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勘探项目管理在青海油田的实践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少勇 刘云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100-103,112,共5页
青海油田在勘探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按照“紧密围绕勘探目标、注重前期准备、注重勘探效益”的工作思路,纠正了项目目标不明确、管理不精细的问题,在项目部署和实施上加大了物探工作量和探井井位论证的力度,及时引进和推广应用了适... 青海油田在勘探项目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按照“紧密围绕勘探目标、注重前期准备、注重勘探效益”的工作思路,纠正了项目目标不明确、管理不精细的问题,在项目部署和实施上加大了物探工作量和探井井位论证的力度,及时引进和推广应用了适用的勘探技术、方法,保证了勘探效果,发现了尕斯东南斜坡、七个泉、红柳泉等一批岩性地层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 项目管理 青海油田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通讯系统在青海油田勘探生产信息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兆平 何作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93-99,共7页
青海油田勘探生产中的数据传输及生产指挥一直主要依靠微波电台负责通讯,由于微波电台不能满足勘探节奏的需求,阻碍了勘探信息的传递、交流,加之由于勘探野外作业流动性强,不能建立固定通讯系统,影响了生产指挥的及时、准确性。通过建立... 青海油田勘探生产中的数据传输及生产指挥一直主要依靠微波电台负责通讯,由于微波电台不能满足勘探节奏的需求,阻碍了勘探信息的传递、交流,加之由于勘探野外作业流动性强,不能建立固定通讯系统,影响了生产指挥的及时、准确性。通过建立VSATKu波段星状通讯网络,并将其与基地程控电话网络相连,一方面实现了野外生产单位与基地通讯的畅通;另一方面,应用勘探生产信息系统实现随钻录井剖面图、测井曲线、录井秒数据回放、录井仪实时数据及试油、物探资料等专业数据的处理及Web发布功能,与现场生产传输系统发布的地质、钻井、试油日报共同作为勘探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为基地各级领导、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集成的、具有丰富资料的井场随钻动态信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讯 勘探生产 信息建设 远程传输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3
作者 田继先 石正灏 +5 位作者 李剑 沙威 蒋峥文 杨磊 鱼雪 蒲永霞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5,共9页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露头、钻井、地震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侏罗系煤岩分布、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气能力、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含气性4个方面对成藏条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其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露头、钻井、地震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侏罗系煤岩分布、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气能力、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含气性4个方面对成藏条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其成藏模式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小煤沟组和大煤沟组,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从山前地表到盆地腹地埋深近10000 m均有分布,生气能力强,为煤岩气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煤岩以半亮煤—亮煤为主,镜质组含量高,平均体积分数为65.5%,具有高挥发分、特低水分特征,煤岩品质好。(2)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岩为主,煤岩厚度为1.0~80.0 m,TOC平均为57.60%,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79.9 mg/g,氢指数最高达165 mg/g,盆地腹地埋深在4500 m以上,Ro普遍大于1.5%,最高可达3.5%或以上,整体生气能力强;发育气孔、微裂隙、残留组织孔和矿物晶间孔等4种孔隙类型,中、宏孔占比高,具有高含游离气的储集条件;湖沼沉积环境下形成了煤泥和煤砂2种储-盖组合。(3)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类成藏模式,初步估算煤岩气资源量达2.32×1012m^(3),勘探潜力大,鱼卡—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和牛东—冷湖地区下侏罗统是深层煤岩气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游离气 煤泥组合 煤砂组合 自生自储 下生上储 侏罗系 鱼卡—九龙山地区 牛东—冷湖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军 刘成林 +3 位作者 董清源 孙平 张林 郭泽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4,共8页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发现了较多的天然气,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需要加强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最为重...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发现了较多的天然气,但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与天然气资源量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把资源量转化为储量,需要加强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其中又以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最为重要。