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急响应中决策失灵的原因探析——基于40个应急管理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燕 王义保 张昊轩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33-37,共5页
对应急响应决策失灵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突发情境下地方政府决策者的决策思维和行为逻辑,对于提升应急决策效力有重要意义。围绕危机信号、领导者认知和决策风险三大要素,基于应急决策的一般过程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引入4... 对应急响应决策失灵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突发情境下地方政府决策者的决策思维和行为逻辑,对于提升应急决策效力有重要意义。围绕危机信号、领导者认知和决策风险三大要素,基于应急决策的一般过程构建分析框架,通过引入40起应急管理案例,借助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应急响应中决策失灵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发现,完全信息陷阱模式、风险权衡失调模式和风险预后忽略模式是地方政府应急响应决策失灵现象产生的三种典型原因组合路径模式,地方政府在复杂性应急情境中存在“不知作为”“不愿作为”和“不敢作为”三种决策失灵行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响应 决策失灵 危机信号 决策者认知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统合: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应急治理的数智化赋能之道
2
作者 宋纪祥 汪超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9,共9页
数智化浪潮引发基层党组织该如何重构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以有效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冲击的现实拷问。既有研究虽然从党建引领、技术赋能视角深化了这一研究议题的理论探讨,但两者逻辑关系的割裂既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也忽视了数智时... 数智化浪潮引发基层党组织该如何重构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以有效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冲击的现实拷问。既有研究虽然从党建引领、技术赋能视角深化了这一研究议题的理论探讨,但两者逻辑关系的割裂既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也忽视了数智时代背景下独特的治理场景。依托统合治理理论和“五治统合”社区应急治理体系思考所建构的技术统合分析框架,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认识。依循该理论框架,基层党组织以政治引领为核心,融合德治、自治、法治、智治,有效激活社区应急治理体系,并通过运用数智技术增强“五治统合”的应急治理效能,从而形成技术统合的机理图式和实践路径。相比于传统的社区应急管理模式,技术统合实现了基层应急治理理念、结构、方式、目标的显著性转变,深化了基层应急治理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统合 基层党组织 社区应急治理 五治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安全格局的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探诘——关联认知、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1
3
作者 汪超 宋纪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4,共9页
面向新安全格局推进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对夯实风险社会治理基础、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安全格局是党和国家有关国家安全的系统思考和战略判断,其在对国家安全理论内涵深度拓展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意涵... 面向新安全格局推进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对夯实风险社会治理基础、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安全格局是党和国家有关国家安全的系统思考和战略判断,其在对国家安全理论内涵深度拓展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意涵、实践要求、价值取向为推进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提供框架指引。立足新安全格局的理论视野,依循这一战略准则所形成的人民至上决策理念、复合风险决策认知、开放包容决策主体、韧性治理决策方式、技术赋能决策手段共同形塑了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的内在逻辑与行动样态。从国家安全角度深度阐释微观决策同新安全格局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夯实新安全格局构建的微观决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全格局 公共危机决策 高质量决策 国家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识别模型的智慧矿山井上/下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
4
作者 杨洋 马昆 +3 位作者 王立兵 任予鑫 黄艳利 董霁红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36,共13页
针对智慧矿山建设中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复杂挑战,构建了一套面向全流程、多场景的人工智能安全预警系统,通过“感知—分析—预警—处置”的闭环架构,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管控。在感知层,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矿山场景智能感知... 针对智慧矿山建设中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复杂挑战,构建了一套面向全流程、多场景的人工智能安全预警系统,通过“感知—分析—预警—处置”的闭环架构,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的智能化管控。在感知层,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矿山场景智能感知方案,实现对复杂矿山环境的精准识别;在分析层,开发了采—掘—运—通协同预警模型,实现生产环节的全面监控;在决策层,集成机器学习算法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具有跨域适应性的混合智能预警系统;在应用层,搭建多维感知预警平台,包括综采工作面智能可视化、矿井水动态监测、井下人员行为智能研判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对矿山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精准监控。研究表明:(1)融合DETR和Deep Lab V3+的矿山场景识别AI模型在高分辨率数据集上的P_A值达到0.835、M_(IOU)值达到0.825,结合SAM模型对露天煤炭场地、井工煤炭场地、煤电场地和煤化工场地4类煤基场地的识别精度均超过0.820,在鄂尔多斯和宁东基地的验证中识别精度分别达到0.788和0.838;(2)矿山安全预警系统采用分层设计架构,可以完成从矿山开采数据采集、处理到业务逻辑和应用展示的全过程智能感知管控;(3)系统在宁东基地典型矿山的应用验证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推动传统矿山向智慧矿山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矿山 安全预警 深度学习 协同预警模型 多场景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东煤电基地水土资源特征及其变化
