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全直径岩心物理模拟——以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龙安林 祁青山 +4 位作者 陈小龙 李宜强 鲁珊珊 张佩 李信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5-571,共7页
与常规的注气方式相比,注气辅助重力驱具有抑制气窜,扩大波及体积的优势。通过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在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31油藏的适应性;利用天然全直径岩心开展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实验,分析了氧气体积分数、注气速... 与常规的注气方式相比,注气辅助重力驱具有抑制气窜,扩大波及体积的优势。通过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在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31油藏的适应性;利用天然全直径岩心开展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实验,分析了氧气体积分数、注气速度和倾角对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氧气体积分数(5%)减氧空气在尕斯库勒E31油藏具有较为明显的低温氧化作用,耗氧速率可以达到2.19 mol/(h·mL)。对于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而言,尕斯库勒E31油藏条件下,增大注入气氧气体积分数,最终采收率提高,岩心实验采收率增幅为1.2%~6.9%。从采收率与安全角度考虑,尕斯库勒E31油藏可以选择氧气体积分数略低于10%的减氧空气作为驱替介质。注气速度大于1.0 mL/min时易发生黏性指进;而小于0.1 mL/min时易导致毛细管滞留,采收率较低;当注气速度为0.3 mL/min时,为油气稳定驱,采收率较高。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过程对重力作用较为敏感,对于倾角较小的油藏,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影响尕斯库勒E31油藏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的因素敏感性排序依次为注气速度、倾角和氧气体积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油田 尕斯库勒 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 全直径岩心 物理模拟 低温氧化 注气速度 氧气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狮子沟深层富钾卤水成钾物质来源研究
2
作者 王冀洺 樊馥 +1 位作者 赵为永 侯献华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7-1018,共12页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式。【结果】(1)研究区卤水中K^(+)含量为1.06~15.87g/L,其中70%超过了3g/L;卤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2)经计算卤水特征系数,并结合水盐体系相图分析,发现溶滤盐层为该套高矿化度卤水的主要成因;(3)与此同时,卤水与石盐层锶同位素特征关系以及K^(+)与Li^(+)的相关性特点,反映深部热流体来源钾也有一定贡献。【结论】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卤水钾的成矿模式,即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狮子沟地区处于弱拉张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了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石盐及其他盐类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加剧,富钾热流体沿张性断裂上升入湖,提供了部分深部物质来源钾,同时造成已有含钾盐类矿物和部分石盐沉积的溶解,进而为该区卤水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溶滤钾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深层卤水 下干柴沟组上段 地球化学特征 岩盐溶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分布非均质性和质量非均质性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曹茜 王志章 +4 位作者 王野 张栋梁 公言杰 邹开真 樊太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分布非均质性 质量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领域 被引量:15
4
作者 卓勤功 赵孟军 +1 位作者 邹开真 付晓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33,共9页
环青藏高原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相继发现了克拉玛依、克拉2、英东、中坝、白马庙等大型油气田。深入对比分析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总结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领域:沿走向,前陆冲断带一般划分为3个大的构造段,... 环青藏高原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相继发现了克拉玛依、克拉2、英东、中坝、白马庙等大型油气田。深入对比分析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总结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领域:沿走向,前陆冲断带一般划分为3个大的构造段,中段位于生烃中心,油气富集;从山前到盆内,前陆冲断带划分为山前推覆带、下盘掩伏带、盆内晚期构造带3个油气富集区带,山前推覆带稳定区继承性古构造油气富集,下盘掩伏带和盆内晚期构造带油气近源、近断裂成藏,深层油气富集;前陆冲断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除此之外,山前推覆带发育基岩风化壳、不整合遮挡等地层油气藏,盆内晚期构造带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根据前陆冲断带中段和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对三大勘探领域的认识,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勘探现状,明确下一步勘探领域为南缘中段齐古断褶带及乌奎背斜带下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部 前陆冲断带 构造分段 构造分带 油气分布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16井区路乐河组下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莫冯阳 牟中海 +2 位作者 常琳 由超 徐乐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6期14-19,共6页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以岩心特征、测井资料等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测井解释结果,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6井区路乐河组下段(Ⅰ-6—Ⅱ-2小层)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目的层段发育冲积扇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根、扇中2个...