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32
1
作者 郭宏莉 朱如凯 +2 位作者 邵龙义 何东博 罗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5-35,共11页
根据研究区实测露头剖面沉积构造、岩矿、沉积地球化学、粒度分析、古流向资料、重矿物及沉积相的综合研究资料 ,并结合地层、古生物、区域岩性等资料 ,对研究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早石炭世有 5个古陆 ,即阿勒泰古... 根据研究区实测露头剖面沉积构造、岩矿、沉积地球化学、粒度分析、古流向资料、重矿物及沉积相的综合研究资料 ,并结合地层、古生物、区域岩性等资料 ,对研究区石炭纪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早石炭世有 5个古陆 ,即阿勒泰古陆、南准噶尔古陆、敦煌—走廊古陆、阿拉善古陆、陇西古陆 ;有 10个沉积相区 ,即库马苏滨浅海相区、布尔津—富蕴滨浅海相区、博格达滨浅海相区、北准噶尔深海—半深海相区、北天山半深海—深海相区、克拉美丽冲积扇—湖泊相区、克拉玛依冲积扇—湖泊区、南天山—北祁连滨浅海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台地相区、中祁连滨浅海相区。晚石炭世的岩相古地理与早石炭世相比 ,既有继承性 ,也有一定的差异 ,古陆范围有所缩小 ;有 5个古陆 ,即阿勒泰古陆、北准噶尔古陆、马鬃山古陆、敦煌—阿拉善古陆、中天山古陆 ;有 9个沉积相区 ,即库马苏河湖相区、布尔津—富蕴河湖相区、克拉美丽—巴里坤滨浅海相区、博乐—库尔勒—红柳园滨浅海相区、克拉玛依—哈密半深海—深海相区、乌鲁木齐生物滩丘相区、柴达木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宗务隆山浅海—半深海相区、祁连滨浅海相区。半深海—深海相区、滨浅海相区和三角洲相区是较为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石炭纪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含油气系统 地层 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7
2
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2 位作者 何东博 罗忠 邵龙义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详细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样品稀土总量为18 86× 10 -6~ 6 2 0 4× 10 -6,变化较大 ,其中祁连地区REE总量为 76 49× 10 -6~ 6 2 0 4×10 -6,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的稀土总量最... 详细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泥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样品稀土总量为18 86× 10 -6~ 6 2 0 4× 10 -6,变化较大 ,其中祁连地区REE总量为 76 49× 10 -6~ 6 2 0 4×10 -6,甘肃永昌煤山子剖面的稀土总量最高 ,新疆北部地区泥岩和灰岩 (泥灰岩 )的稀土总量均较低。各泥岩样品的轻稀土富集 ,Eu负异常 ,δEu介于 0 44~ 0 90之间 ,δCe部分为正异常 (>1) ,部分为负异常 (<1)。研究区样品的Sm含量与北美页岩样品相比为正异常 ,Dy出现负异常的样品较多。根据稀土元素δCe和Ceanow的变化 ,反映当时新疆北部地区水介质环境大部分为缺氧的还原条件 ;祁连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 ,部分为氧化条件 ,另一部分为缺氧的还原条件 ,这与其他相标志所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根据稀土元素组合及比值的变化 ,显示物源区母岩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混合来源 ,稀土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 ,重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坦 ,显示源岩为粘土岩、花岗岩和中性岩的混合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稀土元素 物源 古环境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地区农用地膜污染现状调查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88
3
作者 杜晓明 徐刚 +2 位作者 许端平 赵同科 李发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225-227,共3页
通过对我国北方典型地区的调查,初步探索了该地区土壤农膜残留量和残膜特征。研究表明,河北省典型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田和作物田的农膜土壤残留量平均分别为5.629、7.369和2.822kg.hm-2,黑龙江省典型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田和作物田残留... 通过对我国北方典型地区的调查,初步探索了该地区土壤农膜残留量和残膜特征。研究表明,河北省典型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田和作物田的农膜土壤残留量平均分别为5.629、7.369和2.822kg.hm-2,黑龙江省典型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田和作物田残留量平均分别为4.169、3.682和2.430kg.hm-2,各采样点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普遍较高,均明显高于未使用农膜的对照土壤。两地区之间除作物田的土壤农膜残留量没有明显差异外,河北地区其他两类土壤中的农膜残留量水平明显高于黑龙江地区,这种差异与各地区在农事活动及农膜使用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上述两地区土壤中残留农膜尺寸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10~15cm之间。该文针对我国目前农膜使用情况及其污染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典型地区 农膜残留 残膜形态特征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西北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饱和烃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贺桃娥 邵龙义 +3 位作者 李红 赵厚银 方家虎 罗文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5-492,共8页