5
作者 刘涛 乌英嘎 +4 位作者 任予鑫 杨洋 马昆 王立兵 董霁红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8-420,共13页
[目的]探究2003—2023年宁东煤电基地煤炭、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为该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多源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增长率分析等方法,研究煤炭、水土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 [目的]探究2003—2023年宁东煤电基地煤炭、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为该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多源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增长率分析等方法,研究煤炭、水土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供需分析评估水资源利用平衡状况。[结果]①2003—2023年宁东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5.89%,煤矿主要分布于基地中北部,工矿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地表水主要依赖黄河引水,地下水开采受限,水体面积由21.45 km^(2)增至45.66 km^(2)。②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但面积减少,工矿居民用地显著扩张,其面积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1.40%增至2023年的8.12%;土地资源利用率由6.14%提升至18.42%。③煤炭开发、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相互作用,煤矿开采影响水资源需求与土地占用,水资源分布影响矿区生态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调控煤炭开采布局。[结论]煤炭开发对水土资源利用影响显著,未来应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宁东煤电基地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基地 煤炭资源 水土资源 分布特征 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的锡林郭勒盟生态质量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熊金婷 张绍良 +4 位作者 侯湖平 冯启航 梁洁 图木 李耀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为监测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数据,借助Googel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模型,对锡林郭勒盟地区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变化监测和评... 为监测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数据,借助Googel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模型,对锡林郭勒盟地区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变化监测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21年,锡林郭勒盟地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均值都呈现先增加再减小又增加的趋势;生态质量差和较差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占比29%~37%,生态质量良和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占比18%~27%,生态质量较差及以下的区域面积占比仍然大于生态质量较好及以上的区域;2)2001—2021年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面积占比达8.96%,整体变好比率略大于变差比率;3)NDVI是主要生态响应因子,7个影响因子的平均Q值大小依次为绿度(NDVI)>干度(NDBSI)>湿度(WET)>盐度(SI_T)>热度(LST)。研究表明,IRSEI能够低成本,快速准确地监测区域生态质量,更好地监测矿业城市生态质量长时序变化,为区域合理制定修复决策、有序开展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 主成分分析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二元之争:现代灾害风险科学研究的逻辑进路及转向
7
作者 王超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4,76,共5页
认识与建构具有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特征的现代灾害风险的话语体系是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之上,但这种传统不利于理解灾害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该文通过提出“概念化-工具化-实操化”的逻辑进路,阐释了客观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在风险认知... 认识与建构具有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特征的现代灾害风险的话语体系是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之上,但这种传统不利于理解灾害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该文通过提出“概念化-工具化-实操化”的逻辑进路,阐释了客观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在风险认知、风险分析与风险决策方面的争论,主张以二重性取代并超越传统二元论。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认知上,强调灾害风险客观实在性与社会建构性的辩证统一;风险分析上,应综合客观灾害风险评估与主观感知;风险决策上,要根植于复合治理情景,利用科学理性和经验材料等混合证据进行整体抉择。为灾害风险科学研究提供了整合性视角,对于应对风险社会的复杂性挑战与推动现代灾害风险治理的理论创新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风险 二重性 客观实在性 社会建构性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发展能否有效缓解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政府干预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8
作者 刘蕾 张新亚 何书仪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4,199,200,共19页