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以岩心特征、测井资料等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测井解释结果,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6井区路乐河组下段(Ⅰ-6—Ⅱ-2小层)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目的层段发育冲积扇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扇根、扇中2个亚相及泥石流、流沟、沟间滩、辫流线、辫流砂岛及漫流带6个微相。通过编绘单井沉积相柱状图及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纵向及平面的展布特征,认为目的层段表现出退积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对有利微相带展开了评价,为切16井区目的层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沉积微相 退积式 切16井区 昆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湖盆边缘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Ⅵ油组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佩 钱其豪 +5 位作者 姜明忠 陈续琴 王爱明 柴新 宋祖勇 冯文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854,共16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资料,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在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识别出典型的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成因储层,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沉积与地下储层密井网解剖初步建立了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干热气候...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资料,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在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识别出典型的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成因储层,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沉积与地下储层密井网解剖初步建立了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干热气候引起的沉积物性质与水文特征差异,导致干旱浅水三角洲存在明显的事件性特征且沉积特征明显有别于湿润气候下的浅水三角洲,其前缘暴露时间长、暴露区域广,泥质沉积物以红褐色为主,缺乏植物化石。干旱浅水三角洲的基本沉积单元为一条供给河道控制的复合沉积体。以一条主干分流河道为骨架,决口水道—朵体与分流水道—河口坝组合分别高频发育于河道主干河道侧缘和末端,但其规模较小。干旱浅水三角洲存在明显的顺源相带差异,按照沉积特征可将这类三角洲分为平原、前缘及前三角洲;在平原亚相,主干河道切入平原沉积并在边缘发育多个决口朵体,朵体内部可见发散状决口水道;进入前缘亚相后,主干河道分支成多条分流河道,每一条分支河道控制形成一个河坝组合,最终形成多个辐射状延伸、侧向彼此独立的河坝组合;河坝组合一般呈“河在坝上走”的样式,其内部发育多条末端分流水道,整体呈底平顶凸的半透镜状,河道位于河坝组合中部;前三角洲主要沉积泥岩,缺乏河流供给,缺少砂质沉积。主干河道和河坝组合为该类三角洲的优质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浅水三角洲 事件性沉积 沉积模式 比较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12井区基岩油藏产能主控因素及高效开发实践 被引量:4
7
作者 谢琳 杨玥 +2 位作者 李杰 倪诚 由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19,共6页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井区纵向上发育基岩油藏和不整合面上覆E_3~1砂砾岩油藏(简称E_3~1油藏)2种类型油藏,但彼此间不发育稳定隔夹层,具有统一油气系统。该区开发初期主要对E_3~1油藏进行注水开发,基岩油藏以试采评价为主。为实现对E_...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井区纵向上发育基岩油藏和不整合面上覆E_3~1砂砾岩油藏(简称E_3~1油藏)2种类型油藏,但彼此间不发育稳定隔夹层,具有统一油气系统。该区开发初期主要对E_3~1油藏进行注水开发,基岩油藏以试采评价为主。为实现对E_3~1油藏产能的有效接替,在基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岩性、裂缝发育程度和上覆油藏注水特征3个基岩油藏产能的主控因素,以此来确定该区水平井开发方式,并在开发实践中建立了块状油藏地质模型、制定了井位部署方案和形成了随钻跟踪技术。研究证实板岩与花岗岩均是有利储层,基岩顶部风化程度高、裂缝最发育,E_3~1油藏的注水开发实际上对基岩油藏完成了超前注水,产能主控因素的分析奠定了水平井高效开发的理论基础,从近3 a基岩油藏开发效果来看,在低油价背景下实现了少井高产,在柴达木盆地首次完成了针对基岩油藏的规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油藏 产能主控因素 杂岩性 水平井开发 昆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岩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酸蚀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路依鑫 齐宁 +4 位作者 周顺明 王转转 李雪松 苏徐航 王亮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7,共9页
中国大部分灰岩储层埋藏深、低孔隙低渗透,受高温、高闭合压力、强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常规盐酸酸压不易对其形成非均匀刻蚀,且改造效果差,影响了该类储层的高效开发。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技术可以通过酸液在前置液中多次形成黏性指进的方... 中国大部分灰岩储层埋藏深、低孔隙低渗透,受高温、高闭合压力、强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常规盐酸酸压不易对其形成非均匀刻蚀,且改造效果差,影响了该类储层的高效开发。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技术可以通过酸液在前置液中多次形成黏性指进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裂缝壁面的非均匀刻蚀,但多级交替注入酸压酸蚀规律尚不清晰,注酸级数的界限尚不明确,目前酸压设计多依靠经验方法进行。针对以上问题,在双尺度连续酸化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黏度变化与注酸级数的影响,建立了灰岩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模型。基于多级交替注入酸压模型,将酸岩反应动力学、酸蚀裂缝实验数据、酸蚀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相结合,分析了酸液黏度、注酸排量及注酸级数等因素对酸压改造效果的影响,明确了灰岩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的酸蚀规律与注酸级数界限,通过引入酸液突破体积对现场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为改善裂缝壁面的非均匀刻蚀程度,获得酸蚀裂缝的高导流能力,在地层温度为90℃时纯灰岩储层采用盐酸与稠化酸交替注入工艺,在注酸排量为5 m^(3)/min时加入0.4%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稠化酸。在此基础上,最佳注酸级数以不超过三级为宜,此时酸液突破体积最小,适用于现场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酸压 注酸级数 酸蚀裂缝 稠化酸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多层气藏多层合采合理配产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钟兵 杨雅和 +2 位作者 夏崇双 马力宁 李江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04-106,1,共4页
