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全直径岩心物理模拟——以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龙安林 祁青山 +4 位作者 陈小龙 李宜强 鲁珊珊 张佩 李信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5-571,共7页
与常规的注气方式相比,注气辅助重力驱具有抑制气窜,扩大波及体积的优势。通过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在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31油藏的适应性;利用天然全直径岩心开展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实验,分析了氧气体积分数、注气速... 与常规的注气方式相比,注气辅助重力驱具有抑制气窜,扩大波及体积的优势。通过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在青海油田尕斯库勒E31油藏的适应性;利用天然全直径岩心开展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实验,分析了氧气体积分数、注气速度和倾角对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氧气体积分数(5%)减氧空气在尕斯库勒E31油藏具有较为明显的低温氧化作用,耗氧速率可以达到2.19 mol/(h·mL)。对于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而言,尕斯库勒E31油藏条件下,增大注入气氧气体积分数,最终采收率提高,岩心实验采收率增幅为1.2%~6.9%。从采收率与安全角度考虑,尕斯库勒E31油藏可以选择氧气体积分数略低于10%的减氧空气作为驱替介质。注气速度大于1.0 mL/min时易发生黏性指进;而小于0.1 mL/min时易导致毛细管滞留,采收率较低;当注气速度为0.3 mL/min时,为油气稳定驱,采收率较高。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过程对重力作用较为敏感,对于倾角较小的油藏,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影响尕斯库勒E31油藏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的因素敏感性排序依次为注气速度、倾角和氧气体积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油田 尕斯库勒 减氧空气辅助重力驱 全直径岩心 物理模拟 低温氧化 注气速度 氧气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酸酸化在青海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文斌 李丛峰 施晓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7,4,共5页
提出了加醇酸液用于低压低渗油气层酸化的优点,包括可改变岩石润湿性,防止和解除水锁,残酸和酸化产物易排出等。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用醇处理饱和水的储层岩心,可显著增大气体渗透率,降低液体饱和度,甲醇的效果最好,乙醇次之;发生水锁、... 提出了加醇酸液用于低压低渗油气层酸化的优点,包括可改变岩石润湿性,防止和解除水锁,残酸和酸化产物易排出等。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用醇处理饱和水的储层岩心,可显著增大气体渗透率,降低液体饱和度,甲醇的效果最好,乙醇次之;发生水锁、经表面活性剂溶液处理无效的储层岩心,用甲醇处理可使气体渗透率完全恢复;加入醇可降低各种酸液的表面张力,减缓酸液与砂岩岩心的反应。考察了醇加量对两种储层岩心在一种缓速混合酸(10%HC l+2%HF+4%HBF4+2%HAC)中溶蚀率的影响,确定选用甲醇,加量为20—25%。在青海油田3口注入井(包括1口不吸水的井)用该加醇酸液实施酸化,注水量大幅增加。介绍了3口井的井况和酸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醇酸液 甲醇 酸化处理 低压低渗透油气层 水锁 注水井 增注处理 青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超高盐油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贾志伟 程长坤 +3 位作者 朱秀雨 濮兰天 韩宇 扈福堂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87,共7页
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油藏的地层水矿化度和钙镁离子含量超高,进行凝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常规凝胶易脱水破胶,长期稳定性差,同时常规表面活性剂易与地层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沉淀。针对前一问题,合成了适用于尕斯N1–N2... 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油藏的地层水矿化度和钙镁离子含量超高,进行凝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常规凝胶易脱水破胶,长期稳定性差,同时常规表面活性剂易与地层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沉淀。针对前一问题,合成了适用于尕斯N1–N21油藏的抗高盐有机凝胶,配方为0.3%~0.4%聚合物+0.2%~0.3%交联剂+0.1%~0.2%稳定剂,该体系在68℃条件下初凝时间大于70 h,成胶后凝胶黏度大于1.0×10^(4) mPa∙s;优选了抗高盐表面活性剂QH-1,评价了界面张力和驱油效果,发现质量分数0.4%的QH-1溶液可提高采收率18.72%。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交替注入抗高盐有机凝胶和QH-1能有效遏制水的无效循环,提高中低渗区域的驱油效率,优化的“凝胶+QH-1”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7.6%以上。该复合驱在尕斯N_(1)-N_(2)^(1)油藏9口注水井进行了应用,应用后对应油井的平均含水率由80%降至70%,增产油量2.41×10^(4 )t。研究结果表明,“凝胶+QH-1”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对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超高盐油藏增油降水具有很好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盐油藏 聚合物凝胶 表面活性剂 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青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油田管理会计应用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鑫 何鹤 +2 位作者 王建平 贾晓红 孙哲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9-24,共6页
