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剑萍 许正豪 +2 位作者 姜在兴 操应长 陈发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0-674,共5页
结合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依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 ,提出了构造运动和气候是本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 3种层序类型 ,即断陷初期... 结合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依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 ,提出了构造运动和气候是本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 3种层序类型 ,即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层序。由于构造运动导致湖岸线向盆地方向退缩 ,产生下降体系域 ,本次研究采用了体系域的四分法 ,即一个完整层序由低位、湖侵、高位和下降四个体系域组成 ,并且层序界面位于湖平面最大下降的位置 ,介于下降域和低位域之间。断陷初期红色地层层序 ,受气候因素控制明显 ,既不同于冲积地层层序 ,也不同于正常湖相地层层序 ,在层序演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受构造作用和沉积物补给条件的影响 ,研究区发育三种沉积密集段 ,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在层序中所处位置不同 ,控制着不同的烃源岩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沙河街组 层序地层 控制因素 中央隆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腹部深层异常高孔—渗储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郭佳佳 孙国强 +5 位作者 门宏建 朱文军 马进业 朱军 管斌 史基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7-786,共10页
根据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鉴定结果,结合扫描电镜、物性统计及测、录井资料,探讨了柴北缘腹部埋深大于3 000 m的异常高孔—渗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深部异常高孔—渗储层主要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是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到滨... 根据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鉴定结果,结合扫描电镜、物性统计及测、录井资料,探讨了柴北缘腹部埋深大于3 000 m的异常高孔—渗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深部异常高孔—渗储层主要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是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到滨—浅湖沉积,粒度较细,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次生溶蚀孔隙和少量裂隙,孔—喉匹配性好。深部异常高孔—渗带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后期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系统也促使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和滨—浅湖砂体具有良好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泥质杂基含量较低,是形成优良储层的基础条件;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和高含量的刚性颗粒在深埋过程中有效抵御了压实作用对孔隙的破坏;储集层上、下部发育大套厚层泥岩,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泥岩层内流体排出受阻而滞留在孔隙空间内,孔隙流体承担了部分负荷从而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中间砂岩层的影响,保存了大部分原生孔隙,在柴北缘腹部深层形成了优质碎屑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异常高压 深部储层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半解析渗流模型 被引量:9
3
作者 任宗孝 王翔 +3 位作者 崔守凯 杨鲜鲜 杨强强 毕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由于致密油藏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在进行大规模水力压裂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裂缝网络,复杂缝网的出现导致油藏渗流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文中基于新建面源函数,首先在准确描述复杂缝网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渗流模型;其次应用"星-... 由于致密油藏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在进行大规模水力压裂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裂缝网络,复杂缝网的出现导致油藏渗流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文中基于新建面源函数,首先在准确描述复杂缝网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渗流模型;其次应用"星-三角形"变换方法,建立了复杂缝网内渗流模型;最后依据连续性条件,将油藏渗流模型以及复杂缝网内部渗流模型耦合在一起,建立了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半解析渗流模型。应用该模型将体积压裂水平井划分了8个渗流阶段,揭示了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规律。对关键性参数如:缝网间距、储容比、窜流系数以及压裂区体积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为现场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复杂缝网 水平井 缝网内渗流 渗流阶段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复杂储层流体分级识别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兆亮 柳金城 +3 位作者 王琳 陈晓冬 石金华 姜明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8-500,共3页
