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分析体系研究——以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莉 陈浮 +1 位作者 陈海燕 张绍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8-222,共5页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为深入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引入了Tapio脱钩指标评价手段,选取了反映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用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为深入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引入了Tapio脱钩指标评价手段,选取了反映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用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分析体系。以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为例,研究了该地区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水平两者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进行脱钩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昆山经济开发区2004—2009年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两者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的增长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说明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局面,研究结果可为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土地集约利用 脱钩 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碳排放的确认和低碳绿色发展途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猛 马如英 +1 位作者 代旭光 单雅迪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69,共7页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并建立碳排放量核算模型,明确煤矿区低碳绿色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矿区碳排放(CH_(4)和CO_(2))来源可划分为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两大类,并细分为5种类型,针对不同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煤矿区要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的投入,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瓦斯的监测力度,加强绿色矿山修复和建设,积极参与碳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及培育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此外,煤矿相关单位应高瞻远瞩,深入分析并发挥政府的低碳环保政策的作用,与相关高校加强合作,在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大力推动煤制氢技术的发展,突破CO_(2)-ECBM和CCUS关键技术中的运输、封存选址、安全稳定性评价、成本降低等瓶颈问题,以期在双碳背景下碳减排过程中实现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碳排放源 碳减排路径 低碳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3
作者 孙腾民 刘世奇 汪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20,共11页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减少化石能源发电和工业生产过程中CO_(2)排放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CO_(2)地质封存是CCUS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了CCUS技术的发展潜力...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减少化石能源发电和工业生产过程中CO_(2)排放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CO_(2)地质封存是CCUS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了CCUS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建立适用我国地质特点的CO_(2)封存潜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估我国主要沉积盆地CO_(2)封存潜力是我国CCUS技术发展的基础。国外将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分为国家/州级筛选、盆地级评价、场址描述、场址应用4个阶段,并将封存地质体特征、区域地质、评估目的、地方保护、社会健康、封存安全和环境风险等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级别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封存地质体,建立了CSLF(碳封存领导人论坛)法、DOE(美国能源部)法、欧盟法,ECOFYS和TNO-TING法等CO_(2)封存量计算方法。我国封存潜力评估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统一、系统的封存潜力评估方法,采用的封存潜力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并发展了封存潜力的次级盆地评价方法和CO_(2)封存量的溶解度计算方法。我国CO_(2)地质封存潜力巨大、方式多样,封存有利区域为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苏北盆地和四川盆地。由于中国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采用不同评价方法评估得到的CO_(2)封存潜力差距较大,亟需对深部咸水层、正在开采或枯竭的油气田、深部不可采煤层、浅海等主要封存地质体开展CO_(2)封存潜力的精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封存 碳捕集 碳中和 封存潜力评价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有机碳库演替特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渠俊峰 张绍良 +1 位作者 李钢 徐占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0-153,共4页
根据对徐州九里采煤沉陷区不同地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取样对比分析,沉陷区坡面区有机碳库出现了明显流失,而矿区沉陷积水区域碳汇功能显著,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提供了保护碳汇功能的依据。
