芳和宋法棠、韩桂芝等省市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劳模、校友和在校师生近2万人,在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广场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庆祝大会.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碳储空间探测与地质评价关键技术
18
作者 李文平 曹丹平 +17 位作者 乔伟 周正武 常庆粮 张松航 刘双星 沈奕 李万军 付欣 刘博 王衍 王启庆 李小琴 杨志 刘聪 张政 徐宏杰 朱振南 程香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3-2354,共22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深部碳储空间的高效开发与安全封存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系统综述了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不可采煤层及玄武岩层等碳储空间的探测技术、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规模化封存的关键理论技术难...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深部碳储空间的高效开发与安全封存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系统综述了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不可采煤层及玄武岩层等碳储空间的探测技术、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规模化封存的关键理论技术难题。结果表明:CO_(2)注入引发的多场耦合效应(热-流-力-化学)可能导致断层活化、盖层泄漏及地震风险,需通过多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动态监测构建风险评估框架。深部咸水层占我国理论封存潜力的98.64%,但其非均质性显著,适宜性评价需结合地质稳定性(断裂发育、盖层封闭性)和封存能力(孔隙率、渗透率)构建多尺度指标体系,联合层次分析法、GIS及机器学习方法优化选址决策。针对深部碳储空间复杂性,地震与电法联合探测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储层识别精度,其中全波形反演(FWI)可刻画孔隙-裂隙结构,重磁反演技术实现深部构造建模,多物理场数据融合技术降低反演多解性。在煤矿绿色转型方面,创新提出“负碳充填”技术,通过CO_(2)矿化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制备充填材料,实现高固碳率,同时兼顾生态修复与动力灾害防控。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与煤层气驱替(ECBM)协同效应显著,需优化压裂—驱替—封存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采空区CO_(2)封存则面临碎裂煤岩体复杂渗流-吸附机理挑战,需构建多相动态模型评估游离态、吸附态及溶解态封存潜力。潜力计算方法随储层类型差异显著,咸水层采用封存机理法(构造圈闭、溶解、矿化耦合),枯竭油气藏结合物质平衡法与数值模拟,煤层依赖吸附容量与置换效率评估。注入技术创新方面,微纳米气泡注入技术可提升CO_(2)溶解率,玄武岩“水混合溶解态注入”模式实现高矿化率。未来需强化多学科交叉,通过多物理场联合智能探测与精细成像,突破多类型、立体碳储空间精细探测的行业难题,研发深部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材料与技术装备;构建深部立体集成空间CO_(2)封存潜力计算与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决策系统,为“双碳”目标下地质封存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与工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碳储空间 多场耦合 地质评价 探测技术 固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土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峰值后区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王亮亮 田建胜 +4 位作者 朱前龙 杨默涵 马超智 柳志军 刘泽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2,共7页
剪切应力-位移关系峰值后区发展特性是复活型滑坡和季节性滑坡剪切带强度参数合理选择与坡体稳定处治的关键问题。以江苏新沂地区粉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初始密实、湿度状态的土体试样,通过大变形剪切试验研究初始压实系数、含水率、... 剪切应力-位移关系峰值后区发展特性是复活型滑坡和季节性滑坡剪切带强度参数合理选择与坡体稳定处治的关键问题。以江苏新沂地区粉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初始密实、湿度状态的土体试样,通过大变形剪切试验研究初始压实系数、含水率、法向约束荷载对粉土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曲线峰值后区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法向约束荷载条件下(25、50 kPa),粉土剪切峰值后区存在“二次硬化”现象,且“二次硬化”趋势随压实系数增加而增强,随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减弱;“二次硬化”阶段内粉土摩擦角由残余强度阶段的3.4°增长至4.35°,黏聚力由残余强度阶段的2.643 kPa提升至8.135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 剪切应力-位移关系 二次硬化现象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多拱度铝合金节点板冲压回弹预测与补偿
20
作者 郭小农 李根 +1 位作者 曾强 钟芬达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40,共13页
自由曲面铝合金单层网壳中的构件通常使用板式节点进行连接.为了满足板式节点的装配需求,需要将板式节点的节点板冲压成具有多个拱度的复杂形状.然而,回弹现象降低了板件的成形精度,且会造成节点装配困难.为了提高节点板的成形精度,有... 自由曲面铝合金单层网壳中的构件通常使用板式节点进行连接.为了满足板式节点的装配需求,需要将板式节点的节点板冲压成具有多个拱度的复杂形状.然而,回弹现象降低了板件的成形精度,且会造成节点装配困难.为了提高节点板的成形精度,有必要对节点板的冲压回弹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补偿.首先,对6组多拱度铝合金节点板试件进行了冲压成形试验,通过3D扫描测量了板件的残余拱度,并计算得到板件的回弹量.其次,采用显式动力算法与隐式静力算法结合的混合算法对板件的冲压回弹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的板件回弹量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仅有4.31%.再次,基于1500组节点板冲压回弹有限元分析结果,建立了回弹预测的响应面模型,该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988,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最后,基于回弹预测响应面模型,提出了多拱度铝合金节点板的回弹补偿方法.使用该方法对20组具有不同几何参数和拱度组合的节点板进行试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板件的回弹进行有效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板式节点 回弹预测 回弹补偿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