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泸州北部海相页岩储层纹层组特征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润 杨辉廷 +4 位作者 蒋裕强 付永红 谷一凡 戴赟 王占磊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2,共8页
川南海相页岩纹层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认识页岩储层纹层结构特征和储集性能差异,对指导页岩气甜点优选和科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选取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心,开展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 川南海相页岩纹层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认识页岩储层纹层结构特征和储集性能差异,对指导页岩气甜点优选和科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选取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心,开展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压氮气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重点分析储层纹层类型、组合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泸州地区页岩主要发育泥质纹层与粉砂质纹层2类,依据其垂向相互叠置关系划分为条带状粉砂纹层组、砂泥递变纹层组、砂泥薄互层纹层组3类纹层组;2)条带状粉砂纹层组页岩具有高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高孔隙度、高脆性矿物含量等特征,TOC与孔隙度分别为2.1%~4.5%(平均值为3.48%)、3.57%~5.39%(平均值为4.41%);3)条带状粉砂纹层组与砂泥递变纹层组页岩有机孔发育程度高,呈圆形或椭圆形,连通性好,优势孔径介于2~50 nm,砂泥薄互层纹层组页岩发育无机孔与微裂缝;4)条带状粉砂纹层组页岩的沉积环境生产力高,还原性强,有利于有机质和生物硅富集。在硅质骨架支撑下,有机质经过热演化形成复杂的圆孔状、大孔径有机孔;生物硅的互层叠置提升了水平渗透性,最终形成宏观储层参数与微观孔隙结构品质优越的页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组合 储集性能 孔隙结构 龙马溪组 泸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府气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
2
作者 王涛 蒋裕强 +6 位作者 杨长城 王占磊 朱讯 潘辉 周亚东 袁永亮 贺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00-4912,共13页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理论,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须四段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形特征及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类型为特低孔-特低渗孔隙型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为主。根据高压压汞曲线形态和核磁共振结果,可将须四段砂岩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中Ⅰ类样品储层物性最好,孔喉半径较大,孔喉连通性和分选性好,流体可动性强,储层质量最优。须四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受沉积结构和矿物含量影响较为明显,粒度较粗、分选性较好的储层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好。同时,石英作为砂岩中主要的刚性矿物,具有抗压实的能力,对储层孔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方解石和黏土矿物会占据孔隙空间,导致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流体可动性 孔隙结构 须四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页岩气储层评价发展趋势与综合评价体系 被引量:39
3
作者 蒋裕强 付永红 +8 位作者 谢军 董大忠 周克明 程晓艳 漆麟 张海杰 陈超 马廷虎 谷一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共9页
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还存在着储层有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储层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页岩气高效开发需要等问题。为了完善储层评价内容与标准,基于现有的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法,分析页岩气储层静态评价的不足及其面临的挑战,建立了页岩气... 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还存在着储层有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储层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页岩气高效开发需要等问题。为了完善储层评价内容与标准,基于现有的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法,分析页岩气储层静态评价的不足及其面临的挑战,建立了页岩气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和孔隙系统划分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页岩压后动态评价参数及其对排采措施的影响,研究了“自动缓解水锁”潜力评价参数,建立了“静—动”结合的储层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储层评价的新挑战表现为“储层有效性、压后动态评价参数体系、压后排采措施”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现有的页岩气储层评价体系相对于生产具有严重的滞后性;②储层有效性评价主要表现为有效孔隙度下限评价,体现在黏土矿物束缚水和不连通孔隙对页岩气开发的影响;③页岩气储层评价发展趋势表现为细化储层静态评价参数、建立“自动缓解水锁”潜力评价指标和“静—动”结合的储层综合评价体系;④确定了“润湿性、吸水滞留能力、吸水膨胀方式、膨胀率和吸水产生裂缝能力”等“自动缓解水锁”潜力评价指标的压后动态评价体系;⑤提出了“页岩气储层静态评价是基础,压后动态评价是补充”的储层评价思路,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海相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静—动”结合的储层综合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有效性 压后动态参数 “自动缓解水锁”潜力 “静—动”结合 储集层综合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渗吸过程微观孔缝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钱计安 蒋裕强 +5 位作者 罗彤彤 杨一骁 付永红 陈维铭 孙超亚 王占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6-1348,共13页