随着当前国家管理会计制度的建设、油气行业的发展和中国石油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战略的实施,青海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主要产区,力图通过特色管理会计建设加速企业转型。文章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四要素为框架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 随着当前国家管理会计制度的建设、油气行业的发展和中国石油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战略的实施,青海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主要产区,力图通过特色管理会计建设加速企业转型。文章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四要素为框架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海油田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条件基础较好;管理会计活动已积极探索,但能力仍欠缺;部分管理会计工具得到广泛应用,但高层管理者的态度、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及政策的驱动力是影响应用的三大因素;油田公司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已得到理解和应用,但外部信息利用、管理会计报告和信息系统建设不足。因此,建议公司尽快完成财务部门管理转型、人力资源升级、业财融合加深、管理工具特色化研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完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管理会计"六位一体"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青海油田 能源企业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 调查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湖盆边缘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Ⅵ油组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佩 钱其豪 +5 位作者 姜明忠 陈续琴 王爱明 柴新 宋祖勇 冯文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854,共16页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资料,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在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识别出典型的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成因储层,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沉积与地下储层密井网解剖初步建立了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干热气候...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资料,采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在青海尕斯库勒油田下油砂山组识别出典型的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成因储层,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沉积与地下储层密井网解剖初步建立了干旱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干热气候引起的沉积物性质与水文特征差异,导致干旱浅水三角洲存在明显的事件性特征且沉积特征明显有别于湿润气候下的浅水三角洲,其前缘暴露时间长、暴露区域广,泥质沉积物以红褐色为主,缺乏植物化石。干旱浅水三角洲的基本沉积单元为一条供给河道控制的复合沉积体。以一条主干分流河道为骨架,决口水道—朵体与分流水道—河口坝组合分别高频发育于河道主干河道侧缘和末端,但其规模较小。干旱浅水三角洲存在明显的顺源相带差异,按照沉积特征可将这类三角洲分为平原、前缘及前三角洲;在平原亚相,主干河道切入平原沉积并在边缘发育多个决口朵体,朵体内部可见发散状决口水道;进入前缘亚相后,主干河道分支成多条分流河道,每一条分支河道控制形成一个河坝组合,最终形成多个辐射状延伸、侧向彼此独立的河坝组合;河坝组合一般呈“河在坝上走”的样式,其内部发育多条末端分流水道,整体呈底平顶凸的半透镜状,河道位于河坝组合中部;前三角洲主要沉积泥岩,缺乏河流供给,缺少砂质沉积。主干河道和河坝组合为该类三角洲的优质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浅水三角洲 事件性沉积 沉积模式 比较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国勇 薛建勤 +6 位作者 吴松涛 伍坤宇 张博策 邢浩婷 张娜 庞鹏 朱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聚集 环带状分布 全油气系统 英雄岭页岩油 柴西坳陷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层对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其对水力压裂的启示
7
作者 王小琼 钟毅 +7 位作者 万有余 温野群 吴珊 张木杨 申颍浩 葛洪魁 鲜成钢 陈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层系厚,具有高频旋回沉积特征,主要发育纹层状和层状页岩,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甜点识别难度大。以英雄岭干柴沟组纹层状页岩和层状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力学试验,结合现场水力压裂微震及施工曲线分析,得到纹层对页... 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层系厚,具有高频旋回沉积特征,主要发育纹层状和层状页岩,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甜点识别难度大。以英雄岭干柴沟组纹层状页岩和层状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力学试验,结合现场水力压裂微震及施工曲线分析,得到纹层对页岩力学性质及裂缝扩展的影响,并提出压裂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相较于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天然微裂隙更发育;纹层状页岩抗压强度更低,破裂后产生的裂隙体积应变要小于层状页岩,主要是纹层状页岩形成的裂缝开度小,与现场压裂施工曲线上没有明显的破裂压力降结果一致;纹层状页岩压裂裂缝易沿纹层结构扩展,形成数量更多更为复杂的裂缝网络;纹层状页岩裂缝数量多,复杂度高,裂缝比表面积大,见油速度快,是更优的工程甜点;对于纹层状页岩建议采用“冻胶+滑溜水”复合压裂工艺,先以高黏冻胶撑开纹层的小开度裂缝,携砂支撑,增加裂缝有效性,再以滑溜水促进复杂裂缝网络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英雄岭 岩石力学 纹层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砂体叠置模式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畅 何辉 +4 位作者 王友净 胡亚斐 李积永 谢琳 李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33,共9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关系以指导油田精细挖潜,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精细表征沉积特征,建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相控储层砂体展布规律及叠置类型。