因此,文中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采集了柴西地区大量的包裹体样品并测试了其均一温度,收集和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22个包裹体样品均一温度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模拟、圈闭演化对工区天然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的主力生烃期为N12末—N22时期和N32末—Q时期;圈闭形成发育期贯穿整个古近系和新近系,天然气成藏期晚于圈闭形成期,结合生烃史认为其成藏期在N1末时期以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地温史和埋藏史曲线也证实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即N1末—N12初和N22末—N32初。总之,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天然气具有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其主要成藏期为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最后提出建议,即围绕中浅层N1末—N12初期和N22末—N32初期气藏进行勘探部署,为研究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场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天然气 盆地模拟 圈闭演化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生物气形成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周飞 段生盛 +5 位作者 张永庶 隋国杰 刘莹 徐子远 侯泽生 尹玉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生物气是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之一。对生物产气模式的传统认识是,沉积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降解为能被产甲烷菌利用的小分子底物,然后通过乙酸发酵和CO2还原,形成甲烷。文中突破传统认识,提出弱成... 生物气是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受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最终产物之一。对生物产气模式的传统认识是,沉积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下,经微生物降解为能被产甲烷菌利用的小分子底物,然后通过乙酸发酵和CO2还原,形成甲烷。文中突破传统认识,提出弱成岩阶段的低温热力与微生物共同作用是柴东地区生物气形成的主要机制。传统认识强调继承性活性有机质的作用,而文中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沉积物内继承性活性有机质并不丰富。研究认为,在低温热力作用下可产生一些次生活性有机质,该部分物质为一定埋藏深度的生物甲烷气提供重要营养底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低温热力 微生物降解 活性有机碳 柴达木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判识指标——以古近系—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军 刘成林 +5 位作者 孙平 张林 李浩涵 张艳芳 康艳丽 席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28,共8页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81%之间,天然气比重介于0.72~1.3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_1/C_2^+)介于1.04~617.8之间,甲烷C同位素值介于-51.4‰^-24.2‰之间,乙烷C同位素值介于-34.2‰^-17.4‰之间。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不同构造带的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天然气类型可划分为腐泥型气、腐殖型气、混合气3类,柴西北部天然气主要为腐泥型气和混合气,少量腐殖型气;柴西南部主要为腐泥型气,少量混合气。同时,建立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指标,对该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组分 C同位素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展、方向与对策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国欣 张永庶 +6 位作者 陈琰 张国卿 王波 周飞 吴志雄 张长好 雷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9,共19页
通过系统总结柴达木盆地“十二五”以来主要勘探发现和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盆地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层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种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与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系统分析盆地四大含油气系统,... 通过系统总结柴达木盆地“十二五”以来主要勘探发现和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盆地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层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种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与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系统分析盆地四大含油气系统,结合成藏主控要素,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展开3个层次,共梳理出13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和3个非油气矿产的勘探方向,系统梳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对策,为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提升和盆地综合资源勘探持续发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勘探成果 勘探方向 挑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6区路乐河组沉积特征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长好 程丰 +5 位作者 黄革萍 黄叶秋 邢超 管斌 张庆尧 许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83-2894,共12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昆北构造带发现以古近系路乐河组陆源碎屑岩为储层的油田。