关键词 复垦 碳汇 生态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催化加氢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赵云鹏 吴法鹏 +5 位作者 司兴刚 赵薇 高寒冰 康国俊 曹景沛 魏贤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7-1079,共13页
低阶煤有机质缩合程度低,富含桥键和侧链,氢碳原子比和挥发分高,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催化加氢转化是从低阶煤中获取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低阶煤氧含量和水含量高,在加氢转化过程中会增加氢耗和能耗,不利于油类的生... 低阶煤有机质缩合程度低,富含桥键和侧链,氢碳原子比和挥发分高,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性。催化加氢转化是从低阶煤中获取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低阶煤氧含量和水含量高,在加氢转化过程中会增加氢耗和能耗,不利于油类的生成,且给产物分离带来困难。此外,催化加氢转化通常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产品组成复杂且重质化程度高,导致成本高但收益低。如何优化反应体系,进而提高低阶煤转化率和液体产物收率,是低阶煤催化加氢转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催化剂是低阶煤催化加氢转化的核心,发挥着活化氢气、促进加氢转化和脱除杂原子的作用,直接决定反应体系苛刻程度和产物品质。反应条件作为反应体系另一组成要素,既可控制煤中共价键断裂速率及活性氢生成与转移,又能抑制自由基发生缩聚反应,进而影响催化剂性能和产物组成分布。此外,预处理可以改变煤物理结构与化学活性,从而影响低阶煤催化加氢转化特性。综述了反应条件(温度、溶剂、气氛和压力)与预处理方法(热预处理、溶胀预处理、萃取预处理以及水热预处理)对低阶煤催化加氢转化或直接液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主要的低阶煤加氢转化催化剂,提出了下一步低阶煤加氢转化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催化加氢转化 直接液化 活性氢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娜 陈浮 +2 位作者 张绍良 唐倩 王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共3页
中国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国1978—2008年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基本趋势是加快增长的,1996—1998... 中国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国1978—2008年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基本趋势是加快增长的,1996—1998年的碳排放量出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定基碳排放指数变化幅度比较大,环比碳排放指数变化趋势比较小;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碳排放量比重比较大;所选驱动变量与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比较大,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交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梁爽 陈浮 +2 位作者 渠俊峰 张绍良 郝绍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3-426,共4页
低碳时代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更为丰富的内涵,做好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江苏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第一步。根据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以农业经济、农业社会... 低碳时代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更为丰富的内涵,做好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江苏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第一步。根据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以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低碳化为4项准则,建立包含17项指标的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AHP法,对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析。结果表明: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已进入基本实现低碳农业现代化阶段。农业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社会现代化是带动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的2个主要原因,此外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也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农业生产中碳排放源排放强度的超标和农作物碳吸收量的有限均为江苏省发展低碳背景下现代农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低碳 农业现代化 发展水平 指标体系 AHP法 综合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淮煤田低渗煤层孔隙结构三维可视化表征及其连通性
8
作者 王章飞 方辉煌 +2 位作者 桑树勋 郑春山 郭金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195-11207,共13页
为研究煤层孔裂隙结构的连通性对煤层气赋存与运移的影响。以两淮地区矿区的煤样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煤样进行三维可视化重构,构建了煤样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以及等价孔隙网络模型,利用多种算法并结合表征单元体对煤样的孔隙结构进行表... 为研究煤层孔裂隙结构的连通性对煤层气赋存与运移的影响。以两淮地区矿区的煤样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煤样进行三维可视化重构,构建了煤样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以及等价孔隙网络模型,利用多种算法并结合表征单元体对煤样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同时,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对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淮地区孤立孔隙中C形孔隙占据主导,连通孔隙中F形孔隙占据主导;刘庄与祁东煤样孔隙结构空间展布较任楼与潘一矿区的煤样要好,具有更好的连通性;粗类型喉道之间的搭配较其他类型喉道之间的搭配整体连通性要好。结果说明两淮地区的煤样,大体积连通孔隙在孔隙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刘庄与祁东煤样较任楼与潘一煤样的连通性要好,且刘庄煤样的连通性最好,潘一煤样连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孔隙结构 等价孔隙网络模型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三维可视化重构 两淮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煤地质学与碳中和 被引量:49
