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水浇灌方式对芦苇地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夏江宝 谢文军 +2 位作者 陆兆华 贾琼 董立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37-4143,共7页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 为提高再生水资源在芦苇群落生态恢复中的高效利用,采用温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以未灌溉(CK)为对照,对再生水(FS)、再生水清水轮灌(QF)及清水灌溉(QS)等3种浇灌方式下的芦苇地盐碱含量及水文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以其阐明不同浇灌方式下芦苇地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清水灌溉、清废轮灌降盐压碱效果显著(P<0.001),而再生水灌溉后土壤含盐量增加12.8%。与未灌溉相比,3种浇灌方式均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改善土壤水文物理效果表现为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灌溉后芦苇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清水灌溉、清废轮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渗透性能,初渗率和稳渗率均比未灌溉增加,而再生水灌溉后初渗率下降15.0%。3种浇灌方式均能增强芦苇地贮蓄和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清废轮灌、清水灌溉、再生水灌溉的饱和蓄水量分别比未灌溉增加11.5%、4.3%、2.4%,涵蓄降水和供植物生长有效水分贮存能力表现为清废轮灌最好,其次为清水灌溉,而再生水灌溉则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芦苇 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入渗 土壤蓄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干旱胁迫下甜高粱能源性状及抗逆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艳云 许卉 +1 位作者 陆兆华 夏江宝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9,共6页
生物质能源作物的快速发展是缓解当前能源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甜高粱茎秆产量和含糖量较高,能够生产燃料乙醇,是当前替代油气资源的重要能源作物,此外,甜高粱具抗旱、耐盐碱的特性,又使其成为干旱、盐碱地区的目标能源... 生物质能源作物的快速发展是缓解当前能源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甜高粱茎秆产量和含糖量较高,能够生产燃料乙醇,是当前替代油气资源的重要能源作物,此外,甜高粱具抗旱、耐盐碱的特性,又使其成为干旱、盐碱地区的目标能源植物。为推动我国在盐碱、干旱地区的能源产业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干旱、盐碱生境下甜高粱能源性状变化和抗逆性研究进行综述表明:目前关于甜高粱在盐碱、干旱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胁迫条件下各品系不同生育期能源性状研究不够全面;甜高粱抗逆机理如渗透调节物质、分子及生理机制研究亟待深入;各地气候、土壤差异引起土壤的盐碱、干旱规律不同,同时土壤盐碱、干旱现象往往交互而生,实地开展甜高粱能源性状转化及分子、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对于我国在盐碱、干旱地区甜高粱的顺利栽培、成熟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将具有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能源性状 盐碱胁迫 干旱胁迫 抗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木伦河径流量衰减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金方 全占军 +3 位作者 王琦 韩煜 付梦娣 叶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38,共5页
以乌兰木伦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乌兰木伦河年径流量、降雨量、年均气温、人口、煤炭产能、GDP等的变化特征,探讨各因素对乌兰木伦河径流量的作用特点,以确定乌兰木伦河径流量衰减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由于自然... 以乌兰木伦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乌兰木伦河年径流量、降雨量、年均气温、人口、煤炭产能、GDP等的变化特征,探讨各因素对乌兰木伦河径流量的作用特点,以确定乌兰木伦河径流量衰减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乌兰木伦河年径流量呈不断衰减趋势;乌兰木伦河径流量影响因素中,以降雨量和年均气温为主的自然因素所占比重为19.4%,而以人口、煤炭产能和GDP为主的社会因素所占比重为80.6%。目前社会因素是影响乌兰木伦河径流量衰减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木伦河 径流量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关系的PCA-VAR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谢胜男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1期11-17,共7页
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向量自回归(PCA-VAR)耦合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区域为实例,运用PCA-VAR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期间环渤海区域社... 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向量自回归(PCA-VAR)耦合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区域为实例,运用PCA-VAR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期间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子系统之间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并运用所建立的VAR模型对2011—2015年该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得的脉冲响应图可以形象地解释2001—2010年环渤海区域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两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作用;方差分解结果揭示了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社会子系统变化的0~2.17%可由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解释,0~31.47%可由经济子系统的变化解释,其余由自身解释,以及经济和环境子系统变化的定量分解;2011—2015年该区域发展状况模拟结果显示若仍延续当前的发展模式,环渤海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该研究结果对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和环境复合系统 主成分分析(PCA)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旱交叉胁迫对柽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5
