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超高盐油藏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6
1
作者 贾志伟 程长坤 +3 位作者 朱秀雨 濮兰天 韩宇 扈福堂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87,共7页
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油藏的地层水矿化度和钙镁离子含量超高,进行凝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常规凝胶易脱水破胶,长期稳定性差,同时常规表面活性剂易与地层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沉淀。针对前一问题,合成了适用于尕斯N1–N2... 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油藏的地层水矿化度和钙镁离子含量超高,进行凝胶与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常规凝胶易脱水破胶,长期稳定性差,同时常规表面活性剂易与地层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沉淀。针对前一问题,合成了适用于尕斯N1–N21油藏的抗高盐有机凝胶,配方为0.3%~0.4%聚合物+0.2%~0.3%交联剂+0.1%~0.2%稳定剂,该体系在68℃条件下初凝时间大于70 h,成胶后凝胶黏度大于1.0×10^(4) mPa∙s;优选了抗高盐表面活性剂QH-1,评价了界面张力和驱油效果,发现质量分数0.4%的QH-1溶液可提高采收率18.72%。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交替注入抗高盐有机凝胶和QH-1能有效遏制水的无效循环,提高中低渗区域的驱油效率,优化的“凝胶+QH-1”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7.6%以上。该复合驱在尕斯N_(1)-N_(2)^(1)油藏9口注水井进行了应用,应用后对应油井的平均含水率由80%降至70%,增产油量2.41×10^(4 )t。研究结果表明,“凝胶+QH-1”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对青海油田尕斯N_(1)-N_(2)^(1)超高盐油藏增油降水具有很好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盐油藏 聚合物凝胶 表面活性剂 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青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反演技术在乌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积永 张玉敏 石勇 《中外能源》 CAS 2007年第4期52-55,共4页
由于储层岩性复杂、厚度小、岩性较细等诸多因素,致使乌南油田下油砂山组(N21)砂、泥岩波阻抗没有明显差异,某些井区分布范围相互重叠,甚至泥岩波阻抗高于砂岩波阻抗。利用特征曲线重构反演(自然电位)技术,使测井资料与地震反演结果有... 由于储层岩性复杂、厚度小、岩性较细等诸多因素,致使乌南油田下油砂山组(N21)砂、泥岩波阻抗没有明显差异,某些井区分布范围相互重叠,甚至泥岩波阻抗高于砂岩波阻抗。利用特征曲线重构反演(自然电位)技术,使测井资料与地震反演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较清晰地看出砂、泥岩的岩性界线,反演剖面的分辨率高于波阻抗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特征曲线重构 地质模型 储层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采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宏亮 王龙飞 +1 位作者 宫伟 张冰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5年第7期48-49,共2页
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成分非常复杂,且有很多难以降解的有机物,通常都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但该方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单纯采用某一种处理工艺很难有效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彻底清除。通过水解酸化和A/O生物脱氮技术的联... 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成分非常复杂,且有很多难以降解的有机物,通常都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但该方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理想。单纯采用某一种处理工艺很难有效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彻底清除。通过水解酸化和A/O生物脱氮技术的联合应用试验可知,利用水解酸化池,在水解酸化工艺的基础上应用A/O生物脱氮技术,能有效去除采油污水中的污染物,对于很难被降解的采出污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并能较好地处理氨氮超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水解酸化 A/O生物脱氮技术 污染物 处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体平衡模型的石油沥青质絮凝机理
4
作者 程亮 袁永文 +5 位作者 朱秀雨 杜胤 何伟荣 贾碧霞 刘新亮 王明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4期86-92,共7页