各类社会组织通过困难群体帮扶、就业创业促进、劳动权益保护等多元途径积极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社会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影响未得到充分检验。论文基于2005—2021年中国31个(... 各类社会组织通过困难群体帮扶、就业创业促进、劳动权益保护等多元途径积极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社会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影响未得到充分检验。论文基于2005—2021年中国31个(不包括中国台湾省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基准回归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组织发展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在此过程中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当前社会组织发展仍不能有效阻止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但政府干预程度的提升能够改变其影响方向:当政府干预程度低于0.2662的门槛值时,社会组织发展不能有效阻止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而跨越该门槛值后社会组织则能够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此外,通过对社会组织影响收入差距的类型与地区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及东北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不能有效阻止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其深层原因在于当前社会组织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释放主要聚焦于第三次分配,尚未深度参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论文揭示了政府干预在社会组织调节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有为政府与活力社会”共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发展 收入差距 政府干预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府际关系视角下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河长制”的溯源性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琦 任潇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50,共10页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能,也为党和国家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作为地方政策创新扩散的典例,“河长制”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地方创新—区域扩散—国家政策...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能,也为党和国家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作为地方政策创新扩散的典例,“河长制”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地方创新—区域扩散—国家政策”的跃升,历经了扩散启动、传导升级、稳定辐散的传导过程。结构形塑关系,关系主导行为。地方政府间纵横衔接、条块互动的组织结构,形塑了政府组织系统内部条与条、块与块、条与块的多元关系,主导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变化。在地方政府竞争、学习、强制、模仿等驱动政策创新的行为作用下,基于不同的府际关系形成了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传导的“先行—跟进“”首倡—移植“”吸纳—推广“”领导—执行”四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府际关系 政策创新 传导机制 河长制 地方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元可拓法的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超 崔瑞豪 +3 位作者 张曦 张曦元 马晋明 王培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高潜水位煤矿区井工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积水、农田减产等情况,但积水农田的损毁程度、损毁范围较难获取;加之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土地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科学进行土地损毁程度评定成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 高潜水位煤矿区井工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积水、农田减产等情况,但积水农田的损毁程度、损毁范围较难获取;加之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土地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科学进行土地损毁程度评定成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补偿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采用熵权法确定积水时长、下沉深度、倾斜变形(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曲率(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水平变形(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和水平移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10种指标的权重,将极限条件法和可拓评价方法相结合,对芡实地、水稻玉米田和莲藕池共计34个评价单元的土地损毁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芡实地总面积为444.7hm^(2),中度损毁面积为135.7hm^(2),占比30.51%;水稻玉米田总面积为747.2hm^(2),整体属于轻度损毁状态;莲藕池总损毁面积为562.6 hm^(2),中度损毁面积为151.8 hm^(2),占比26.98%;研究区整体土地损毁程度较好。研究结论为科学确定土地损毁程度及范围提供理论支撑,对地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及损毁补偿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损毁 熵权法 物元可拓法 年内水频率指数(AWFI) 高潜水位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南京市城市扩张方向和类型的热效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月香 陈婉婷 +1 位作者 朱瑜馨 蔡安宁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8,共9页