根据昆北油田切16区探井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结合岩石铸体薄片观测、电子扫描显微镜镜下分析等结果,初步确定了昆北油田切16区路乐河组主要发育两期辫状...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昆北构造带发现以古近系路乐河组陆源碎屑岩为储层的油田。根据昆北油田切16区探井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结合岩石铸体薄片观测、电子扫描显微镜镜下分析等结果,初步确定了昆北油田切16区路乐河组主要发育两期辫状三角洲体系;路乐河组储层岩石类型分布相对稳定,成分成熟度较低,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岩屑成份以花岗岩为主,骨架偏刚性,储层中杂基含量相对较高、胶结物含量较低;储集层孔隙较发育且分布相对较均匀,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分布,成岩作用以及杂基含量共同控制,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通过结合主力油层段测井响应特征及层控地震振幅属性分析,认为昆北油田切16区、切15井与切169井的东部以及切20井的西南部的构造相对较高部位为今后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 路乐河组 沉积特征 储层特征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技术 被引量:76
9
作者 孙海成 汤达祯 +1 位作者 蒋廷学 罗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3,97,共5页
通过资料调研,分析了页岩气的储层特征:页岩气藏储层中的页岩既是烃源岩也是储层,普遍富含有机质;页岩气藏储气类型以自由气和吸附气为主,吸附气以吸附状态赋存在干酪根和粘土颗粒的表面;页岩矿物组分复杂,渗透率极低,天然裂缝较发育。... 通过资料调研,分析了页岩气的储层特征:页岩气藏储层中的页岩既是烃源岩也是储层,普遍富含有机质;页岩气藏储气类型以自由气和吸附气为主,吸附气以吸附状态赋存在干酪根和粘土颗粒的表面;页岩矿物组分复杂,渗透率极低,天然裂缝较发育。介绍了国外不同页岩气藏储层压裂改造工艺及相关配套技术:北美页岩气藏开发形成了以水平井完井和分段压裂为主的主体技术,以滑溜水和复合压裂液为主的压裂液体系,以分段多簇射孔、快速可钻式桥塞封隔、微地震裂缝监测和大规模连续混配的配套技术。中国页岩气资源量达20×10^(12)~30×10^(12)m^3,开发潜力巨大,通过了解和学习国外页岩气开发现状和技术,从而加快中国在页岩气成藏理论、构造背景、地质成因、生储盖理论、开发方式、压裂改造技术及相关配套工具等方面的研究步伐,尽快实现中国页岩气的商业化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页岩气藏储层 分段多簇射孔 体积改造 同步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复杂山地采集技术及效果 被引量:17
10
作者 胡杰 张金岗 +3 位作者 张立军 安佩君 甄文胜 王彪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51-58,共8页
柴达木盆地复杂山地由于受复杂地表条件和地下构造的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地震勘探难度较大,是多年来勘探的地震空白区或资料空白区,直接影响了该区勘探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目标的选择。随着盆地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在总结、分析以... 柴达木盆地复杂山地由于受复杂地表条件和地下构造的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地震勘探难度较大,是多年来勘探的地震空白区或资料空白区,直接影响了该区勘探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目标的选择。随着盆地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在总结、分析以往资料和勘探经验的基础上,在该区进行了山地地震攻关,通过针对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科学的采集参数试验、选岩选层的井深逐点设计及其他相应的采集技术措施,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复杂山地勘探技术,在野外采集资料品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复杂山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震地质条件 观测系统 静校正 采集技术 山地宽线技术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气地质条件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任收麦 包书景 +3 位作者 张毅 潘洪峰 郭天旭 周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4-210,共7页
侏罗系泥页岩是柴达木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之一,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地质条件。对采自柴北缘鱼卡、大煤沟、小煤沟、开源、绿草沟、大头羊等煤矿附近地表露头的11块中侏罗统泥页岩样品进行单样品多参数实验分析,探讨了陆相页岩有机地化、储... 侏罗系泥页岩是柴达木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之一,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地质条件。对采自柴北缘鱼卡、大煤沟、小煤沟、开源、绿草沟、大头羊等煤矿附近地表露头的11块中侏罗统泥页岩样品进行单样品多参数实验分析,探讨了陆相页岩有机地化、储层物性、含气量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参数体系。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侏罗世处于浅湖-半深湖湖相沉积,断裂较发育,泥页岩富含有机质,具有低孔、低渗、低熟、较高含气量等特点,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地质条件,进一步的勘查开发需优选地层压力系数高、保存条件较好、脆性矿物含量高的页岩气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侏罗系 页岩气 含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页1井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储层测井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胜建 包书景 +3 位作者 梅建森 梅岩辉 潘洪峰 汪大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72,共13页