水力压裂已成为页岩气开采的重要手段,明确渗吸过程页岩储层孔隙、微裂缝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指导页岩气井压后增产措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足区块主力产层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底部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开... 水力压裂已成为页岩气开采的重要手段,明确渗吸过程页岩储层孔隙、微裂缝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指导页岩气井压后增产措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足区块主力产层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底部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渗吸水过程的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定点观察实验,明确了渗吸水不同时间页岩储层微观孔缝演变规律。研究表明:①页岩储层渗吸水7 d后,有机质边缘有机孔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而内部孔隙形态、大小基本不变;②粒内溶蚀孔和粒间孔会出现明显的扩溶现象,引起矿物颗粒溶蚀、脱落,增大页岩气泄气面积;③页岩储层渗吸水后不会大量萌生新的微裂缝,仅在原有微裂缝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在吸水14 d后缝宽扩展为原来的5~10倍;④页岩储层面孔率在渗吸水后7 d达到最大值,大于7 d后微裂缝缝宽受黏土矿物持续膨胀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⑤页岩储层增孔扩缝强度主要受矿物组成与孔渗性质影响,不稳定矿物与脆性矿物含量越高、粒径越大,增孔现象越明显,越有利于压后页岩气的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过程 孔缝演变 页岩储层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渝西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闫雪莹 桑琴 +5 位作者 蒋裕强 方锐 周亚东 刘雪 李顺 袁永亮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9,共12页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分为厚层型和薄层型2种类型。灰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平均渗透率为0.05 mD,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孔和微裂缝;②根据断层规模、断穿层位及平面上的断距,将研究区断层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大安寨段主要受一级和二级断层影响,与断层伴生的裂缝体系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③研究区有利相带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断储配置关系控制了油藏的产能,可分为“薄层灰岩+一级断缝”与“厚层灰岩+一级/二级断缝”2种高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系 介壳灰岩 构造缝 成岩缝 有利相带 断储配置关系 大安寨段 侏罗系 公山庙西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成岩序列及成储—成藏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谷一凡 王岩松 +3 位作者 周刚 武鲁亚 蒋裕强 王海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88-2101,共14页
【目的】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是我国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具有成岩历史长、改造期次多、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油气成藏结果复杂化,制约了下步大规模勘探开发。【方法】对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开展了成岩矿物序列识别、激... 【目的】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是我国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具有成岩历史长、改造期次多、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油气成藏结果复杂化,制约了下步大规模勘探开发。【方法】对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开展了成岩矿物序列识别、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激光原位元素含量测试,结合岩心物性测试和图像软件识别,厘清了该区灯影组储层类型、成岩序列及成储—成藏效应。【结果】灯二段储层和灯四段储层均可被划分为缝洞型和孔洞型两种类型。识别出9个阶段的成岩—成藏事件,成岩流体可划分为3种类型:海水、被改造海水和热液流体。3期海水胶结(分别对应606±21 Ma、604±42 Ma和590±15 Ma)、3期热液活动(分别对应403±30 Ma、259.4±3 Ma和199±12 Ma)等成岩事件对储层物性具有破坏性。【结论】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古孔隙度恢复结果表明,灯二段缝洞型储层在古油藏形成阶段、原油裂解成气阶段、气藏调整阶段始终具有运聚能力,孔洞型储层则在后两个阶段具备运聚能力。