砂岩气藏开发过程中气井出砂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若出砂较为严重,就会严重制约气井产能和气田开发效益的提高。为了防止地层出砂、提高气井单井产能,多层砂岩气藏采用多层合采方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文章提出了两种多层砂岩气藏... 砂岩气藏开发过程中气井出砂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若出砂较为严重,就会严重制约气井产能和气田开发效益的提高。为了防止地层出砂、提高气井单井产能,多层砂岩气藏采用多层合采方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文章提出了两种多层砂岩气藏多层合采防止地层出砂、提高气井产能的合理配产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临界渗流速度法配产结果与气井实际产量吻合程度较高,该成果为多层砂岩气藏多层合采气井的合理配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气藏 层状油气藏 出砂 渗流 开采方式 合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横向运聚成藏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李本亮 王明明 +2 位作者 魏国齐 张道伟 王金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3-100,共8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地层水盐度对微生物菌生长发育的制约、矿化度对生物气在地层水中溶解度的影响、泥岩盖层中高矿化度地层水对封盖性能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主要受南缘昆仑山冰雪溶水的补给,地... 本文系统研究了地层水盐度对微生物菌生长发育的制约、矿化度对生物气在地层水中溶解度的影响、泥岩盖层中高矿化度地层水对封盖性能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主要受南缘昆仑山冰雪溶水的补给,地层水从南向北运移;北斜坡第四系地层水的矿化度最高。北斜坡泻水—汇水区高盐度条件下生物菌的活跃程度受到抑制,影响生物气大量生成并从水中游离出来,中央凹陷及其南部低矿化度条件下更适宜生物气的生成。生物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随矿化度的增高明显降低,南缘低矿化度水中饱含的生物气经地层水从南向北携带,在北斜坡高矿化度条件下大量游离出来。实验测试证明泥岩饱和高矿化度地层水时,其突破压力增加约100倍,封盖性能大大提高,有效地保存了北斜坡游离相生物气。研究显示生物气总体上具有向北斜坡以水溶气方式进行横向运聚的特征,展示了北斜坡气源补给充足,具有满坡含气的巨大勘探潜力。结合生物气本身的发育特征和三湖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生物气首先以水溶气方式发生远距离的横向运移以后再以游离相进行垂向运聚成藏,这一结论对下一步三湖地区生物气勘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水溶气 溶解度 盐度 水动力 柴达木盆地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宽线地震勘探技术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春贺 乔德武 +4 位作者 李世臻 张敏 甘贵元 许勇 唐怡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9-193,179,共5页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为攻关地区,开展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本文在分析工区地震勘探难点及以往地震技术应用效果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思路,通过试验总结形成了...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为攻关地区,开展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本文在分析工区地震勘探难点及以往地震技术应用效果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思路,通过试验总结形成了复杂山地宽线地震采集、处理配套技术,应用该套技术提高了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落实了目标区构造圈闭,证明宽线地震勘探技术是适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的勘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线地震勘探 复杂山地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 地震数据采集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化清 刘宗堡 +7 位作者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靳继坤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6,共12页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整合风化黏土层识别与封堵性定量评价为核心的源外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区带评价技术体系;②形成以隐蔽层序界面识别与高频层序格架建立、基于多属性变时窗波形聚类为基础的沉积体宏观分布地震预测、基于稀疏理论地震反演和最小地震干涉分析的薄互储层预测等为核心的岩性地层圈闭边界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在推广应用后,为在相关盆地部署风险探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地层油气藏 区带评价技术 圈闭评价技术 输导体系 盖层有效性 风化黏土层 不整合结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新近系油气充注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贤庆 钟宁宁 +4 位作者 王康东 张敏 彭德华 张志军 顿亚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根据含油包裹体丰度、颗粒荧光定量、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一号、油砂山、南翼山、尖顶山等4个典型构造的古近-新近系油气充注研究表明,不同构造油气充注所需的时间与强度不同:跃进一号、油砂山构造发生过较强的... 根据含油包裹体丰度、颗粒荧光定量、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一号、油砂山、南翼山、尖顶山等4个典型构造的古近-新近系油气充注研究表明,不同构造油气充注所需的时间与强度不同:跃进一号、油砂山构造发生过较强的油气充注,充注期主要为N12-N23,含油包裹体丰度值高(多数为4%~10%),颗粒荧光强度也高(多大于50 pc);南翼山和尖顶山构造发生较有限的油气充注,充注期主要为N22-N23,含油包裹体丰度值较低(大多数样品不超过4%),颗粒荧光定量强度也较低(多小于50 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气充注 含油包裹体丰度 颗粒荧光定量 包裹体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砂体叠置模式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畅 何辉 +4 位作者 王友净 胡亚斐 李积永 谢琳 李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33,共9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关系以指导油田精细挖潜,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精细表征沉积特征,建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相控储层砂体展布规律及叠置类型。