作者 朱金方 陆兆华 +3 位作者 夏江宝 陈曦 张萌 刘京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7-363,共7页
以2年生柽柳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盐分和干旱胁迫对其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探讨柽柳幼苗对盐旱交叉胁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随盐旱胁迫的不断加剧,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中度和... 以2年生柽柳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盐分和干旱胁迫对其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探讨柽柳幼苗对盐旱交叉胁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随盐旱胁迫的不断加剧,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中度和重度盐旱胁迫下均显著高于对照(CK)。(2)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在不同盐旱胁迫下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重度盐分和中度、重度干旱交叉胁迫下显著高于CK。(3)幼苗叶片中Na+、Cl-含量在不同干旱胁迫下,随盐胁迫的加剧呈不同的变化规律,盐旱胁迫的各个处理水平下均显著高于CK,而K+、Ca2+、SO42-含量在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随盐胁迫增强不断降低。(4)在中度盐旱胁迫下,K+、Ca2+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柽柳幼苗中渗透调节物质在其抗旱耐盐性方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柽柳幼苗在盐旱胁迫下表现出一定的交叉适应性,适度的干旱胁迫能增强柽柳幼苗对盐分胁迫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胁迫 干旱胁迫 脯氨酸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 柽柳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分和底物对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玲 仇少君 +3 位作者 檀菲菲 杨红军 刘京涛 陆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844-6852,共9页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氮),研究该土壤释放CO2-C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呼吸商(qCO2)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对盐分和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中S1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最高,S2和S3明显低于S1,降低幅度分别为18.3%—23.7%和24.3%—39.8%。C、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差异较小,特别是在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差异不显著。4个底物处理中,SMBC均在S1和S2盐分中含量较高,S3盐分最低。与CK相比,N处理并不能提高SMBC含量,C、C+N处理可明显提高SMBC,但S1和S2盐分土壤提高的幅度(80.4%—80.5%、58.0%—58.7%)明显高于S3(68.9%、49.7%)。4个底物处理中,qCO2均在S1盐分土壤中最高,C、C+N处理可明显提高qCO2。CK、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DOC差异不显著,C、C+N处理中S3盐分土壤DOC较高。说明在无碳源输入条件下,增加盐分含量能明显抑制土壤释放CO2量。添加碳源后,盐分含量对土壤释放CO2的影响变小。微生物对碳源和盐分胁迫的响应较快,添加碳源能明显提高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但较高盐分(含盐量>0.5%)可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对外源碳的利用率,导致较高盐分SMBC及qCO2较低而DOC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底物 CO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呼吸商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0
7
作者 何磊 陆兆华 +3 位作者 管博 赵艳云 王睿彤 刘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2-369,共8页
以纤维高粱和普通高粱种子为材料,将NaCl、Na2SO4和NaHCO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15种盐度和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讨两种高粱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 以纤维高粱和普通高粱种子为材料,将NaCl、Na2SO4和NaHCO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15种盐度和碱度各不相同的复杂盐碱条件,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两种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探讨两种高粱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及在盐碱胁迫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盐低碱环境促进了两种高粱种子的萌发;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高粱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而纤维高粱的累积萌发率下降幅度较普通高粱小,表明纤维高粱对盐渍环境的适应性略高于普通高粱。在高粱幼苗生长过程中,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两种高粱的幼根和幼芽长均显著下降,且与对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盐度对两种高粱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幼苗长均有极显著影响,盐度与pH相互作用对两种高粱的幼根长有极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PH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50