页岩储层测井评价是后期压裂改造工程的基础,通过分析柴页1井常规测井曲线特征,结合特殊测井和岩心样品分析化验数据,综合评价了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岩性、物性、地球化学、含气性、可压裂性等特征,获得了储层评价及工程改造参数... 页岩储层测井评价是后期压裂改造工程的基础,通过分析柴页1井常规测井曲线特征,结合特殊测井和岩心样品分析化验数据,综合评价了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岩性、物性、地球化学、含气性、可压裂性等特征,获得了储层评价及工程改造参数。柴页1井中侏罗统大煤沟组至少发育128.1m厚的富有机质页岩,具有高伽马、高声波时差、高中子、高电阻、低密度的特点;测井计算有利的富有机质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介于3.20%-4.20%之间,总含气量介于1.50-4.50m2/t之间,有利页岩层段脆性矿物含量介于45%-75%之间,划分出3个有利层组,第1层组和第Ⅱ层组具有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的特点,有利于后期射孔压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 页岩气 测井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两类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少勇 曹剑 +4 位作者 刘云田 胡凯 边立曾 汪立群 陈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8-696,共9页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侏罗系泥岩 烃源岩 油源对比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仵宗涛 孙国强 +3 位作者 王锋 郭佳佳 刘伟明 王晔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0-36,共7页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段平台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岩温度、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地区储集砂岩中主要发育方解石和白云石两种碳酸盐胶...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段平台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岩温度、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地区储集砂岩中主要发育方解石和白云石两种碳酸盐胶结物。自生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为主,测定其碳同位素(δ^(13)C)值分布范围在-7.5‰^-1.4‰之间,平均为-4.0‰;氧同位素(δ^(18)O)值分布范围在-14.4‰^-10.1‰之间,平均为-11.6‰,推算古盐度(Z)值分布范围为106.38~119.23,平均值为113.24。平台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岩在成岩阶段早期有少量有机碳加入,成岩流体以淡水环境为主。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温度在71.49~101.01℃之间,平均值为81.32℃。根据成岩特征及形成温度,揭示平台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岩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物 黏土矿物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平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相控分频反演预测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储层 被引量:28
15
作者 朱超 刘占国 +3 位作者 杨少勇 夏志远 李森明 王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2-841,共10页
柴达木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是制约其勘探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依据古地貌控相、相控储层、储层控藏的地质认识,提出了以沉积旋回为单元、古地形为框架、地震—测井岩... 柴达木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是制约其勘探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依据古地貌控相、相控储层、储层控藏的地质认识,提出了以沉积旋回为单元、古地形为框架、地震—测井岩相分析为桥梁的相控分频反演方法,该方法构建的低频模型以相带为单元进行插值,有别于以距离大小进行插值的传统方法,更符合地质实际。其技术思路为:首先,通过分析明确研究区层序格架、古地貌、岩相展布规律;其次,采用分频成像、相位转换、地层切片等技术手段构建低频模型;最后采用分频非线性反演方法,利用低频模型进行约束,实现对复杂地质体的准确预测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英西地区目的层段优质储层发育区随着古低隆的向北迁移而不断变化,其叠合有利储层面积约为150km^2,预测结果与钻井及地质规律吻合度高,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评价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相控 分频反演 储层预测 英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像测井技术在柴达木盆地藻灰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丽 李军 马建海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71-76,共6页
青海油田尕斯库勒下干柴沟组上段油藏的储层以藻灰岩为主,非均质性强,物性变化大,其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常规测井难以进行有效储层划分和流体性质识别。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携带大量地质... 青海油田尕斯库勒下干柴沟组上段油藏的储层以藻灰岩为主,非均质性强,物性变化大,其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常规测井难以进行有效储层划分和流体性质识别。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携带大量地质信息的优势,能较好地识别、区分和评价藻灰岩、粉砂岩、石灰岩储层。藻灰岩储层FMI图像呈絮状或云朵状,外部边界不平直,内部构造不均匀,层理无规律,局部有溶蚀现象;泥质粉砂岩与钙质粉砂岩的FMI图像为亮黄色、棕黄色条带;而石灰岩、泥灰岩为白色、亮黄色及黑白相间的条带。张开缝或高导缝在FMI图像上显示为暗色的正弦曲线,高阻缝的FMI图像显示为亮黄色—白色的正弦曲线。裂缝越发育,储层渗透性越好。溶蚀孔主要表现为沿裂缝的局部溶蚀扩大,在裂缝特征不明显时,多为分散的星点状或串珠状暗色斑点,这种特征越明显,储层孔隙性就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 藻灰岩 油藏 储层 评价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应力场模拟及裂缝发育区预测 被引量:12
17