灯四段的缝洞型储层和孔洞型储层在三个关键成藏阶段均具有运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同位素定年 古岩溶储层 震旦系 成岩序列 灯影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页岩岩相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尹兴平 蒋裕强 +4 位作者 付永红 张雪梅 雷治安 陈超 张海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1,共11页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页岩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为了明确其不同岩相的储层品质差异、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储层发育影响因素等,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岩石组分、地球化学分析等进行了岩相划分,并综合有机碳含量、纹层结构...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_(1)亚段页岩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为了明确其不同岩相的储层品质差异、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储层发育影响因素等,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岩石组分、地球化学分析等进行了岩相划分,并综合有机碳含量、纹层结构、储集空间与物性、含气量等资料确定了不同岩相的储层特征、有利岩相分布及控制因素等。结果表明:研究层段发育高碳硅质页岩、中碳硅质页岩、低碳硅质页岩、低碳钙质-硅质页岩、低碳黏土质页岩、特低碳黏土质页岩6种岩相。高碳硅质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强,沉积水体深,生物繁盛,生物硅含量高,泥纹层发育,为优质页岩储层,有利于连片有机质和有机质孔的发育与保存,主要发育于龙马溪组底部1小层,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生储条件;中碳硅质页岩与低碳硅质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较强,沉积水体变浅,生物繁盛程度降低,生物硅含量偏低,粉砂纹层和泥纹层频繁交互,有机质孔主要发育于分散状有机质中,是潜在的可开发页岩气储层,主要发育于五峰组顶部、龙马溪组2小层和3小层。该研究结果深化了研究区有利页岩储层纵向分布的认识,为页岩气立体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岩相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龙马溪组 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中部G119H井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郭贵安 唐青松 +6 位作者 蒋裕强 朱讯 方锐 周亚东 洪海涛 张连进 张新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3,共11页
近期,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川中)公山庙西地区部署实施的侏罗系凉高山组夹层型页岩油重点评价井——G119H井,测试获产油20 t/d、产气0.6×10^(4) m^(3)/d,取得了该盆地湖相夹层型页岩油的新突破。为了进... 近期,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四川盆地中部(以下简称川中)公山庙西地区部署实施的侏罗系凉高山组夹层型页岩油重点评价井——G119H井,测试获产油20 t/d、产气0.6×10^(4) m^(3)/d,取得了该盆地湖相夹层型页岩油的新突破。为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油的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基于G119H井所在区域的地质、地震资料,开展了凉高山组沉积地质背景、河道刻画、优质储层特征、富集模式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凉高山组在多期湖盆迁移背景下,纵向发育多期叠置湖相页岩、三角洲前缘砂体;(2)公山庙西地区凉二段底部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砂体由西南向北东推进入湖;(3)凉二段分流河道为最有利微相,岩性主要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平均孔隙度达6.3%,孔喉结构为小孔—微喉连通模式,可动油占比较高;(4)凉高山组夹层型页岩油分布广,具备烃源岩厚度大(超过10 m)、储层物性好、源储组合相邻匹配等有利条件;(5)该盆地内凉高山组夹层型页岩油有利地区面积约1.38×10^(4) km^(2),利用四川盆地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刻画凉二段分流河道分布面积为2 336 km^(2),估算石油资源量约15×10^(8) t。结论认为,G119H井的突破揭示了川中地区凉二段夹层型页岩油具有规模开发潜力,进一步展现了盆地侏罗系页岩油良好的资源基础,明确了川中地区凉二段夹层型页岩油是“十四五”及中长期增储上产重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夹层型 页岩油 侏罗系 凉高山组 公山庙 勘探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可动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方锐 蒋裕强 +8 位作者 杨长城 邓海波 蒋婵 洪海涛 唐松 谷一凡 朱讯 孙莎莎 蔡光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2-769,共18页
通过系统分析钻井取心资料,将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细分为纯页岩型组合、介壳型页岩组合和粉砂型页岩组合等3类5种岩性组合,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岩性组合页岩储层宏观、微观特征差异,识别并评价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储层流体赋存状... 通过系统分析钻井取心资料,将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细分为纯页岩型组合、介壳型页岩组合和粉砂型页岩组合等3类5种岩性组合,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岩性组合页岩储层宏观、微观特征差异,识别并评价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储层流体赋存状态特征及可动性,优选有利岩性组合类型。研究表明:①凉高山组页岩油分为游离油和吸附油,游离油具有易流动油和束缚油2种赋存状态,页岩孔隙中,小孔主要赋存吸附油和束缚油,中孔主要赋存束缚油和易流动油,大孔主要为易流动油;二维核磁共振T2≥0.2 ms,1≤T1/T2<10的区域为易流动油以及束缚油信号,T2<0.2 ms,10≤T1/T2<100的区域则为吸附油信号,并建立了凉高山组不同赋存状态流体二维核磁共振T1-T2识别图版;核磁共振孔径转换揭示了凉高山组页岩油游离油孔径下限为60 nm,建立了基于孔径大小和流体赋存状态的页岩油储层孔隙划分方案。