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检测出种类丰富的饱和烃 ,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的多项参数 (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 2 2S/(2 2S +2... 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检测出种类丰富的饱和烃 ,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的多项参数 (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 2 2S/(2 2S +2 2R)比值等 )对大气PM10 中可溶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作了探讨。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 中正构烷烃的主峰碳数均介于 2 3和 2 7之间 ,而CPI值介于 1和 3之间 ,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 中的饱和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和化石燃料 (石油、煤等 )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种来源的影响 ,其中在春、夏季以高等植物、花粉、微生物等生物来源占比重较大 ,而在秋、冬季 ,尤其在冬季 ,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污染比较明显。萜烷类物质的检出 ,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 中部分饱和烃来自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甾烷类物质的检出 ,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 中部分饱和烃是来自于车辆释放的机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饱和烃 甾烷 化石燃料 城区 正构烷烃 不完全燃烧 季节 冬季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系碎屑岩储集层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如凯 郭宏莉 +2 位作者 何东博 罗忠 邵龙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0-43,共4页
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碎屑岩主要为中粒级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凝灰质、泥质含量高 ,结构成熟度低 ,处于晚成岩A期 晚成岩B、C期 ,局部达近变质阶段 ,早期方解石胶结发育 ,原生孔隙保存条件差 ,但长石、岩屑、早期方解石... 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碎屑岩主要为中粒级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凝灰质、泥质含量高 ,结构成熟度低 ,处于晚成岩A期 晚成岩B、C期 ,局部达近变质阶段 ,早期方解石胶结发育 ,原生孔隙保存条件差 ,但长石、岩屑、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的化学稳定性较差 ,古风化壳附近有望找到较好储集层 ,在火山岩中可形成裂缝 溶洞型储集层。安西红柳园地区碎屑岩火山岩屑含量较高 ( 8%~ 17% ) ,热成熟度高 ,埋藏溶蚀作用不发育 ,寄希望于欠压实型储集层和古风化壳型储集层。祁连地区主要为 (纯 )石英砂岩、次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 ,储集空间为粒间 (溶 )孔、粒内溶孔、高岭石晶间微孔及少量裂缝 ,总体为特低孔、渗储集层 ,部分可达低孔、低渗或中孔、低渗储集层 ,在最大古埋深较浅、欠压实带以及古风化壳附近的较富含长石和岩屑的砂岩中 ,有望找到较好的储集层。上石炭统较好储集层主要分布于新疆准噶尔东北部的五彩湾、奇台双井子 ,准噶尔西部的车排子、百口泉及祁连地区的中卫下河沿、景泰红水堡等地。下石炭统较好储集层分布于新疆的双井子和祁连地区的景泰红水堡等地。图 1参 3(朱如凯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北地区 石炭系 碎屑岩 储集层 研究 石油地质 成岩作用 成岩阶段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北城区2002年春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卫军 邵龙义 吕森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9-593,共5页
本文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获得北京西北城区2002年春季可吸入颗粒物显微形貌图片,并利用数字图像粒度分析系统得到可吸入颗粒物中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矿物等三种主要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数据。结果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2... 本文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获得北京西北城区2002年春季可吸入颗粒物显微形貌图片,并利用数字图像粒度分析系统得到可吸入颗粒物中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矿物等三种主要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数据。结果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2002年春季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1~2 5μm之间,其次在2 5~10μm之间,矿物颗粒占总颗粒数量的82 25%。对矿物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和体积-粒度分布进行对比表明,小于5μm的颗粒虽然在体积上只占20%,但在数量上却达90%。因为颗粒越细,其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有害物质也越多,所以细颗粒物今后应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城区 春季 北京 西北 对比 细颗粒物 颗粒数 烟尘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侏罗系煤田层序地层与聚煤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荣丰 张鹏飞 刘钦甫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44,共4页
对北京地区早中侏罗系含煤盆地进行了研究 ,认为窑坡组形成于内陆湖泊 ,由 5个准层序组构成 ,聚煤可概括为 :低位体系域成煤、湖进和高位体系域成煤。
关键词 北京地区 窑坡组 层序地层学 聚煤模式 侏罗系 含煤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地区农用地膜残留水平及其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93
8
作者 徐刚 杜晓明 +4 位作者 曹云者 汪群慧 许端平 卢桂兰 李发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3,共5页
选取黑龙江和河北等使用农用地膜的典型地区,对温室大棚、蔬菜田和作物田农用地膜使用及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在相应地块上所从事的农事活动及农膜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残膜尺寸大小一般集中在5~15cm左右。... 选取黑龙江和河北等使用农用地膜的典型地区,对温室大棚、蔬菜田和作物田农用地膜使用及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在相应地块上所从事的农事活动及农膜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残膜尺寸大小一般集中在5~15cm左右。农用地膜使用后,其表面出现龟裂、分层现象。黑龙江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田和作物田中土壤残留地膜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122.3、3660.1和2497.3g·hm-2;河北保定、邯郸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田及作物田土壤残留地膜的水平分别为5629.5、7369.5和2821.8g·hm-2,两地区使用农膜地块残留地膜水平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土壤。研究结果还表明,河北受调查的三种农田农用地膜平均残留水平普遍高于黑龙江相应农田残留平均水平,两地对照土壤中平均残留水平均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地区 农用地膜 残留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被引量:21
