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的平准化度电成本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魏世杰 樊静丽 +2 位作者 杨扬 贾莉 张贤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2,共10页
作为同样可调可控的稳定低碳电源,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与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的成本竞争性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利用学习曲线模型比较了二者平准化度电成本(CLCOE)在2020—2030年间的竞争性变化,也进一步厘清了弃风弃光省... 作为同样可调可控的稳定低碳电源,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与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的成本竞争性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利用学习曲线模型比较了二者平准化度电成本(CLCOE)在2020—2030年间的竞争性变化,也进一步厘清了弃风弃光省份中二者的CLCOE水平。结果表明:目前,燃煤电厂CCUS较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具有竞争优势,如果燃煤电厂CCUS难以得到快速发展,到2028年,将丧失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竞争的可能;到2030年,燃煤电厂CCUS平价上网的碳价需求水平为136~189元/t,但就目前的碳价发展趋势而言,通过碳收益实现平价上网存在难度;在弃光省份,燃煤电厂CCUS可通过调整发电小时数扩大与光伏储能技术的竞争优势;在绝大多数弃风省份,如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贵州、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其燃煤电厂CCUS在现有条件下较风电储能具有绝对的CLCOE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 平准化度电成本 学习曲线 弃风 弃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制氢CCUS技术改造的碳足迹评估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贤 许毛 +3 位作者 徐冬 仲平 彭雪婷 樊静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共11页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热值、来源广的新型能源,已被广泛认为是全球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能量载体。目前其他制氢工艺在技术和成本方面仍受制约,煤制氢将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氢源,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低...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热值、来源广的新型能源,已被广泛认为是全球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能量载体。目前其他制氢工艺在技术和成本方面仍受制约,煤制氢将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氢源,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低碳煤制氢的关键技术选择。考虑到CCUS技术的额外能耗和碳捕集的不完全性等特点,煤制氢CCUS技术全流程仍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碳排放,但相关评估较少。文章从全流程分析的角度评估和比较煤制氢CCUS技术改造的碳足迹,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制氢全流程碳足迹为17.47~29.78 kg CO_(2)/kg H_(2),CCUS技术改造后,碳足迹可降至2.17~8.91 kg CO_(2)/kg H_(2);②从全流程角度看,CCUS技术对煤制氢的减排贡献约为80.6%;③煤制氢能源转化效率及CCUS技术额外能耗是影响煤制氢碳足迹的关键因素。未来应加强煤制氢CCUS技术改造的研发和推广,以降低CCUS能耗并进一步提高煤制氢的能源效率。研究结论为中国低碳化氢能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对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氢 碳足迹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全流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异质性下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在电力行业的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鲜玉娇 赵孟真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2-91,共10页
为评估我国“十四五”时期全国和省级层面碳强度目标在电力行业的可达性,在共同生产前沿建模技术的框架下,基于非参数内生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对2016—2019年各省电力行业的碳强度最大下降潜力进行测度,并从技术效率变化、发电与控碳技术... 为评估我国“十四五”时期全国和省级层面碳强度目标在电力行业的可达性,在共同生产前沿建模技术的框架下,基于非参数内生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对2016—2019年各省电力行业的碳强度最大下降潜力进行测度,并从技术效率变化、发电与控碳技术升级、组间最优技术引进3个方面分析其碳生产率的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只有有效调整发电燃料结构以及完成区域间的最优技术引进,全国碳强度可下降44.75%,超额完成国家目标(18%);仅在中短期内提升技术效率并升级发电与控碳技术,全国只有6个地区可实现其省目标;研究期内各地区的年平均碳生产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化石能源发电高占比区年均碳生产率增长最快(0.2489),其次为化石能源发电主导区(0.1570)、化石能源发电低占比区(0.1538)和化石能源发电中占比区(0.1401),且促进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组间最优技术的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生产前沿 内生方向距离函数 Luenberger碳生产率指数 碳强度下降潜力 电力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捕集选址条件专家问卷调查
4
作者 肖姝璇 王钰璇 +2 位作者 李向前 项小娟 李凯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184,共10页