9
作者 桑树勋 王冉 +3 位作者 周效志 黄华州 刘世奇 韩思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煤基碳排放构成了中国碳排放总量中最重要的部分,做好煤基碳减排和煤炭高效洁净低碳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中和背景下的煤地质学发展值得关注。系统评述与碳中和相关的煤地质学研究领域,分析煤地质学在碳中和研... 煤基碳排放构成了中国碳排放总量中最重要的部分,做好煤基碳减排和煤炭高效洁净低碳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重要途径,碳中和背景下的煤地质学发展值得关注。系统评述与碳中和相关的煤地质学研究领域,分析煤地质学在碳中和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探讨碳中和背景下煤地质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取得以下认识:推进清洁煤地质研究、服务煤的高效洁净化燃烧,勘探开发煤系天然气低碳燃料、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和化石能源结构,开展煤化工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保障研究、推动煤炭的低碳能源转化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深化瓦斯地质研究、提高煤矿瓦斯(井下)抽采率、控制煤矿瓦斯的大气排放和泄漏,研究煤层甲烷天然逸散和煤层自燃排放、控制煤层露头的天然排放,发展煤层CO_(2)地质封存与煤层气强化开发(CO_(2)-ECBM)技术、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及其在火力电厂烟气碳减排中的商业化应用,研究煤炭勘查企业的碳足迹、实现企业净零排放,是与煤地质学紧密相关的碳减排技术路径;其中煤层甲烷与煤系气高效勘探开发、深部煤层CO_(2)-ECBM、煤层露头气体逸散与自燃发火控制、洁净煤地质与煤炭精细勘查是碳中和背景下煤地质学优先发展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地质学 碳减排 煤层甲烷利用 煤层CO_(2)封存 煤层自燃 煤高效洁净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交通运输业碳足迹测算 被引量:28
10
作者 罗希 张绍良 +1 位作者 卞晓红 张韦唯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通过构建交通运输业碳足迹测算模型,利用能源消费量、运输周转量等数据对2004—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足迹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足迹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37 025.34万t上升到2008年的48 849.43... 通过构建交通运输业碳足迹测算模型,利用能源消费量、运输周转量等数据对2004—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足迹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足迹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37 025.34万t上升到2008年的48 849.43万t,年均增长7.17%.其中,5年来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直接碳足迹占89.06%.不同能源消费碳足迹中柴油消费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46.65%,其次是汽油消费碳足迹,占17.85%,二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单位换算周转量碳足迹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485.72 kg.(104t.km)-1下降到2008年的408.45 kg.(104t.km)-1,年均降幅为4.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足迹 能源消费 周转量 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复垦省际格局分异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永均 张绍良 +2 位作者 卞正富 Peter Erskine 李效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06-214,共9页
探索土地复垦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制定全面推进土地复垦的策略。该文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9-2013年中国(除港、澳、台)复垦土地数量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复垦土地数... 探索土地复垦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制定全面推进土地复垦的策略。该文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9-2013年中国(除港、澳、台)复垦土地数量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复垦土地数量水平呈现弱空间自相关和三级梯度空间特征;空间聚集性较弱,探测到一个高-高的复垦数量水平聚集区,位于华东地区;任务、驱动、保障是影响土地复垦格局及数量水平的三类重要因子,当前中国土地复垦主要以经济驱动为主,任务驱动为次;东部地区主要动力为资源压力和经济吸引力,中部地区亦受土地资源压力驱动,但活跃的矿业活动负面影响了复垦土地数量水平,西部地区复垦任务重,但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作用。最后,从完善复垦任务驱动机制、改革复垦政策导向、加强复垦科技转移、统筹协调复垦工程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复垦 模型 复垦数量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求解的煤层CO2-ECB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世奇 方辉煌 +3 位作者 桑树勋 吴建光 张守仁 张兵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1-59,共9页