9
作者 谢庆宾 朱筱敏 +6 位作者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9-227,共9页
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发育有网状河段 ,从长江、黑龙江、珠江等这样的大型河流到嫩江、赣江等中小型河流都有。依据这些网状河的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 ,可以把它们划分为 :平原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 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发育有网状河段 ,从长江、黑龙江、珠江等这样的大型河流到嫩江、赣江等中小型河流都有。依据这些网状河的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 ,可以把它们划分为 :平原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四大类型。作者通过实地挖掘探槽、密集采样 ,对嫩江齐齐哈尔平原网状河段、赣江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珠江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段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 ,并建立了网状河的沉积模式 ,探讨了网状河的成因。认为网状河流体系的发育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低坡降是形成网状河的必要条件 ,相对稳定的网状河道不同于曲流河和辫状河 ,湿地环境是网状河流体系中最发育的地貌单元 ,堤岸植被繁茂、粘结性高是河道稳定的重要因素 ,与曲流河和辫状河相比 ,网状河出现的几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网状河流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长江 黑龙江 珠江 构造背景 湿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延庆县耕地整理潜力多因素综合评价数据模型 被引量:37
10
作者 郭洪泉 王磊 +2 位作者 范金梅 张亚龙 杨华珂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3-86,共4页
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是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重点。该文在综合分析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组合法”评价耕地整理潜力的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延庆县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模糊评判模型和加权指数... 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是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的重点。该文在综合分析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组合法”评价耕地整理潜力的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延庆县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模糊评判模型和加权指数和法模型对耕地整理潜力进行组合评价,同时每种模型均采用基于成对比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确定的综合权重。这种评价方法综合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避免了简单加权法中的缺点,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可靠。研究结果可对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整理 潜力 综合评价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地质成因的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唐跃刚 张会勇 +2 位作者 彭苏萍 郑兴贵 张霞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1-4,共4页
有机硫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于煤的有机分子之中 ,由于其组成复杂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 ,关于煤中有机硫化合物的类型结构和丰度的细致研究仍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有机硫的赋存状态、结构、形成机理和成因等 ,以加深对有机... 有机硫以化学键的形式结合于煤的有机分子之中 ,由于其组成复杂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 ,关于煤中有机硫化合物的类型结构和丰度的细致研究仍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有机硫的赋存状态、结构、形成机理和成因等 ,以加深对有机硫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炭资源 有机硫 赋存状态 地质成因 脱硫方法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波多分量技术预测轮南地区中生界储集体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世瑞 彭苏萍 +3 位作者 勾精为 凌云 汪恩华 韩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3,共3页
在轮南地区地震转换波勘探中 ,研究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采集时 ,要使药量、炮检距等满足接收转换波的要求 ;处理时 ,采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平面波理论与平面波的偏振投影技术 ,实现P波、SV波的波场分离 ,转换... 在轮南地区地震转换波勘探中 ,研究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采集时 ,要使药量、炮检距等满足接收转换波的要求 ;处理时 ,采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平面波理论与平面波的偏振投影技术 ,实现P波、SV波的波场分离 ,转换波处理时考虑到共转换点并非在炮点与检波点的中点 ,用共转换点 (CCP)道集求取其时距曲线进行叠加 ,得到转换波叠加剖面 ;解释时 ,首先进行P波剖面解释 ,正确认识波形 ,利用VSP测井和声波测井等资料标定转换波剖面后 ,解释反射明显的地球物理界面 ,制作压缩剖面 ,将P波剖面与SV波剖面一一对应分析 ,识别内幕波形变化 ,测算各种属性。应用该技术 ,发现轮南地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的储集体地震波动力学特征有明显差异。图 8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多波多分量 预测 轮南地区 中生界 储集体 波场分离 共转换点 波形识别 压缩剖面 地震勘探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集雨利用模式及其评价 被引量:32