石油沥青质的絮凝会导致石油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出现许多严重问题。不同根据地以及储存条件下沥青质组成差别很大,且絮凝机理尚不明确,很难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沥青质沉积抑制剂。为研究石油沥青质的絮凝机理,对沥青质絮凝动... 石油沥青质的絮凝会导致石油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出现许多严重问题。不同根据地以及储存条件下沥青质组成差别很大,且絮凝机理尚不明确,很难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沥青质沉积抑制剂。为研究石油沥青质的絮凝机理,对沥青质絮凝动力过程进行实验探索并利用群体平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实现对沥青质絮体粒径、结构及强度的调控以及对絮凝系统的预测。实验研究了沥青质浓度、甲苯与正庚烷溶剂体积比和剪切速率对絮凝过程的影响,同时在群体平衡模型中引入絮体结构模拟絮凝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颗粒絮凝过程主要受剪切速率的影响,考虑了絮体结构变化的群体平衡模型模拟结果更为准确。研究结果对解决石油生产、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沥青质的聚沉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絮凝 群体平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球过滤技术在英东油田水处理应用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军林 赵振宇 +3 位作者 张智谋 付勇峰 赵燕红 王彦峰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年第7期62-67,共6页
纤维球过滤器是压力过滤器中较为新型的水质精密处理设备。为满足英东油田对采出水处理的达标要求(悬浮物固体质量浓度≤5.0 mg/L),选择纤维球过滤技术对油田水进行处理,改进过滤器设计,在注水罐进口并联一套自动高效快速纤维球过滤器,... 纤维球过滤器是压力过滤器中较为新型的水质精密处理设备。为满足英东油田对采出水处理的达标要求(悬浮物固体质量浓度≤5.0 mg/L),选择纤维球过滤技术对油田水进行处理,改进过滤器设计,在注水罐进口并联一套自动高效快速纤维球过滤器,开展水质悬浮物固体过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对采出水进行后,源头水质悬浮物固体质量浓度由8.6 mg/L降至2.4 mg/L,不但满足了英东油田注水需求,而且还具有注水水质稳定、井口油压平稳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注入水 纤维球过滤 水处理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库曼斯坦图兰台坪南部地区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6
作者 罗芳 刘伟 白海龙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3期256-263,共8页
通过对图兰台坪南部地区6个不同油田原油抽提物芳烃色谱-质谱分析与研究,发现各油田原油芳烃化合物组成均具有高萘、高菲、高硫芴的特征,沉积环境整体上处于还原—强还原环境。K油田、T油田与S油田三芴系列化合物分布集中,原油生油母质... 通过对图兰台坪南部地区6个不同油田原油抽提物芳烃色谱-质谱分析与研究,发现各油田原油芳烃化合物组成均具有高萘、高菲、高硫芴的特征,沉积环境整体上处于还原—强还原环境。K油田、T油田与S油田三芴系列化合物分布集中,原油生油母质类型相近;而Y油田、G油田及D油田原油样品分布偏离集群区,且均含较高的联苯系列化合物,表明原油的生源有机质偏腐殖型。选取烷基萘,三芳甾烷、甲基菲及烷基二苯并噻吩四类不同构型参数综合对比研究原油成熟度特征,除三芳甾类化合物成熟度参数差异较小以外,其他三类参数均可以反映出Y油田和G油田原油成熟度最高,S油田原油成熟度次之,K油田及T油田原油成熟度最低的特征。应用前人提出的相关图版及经验公式定量分析原油成熟度,仅烷基二苯并噻吩及烷基萘成熟度参数表明原油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1.09%~1.35%,其他参数计算的成熟度值明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芳烃 生源及沉积环境 成熟度参数 图兰台坪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E_(1+2)油藏出水规律及机理分析
7
作者 强磊 董效锋 +2 位作者 罗小明 高杨 马元博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昆北油田切6区E1+2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高效开发。综合利用构造、储层、测井、分析化验、试采曲线等资料,对该区含水特点、出水规律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油藏实际含水、含水上升率均高于理论水平,含水率呈线性递增... 昆北油田切6区E1+2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高效开发。综合利用构造、储层、测井、分析化验、试采曲线等资料,对该区含水特点、出水规律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油藏实际含水、含水上升率均高于理论水平,含水率呈线性递增;油藏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出水类型特征,投产初期主要为层间水、可动水和束缚水,注水开发后逐渐出现注入水和混合水;对不同类型出水原因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为油田综合治理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水规律 机理 出水类型 切6区 昆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构造特征的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部署
8
作者 柏宗宪 王宇飞 +6 位作者 郝杰 马明珍 柏宗翰 王亮亮 祝志敏 黄政 马英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4-841,共8页
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由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根本性转变,清洁、可再生的地热资源逐渐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之一。以河北省西南部的藁城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 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由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根本性转变,清洁、可再生的地热资源逐渐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之一。以河北省西南部的藁城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储量特征,建立了地热资源精细化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地热资源高效开发的井位和井间距。结果表明:开发区具有优良的热源条件,热储层和盖层优势突出,地层流体的水质结垢和腐蚀风险较低,地热资源品质高。部署采灌井40口,按照1∶1的比例分配(采水井20口,回灌井20口),设计采灌井距380 m(开发年限30 a)时可以满足长期换热和供暖的需求。基于地质构造特征的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部署研究,可为现场地热资源的持续与高效开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评价体系 热突破边界 井距优化 井位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D自控系统的原油稳定工艺关键设备参数动态模拟
