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计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状 李效顺 +2 位作者 张琦 倪衡 蒋冬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10,共5页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开发重心西移,但西部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却与全国发展态势背道而驰,不断衰退。鉴于此,本文构建改进后的Solow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以西部8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重点揭示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规律。结果表明:定性...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开发重心西移,但西部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却与全国发展态势背道而驰,不断衰退。鉴于此,本文构建改进后的Solow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以西部8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重点揭示其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规律。结果表明:定性上,西部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存在正相关关系;定量上,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驱动因子各异。但整体上对能源消耗依赖性较强、科技进步率低、规模报酬递减。由此判断,西部资源型城市应立足本底条件和资源特性,把握城市发展阶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资源型城市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C-D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耦合测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宋姝妍 蒋冬梅 +1 位作者 李效顺 洪江涛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0期57-65,共9页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业”耦合 综合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煤炭资源枯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与CA的城市开发边界融合划定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3 位作者 魏旭晨 蒋冬梅 李帆 沈春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7,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MCR和CA模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夜间灯光与遥感指数融合法、MCR模型、CA-Markov模型。研究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徐州市建成区规模分别为213.15 km^2、32...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MCR和CA模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夜间灯光与遥感指数融合法、MCR模型、CA-Markov模型。研究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徐州市建成区规模分别为213.15 km^2、322.18 km^2和443.25 km^2,并呈现向东部和东南方向扩张的特征。(2)基于MCR模型从现实供给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44.54 km^2、635.35 km^2和716.63 km^2;基于CA-Markov模型从理想需求视角划定的徐州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分别为555.26 km^2、655.94 km^2和736.23 km^2。(3)本文权衡推荐两种方法的融合结果,即规模为529.69 km^2、589.36 km^2和698.98 km^2的空间范围作为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徐州市城市开发边界。研究结论:根据供需平衡原理,从现实供给和理想需求不同视角构建MCR模型与CA模型融合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符合以徐州市为代表的成长发育型城市空间扩张的规律,能够科学优化城市开发格局,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与农地保护矛盾,为规划实践提供方法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现状边界 城市开发边界 MCR模型 CA-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肖建英 戴津津 +2 位作者 方昕然 李龙 陈龙高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模拟多情景下徐州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当量因子法与PLUS模型。研究结果:(1)徐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 研究目的:分析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模拟多情景下徐州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当量因子法与PLUS模型。研究结果:(1)徐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20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湿地与水体面积先减后增。(2)2000—2020年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先减后增。(3)在三种情景模拟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出现损失,调节服务价值损失最大,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重要原因。城镇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侵占其他地类速度加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量最少。研究结论: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均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加强规划引领,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多情景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模型的城镇人地耦合框架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效顺 刘希朝 +2 位作者 和伟康 倪衡 李帆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2,共7页
针对城市人地系统紊乱、“三生”空间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难题,文章借助DNA双螺旋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和区域空间螺旋交互耦合框架,通过理论类比揭示城镇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的格局和过程耦合机理,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 针对城市人地系统紊乱、“三生”空间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难题,文章借助DNA双螺旋模型,构建人类活动和区域空间螺旋交互耦合框架,通过理论类比揭示城镇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的格局和过程耦合机理,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思路。结果表明:①人类活动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支撑城镇人地系统运行,与DNA碱基互补配对决定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具有较高相似性。②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变化、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扰动等人类活动要素分别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等空间要素耦合,要素之间通过具有氢键作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流连接。③城镇发展过程出现城市病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要素与区域空间要素的不合理配置,类似“基因突变”。城镇化初期表现为要素缺失,城镇化中期表现为要素错配,城镇化中后期人地耦合从局地耦合向远程耦合转变,要素耦合逐渐协调。④新时代人地耦合研究可以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从内部要素耦合和系统交互耦合两方面开展定量测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模型 人类活动 区域空间 人地系统 交互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生产、消费与工业SO2排放关系计量研究:以西部八省(区)为例
7