13
作者 黄占斌 程积民 +2 位作者 赵世伟 辛小桂 刘学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1-304,共4页
集雨利用是半干旱地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根据国内外近年集雨利用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半干旱地区实际,总结提出了雨水收集利用的5种模式,即庭院集雨人畜饮水利用模式、庭院集雨多种经营利用模式、人工汇集... 集雨利用是半干旱地区提高生产力和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根据国内外近年集雨利用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半干旱地区实际,总结提出了雨水收集利用的5种模式,即庭院集雨人畜饮水利用模式、庭院集雨多种经营利用模式、人工汇集雨水农田补灌利用模式、山坡地集雨林草建设利用模式和小流域集雨综合利用模式,对这些模式雨水收集和利用特点和系统化建设效果进行分析;并对集雨利用模式的效益,特别是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为合理和安全利用雨水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集雨利用 模式 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回频率曲线在幕式聚煤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郝黎明 邵龙义 +1 位作者 时宗波 张鹏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2-19,共8页
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在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 ,海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 ,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的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 ,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 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在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 ,海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 ,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的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 ,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的明显变化 ,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的数量上 ,海岸线附近的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的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的聚煤场所 ,所以某一时期的旋回频率曲线中的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 ,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 ,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 ,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本文在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的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的方法原理基础上 ,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的幕式聚煤作用 ,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 ,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的聚煤范围。此外 ,通过对比不同期次的聚煤作用幕 ,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的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 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 16个四级层序 ,每个三级复合层序中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 ,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系统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郭洪泉 胡振琪 +1 位作者 张亚龙 杨华珂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4,共5页
研究目的: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信息系统,为土地整理工作中提高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质量、效率和辅助日常管理服务。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实证法。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设计等有... 研究目的: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信息系统,为土地整理工作中提高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质量、效率和辅助日常管理服务。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实证法。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基于GIS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设计等有关内容。研究结论:随着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工作的深入,应不断完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GIS 耕地整理 潜力评价 信息系统 延庆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ANN技术的矿区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5
16
作者 陈秋计 赵长胜 谢宏全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2-55,61,共5页