深入分析城市扩张的热岛效应对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南京市地表温度、生物量组分指数(biophysical composition index,BCI)提取不透水面... 深入分析城市扩张的热岛效应对解决城市热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南京市地表温度、生物量组分指数(biophysical composition index,BCI)提取不透水面信息,运用标准差椭圆和景观指数法分析2000—2020年间南京市城市扩张的方向和类型,并基于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城市扩张类型对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南京市地表温度从29℃增加至30℃,热岛面积由2248 km^(2)增加到3051 km^(2),2000—2010年间城市热岛向南扩张,2010—2020年向四周扩张;②南京市城市用地以向南为主从中心向外扩张,其中边缘式扩张类型占比最大,填充式次之,飞地式占比最小,2000—2010年间边缘式扩张模式略高于2010—2020年;③城市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方向一致,边缘式的热效应最强,其次为飞地式,填充式最小。本研究可为南京市从城市扩张类型和方向优化热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城市扩张类型 热岛效应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旅游的虚拟性体验模式与数字化保护路径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蔷馨 李静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40,共6页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新形态,而非遗作为承载民间或者历史重要的载体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基因,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文化旅游最重要的部分。文章分析指出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是非遗保护观念和认知的动态结果,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新形态,而非遗作为承载民间或者历史重要的载体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基因,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文化旅游最重要的部分。文章分析指出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是非遗保护观念和认知的动态结果,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有集中融合与非集中融合两种。但由于其非物质性,非遗进入旅游时的对象化问题始终存在瓶颈。传统的非遗数字化手段解决这些瓶颈时偏重信息化维度,公众的参与体验效果一般。当前虚拟现实等元宇宙技术为非遗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非遗旅游与元宇宙技术结合的应用场景,分析了虚拟仿真(VR/AR/MR)技术、投影与成像技术、沉浸式剧场和虚拟数字人四种数字化保护路径。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虚拟现实三维空间里,非遗的对象化在虚拟技术的支撑下得以逼真呈现,旅游的应用场景又能让游客能够介入非遗,“活化”利用非遗成为可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在非遗旅游的虚拟空间得到重构与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非遗旅游 文旅融合 沉浸式文旅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汇区识别 被引量:14
13
作者 林子奇 王培俊 +1 位作者 刘旗 杨亚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59-268,共10页
淮海经济区垦殖率约70%,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掌握其耕地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识别耕地碳汇碳源区,对保护区域耕地质量和发挥耕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海经济区土壤类型碳密度计算耕地土壤... 淮海经济区垦殖率约70%,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掌握其耕地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识别耕地碳汇碳源区,对保护区域耕地质量和发挥耕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淮海经济区土壤类型碳密度计算耕地土壤碳储量,再运用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模型计算耕地植被固碳量,同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耕地“碳”属性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淮海经济区耕地土壤碳储量由于地类转移总体减少了1.393×107 t,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分布;耕地植被固碳量则呈现出以2015年为拐点“先增加后减少”变化趋势,NEP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分布特征;随时间推移,耕地总碳储量空间分布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其“高-高”类型区数量也逐渐减少,主要向不显著区和“低-高”离散区转变;2)淮海经济区耕地碳汇区县数32个,中强度碳汇区21个主要分布于淮海经济区西部,高强度碳汇区5个集中分布于东北部;3)驱动淮海经济区耕地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因子中,主要因子是交通通达度、粮食产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高程、坡度和坡向,次要因子是人口。未来耕地保护过程中,耕地碳源区县可借鉴碳汇区耕地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减少耕地碳储量的流失、维持耕地质量,同时也让更多区县的耕地生态系统发挥碳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碳储量 碳汇区 土壤有机碳密度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驱动因子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缔造:社区韧性的一种本土化理论探诘 被引量:19
14
作者 汪超 宋纪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1,共10页
社区韧性是理解风险治理的热词,但对其概念内涵与逻辑框架尚缺乏本土化探讨。反思社区韧性的学科属性和治理情境,其并非西方自由主义视域下的集体行动过程,而是共同缔造的结果。对此,我们需要结合人心政治理论和共同缔造理念,构建出社... 社区韧性是理解风险治理的热词,但对其概念内涵与逻辑框架尚缺乏本土化探讨。反思社区韧性的学科属性和治理情境,其并非西方自由主义视域下的集体行动过程,而是共同缔造的结果。对此,我们需要结合人心政治理论和共同缔造理念,构建出社区韧性的本土化理论解释框架,提出社区韧性是基层党组织以群众路线为基本遵循,通过社区居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和共享等机制,实现社区居民的力量凝聚与价值整合。相比于西方视域下的社区韧性,本文探诘的社区韧性在建构前提、建构主体、建构理念、建构逻辑以及建构形态上有着本质区别,这为深刻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韧性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牵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韧性 人心政治 共同缔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