YD油田具有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黏土矿物含量高、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以及无统一油气水界面的特征,储层中不同流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区别不明显,采用常规测井图版无法准确识别油层、气层、油气层,以及低电阻率油层。文中通过... YD油田具有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黏土矿物含量高、油气水分布规律复杂,以及无统一油气水界面的特征,储层中不同流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区别不明显,采用常规测井图版无法准确识别油层、气层、油气层,以及低电阻率油层。文中通过选择相关性强的测井参数,应用神经网络建立分级解释模型,实现了对复杂储层中不同流体的自动化、准确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储层流体分级识别技术,成功识别了油层、气层、油气层,以及低电阻率油层,解决了复杂储层的流体识别问题,并成功应用于YD油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识别 低电阻率油层 复杂储层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多层砂岩气藏射孔层位优化的实用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小鲁 许正豪 +3 位作者 李江涛 姚泉 刘大平 李秋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59,共3页
水驱多层气藏采用多层合采方式进行开采 ,是减少开发井网、井数 ,提高单井产量 ,防止气井出砂 ,从而实现气田高效开发的有效途径。但若层间互不连通 ,由于各气层气水边界及驱动能量不尽相同 ,在多层合采时 ,边水推进速度不一致 ,某单层... 水驱多层气藏采用多层合采方式进行开采 ,是减少开发井网、井数 ,提高单井产量 ,防止气井出砂 ,从而实现气田高效开发的有效途径。但若层间互不连通 ,由于各气层气水边界及驱动能量不尽相同 ,在多层合采时 ,边水推进速度不一致 ,某单层的提前见水将导致全井产量和压力大幅度下降 ,甚至可能导致气井关闭。因此 ,此类气田一般采用射孔层段优化来保证射孔单元内各气藏 (层 )的边水能够均匀推进 ,使气井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长的稳产时间 ,从而提高气田采收率。文章利用物质平衡原理推导出此类气田射孔层位优化的一种实用方法 ,通过优化气层在平面上的射孔井网、井数和纵向上的打开程度 ,使同一射孔单元内各层保持相同或相近的采气速度 ,可达到射孔层位优化的目的。该方法在青海涩北气田得到应用 ,提高了气田单井产量 ,并对气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 水驱多层气藏 射孔层位 采收率 涩北气田 多层油气藏 稳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涩北气田弱水驱气藏水侵早期识别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邓成刚 李江涛 +5 位作者 柴小颖 陈汾君 杨喜彦 王海成 连运晓 涂加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弱水驱气藏开发早期的水侵特征不明显,识别起来比较困难。现场多采用水样监测和对水气比曲线进行分析等方法对气藏的水侵特征进行识别,但这些方法都是在地层水进入气井之后才能进行判断,不利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涩北二号气田边水能... 弱水驱气藏开发早期的水侵特征不明显,识别起来比较困难。现场多采用水样监测和对水气比曲线进行分析等方法对气藏的水侵特征进行识别,但这些方法都是在地层水进入气井之后才能进行判断,不利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涩北二号气田边水能量较弱的A气藏为例,通过引入生产指示曲线法、存水体积系数法和视地质储量法对气藏早期的水侵特征进行识别,并通过不同采出程度下的曲线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视地质储量法对气藏水侵作用敏感性强,曲线发生上翘拐点时对应的采出程度最低,比现场经验法低20%;视地质储量法水侵识别结果可靠性高,能更早地发现气藏的水侵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于无裂缝发育、孔隙性相对均质的弱水驱气藏进行早期的水侵特征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气藏识别 存水体积系数法 生产指示曲线法 视地质储量法 涩北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电性交会方法在疏松砂岩气藏水侵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顾端阳 柴小颖 +3 位作者 孙勇 刘国良 严焕德 秦彩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4-629,共6页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气藏,具有岩层疏松、砂泥岩互层、边水环绕、气水分布复杂等特殊地质特征,气藏开发中后期,水侵后地层电阻率变化特征不明显,储集层流体识别困难。从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入手,在国内外水侵测井解释技...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气藏,具有岩层疏松、砂泥岩互层、边水环绕、气水分布复杂等特殊地质特征,气藏开发中后期,水侵后地层电阻率变化特征不明显,储集层流体识别困难。从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入手,在国内外水侵测井解释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岩电关系进行水侵机理研究。利用常规和生产测井资料中的电性曲线对水侵层进行定性识别,并提出一种基于岩性—电性交会的水侵特征识别方法,建立水侵层的参数定量识别、层位标定,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水侵评价技术,解决了低阻气层水侵识别难的问题。利用建立的测井水侵层解释模式和评价方法,对部分新钻开发井进行水侵层解释,符合率为84.2%,岩性—电性交会方法对于其他疏松砂岩气藏开展水侵层识别和解释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台南气田 砂岩气藏 水侵 岩性 电性 测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