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古...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关系以指导油田精细挖潜,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精细表征沉积特征,建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相控储层砂体展布规律及叠置类型。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古近系岩石类型丰富,以含砾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低,结构成熟度中—差,主要发育水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2类亚相,其中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越岸及泛滥平原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口坝、席状砂及河道间5种沉积微相;总结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2类5种"叠置模式,包括堆叠型、拼接型、决口型、溢岸型及孤立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砂体叠置模式 辫状河三角洲 切6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层系石油富集区带优选、甜点区段评价与关键技术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智 唐振兴 +14 位作者 李国会 贾希玉 吴颜雄 陈旋 黄东 江涛 方向 王岚 吴因业 吴松涛 付蕾 李嘉蕊 李奇艳 赵家宏 王天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57-2272,共16页
陆相页岩层系石油包括致密油和页岩油,是国内陆上"进(近)源找油"的主要对象,目前已进入战略突破期。以"十三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联合攻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近5年我国陆相页岩层系石油聚集条件、富... 陆相页岩层系石油包括致密油和页岩油,是国内陆上"进(近)源找油"的主要对象,目前已进入战略突破期。以"十三五"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联合攻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近5年我国陆相页岩层系石油聚集条件、富集区带、甜点区段、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陆相湖盆主要发育陆源、内碎屑和混积岩-沉凝灰岩3种类型富液态烃页岩层系,提出有利储集相带、近源或源内、构造背景3个共性富集要素,评选出页岩层系石油富集区带33个,资源规模约110×10^(8) t;(2)储层甜点评价是页岩层系石油甜点区段评价的核心内容,发现砂岩、混积岩-沉凝灰岩集中发育段是主要有利储层甜点段,形成以储层甜点为核心的测井甜点段评价、地震甜点区预测方法,预测优选出55个甜点区,资源规模约32×10^(8) t;(3)以"甜点+水平井+密切割"为核心,集成配套地质评价、甜点预测、优快钻井、复杂缝网、效益开发等关键技术系列,支撑了5个亿吨级页岩层系油区快速发展。页岩层系石油预计待识别甜点区面积约17000 km^(2),待探明资源约130×10^(8) t,有望成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富集区带 甜点区段 地质工程一体化 进(近)源找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常海燕 严耀祖 +3 位作者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_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_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单砂体 储层构型 构型界面识别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分异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机理——以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为例
11
作者 顾天甫 陈世加 +6 位作者 孙豪飞 倪帅 路俊刚 李勇 牟蜚声 袁乐欣 李佳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4-721,共18页
为揭示川东—川北地区上二叠统不同页岩岩相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模式的差异,对DY1,FT1,DT2和JT1井的43块岩心进行了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测试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认为页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物源为岛弧安山岩,发... 为揭示川东—川北地区上二叠统不同页岩岩相沉积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模式的差异,对DY1,FT1,DT2和JT1井的43块岩心进行了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测试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认为页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物源为岛弧安山岩,发育4类岩相组合12种岩相。(1)硅质页岩受控于半潮湿半干旱气候下的高古生产力和优异的保存条件[高沉积速率(1.5~3.0 cm/kyr)和缺氧-厌氧的静水环境],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最高(2.01%~14.50%);(2)钙质页岩受控于半干旱-干旱气候下较低古生产力和良好的保存条件(高沉积速率、贫氧-缺氧的中等滞留环境、较低风化强度),其w(TOC)较高(2.15%~13.90%);(3)黏土质页岩主要受控于潮湿温暖气候下的较高古生产力和较差的保存条件(氧化-贫氧环境、高陆源输入、较高风化强度),其w(TOC)较低(0.38%~4.41%);(4)混合页岩受控于潮湿-半潮湿气候下的低古生产力和较差保存条件[贫氧的滞留环境、低沉积速率(0.9~1.5 cm/kyr)和较高陆源输入],其w(TOC)最低(0.20%~2.33%)。沉积于深水陆棚的页岩w(TOC)(2.15%~15.50%)高于浅水区的页岩w(TOC)(0.38%~4.41%)。综上,深水陆棚的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且硅质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最有利岩相;浅水沉积的黏土质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可成为后续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开江—梁平海槽 页岩岩相 主微量元素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油源及油气运移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明峰 妥进才 +2 位作者 张小军 吴陈君 郭力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61-66,110,共7页