数值模拟技术是在煤层中注入CO2提高煤层CH4采收率(CO2-ECBM)工程方案优化设计与增产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考虑温度效应和有效应力影响下的CO2与CH4竞争吸附、扩散与渗流作用,以及煤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建立了CO2注入煤储... 数值模拟技术是在煤层中注入CO2提高煤层CH4采收率(CO2-ECBM)工程方案优化设计与增产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考虑温度效应和有效应力影响下的CO2与CH4竞争吸附、扩散与渗流作用,以及煤层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建立了CO2注入煤储层结构演化-流体运移-储存能力THM(thermo-hydro-mechanical)全耦合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多物理场全耦合求解。通过对沁水盆地3号煤层典型五井式CO2-ECBM开发井网开展模拟,探讨了不同注入压力条件下CO2注入与CH4产出特征。模拟结果显示,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证实了CO2-ECBM过程中煤层渗透率总体呈降低趋势,注入井附近渗透率主要受CH4与CO2竞争吸附的影响;注CO2对提高CH4累计产出量具有积极作用,增大注气压力可提高CO2注入及CH4产出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应力场 注气压力 注入量 产出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释放构造煤煤层气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3
作者 桑树勋 周效志 +12 位作者 刘世奇 王海文 曹丽文 刘会虎 李自成 朱术云 刘长江 黄华州 徐宏杰 王冉 贾金龙 ASHUTOSH Tripathy 韩思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31-2543,共13页
构造煤煤层气高效开发是我国煤层气资源禀赋的选择,构造煤储层与煤层气赋存特征决定了疏水降压煤层气开发理论技术不再适合构造煤储层,应力释放(原位)煤层气开发理论技术是新的技术方向,有望将构造煤煤储层从煤层气开发禁区变为新领域,... 构造煤煤层气高效开发是我国煤层气资源禀赋的选择,构造煤储层与煤层气赋存特征决定了疏水降压煤层气开发理论技术不再适合构造煤储层,应力释放(原位)煤层气开发理论技术是新的技术方向,有望将构造煤煤储层从煤层气开发禁区变为新领域,同时也有望成为煤矿煤与瓦斯突出治理、煤矿区甲烷温室气体减排的治本之策。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应力释放构造煤煤层气开发关键实验平台和工程装备原理机为基本定位,以开发理论创新、技术原理探索为先导,以装置、装备及其工艺技术为研究核心,应力释放构造煤煤层气开发理论技术研究取得重要和实质性进展。探索构建了应力释放煤层气开发理论技术基础,阐明了水平井造洞穴应力释放构造煤原位煤层气开发的工程原理。水平井造洞穴应力释放构造煤原位煤层气开发模拟试验系统已完成设计进入加工阶段,系列配套基础实验取得了重要数据;探索建立了构造煤储层应力释放与煤层气解吸扩散关系模型;揭示了应力释放构造煤煤层气开发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发形成了构造煤储层大口径水平井双向往复式钻进+多级扩孔+复杂循环钻井液成井、水平井泵注+喷射诱导控制造洞穴应力释放与储层激励、气/水/高浓度煤粉混合物直井射流泵+配套井底装置组合高效举升、产出物地面高效重力分离+回收+水循环、煤层气应力释放开发装置(装备)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等应力释放构造煤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原位煤层气 应力释放开发 煤与瓦斯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改水型农田整治对土壤碳排放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浮 李肖肖 +3 位作者 马静 于昊辰 杨永均 王艺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725-7734,共10页
灌溉农业可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已成为全球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此类土地利用转换势必影响旱作农田土壤的稳定性,尤其是碳循环。然而,旱改水整治过程中土壤碳通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互馈机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大田模拟实验,连续7 ... 灌溉农业可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已成为全球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此类土地利用转换势必影响旱作农田土壤的稳定性,尤其是碳循环。然而,旱改水整治过程中土壤碳通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互馈机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大田模拟实验,连续7 d监测土壤碳通量变化,评估旱改水整治对土壤碳库组成及环境驱动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①旱地、水田的土壤碳通量和温度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曲线,且碳通量与温度峰值出现于每日13:00前后,但水田土壤碳通量稍高于旱地。②旱改水后短期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惰性有机碳(ROC)、总有机碳(TOC)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降幅分别达28.55%、29.09%。③土壤含水量、微生物OTU数、碳库含量是影响碳通量速率变化的关键因子(P<0.05),土壤温度、理化性状是制约土壤碳库的主控因子(P<0.05)。农业活动是重要的碳源之一,深入研究大范围旱改水诱发的碳排放问题可为低碳农业、气候减缓及其应对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壤碳通量 土壤碳库 结构方程模型 土地利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孔隙与裂隙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5
作者 刘世奇 王鹤 +2 位作者 王冉 高德燚 Ashutosh Tripathy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230,共19页
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 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变质作用类型、构造演化作用、煤岩物质组成、地下流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化作用是其内因,构造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因,内外因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煤阶、不同含煤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孔隙、裂隙发育的现今特征,而成煤物质、沉积环境、盆地埋藏史、热史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层孔隙、裂隙的研究与煤层气高效开发紧密关联,未来研究中将煤层孔隙—裂隙作为具有整体性的解吸—扩散—渗流网络加以认识更具意义,而煤层孔隙—裂隙连通网络控制的渗透率来源和有效性、纳米尺度孔隙—裂隙发育特征与结构关系、孔隙—裂隙与煤层流体之间的界面性质、多尺度孔隙—裂隙结构表征等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岩石物理表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作用 构造演化 变质作用 岩石物理表征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亭煤地下气化与固定床气化指标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作棠 王建华 +3 位作者 张朋 黄温钢 辛林 段天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1,104,共4页
