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北油田切六区路乐河组储层连通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建洪 牟中海 +8 位作者 魏成章 李晓茹 李鹏真 丁扬 陈袁 苏秋 徐乐 赵文凯 贾风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5-130,共6页
以测井、储层物性、三维地质模型的渗透率属性资料以及实际注采资料为基础,分别从储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储层构型特征、注采信息3个方面对昆北油田切六区路乐河组的储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井测井曲线呈箱型,井间储层连通... 以测井、储层物性、三维地质模型的渗透率属性资料以及实际注采资料为基础,分别从储层的测井曲线特征、储层构型特征、注采信息3个方面对昆北油田切六区路乐河组的储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井测井曲线呈箱型,井间储层连通性较好;测井曲线呈指状,连通性变化较大;测井曲线呈钟型,下部连通性较好,上部较差;测井曲线呈漏斗型,上部连通性较好,下部较差;测井曲线呈齿型,连通性较差;两口井曲线特征差异较大,储层连通性较差;自然电位明显负异常及自然伽马值较低时,曲线越光滑则连通性越好。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单一构型单元连通性较好,席状砂构型单元连通性有好有差,其他构型单元连通性较差;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与席状砂复合构型单元连通性较好,其他复合构型单元连通性较差;加积型叠置的构型单元连通性较好,其他叠置类型的构型单元连通性较差。产液井的产液量增长比例越大,表明其与注水井井间储层的连通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北油田 储层连通性 测井曲线特征 储层构型 注采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N_2~1油藏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千然 牟中海 +3 位作者 丁晓军 汪显栩 王帅 陈有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尕斯库勒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不清,而目前储层构型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尕斯库勒油田N■油藏的Ⅰ-5小层作为研究目的层段,采用模式拟合、层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级次、心滩... 尕斯库勒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不清,而目前储层构型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尕斯库勒油田N■油藏的Ⅰ-5小层作为研究目的层段,采用模式拟合、层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级次、心滩内部级次进行了构型解剖,并提出了井下四级构型界面侧积泥的识别与表征方法,依据河道成因将辫状河道分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单一砂体充填河道和多期砂体叠置河道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砂质辫状河的四级构型界面和构型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河的五级构型界面为泛滥平原泥岩,四级构型界面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和侧积泥,三级构型界面为落淤层和辫状河道间夹层;研究区只存在一个辫流带,该辫流带顺物源长度为2 326.16 m,切物源长度为2 314.26 m;心滩的平均长度为460 m,平均宽度为285 m,辫状河道的平均宽度为142 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级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储层构型 心滩 辫状河道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昆北油田切12井区E_3~1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傅丽平 牟中海 +1 位作者 张国成 李晓茹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119,共6页
昆北油田切12井区E_3~1主要是一套近源且位于不整合面上的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和砂砾岩,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岩性复杂、成熟度低、分选差、孔隙结构具有多重性、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混杂、... 昆北油田切12井区E_3~1主要是一套近源且位于不整合面上的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和砂砾岩,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岩性复杂、成熟度低、分选差、孔隙结构具有多重性、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混杂、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因此,采用了更精细的岩石物理相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以岩性资料、测井资料及其解释成果为基础,选取了反映沉积、成岩、构造作用的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密度和裂缝孔隙度5个参数,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了反映岩石物理相的综合评价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逐点岩石物理相综合评价系数,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计算,按照变异系数值大小将工区储层非均质性分为3类:第Ⅰ类弱非均质性,变异系数≤0.2;第Ⅱ类中等非均质性,变异系数在0.2~0.4之间;第Ⅲ类强非均质性,变异系数>0.4。根据这个标准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北油田 储层非均质性 岩石物理相 变异系数 加权平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乐 牟中海 +2 位作者 李积永 由超 王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5,共5页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解释成果,对切16井区E1+2油藏各主要含油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和非均质系数)进行了计算,结合昆北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切16井区各小层...