对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表明: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具有双重性模式,Pr/Ph值<0.5,呈强植烷优势;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藿烷C35/C34值基本上≤1;指示了乌南油田原油形成于半咸水—咸水... 对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表明: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具有双重性模式,Pr/Ph值<0.5,呈强植烷优势;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藿烷C35/C34值基本上≤1;指示了乌南油田原油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较强还原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藿烷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反映其主要为低成熟原油。在此基础上开展油源对比研究,指出乌南油田原油和扎哈—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下干柴沟组烃源岩之间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性很好。原油类型的一致性为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原油运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含氮化合物分析结果反映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咔唑类化合物浓度存在减小的趋势,而异构体化合物中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表明乌南油田原油自西注入,向北和东南方向运移。由此确定位于乌南油田西侧的扎哈—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其油源区,从而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乌南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土沟油田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藻灰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振城 孙建孟 +2 位作者 马建海 霍玉雁 苏远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3-706,712,共5页
花土沟油田下油砂山组 -上干柴沟组藻灰岩储层主要有藻纹层灰岩、藻泥晶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亮晶介屑灰岩、亮晶藻团粒灰岩和陆屑泥晶灰岩等 ,其中前两类的储层物性较好。藻灰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稳定性、早期淋溶和晚期胶结 ... 花土沟油田下油砂山组 -上干柴沟组藻灰岩储层主要有藻纹层灰岩、藻泥晶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亮晶介屑灰岩、亮晶藻团粒灰岩和陆屑泥晶灰岩等 ,其中前两类的储层物性较好。藻灰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稳定性、早期淋溶和晚期胶结 -充填作用的控制。藻灰岩储层在测井曲线上显示出较高的自然伽马值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反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进行藻灰岩储层的横向展布分析。经几口井的试油 ,藻灰岩储层都有油气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土沟油田 藻灰岩 淡水淋溶 次生溶孔 横向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付玲 张子亚 +2 位作者 付锁堂 宫清顺 黄革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4-500,共7页
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的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是该油田重要的产油层系。通过对路乐河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和测井相研究,认为路乐河组是一套退积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微相类型包括(水下... 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的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是该油田重要的产油层系。通过对路乐河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和测井相研究,认为路乐河组是一套退积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河口坝、泛滥平原、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平面展布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体系;储层岩性包括砾状砂岩、中粗砂岩及细砂岩等,储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低,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见少量次生溶孔、成岩粒内缝;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属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带、杂基含量和成岩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储层 路乐河组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乐 牟中海 +2 位作者 李积永 由超 王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5,共5页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解释成果,对切16井区E1+2油藏各主要含油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和非均质系数)进行了计算,结合昆北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切16井区各小层...