对比分析了空气蒸汽连续法气化工艺条件下华亭煤现场实测所得的地下气化指标与采用综合计算法模拟得到的固定床气化指标。结果表明,固定床气化所得到的高热值气体量(如CH4、CO)大于地下气化所得量,固定床气化碳进入煤气的转化效率要高... 对比分析了空气蒸汽连续法气化工艺条件下华亭煤现场实测所得的地下气化指标与采用综合计算法模拟得到的固定床气化指标。结果表明,固定床气化所得到的高热值气体量(如CH4、CO)大于地下气化所得量,固定床气化碳进入煤气的转化效率要高于地下气碳转化效率。推测地下气化过程中,地下水参与了气化的反应,并导致地下气化所得的氢气量大于固定床气化所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亭煤 地下气化 固定床气化 气化指标 综合计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硫化钼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飞 蒲雪超 +4 位作者 冉濛 梁琦 赵辉 齐敏 闫爱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2-18,共7页
二硫化钼(MoS_2)具有类石墨烯层状结构、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电子传输特性,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光开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直备受关注。综述了近5年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和光催化水解制氢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 二硫化钼(MoS_2)具有类石墨烯层状结构、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电子传输特性,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光开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直备受关注。综述了近5年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和光催化水解制氢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重点介绍了相关解决方法。最后展望了MoS_2纳米材料在光催化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纳米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钨纳米材料在二氧化氮气敏传感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闫爱华 李臻 +3 位作者 蔡小平 冯昊 赵辉 黄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7,共7页
三氧化钨(WO_3)因其氧含量与氧缺陷随着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使得其成为一种理想的二氧化氮(NO_2)气敏材料。简要介绍了WO_3材料的结构、特性和NO_2气敏机理,综述了近5年来高性能WO_3气敏材料在NO_2气体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WO_3... 三氧化钨(WO_3)因其氧含量与氧缺陷随着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使得其成为一种理想的二氧化氮(NO_2)气敏材料。简要介绍了WO_3材料的结构、特性和NO_2气敏机理,综述了近5年来高性能WO_3气敏材料在NO_2气体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WO_3气敏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重点讨论高比表面积WO_3材料、WO_3复合材料等的解决途径。最后,展望了WO_3气敏材料在NO_2气敏传感器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了开发低电阻WO_3膜电极是未来高性能NO_2传感器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钨 纳米材料 二氧化氮 气敏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亭煤空气、富氧及纯氧地下气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温钢 王作棠 +1 位作者 段天宏 辛林 《洁净煤技术》 CAS 2011年第3期71-74,78,共5页
对比研究了气化剂中氧气体积分数分别为21%,32%,42%和100%条件下的主要产气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气化剂中氧气体积分数的上升,煤气有效组分和煤气热值呈上升趋势;氧气消耗随之增加,空气消耗相应降低,煤耗量增加,水蒸汽消耗量增加,而水蒸... 对比研究了气化剂中氧气体积分数分别为21%,32%,42%和100%条件下的主要产气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气化剂中氧气体积分数的上升,煤气有效组分和煤气热值呈上升趋势;氧气消耗随之增加,空气消耗相应降低,煤耗量增加,水蒸汽消耗量增加,而水蒸汽分解率下降;煤气产率呈下降趋势,而气化效率呈上升趋势;煤气产量和气化剂体积比由1.31降至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亭煤 氧气体积分数 地下气化 产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极性控制下的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润 王治洋 +3 位作者 秦勇 王琳琳 韦重韬 王优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53-1157,共5页
基于原煤和有机溶剂抽余物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溶剂极性与其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关系,探讨抽提溶剂极性差异对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控制的地球化学机理。结果表明,煤溶剂抽余物等温吸附甲烷曲线都遵循Langmuir方程,且二硫... 基于原煤和有机溶剂抽余物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溶剂极性与其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关系,探讨抽提溶剂极性差异对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控制的地球化学机理。结果表明,煤溶剂抽余物等温吸附甲烷曲线都遵循Langmuir方程,且二硫化碳(CS2)和苯(C6H6)溶剂抽提作用增大了煤吸附甲烷量,四氢呋喃(THF)和丙酮溶剂抽提作用减小了煤吸附甲烷量。实验发现,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与抽提溶剂极性成负相关关系,该现象可用相似相容原理解释:CS2和C6H6溶剂极性较弱,抽提出较多具有非极性结构(-CH3和-CH2-)的烷烃和芳烃,为甲烷在煤表面吸附增多了吸附位而增强了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THF和丙酮溶剂极性较强,抽提出较多具有极性结构(-CHO、-OH、和-COOH)的非烃和沥青质,减少了吸附位而降低煤抽余物的甲烷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有机溶剂抽提 相似相容原理 溶剂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