8
作者 王睿彤 陆兆华 +3 位作者 孙景宽 何磊 郭彩红 荣戗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9-244,共6页
采用牛粪(A)、石膏(B)、秸秆(C)、保水剂(D)4种改良剂,通过4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进行土壤改良试验,筛选出较好的改良方案,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和钠吸附比(SAR)随... 采用牛粪(A)、石膏(B)、秸秆(C)、保水剂(D)4种改良剂,通过4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进行土壤改良试验,筛选出较好的改良方案,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土的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和钠吸附比(SAR)随着改良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呈上升趋势;4种改良剂对盐碱土改良指标的贡献值存在差异,综合考虑最佳配方为A4B4C1D4,其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高113.93%,1 014.23%,828.32%,265.45%;其土壤pH和SAR比对照分别下降4.71%,33.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黄河三角洲 滨海盐碱土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废水灌溉对芦苇生长及其土壤改良效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夏江宝 谢文军 +3 位作者 孙景宽 刘京涛 刘擎 陆兆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3,118,共5页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中度盐碱退化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效应及对芦苇生长的影响,在大田内设置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4种废水灌溉次数下的芦苇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加,芦苇密度、...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中度盐碱退化芦苇湿地的土壤改良效应及对芦苇生长的影响,在大田内设置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4种废水灌溉次数下的芦苇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加,芦苇密度、株高、盖度及地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显著增加;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有减小和增大趋势;土壤pH值有所上升,而含盐量下降趋势显著。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全N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表现出随废水灌溉次数增加有增多趋势,其中有机质、速效N在灌溉2~4次后,分别比CK显著增加32.0%,52.2%,84.6%;8.1%,16.2%,29.4%;而速效P(13.26mg/kg)、全N(0.45g/kg)均在灌溉3次后达到最高;废水灌溉后土壤C/N有减小趋势,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不高。随着废水灌溉次数的增加,磷酸酶、脱氢酶显著增加,灌溉3次后均达到最高;灌溉1~4次后的脲酶含量分别是CK的1.1,1.4,2.0,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废水 灌溉 芦苇 土壤理化性状 湿地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优势灌木的根系构型 被引量:18
10
作者 赵艳云 陆兆华 +1 位作者 夏江宝 刘京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88-1695,共8页
根系构型决定了植物植株固定和资源吸收等很多重要功能,并通过资源的分配确定了植物的根冠比和净初级生产力。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优势灌木柽柳、酸枣和杠柳的根系构型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植物根系分支直径的尖细速率和根系分支前... 根系构型决定了植物植株固定和资源吸收等很多重要功能,并通过资源的分配确定了植物的根冠比和净初级生产力。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优势灌木柽柳、酸枣和杠柳的根系构型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植物根系分支直径的尖细速率和根系分支前后的比例。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根系构型不同,酸枣和杠柳根系主要分布在浅表层,水平根幅与垂直根幅的比值较大,而柽柳的垂直根深所占比例最大;杠柳和酸枣的拓扑指数分别为0.85和0.96,趋向于1,近似于鱼尾形分支,而柽柳的拓扑指数为0.65,接近于叉状分支。平均连接长度以酸枣最大,杠柳次之,柽柳最小。随连接长度增加,酸枣根系相比其他两种植物的尖细速率趋向于平缓。此外,3种植物的分支前后直径都符合Leonardo da Vinci法则。总之,根据根系构型,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3种灌木植物可以划分为2类,一类是以根系地表分布,扩大根幅,鱼尾形分支觅养的酸枣和杠柳,另一类则是根系深扎,充分利用地下资源的柽柳,体现了2种不同的生境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岛 根系构型 拓扑指数 连接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张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08-2513,共6页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均能源足迹从2001年0.625 8 hm2上升至2010年1.405 4 hm2,年均增幅为13.84%,且2010年能源足迹赤字为2001年的2.44倍,发展严重不可持续;区域内煤类足迹占总能源足迹的比例平均为78.86%,而能源足迹强度从2001年的0.5505hm2/万元降至2010年的0.338 6 hm2/万元,年均下降4.28%;能源生态压力指数从2001年的5.939 7增至2010年的13.619 4,生态系统严重不安全;能源足迹与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呈正相关,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4.201467、0.821476和-0.000 414;区域HDI及健康指数、教育指数和GDP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值,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该研究可为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也对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能源足迹 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