作者 张琦 李效顺 +2 位作者 王状 蒋冬梅 魏旭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5,58,共7页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理清该区域工业SO2排放与煤炭生产、消费的内在联系,对节能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相关分析法和改进的重心模型,测算了西部八省(区)煤炭生产和消费在数量和空间...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区域,理清该区域工业SO2排放与煤炭生产、消费的内在联系,对节能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相关分析法和改进的重心模型,测算了西部八省(区)煤炭生产和消费在数量和空间上对工业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变化一致,煤炭生产、消费与工业SO2排放在历年数值和逐年增长率上呈正相关关系;重心空间变动明显,煤炭生产重心在甘肃省和陕西省来回移动,煤炭消费重心在甘肃省内移动,工业SO2排放重心由甘肃省移至四川省;煤炭消费影响较为显著,与煤炭生产相比,工业SO2排放与煤炭消费的相关性、空间匹配度均较高。因此,西部地区为了减少工业SO2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更加注意减少煤炭的使用,合理控制煤炭开采,推动地区能源结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生产 煤炭消费 工业SO2 重心模型 匹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适度边界的“三线”冲突融合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3 位作者 蒋冬梅 沈春竹 李天阁 成菊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6,共10页
研究目的:构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冲突融合研究框架,基于适度边界化解“三线”冲突,为调控城市扩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三线”冲突、价值测算模型、空间... 研究目的:构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冲突融合研究框架,基于适度边界化解“三线”冲突,为调控城市扩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识别“三线”冲突、价值测算模型、空间插值法提取适度边界。研究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三线”冲突可划分为农田—建设型、生态—建设型和生态—农田型,基于价值均衡原理推荐适度边界作为化解“三线”冲突的空间界线;(2)在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农田—建设型冲突面积为34.06 km^(2),生态—建设型冲突面积为25.56 km^(2),生态—农田型冲突面积为4.60 km^(2),适度边界内的冲突区域(38.39 km^(2))应保留建设用地,其余冲突区域(21.33 km^(2))建议保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3)冲突融合得到2025年徐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为55.21 km^(2)、76.63 km^(2)和378.54 km^(2)。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价值均衡原理,采用适度边界解决“三线”冲突的新思路和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冲突 价值均衡 适度边界 冲突融合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耦合协调度与“三生”空间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1 位作者 和伟康 沈春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6-72,共7页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功能视角分析“三生”空间配置,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人系统得分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差异明显;地系统得分的规律性差;人系统得分高于地系统,且两者变化趋势不一致。(2)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梯度分级,苏南基本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等级,苏中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等级,苏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等级。(3)高度耦合协调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约为1.2:1.0:2.0;中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0:1.0:2.8;低度耦合协调区,比例约为2.8:1.0:3.8。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省各地级市制定差别化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 耦合协调度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斌 杨俊 +1 位作者 王占岐 谭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3-71,共9页
研究目的:对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综合考察,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成因,为实现我国耕地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全局DEA-EBM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 研究目的:对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综合考察,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及成因,为实现我国耕地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全局DEA-EBM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呈现稳步上升发展态势,数值从2005年0.460上升至2020年0.604,平均增幅为1.85%;(2)研究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从下游、中游、上游依次递减,高水平区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和湖北等地,且随着时间推移聚集效应出现小幅扩张,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一带;(3)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时空格局是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自然环境和农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应充分考虑长江经济带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从区域整体制定差别化、多元化耕地利用和管理策略,促进耕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绿色低碳 EBM模型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红壤土水特征曲线及吸附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武江 段青松 +4 位作者 杨松 熊寿德 保锐琴 黎李杨 张川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8-78,共11页
【目的】向边坡土壤内加入改良剂会对土体水分产生较大影响,揭示此过程中土水特征曲线及吸附强度的变化规律可为采用改良剂进行边坡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不同配比的糯米胶、木纤维、糯米胶/木纤维混施的红壤土的基质吸力ψ和... 【目的】向边坡土壤内加入改良剂会对土体水分产生较大影响,揭示此过程中土水特征曲线及吸附强度的变化规律可为采用改良剂进行边坡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不同配比的糯米胶、木纤维、糯米胶/木纤维混施的红壤土的基质吸力ψ和体积含水率θv,绘制土水特征曲线并分析典型特征参数变化;采用直剪试验测定不同改良剂红壤饱和状态的内摩擦角φ,结合Fredlund双应力变量抗剪强度理论,分析不同改良剂对红壤吸附强度τψ的影响。【结果】(1)糯米胶和木纤维能提高土体饱和含水率θs,混合改良剂反之;糯米胶和混合改良剂会降低土水特征曲线的残余含水率θr,木纤维只有在较低或较高掺量时才会降低残余含水率,反之增高;3种改良剂均能提高土水特征曲线的进气值ψa,混合改良剂>糯米胶>木纤维;糯米胶会降低土水特征曲线的残余值ψr,木纤维反而增加残余值,混合改良剂介于二者之间且高于素土;糯米胶的土水特征曲线斜率|k|最大,其次是混合改良剂和木纤维。(2)不同改良剂红壤随θv降低,ψ增加,吸附强度τψ增大,抗剪强度随ψ增加的速率减小。在23.73%~30.76%体积含水率区间,2.5%纤维和5.0%纤维的吸附强度相对较大,其次是素土、5.0%混合和2.5%混合,最后是2.5%胶、5.0%胶和0.5%胶。【结论】(1)糯米胶主要影响|k|值,致使土体水分散失速率加快;木纤维对θs、θr和ψr的影响最大,土体保水性好,水分不易流失;混合改良剂以提高ψa为最优,土体初期(边界效应阶段)不易失水,中后期受糯米胶成分的影响,持水能力减弱。(2)不同改良剂增大τψ的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木纤维>糯米胶>混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红壤 基质吸力 土水特征曲线 吸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