②有机质含量、流体流动能力、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是凉高山组页岩油赋存及可动性的直接影响因素。③粉砂型页岩组合大孔及微裂缝发育,易流动孔隙占比高,可动油更容易富集;粉砂纹层构造发育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储集空间,也会提高孔隙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聚集、赋存及流动,指示了粉砂型页岩组合为凉高山组有利岩性组合类型,其发育层段即为四川盆地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段。明确粉砂型页岩组合孔-缝配置关系是未来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突破的主要攻关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性 赋存状态 二维核磁共振T1-T2谱 岩性组合 页岩油 凉高山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岩性组合特征及页岩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3
10
作者 蒋裕强 温声明 +9 位作者 蔡光银 李树新 熊先钺 李星涛 董大忠 邱振 谷一凡 王占磊 付永红 路俊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75,共14页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大,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但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环境变化频繁,页岩、煤、砂岩以及石灰岩等岩性频繁互层,目前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地质评价还处在初期阶段,有利页岩岩性组合及储层特征有待深入... 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大,是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但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环境变化频繁,页岩、煤、砂岩以及石灰岩等岩性频繁互层,目前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地质评价还处在初期阶段,有利页岩岩性组合及储层特征有待深入研究。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大吉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三亚段(以下简称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岩性组合类型,并基于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扫描、气体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技术手段,厘清了不同岩性组合页岩储层特征,明确了有利岩性组合类型和页岩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山23亚段可划分为纯页岩型(S型)、富粉砂页岩型(SS型)、富砂页岩型(SSS型)以及富煤页岩型(CSS型)4种岩性组合类型;②S型组合页岩储层物性最优,总有机碳含量为6.87%,腐泥组含量可达50%,有机质类型兼具Ⅱ2型和Ⅲ型,含气性高,富含石英等脆性矿物,表现出“甜而脆”的特征;③S型组合页岩储集空间为有机孔+微裂缝,有机孔孔径介于10~300 nm,呈圆形或椭圆形;④山23亚段其余岩性组合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富含黏土矿物,有机孔发育程度低,微裂缝贡献对总孔隙体积最高为32%;⑤S型组合受海湾环境控制,海源与陆源的“双源”有机质以及非陆源石英等脆性矿物富集显著改善储层品质。结论认为,S型组合页岩具备连续型有效配置的烃源岩、储集层和聚集、保存的基础地质条件,且勘探开发实践已证实S型组合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黄金靶体”,并为下一步该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吉区块 下二叠统 山23亚段 海陆过渡相页岩 岩性组合 储层特征 页岩气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柱塞样与碎样孔隙度差异性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永红 蒋裕强 +6 位作者 陈虎 周克明 邱峋晰 张海杰 刘雄伟 谷一凡 蒋增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2-310,共9页
页岩孔隙度是评价页岩储层品质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准确测量页岩孔隙度十分重要。测量页岩孔隙度的方法较多,从样品形状上可分为柱塞样和碎屑颗粒样,从测量方法上可分为液体饱和法和氦气饱和法。目前对柱塞样孔隙度和... 页岩孔隙度是评价页岩储层品质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准确测量页岩孔隙度十分重要。测量页岩孔隙度的方法较多,从样品形状上可分为柱塞样和碎屑颗粒样,从测量方法上可分为液体饱和法和氦气饱和法。目前对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测量结果比对研究较少,两者差异更是鲜见报道。首先通过测量典型柱塞样孔隙度,确定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然后将柱塞样粉碎后测量其碎样孔隙度及分析影响碎样孔隙度的因素;最后比较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页岩柱塞样氦孔隙度为页岩连通孔隙度,碎样氦孔隙度为页岩总孔隙度,且后者较前者高0.65%~2.40%,约占总孔隙度的11.21%~44.36%。柱塞样氦孔隙度偏小的原因主要有:(1)测量氦孔隙度的注入压力过低;(2)测量氦孔隙度前未对样品抽真空;(3)柱塞样中大量的不连通孔隙无法被氦气有效饱和。不同矿物组分与柱塞样、碎样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连通孔隙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少量存在于黏土矿物中。为实现页岩气高效开发,可在压裂液中添加适当的化学剂,改造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结构,释放不连通孔隙中的页岩气,以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和页岩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心 柱塞样 碎样 孔隙度差异 不连通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相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以鄂东缘地区山西组山23亚段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谷一凡 蔡光银 +4 位作者 李树新 蒋裕强 邱振 孙莎莎 付永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8-332,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山23亚段等海陆过渡相页岩是我国下步页岩气勘探重点目标,具有岩相类型多、横向变化快、资源潜力大等特点。