提出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支持下,对矿区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及目前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新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结合某一复垦区,基于GIS平台,利用模糊技术和B... 提出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支持下,对矿区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阐述了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及目前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新方法的技术路线.最后结合某一复垦区,基于GIS平台,利用模糊技术和BP模型,对复垦为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人工神经网络 ANN 地理信息系统 复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拐19井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相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世瑞 彭苏萍 +2 位作者 凌云 王晓平 吴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9-184,共16页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已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人们几乎还是用常规的手段来寻找岩性油气藏,没有实质性进展。本文是以利用宽方位角采集的地震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高保真资料处理和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解释。利用前人...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寻找岩性圈闭油气藏已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人们几乎还是用常规的手段来寻找岩性油气藏,没有实质性进展。本文是以利用宽方位角采集的地震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高保真资料处理和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解释。利用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和钻井解释成果对侏罗系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精细的描述,确定了拐19井区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出油层段附近的沉积环境由湖泊相—三角洲前缘相—河流相—湖泊相的演化过程。利用地震属性解释的结果也能较好地反映目标区的沉积环境变迁,并且与区域地质、测井解释结果相吻合,为寻找油气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因此利用地震属性可以进行沉积环境分析,为寻找岩性圈闭及油气藏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地震属性 三工河组 下侏罗统 沉积相 沉积环境分析 岩性圈闭 区域地质 岩性油气藏 三角洲前缘 资料处理 研究成果 演化过程 环境变迁 测井解释 湖泊相 实质性 数据为 方位角 层拉平 标准层 高保真 侏罗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驾掌寺地区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明生 孟召平 +1 位作者 朱红梅 寇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6,26,共4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驾掌寺地区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以粒间孔和溶蚀孔最为发育,为中孔中渗和低孔中低渗储层。...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驾掌寺地区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以粒间孔和溶蚀孔最为发育,为中孔中渗和低孔中低渗储层。储层物性受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双重因素影响,垂向上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综合分析认为沙一段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沙三段河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也是滚动勘探、开发调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碎屑岩 储层特征 驾掌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田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被引量:51
19
作者 周总瑛 张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7,共4页
根据中国目前油田的采出程度、综合含水率和近期石油产量变化特点,认为:①东部区老油田总体处于开发中晚期,进入产量递减阶段;②中部区油田处在开发早期,产量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有限;③西部区油田处在开发早中期,今后增产潜力相当大;... 根据中国目前油田的采出程度、综合含水率和近期石油产量变化特点,认为:①东部区老油田总体处于开发中晚期,进入产量递减阶段;②中部区油田处在开发早期,产量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有限;③西部区油田处在开发早中期,今后增产潜力相当大;④海域油田总体处于产量上升阶段,产量增长幅度大。今后石油储量增长有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新增储量品质下降,勘探和开采难度会有所加大。针对中国未来储量增长幅度,选用"储量 产量"双向控制法预测今后石油产量的增长趋势,预计2005年至2015年产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石油产量有望达到1.70亿~1.73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产量 储量 现状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开发的国家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饶运章 侯运炳 熊正明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48,共4页
介绍了环境安全和国家环境安全的概念 ,综述了国内外国家环境安全的研究现状和重点。首次从矿业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的技术视角研究矿业开发对国家环境安全的影响 ,提出了矿业开发的国家环境安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创建... 介绍了环境安全和国家环境安全的概念 ,综述了国内外国家环境安全的研究现状和重点。首次从矿业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的技术视角研究矿业开发对国家环境安全的影响 ,提出了矿业开发的国家环境安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创建了矿业开发的国家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安全 国家环境安全 矿业开发 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