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两淮煤田低渗煤层孔隙结构三维可视化表征及其连通性
- 1
-
-
作者
王章飞
方辉煌
桑树勋
郑春山
郭金冉
-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能源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江苏省煤基co_(
-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95-11207,共13页
-
基金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23AH040154)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308085Y30)
+2 种基金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基础领域项目(2023z04020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2102217)
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1-018)。
-
文摘
为研究煤层孔裂隙结构的连通性对煤层气赋存与运移的影响。以两淮地区矿区的煤样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煤样进行三维可视化重构,构建了煤样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以及等价孔隙网络模型,利用多种算法并结合表征单元体对煤样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对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淮地区孤立孔隙中C形孔隙占据主导,连通孔隙中F形孔隙占据主导;刘庄与祁东煤样孔隙结构空间展布较任楼与潘一矿区的煤样要好,具有更好的连通性;粗类型喉道之间的搭配较其他类型喉道之间的搭配整体连通性要好。结果说明两淮地区的煤样,大体积连通孔隙在孔隙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刘庄与祁东煤样较任楼与潘一煤样的连通性要好,且刘庄煤样的连通性最好,潘一煤样连通性最差。
-
关键词
煤层气
孔隙结构
等价孔隙网络模型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三维可视化重构
两淮煤田
-
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pore structures
CT
equivalent pore fracture network model
3D visualization reconstruction
Lianghuai Coal Fields
-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