9
作者 杨婷 安娜 +4 位作者 王昊 祝小虎 马海军 翟杰 句瑞婷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7期29-34,共6页
针对原油稳定工艺在运行工况发生改变时,工艺参数波动大的问题,利用HYSYS软件,建立了负压闪蒸原油稳定动态模型,通过工程经验法,分析了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对未稳定原油流量、原油稳定塔压力和缓冲分离器液位的影响规律,初步... 针对原油稳定工艺在运行工况发生改变时,工艺参数波动大的问题,利用HYSYS软件,建立了负压闪蒸原油稳定动态模型,通过工程经验法,分析了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对未稳定原油流量、原油稳定塔压力和缓冲分离器液位的影响规律,初步确定了参数整定范围和数值,并基于遗传算法对整定参数进行细化,解决了工艺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结果表明,在流量控制中,添加比例系数可明显缩短恢复时间,比例系数从0.5到2,恢复时间节省了53%,添加积分系数可减少系统静差,积分系数从3到0.1,恢复时间先减小后缓慢增大;在压力控制中,比例系数对于压力变化的敏感性较强,积分系数为5时的恢复时间较纯比例系数控制相比,节省了31.3%,且超调范围和最大超调量较小;在液位控制中,比例系数越大,对液位的影响越不明显,积分系数为1时,系统超调量最小;遗传算法优化后,各变量的恢复时间、超调量和稳态误差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该研究结果可为原油稳定工艺中PID(比例-积分-微分)自控系统的参数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稳定工艺 PID自控系统 恢复时间 超调量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褶、膝褶带、共轭膝褶带——一种可能的新型油气构造样式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波 李生福 +2 位作者 张进江 郑亚东 张仲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9,71,共9页
受控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共轭膝褶带,是各向异性岩石中较为常见的构造变形样式,依据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资料及勘探实践成果,结合膝褶带几何学、形成机制以及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等综合分析认为,大型膝褶带和共轭膝褶带可能被误解... 受控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共轭膝褶带,是各向异性岩石中较为常见的构造变形样式,依据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资料及勘探实践成果,结合膝褶带几何学、形成机制以及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等综合分析认为,大型膝褶带和共轭膝褶带可能被误解释为"两断夹一隆"的构造形态,原先一些构造样式被解释为高角度逆冲断层的地方更可能是膝褶的枢纽带。研究结果认为,膝褶带具备形成油气构造圈闭的物质条件,可形成有利油气聚集区;膝褶带和共扼膝褶带作为非主造山期构造在油气勘探和构造解释上应引起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结合野外地质构造观测,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准确识别和区分膝褶带构造与断裂构造是寻找油气构造圈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褶 膝褶带 共扼膝褶带 褶皱 最大有效力矩 含油气构造 构造圈闭 油气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中浅层盖-断组合控油模式及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被引量:51
11
作者 吕延防 许辰璐 +3 位作者 付广 刘乃瑜 崔守凯 庞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7,共12页
对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的垂向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盖层有3套,分别是明化镇组下段泥岩、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和东营组二段泥岩。由于受到断层的切割,盖层封闭油气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各盖层封闭油气的断接厚度临界值进行研究,结... 对南堡凹陷中浅层油气的垂向分布起控制作用的盖层有3套,分别是明化镇组下段泥岩、馆陶组三段火山岩和东营组二段泥岩。由于受到断层的切割,盖层封闭油气的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各盖层封闭油气的断接厚度临界值进行研究,结合断层垂向断穿层位、平面分布以及活动历史等特点,配合油气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上述3套盖层与断层组合的空间匹配控油模式有3种:①下全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②下开中封模式,油气有利于在馆陶组三段盖层之下聚集成藏;③中下有限封盖模式,从下至明化镇组底部皆可能有油气聚集成藏。