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古...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关系以指导油田精细挖潜,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精细表征沉积特征,建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相控储层砂体展布规律及叠置类型。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古近系岩石类型丰富,以含砾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低,结构成熟度中—差,主要发育水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2类亚相,其中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越岸及泛滥平原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口坝、席状砂及河道间5种沉积微相;总结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2类5种"叠置模式,包括堆叠型、拼接型、决口型、溢岸型及孤立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砂体叠置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 切6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纪以来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孙国强 杜忠明 +3 位作者 贾艳艳 周飞 郝小梅 史基安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4期13-18,共6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沉积序列、岩心特征、薄片特征、测井资料及录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考察,对该区的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和新近系发育以砾岩、砂岩和泥岩为...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沉积序列、岩心特征、薄片特征、测井资料及录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考察,对该区的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和新近系发育以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碎屑岩沉积,且沉积体系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为主;古近系的岩性变化较大,主要为砾岩,具有正旋回特征,说明古近纪时期为一水进过程;新近系地层发育以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为主的交互沉积,水动力条件变化频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古近纪以后的柴北缘由于降水量(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湖盆周缘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交互沉积,即在盆地边缘有泥岩发育,并且在靠近盆地的沉积中心也有中—细砂岩的发育,这种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的交互沉积层容易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沉积模式研究清楚地展示了柴北缘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演化规律,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序列 沉积模式 古近系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大煤沟组七段油页岩开发价值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新民 郝海燕 +2 位作者 马峰 段国禄 程玉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8,共7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J_2d^7)油页岩,开展了以固体矿产形式的开发、综合利用的研究。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对鱼卡凹陷油页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并对鱼卡油页岩矿产进... 针对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J_2d^7)油页岩,开展了以固体矿产形式的开发、综合利用的研究。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地震资料、样品分析,对鱼卡凹陷油页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并对鱼卡油页岩矿产进行资源经济技术评价,认为鱼卡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储量大,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对其进行勘探、开发,一方面可以改善柴达木盆地当前能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柴达木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借鉴中外多年来油页岩开发经验,结合柴达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上开采和原位开采相结合,以提取页岩油、燃烧发电、燃烧取暖为主,建筑材料、有机复合肥等循环经济为辅的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大煤沟组 鱼卡 柴北缘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鄂博梁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部署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平 汪立群 +4 位作者 郭泽清 田继先 张林 曾旭 张绍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4期18-25,共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构造带由鄂博梁Ⅰ号、鄂博梁Ⅱ号、鄂博梁Ⅲ号和葫芦山4个地面构造组成。近期的综合研究和老井复查表明:该区带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位于侏罗系生气凹陷之内、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具有优质储层和良好储盖组合... 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构造带由鄂博梁Ⅰ号、鄂博梁Ⅱ号、鄂博梁Ⅲ号和葫芦山4个地面构造组成。近期的综合研究和老井复查表明:该区带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位于侏罗系生气凹陷之内、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具有优质储层和良好储盖组合以及深大断裂沟通气源,发育源内和源上两种成藏模式。