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解释成果,对切16井区E1+2油藏各主要含油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和非均质系数)进行了计算,结合昆北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切16井区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方法——参数差值平面分布法,对切16井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最后,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方面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整体上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制约本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可以为昆北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北油田 储层非均质性 参数差值 控制因素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时间单元的单砂体研究
5
作者 盛军 牟中海 +2 位作者 蒲勇 吴涛 王军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共13页
以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 以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Ⅱ号断层上盘Ⅶ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例,探讨了基于小层规模的沉积时间单元划分、单砂体的含义与识别标志及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自然伽马半幅点可以将小层细分为储层沉积时间单元、隔层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储层沉积时间单元中识别出区域夹层。区域夹层与隔层沉积时间单元为泥岩沉积,储层沉积时间单元在横向上为砂泥岩间互沉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砂体的完整概念,认为单砂体就是在三维空间被周围非渗透性的封隔层所包围的独立砂体。并指出了单砂体受沉积、构造及成岩三大因素控制,明确了在这三大因素控制下单砂体的识别标志,同时总结出了单砂体的基本构型模式。笔者成功地将这套研究方法应用于尕斯库勒油田Ⅶ5小层,把原来小层级别的两个单砂体划分为沉积时间单元级别的17个单砂体,大大提高了单砂体的研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沉积时间单元 单砂体 构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奥陶系储层天然气的成因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世加 付晓文 +2 位作者 沈昭国 黄第藩 徐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1,7,共3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奥陶系储层内赋存着形式不同的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 ,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很接近。根据腐泥型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分馏原理 ,分析认为 ,凝析油气是在生油高峰之后形成的 ,因而凝析气的甲烷...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奥陶系储层内赋存着形式不同的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 ,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很接近。根据腐泥型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分馏原理 ,分析认为 ,凝析油气是在生油高峰之后形成的 ,因而凝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应比油田伴生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重一些。而实际情况则是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几乎一致 ,且甲、乙烷碳同位素值的差值小 ,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碳同位素分馏原理。用单一成因的观点难以解释这种现象。对此 ,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 ,结合天然气组成ln(C2 /C3 )与(δ13 C2 -δ13 C3 )关系图判识其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纪 奥陶纪 储层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 原油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兰斌 孙丽娜 +2 位作者 孙家振 吴光大 刘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3-447,共5页
柴西南地区具周缘前陆盆地性质,新生代以来长期处在近南北挤压应力体制下,主要受到来自南面主动挤压力作用而形成,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挠曲拗陷、逆冲、强烈逆冲、表层滑脱褶皱等四个主要演化阶段。文中根据断裂活动强度、基底卷入程度... 柴西南地区具周缘前陆盆地性质,新生代以来长期处在近南北挤压应力体制下,主要受到来自南面主动挤压力作用而形成,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挠曲拗陷、逆冲、强烈逆冲、表层滑脱褶皱等四个主要演化阶段。文中根据断裂活动强度、基底卷入程度及断裂变形等特征,将柴西南地区断裂分为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断层、基底卷入低角度逆冲断层、调节型逆冲断层和高角度反向逆冲断层等四种主要成因类型。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断层及基底卷入低角度逆冲断层与造山隆起和盆地沉降具良好的耦合和同步发育关系,断面倾角与昆仑造山挤压强弱相关,对盆地内次级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沉积具有一定控制作用。调节型逆冲断层,主要起调节挤压块体横向位移和变形差异以及构造枢纽作用,对地层展布无控制作用。高角度反向逆冲断层的级别低,形成较晚,与沉积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演化史 造山作用 断裂体系 断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方式及其与柴达木盆地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肖安成 吴磊 +1 位作者 李洪革 汪立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26-2836,共11页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线性构造之一,其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方式是限定高原生长机制的重要边界条件。