直接空气捕集技术(DAC)作为一种从空气中捕集CO_(2)的新兴负排放技术,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越来越重要。然而,如何优化DAC选址以支撑其大规模部署亟待解决。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构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DAC项目选址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可归... 直接空气捕集技术(DAC)作为一种从空气中捕集CO_(2)的新兴负排放技术,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越来越重要。然而,如何优化DAC选址以支撑其大规模部署亟待解决。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构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DAC项目选址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可归纳为CO_(2)封存与运输、能源供应、环境特征、社会影响4方面,并覆盖21项二级指标。基于该指标体系,对从事相关领域的政府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产业专家开展问卷调查,评估了各项指标影响DAC选址的重要性。结果表明,DAC选址是一个多因素决策过程,不同因素对不同技术类型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针对高温吸收技术,一级指标的重要性依次为环境特征、能源供应、社会影响以及封存与运输;针对低温吸附技术,一级指标的重要性依次为环境特征、社会影响、能源供应以及封存与运输。特别地,温度对高温吸收技术选址至关重要,而土地利用和相对湿度对低温吸附技术尤为关键。此外,专家意见针对一些指标(如空气质量、核能供应)存在显著分歧,表明实际外界条件如何具体影响DAC性能研究尚不充分。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因素影响下DAC选址研究,对于实现负碳技术大规模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捕集(DAC) 能源供应 环境特征 选址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申硕 樊静丽 +2 位作者 陈其针 贾莉 张贤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3,共7页
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00—2020年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CCUS相关科学文献进行了系统统计与分析。主要统计结果表明:1)美国CCUS技术领域研究较早且此后长期处于... 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00—2020年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CCUS相关科学文献进行了系统统计与分析。主要统计结果表明:1)美国CCUS技术领域研究较早且此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发文量和H指数相对靠前,但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全球主要机构中,美国能源部、中国科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对CCUS技术的研究实力和投入远远高于其他机构,其出版总量占全球出版总量的10.01%。2)从国家间合作来看,美国一直是各国合作的主要对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间合作的聚集性逐渐降低,各国在CCUS技术领域的差距有所减小,近年来,再度出现聚集性。3)从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除CCUS技术本身外,CO2捕集、运输和封存一直是CCUS领域研究重点。近年来,CO2利用途径和利用方式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在此阶段,生物能源、负排放、生物能源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关键词热度迅速上升,CCUS技术经济性研究热度也不断攀升。CO2利用、负排放技术及CCUS技术经济性研究将持续成为未来CCUS领域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文献计量 发文趋势 研究态势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实现低碳制氢的潜力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冬 孙楠楠 +5 位作者 张九天 樊静丽 万燕鸣 王小博 王涛 王志勇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3-61,共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有望助力化石能源利用的近零排放,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为了评估CCUS在实现低碳制氢工艺中的潜力,本文梳理了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中国低碳制氢路径的分析,评估了CCUS耦合低碳制氢的减排潜力及市...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有望助力化石能源利用的近零排放,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为了评估CCUS在实现低碳制氢工艺中的潜力,本文梳理了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中国低碳制氢路径的分析,评估了CCUS耦合低碳制氢的减排潜力及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低碳制氢耦合CO_(2)实现碳减排进行分析,归纳汇总了基于CO_(2)与氢气耦合新思路的CO_(2)捕获-转化一体化项目发展情况,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综上,CCUS技术对于保障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促进CCUS耦合制氢发展对于实现大气环境治理和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制氢 CCUS 二氧化碳 减排潜力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煤炭保障性需求预测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兵 李璐 +2 位作者 鲜玉娇 于鹏伟 郝文超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共13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煤炭行业碳减排提出了巨大挑战,煤炭行业将面临全方位深度调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煤炭行业稳健可靠碳减排至关重要。基于煤炭流图和煤炭终端消费部门分析法,识别了煤炭消费重点领域并建立了基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煤炭行业碳减排提出了巨大挑战,煤炭行业将面临全方位深度调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煤炭行业稳健可靠碳减排至关重要。基于煤炭流图和煤炭终端消费部门分析法,识别了煤炭消费重点领域并建立了基于部门情景分析法的煤炭保障性需求预测模型,系统分析预测了碳中和目标下电力、煤化工、钢铁、水泥、热力等部门在基准情景、保障情景和强化保障情景下的煤炭保障性需求,并用类比法论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2030、2040、2050年中长期煤炭产能需求量分别为21.2亿~28.7亿、14.0亿~20.9亿和6.6亿~13.1亿t标准煤;2060年基准情景和保障情景下煤炭保障性需求量为2.8亿~6.1亿t标准煤,考虑电力中断加剧和油气安全保障的强化保障情景下煤炭产能需求量将达到7.3亿t;电力部门和煤化工部门对于煤炭产能需求量的影响较大,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2060年电力部门和煤化工部门的煤炭保障性需求量分别为2.1亿~5.9亿和0.3亿~1.1亿t标准煤;其他工业部门能效提升、工艺优化、产量调整等将减少其煤炭需求,煤炭将由工业燃料向碳基原料转变;对比国际主要国家煤炭发展历程,206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9亿和5.6亿~7.6亿t标准煤,本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总量锐减、生产与消费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和低碳技术发展是碳中和背景下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特征。面对碳中和背景下煤炭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煤炭行业应从煤炭产能科学评价、产业链革新、节能减排、保障电力安全和煤炭柔性化供给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安全 煤炭压舱石 煤炭需求 煤化工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