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解释成果,对切16井区E1+2油藏各主要含油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和非均质系数)进行了计算,结合昆北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切16井区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方法——参数差值平面分布法,对切16井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最后,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方面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整体上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制约本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可以为昆北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北油田 储层非均质性 参数差值 控制因素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北油田切6井区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文龙 牟中海 +2 位作者 屈信忠 滕贤清 黄婧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6期13-17,共5页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井区E1+2和E31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和E31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储层物性 切6井区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E_(1+2)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乐 牟中海 +1 位作者 汪立群 徐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75-80,共6页
根据铸体薄片、岩心、扫描电镜、压汞、物性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E1+2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E1+2碎屑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和结构成熟度中—好的长石砂岩、岩屑长石... 根据铸体薄片、岩心、扫描电镜、压汞、物性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E1+2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E1+2碎屑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和结构成熟度中—好的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以及长石岩屑砂岩;砂岩主要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孔隙结构具有高排驱压力、细喉道、连通差、分选差的特点;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的控制,其中,压实作用在一定深度以下为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物性 切6区 昆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分布非均质性和质量非均质性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曹茜 王志章 +4 位作者 王野 张栋梁 公言杰 邹开真 樊太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分布非均质性 质量非均质性 注水开发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E3^2灰层裂缝预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彭立才 邵文斌 +1 位作者 张林 宋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1-395,共5页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 ,在建立地质模型、反演标准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跃灰 1井区干柴沟组油藏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裂缝预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共轭剪破裂的方位在不同构造...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 ,在建立地质模型、反演标准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跃灰 1井区干柴沟组油藏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裂缝预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共轭剪破裂的方位在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的埋深有一定的差别 ,剪切缝主要为NEE向和NWW向。纵张裂缝和横张裂缝的方位差别不大 ,横张裂缝主要为近EW向 ,纵张裂缝主要为近SN向。构造轴部和高部位裂缝比翼部和低部位发育 ,随着构造埋深的增加 ,裂缝发育程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跃灰1井区 地质模型 反演标准 力学模型 储集层 E3^2灰层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与鹰山组断溶体发育模式解剖 被引量:17
20
作者 吴丰 代槿 +5 位作者 姚聪 习研平 梁晓宇 王炯 史彪 梁芸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39,共7页
受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的影响,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与鹰山组断溶体油藏难以精细刻画。结合常规测井及电成像资料,开展了储层分类识别、断溶体发育影响因素剖析、断溶体油藏发育形态构建以及裂缝带、破碎带、溶蚀带分布研究。研究表明:... 受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的影响,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与鹰山组断溶体油藏难以精细刻画。结合常规测井及电成像资料,开展了储层分类识别、断溶体发育影响因素剖析、断溶体油藏发育形态构建以及裂缝带、破碎带、溶蚀带分布研究。研究表明:断溶体油藏主要储集空间来自构造运动和溶蚀改造形成的溶孔、溶洞及裂缝;断溶体储层可划分为溶洞类、裂缝-溶孔类、裂缝类3种类型;断层构造样式、与断层的距离决定断溶体的发育程度;断溶体主要发育有V字形态、倒V字形态、复合形态、条带形态;断溶体裂缝带的发育范围较宽(0.75~3.00 km),破碎带的发育范围其次(0.50~1.40 km),溶蚀带的发育范围较小(0~0.6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断溶体 溶蚀带 测井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