本文在对阿尔金山中不同方向隆起构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资料论证了阿尔金断裂在晚...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线性构造之一,其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方式是限定高原生长机制的重要边界条件。本文在对阿尔金山中不同方向隆起构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前人资料论证了阿尔金断裂在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时以基底剪切为主,大规模地表走滑则发生在中中新世以后。对柴达木盆地内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系统的分布、形态、活动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它们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控制条件下形成的两套断裂系统,与阿尔金断裂的两阶段活动方式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柴达木盆地西北侧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幅度和范围在中中新世达到最大,随后则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也与阿尔金断裂从基底剪切到地表走滑的转换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基底剪切 中中新世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下干柴沟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谭先锋 蒋威 +5 位作者 吴康军 况昊 冉天 王佳 赵欣 张勤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8,26,共9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昆北断阶带下干柴沟组发现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非正常沉积岩石,为此对研究区的震积岩垂向序列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和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切8井、乌8井、跃东110井、切6井、红地107井和绿1...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昆北断阶带下干柴沟组发现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非正常沉积岩石,为此对研究区的震积岩垂向序列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和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切8井、乌8井、跃东110井、切6井、红地107井和绿13井的钻井岩心系统观察与对比发现,能指示古地震作用的标志主要有微同沉积断裂及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震浊积岩、震积角砾岩及滑塌构造。根据研究区地震作用的发生过程,将振动液化序列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震浊积岩、上覆正常沉积、液化均一层、震积角砾层、液化扭曲变形层、微断裂层和下伏正常沉积。震积岩的发现可以为古地震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比震积岩结构特征,将地震强度由强到弱划分为5个等级;震积岩可以作为构造活跃期的标志,指示构造活动的强烈时期;震积岩不仅可以储集油气,而且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输送导体,为油气聚集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事件 沉积下干柴沟组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少军 罗群 +1 位作者 王铁成 胡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基底断裂决定了基底构造格架和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盆地断裂分级控制作用明显,一级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二级断裂是划分构造单元和控制烃源岩区的重要界线;三级断裂明显地控制了各类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分布;四级... 基底断裂决定了基底构造格架和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盆地断裂分级控制作用明显,一级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发育;二级断裂是划分构造单元和控制烃源岩区的重要界线;三级断裂明显地控制了各类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分布;四级断裂控制了局部构造圈闭的发育和演化;五级断裂对构造圈闭起破坏作用或将构造圈闭复杂化。共发育4类6种成因类型的断裂,它们控制了8种成因特征的构造圈闭类型,其中断展背斜、冲起构造和断滑背斜是最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柴达木盆地腹地断裂构造带发育,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潜力大,位于烃源岩中心或附近的裂缝发育圈闭(带)是取得勘探重大突破的最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地质构造 圈闭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E3^2凝析气藏水淹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文平 杨丽香 +4 位作者 罗勇 孙虎法 刘大平 范建芳 杨桂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21,共3页
从南翼山E32 凝析气藏地质特征、措施作业及试采特征分析入手 ,提出了南翼山E32 凝析气藏气水关系模型 ,分析了气藏水淹原因 ,总结了该凝析气藏开发的一些经验及教训 ,指出人工巨型水力压裂是该凝析气藏水淹的潜在原因 ,不合理配产采气... 从南翼山E32 凝析气藏地质特征、措施作业及试采特征分析入手 ,提出了南翼山E32 凝析气藏气水关系模型 ,分析了气藏水淹原因 ,总结了该凝析气藏开发的一些经验及教训 ,指出人工巨型水力压裂是该凝析气藏水淹的潜在原因 ,不合理配产采气是气井水淹的诱导因素 ,不合理井位部署是缩短气藏无水采气期的主要原因。指出层状气水层间互气藏或气水层邻近的气藏 ,特别是层状裂缝型气藏 ,不宜压裂增产采气 ,同时提出该类气藏开发井位部署应远离人工裂缝 ,明确指出控制采气速度特别是人工裂缝附近井的采气速度有利于该类气藏的高效开发。该气藏后期生产特征表明 ,本文分析方法正确 ,结果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翼山 层状裂缝型凝析气藏 水淹原因分析 储层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