近期,邻近的牛东构造获得重大突破,其他构造已钻井都有气显示,并且鄂7井获得工业气流。在成藏条件和目前勘探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区优先风险钻探鄂博梁Ⅰ号构造;积极准备其他构造,其中以开展精细地震勘探鄂博梁Ⅲ号构造为重点,精细落实圈闭后投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鄂博梁构造带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勘探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柴达木叠合盆地解析、动力学机制探讨及对油气控制意义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桂宏 周川闽 +6 位作者 夏响华 张永庶 赵孟军 王点奥 吕杰堂 王根久 张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5-815,共11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比较直接,构造复杂,以致对中新生代盆地的性质一直存在较大争论。通过对盆地地震大剖面和测井资料地质解释与统计成图,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三大构造层对应三类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比较直接,构造复杂,以致对中新生代盆地的性质一直存在较大争论。通过对盆地地震大剖面和测井资料地质解释与统计成图,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三大构造层对应三类盆地,具体以古近系底(TR)与下油砂山组顶的不整合面(T2’),将中生界划为下构造层,古近系路乐河组、上下干柴沟组、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构成中构造层,新近系上油砂山组、狮子沟组与第四系组成上构造层,其分别对应三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原型盆地。下构造层为燕山运动阶段形成,为侏罗纪早期伸展断陷、中后期坳陷盆地,主要分布于盆地北半部及柴西地区,现为残留盆地;中构造层发育于早喜马拉雅期,主体厚度区位于盆地西半部的菱形块体内,阿尔金断裂带的走滑与南祁连西段的顺时针旋转是中构造层盆地发育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原型盆地为走滑旋转盆地。一里坪—南八仙构造线以北一带因主要断裂带的走滑反转作用成为中、下构造层主要叠合区。上构造层盆地为晚喜马拉雅运动阶段走滑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由西向东迁移的明显特征,为走滑盆地。一里坪—东台吉乃尔湖一带为中、上构造层盆地叠合区,叠合机制为盆地基底持续挠曲坳陷作用。分析认为,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及特殊的深部地质结构所导致的主要大断裂多次反转作用是造成盆地反转与走滑叠合的关键动力学机制。文章同时简述了对油气勘探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界 构造层序 叠合特征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分异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机理——以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为例
19
作者 顾天甫 陈世加 +6 位作者 孙豪飞 倪帅 路俊刚 李勇 牟蜚声 袁乐欣 李佳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4-721,共18页
为揭示川东—川北地区上二叠统不同页岩岩相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模式的差异,对DY1,FT1,DT2和JT1井的43块岩心进行了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测试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认为页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物源为岛弧安山岩,发... 为揭示川东—川北地区上二叠统不同页岩岩相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模式的差异,对DY1,FT1,DT2和JT1井的43块岩心进行了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测试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认为页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物源为岛弧安山岩,发育4类岩相组合12种岩相。(1)硅质页岩受控于半潮湿半干旱气候下的高古生产力和优异的保存条件[高沉积速率(1.5~3.0 cm/kyr)和缺氧-厌氧的静水环境],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最高(2.01%~14.50%);(2)钙质页岩受控于半干旱-干旱气候下较低古生产力和良好的保存条件(高沉积速率、贫氧-缺氧的中等滞留环境、较低风化强度),其w(TOC)较高(2.15%~13.90%);(3)黏土质页岩主要受控于潮湿温暖气候下的较高古生产力和较差的保存条件(氧化-贫氧环境、高陆源输入、较高风化强度),其w(TOC)较低(0.38%~4.41%);(4)混合页岩受控于潮湿-半潮湿气候下的低古生产力和较差保存条件[贫氧的滞留环境、低沉积速率(0.9~1.5 cm/kyr)和较高陆源输入],其w(TOC)最低(0.20%~2.33%)。沉积于深水陆棚的页岩w(TOC)(2.15%~15.50%)高于浅水区的页岩w(TOC)(0.38%~4.41%)。综上,深水陆棚的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且硅质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岩相;浅水沉积的黏土质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可成为后续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开江—梁平海槽 页岩岩相 主微量元素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成藏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柳双权 曹元婷 +3 位作者 赵光亮 朱军 史基安 张顺存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5期23-29,共7页
以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储层物性和钻井等资料,对其生烃条件、储层特征及演化、油气运移方式和储盖组合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陆东—五彩湾地区主要发育滴水泉组和巴... 以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储层物性和钻井等资料,对其生烃条件、储层特征及演化、油气运移方式和储盖组合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陆东—五彩湾地区主要发育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共2套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储层物性较好,非均质性较强,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差别较大;形成英安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泥岩和花岗岩-泥岩等4种储盖组合;油气主要以断裂和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储集于距石炭系顶面较近的风化壳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火山岩 油气藏 影响因素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