利用所提出的3种封盖模式,在研究了南堡1-5区块盖层与断层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油气有利聚集层位进行了预测,指出f1-3断裂和f2-12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开中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为馆陶组四段、东营组一段及二段以下的各套地层;f4-48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下全封模式,有利油气聚集层位在东营组二段盖层之下;f13-1断裂控制区域属于中下有限封盖模式,明化镇组下段盖层之下的所有储层均可能有油气的聚集。提出的模式有效地指导了研究区有利含油层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断接厚度 控油模式 油源断裂 盖层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的页岩气等温吸附模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跃磊 李大华 +1 位作者 王青华 郭东鑫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针对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及修正的双朗格缪尔模型(D-Langmuir)在研究非均质吸附介质页岩等温吸附时,对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及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展开了新的等温吸附方程研究,研究中将吸附系统内不同吸附介质的吸附特征转化为系统内压力的... 针对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及修正的双朗格缪尔模型(D-Langmuir)在研究非均质吸附介质页岩等温吸附时,对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及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展开了新的等温吸附方程研究,研究中将吸附系统内不同吸附介质的吸附特征转化为系统内压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对D-Langmuir模型进行压力修正,得到新的、适用于多吸附介质的P-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将以上模型应用于渝东南渝页1井共21个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平均误差在-0.012 0~80.021 2 m^3/t;D-Langmuir模型平均误差在-0.003 64~0.021 20 m^3/t;P-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0.992 5≤R^2≤0.999 8,平均误差在-0.003 25~0.003 21 m^3/t,相比于Langmuir方程及D-Langmuir方程,P-Langmuir模型拟合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对更准确地评价页岩吸附气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系统 压力修正 吸附模型 P-Langmuir模型 渝页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调剖注水一体化管柱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宇飞 肖国华 +3 位作者 詹伟 王金忠 李积学 王辉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3,共5页
为提高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注水井需要采用调剖措施改善吸水剖面,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冀东油田采用偏心分注管柱进行调剖后部分水井出现测试仪器下放遇阻、偏心配水器水嘴无法投放、堵塞器打捞失败、封隔器反洗阀开启失效等难题。为解决上... 为提高油藏水驱开发效果,注水井需要采用调剖措施改善吸水剖面,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冀东油田采用偏心分注管柱进行调剖后部分水井出现测试仪器下放遇阻、偏心配水器水嘴无法投放、堵塞器打捞失败、封隔器反洗阀开启失效等难题。为解决上述难题,采用隔离地层定点调剖的思路,研制了分层调剖注水一体化管柱及调剖开关、单流偏心配水器两种配套井下工具,现场应用15口井,其中6口井实施了调剖作业。现场应用证明,该一体化管柱有效降低了测试仪器遇阻率,提高了调配成功率,同时封隔器反洗功能正常,满足了一趟管柱既能分层调剖,又能分层注水的工艺需求,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 调剖 注水 一体化管柱 调剖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NG冷能的空气分离流程 被引量:8
14
作者 梁光川 蒲鹤 +1 位作者 李俊 龙玉娟 《天然气与石油》 2013年第3期28-30,5,共3页
常规空气分离方法通过采用高压空气冷却膨胀制冷来提供空分系统所需的冷量,气体压缩需要消耗大量电和水。将LNG的低温冷能用于空分系统后,单位产品的能耗会大幅降低。从热力学角度出发,指出该LNG冷能回收利用方式的合理性。对LNG高品质... 常规空气分离方法通过采用高压空气冷却膨胀制冷来提供空分系统所需的冷量,气体压缩需要消耗大量电和水。将LNG的低温冷能用于空分系统后,单位产品的能耗会大幅降低。从热力学角度出发,指出该LNG冷能回收利用方式的合理性。对LNG高品质的低温冷能用于空气分离的工艺进行改进,以期回收LNG冷能的同时降低空分系统的动力功耗。在详细介绍流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流程在运行压力、单位能耗等方面的特点。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流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物性方法选择Peng-Robinson方程。结果表明,该冷能冷却空分流程单位液态产品能耗为0.3 kW.h/kg,远低于传统空分流程约为1.0 kW.h/kg的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冷能利用 空分流程 AspenPlus软件 流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叠前地震数据五维信息的薄互储层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立恒 楚文静 +3 位作者 马浩楠 星占龙 张鹏 李红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针对油田薄互储层砂体描述难题,开展基于叠前地震五维信息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提高不同类型河道砂体识别精度。