作者 任浩林 刘成林 +2 位作者 刘文平 杨熙雅 李文研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74-83,共10页
岩石中构造裂缝主要受控于地层所处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应力对油气的运移、成藏和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区块的五峰组—龙马溪组进行应力场模拟及分析研究、应用构造曲率法中的三点... 岩石中构造裂缝主要受控于地层所处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应力对油气的运移、成藏和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区块的五峰组—龙马溪组进行应力场模拟及分析研究、应用构造曲率法中的三点法对该层段页岩进行张裂缝发育情况预测研究、综合模拟结果与曲率计算数据对目的区域目的层段进行裂缝发育强度综合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富顺-永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应力高值沿背斜走向分布的规律明显,研究区的东部及西南部的背斜应力值较其他区域背斜高;曲率高值沿背斜走向分布的规律明显,研究区东部及西南部背斜曲率值较其他区域背斜高;在现今应力的作用下,研究区背斜处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向斜处裂缝发育程度较低,研究区东部及西南部背斜裂缝发育程度较其他区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率法 有限元 裂缝预测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乳化凝胶润滑封堵剂XZ-RF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治中 李称心 +3 位作者 王锋 王鹏 郑义平 张德莲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53,共4页
研制出了一种逆乳化凝胶润滑封堵剂XZ-RF,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对其润滑性和封堵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XZ-RF具有很好的润滑能力,1%的加量即可将膨润土浆摩阻系数降低60%,当XZ-RF加量为3%时,可将膨润土浆摩阻系数降低80%以上,且XZ-R... 研制出了一种逆乳化凝胶润滑封堵剂XZ-RF,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对其润滑性和封堵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XZ-RF具有很好的润滑能力,1%的加量即可将膨润土浆摩阻系数降低60%,当XZ-RF加量为3%时,可将膨润土浆摩阻系数降低80%以上,且XZ-RF在聚合物钻井液能表现出良好的润滑性;XZ-RF具有好的抗温、抗盐封堵能力,可将膨润土加重浆160℃高温高压滤失量降低65.8%,将欠饱和盐水加重浆120℃高温高压滤失量降低86.8%。XZ-RF在新疆油田2口预探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该产品无荧光,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稳定 钻井液添加剂 润滑性 封堵性 凝胶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润湿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博宇 姜博宇 +4 位作者 王毅 周少丹 王国庆 顾腾 张旭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7-153,共7页
含油废水的强酸碱腐蚀和高温等特性,这对膜分离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膜分离材料抗温和抗强化学腐蚀特性,文章基于聚芳醚腈制备对水包油乳液具有高效分离的亲水—水下疏油纳米纤维复合膜,通过红外光谱实验、扫描电镜实验、X射线... 含油废水的强酸碱腐蚀和高温等特性,这对膜分离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膜分离材料抗温和抗强化学腐蚀特性,文章基于聚芳醚腈制备对水包油乳液具有高效分离的亲水—水下疏油纳米纤维复合膜,通过红外光谱实验、扫描电镜实验、X射线衍射实验和原子力显微表征手段对纳米纤维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通过接触角、水下油接触角以及TOC考察纳米纤维复合膜的润湿性能以及油水分离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纳米纤维复合膜独特的层次结构以及聚多巴胺表面再修饰提供的粗糙结构和优异的亲水—水下疏油性能,其对各种水包油乳液均具有大于99.0%的优异分离效率,且分离通量高达632.7 L/m^(2)·h。同时,基于层次结构的聚多巴胺修饰埃洛石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之间的氢键以及多巴胺聚合的交联作用构筑了高稳定性能的复合膜。此研究在油水高效分离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纳米纤维膜 高稳定性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微球在岩石矿物表面的静态吸附规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旭 陈军斌 +2 位作者 张狄杰 曹毅 孙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1-287,共7页
纳米微球调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为开展纳米微球在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研究,需定量表征矿物种类对微球在其表面吸附量的影响。首先,运用淀粉-碘化镉法标定纳米微球乳液的浓度,进而分别实现了微球在单组分矿... 纳米微球调驱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为开展纳米微球在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研究,需定量表征矿物种类对微球在其表面吸附量的影响。首先,运用淀粉-碘化镉法标定纳米微球乳液的浓度,进而分别实现了微球在单组分矿物表面和多组分矿物表面吸附量的测定。随后,在所测单组分矿物表面的微球吸附量基础上按照岩石矿物的相对含量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多组分矿物表面微球吸附量的预测值。结果表明,纳米微球在不同矿物表面的静态吸附量差异较大。黏土矿物对微球的吸附能力普遍强于非黏土矿物。对微球吸附能力最强的为高岭石,比吸附能力最弱的石英强14.75倍。微球在钾长石表面的吸附量变化值分别是在钠长石和石英表面的1.96倍和8.42倍。对于多组分矿物表面的微球吸附量,加权叠加方法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基于纳米微球在孔隙通道运移时的固液界面吸附现象,分析认为孔隙壁面上的黏土矿物强化了微球的吸附作用,有利于改变孔隙半径,实现在不完全封堵条件下的部分液流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球 黏土矿物 静态吸附量 液流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