通过氮气吸附、核磁共振、图像识别和有机显微组分鉴定等系统性分析,划分出5类岩相(硅质页岩相、硅质黏...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山23亚段等海陆过渡相页岩是我国下步页岩气勘探重点目标,具有岩相类型多、横向变化快、资源潜力大等特点。通过氮气吸附、核磁共振、图像识别和有机显微组分鉴定等系统性分析,划分出5类岩相(硅质页岩相、硅质黏土质页岩相、钙质硅质页岩相、硅质钙质页岩相、黏土质页岩相),分别研究不同岩相孔隙结构,探讨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有机孔形态、连通性和发育程度在钙质硅质(或硅质钙质)页岩相中表现最优,无机孔、微裂缝在各岩相均较发育;2)微孔和小孔径介孔贡献了比表面积、总孔容的主体,大孔径介孔与宏孔的贡献也十分明显;3)TOC和成熟度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不明显;4)硅质与硅质黏土质页岩相中有机显微组分为镜质组,有机孔形态、连通性、发育程度均较差,钙质硅质(或硅质钙质)页岩相、黏土质页岩相中可观察到腐泥组,是发育有机孔的有效组分,有效有机显微组分是控制山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页岩 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岩相 山西组 鄂东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西区块页岩气储集层微观孔-缝配置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付永红 蒋裕强 +8 位作者 董大忠 胡钦红 雷治安 彭浩 谷一凡 马韶光 王子萌 尹兴平 王占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6-927,共12页
以渝西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开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饱和不同润湿介质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图像处理技术与现场解吸结果,分析微观孔-缝配置类型及其对页岩气赋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储集空间... 以渝西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开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及饱和不同润湿介质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图像处理技术与现场解吸结果,分析微观孔-缝配置类型及其对页岩气赋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储集空间包括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微裂缝发育特征的井间差异明显,有机孔发育程度与毗邻微裂缝的距离成反比,而无机孔则正好相反;(2)依据有机孔、微裂缝发育类型、程度及相互接触关系,将孔-缝配置类型划分为4类;(3)根据饱和油、水核磁T2谱差异构建并计算孔-缝配置的评价参数,其值越小,孔-缝配置越好;(4)孔-缝配置好的页岩储集层具有有机孔发育、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含气性高的特点,而孔-缝配置差的页岩则表现为微裂缝相对发育,增强了天然气输导能力,导致孔隙度和含气性偏低;(5)基于孔-缝配置类型,从有机质生烃、微裂缝提供运移通道的角度出发,建立3类页岩气微观赋存模式。图8表3参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集层 微观孔-缝配置 品质参数 含气特征 页岩气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山西组山_(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与沉积环境变化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孙越 蒋裕强 +4 位作者 熊先钺 李星涛 李树新 邱振 孙雄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4-11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山_(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是未来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结合全岩衍射、特征微量元素测试等手段,划分出硅质页岩相、硅质黏土质页岩相、钙质硅...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山_(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是未来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结合全岩衍射、特征微量元素测试等手段,划分出硅质页岩相、硅质黏土质页岩相、钙质硅质(或硅质钙质)页岩相、黏土质页岩相4种页岩岩相类型。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指标表明,山_(2)^(3)亚段继承了太原组沉积晚期地形平缓的陆表海格局,大规模海侵导致本区在山_(2)^(3)沉积早期快速演化为海湾环境,沉积环境由氧化转为还原,水体盐度接近正常海水,有机质保存有利,形成了该亚段下部富有机质页岩相,其中钙质硅质(或硅质钙质)页岩相是相对优质的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具有高有机质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含量的特点,为页岩气开发有利层段。进入山_(2)^(3)沉积晚期,区内逐渐演化为障壁岛沉积体系,在潟湖、滨岸沼泽环境中发育硅质黏土质页岩相、黏土质页岩相,虽多次受海侵影响,但海水影响程度总体上逐渐减弱,水体盐度呈降低趋势,沉积环境趋于氧化,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变差,导致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同时脆性矿物含量偏少,不利于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页岩 岩相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指标 二叠系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