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根据研究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将地震记录划分为80个有效OVT单元,并进行噪音压制、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针对油田薄互储层砂体描述难题,开展基于叠前地震五维信息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提高不同类型河道砂体识别精度。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根据研究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参数,将地震记录划分为80个有效OVT单元,并进行噪音压制、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及反褶积处理,频宽提高至8~109 Hz;其次,分析不同方位及不同偏移距的叠前地震道集特征,确定地震振幅随不同方位和偏移距呈似正弦曲线关系,揭示OVT地震信息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并以方位角20°为间隔,建立“方位九分”的道集部分叠加方案;最后,对研究区目的层不同部位的大量地震切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复合砂体来说,与砂体展布方向呈一定夹角或垂直的方位切片更加匹配;对于窄小河道砂体来说,与砂体展布方向一致的方位切片更加匹配。利用叠前地震五维信息能够实现储层精准表征,能指导典型区块剩余油措施方案编制,对废弃河道发育部位进行压裂、对新发现的窄小河道进行补孔,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五维信息 薄互储层 河道 方位角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下干柴沟组咸化湖盆碳酸盐岩溶蚀模拟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世铭 袁剑英 +6 位作者 张小军 张婷静 郑永仙 王朴 张博策 牟志进 应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研究地层条件下有机酸对湖相碳酸盐岩基质微孔的改造作用及咸化环境沉积盐类矿物溶蚀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为例,采用高温高压模拟、扫描电镜及离子浓度测试等试验手段,依据岩心样品溶蚀... 为研究地层条件下有机酸对湖相碳酸盐岩基质微孔的改造作用及咸化环境沉积盐类矿物溶蚀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为例,采用高温高压模拟、扫描电镜及离子浓度测试等试验手段,依据岩心样品溶蚀模拟过程中矿物组分、物性、孔隙特征及反应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对咸化湖盆碳酸盐岩在有机酸作用下的溶蚀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流体作用后碳酸盐岩样品物性均有一定改善,其渗透率增长明显;溶蚀过程中低温条件下发生与碳酸盐共生的石膏、芒硝及长石的溶解,方解石较白云石容易发生溶解,碳酸盐的溶解程度随温度升高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特点,存在“溶蚀窗”,相对封闭条件下,石膏等盐类矿物溶解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碳酸盐的溶解;温度和水岩比是控制碳酸盐溶解的关键因素,水岩比决定发生反应的体系,不同体系下温度对溶蚀强度影响存在差异,低水岩比情况下温度升高碳酸盐趋于沉淀,中等水岩比情况下溶解强度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强、后减弱,较高水岩比情况下温度升高利于碳酸盐溶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湖相碳酸盐岩 高温高压溶蚀模拟 盐类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盐低伤害压裂稠化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传书 马英 +4 位作者 何国林 冯超 徐术国 段继男 李琪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文章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三元共聚物稠化剂。研究了三元共聚物稠化剂形成的交联冻胶的... 文章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三元共聚物稠化剂。研究了三元共聚物稠化剂形成的交联冻胶的耐温耐盐性、携砂性和破胶性能。结果表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丙基三甲基氯化铵=2∶7∶1,引发剂加量为0.2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5 h,pH值为6~8条件下制备的三元共聚物稠化剂的具有良好的性能。以质量分数0.4%三元共聚物稠化剂为主剂的压裂液在70000 mg/L矿化度下黏度仍大于100 mPa·s,在温度100℃、返排液条件下黏度仍为146.3 mPa·s。与羟丙基胍胶相比,三元共聚物稠化剂聚合物冻胶中支撑剂的沉降速度更小,破胶液残渣含量更少,对储层的伤害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共聚物 耐温 耐盐 残渣含量 伤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油气田建设与管理变革 被引量:11
18
作者 夏太武 钟瑾瑞 +2 位作者 袁树海 周丹 安娜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6年第5期89-92,共4页
油气田数字化建设是SCADA系统、安防系统及应用系统等多重先进系统功能的集成与配置。借助成熟的控制技术、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更新或改造前端场站传统监控设备与系统,实现生产自动控制、超限联锁保护、数据远程监控... 油气田数字化建设是SCADA系统、安防系统及应用系统等多重先进系统功能的集成与配置。借助成熟的控制技术、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更新或改造前端场站传统监控设备与系统,实现生产自动控制、超限联锁保护、数据远程监控、区域视频监视及人工远程调控等功能集成,并搭建基础数据平台,可为油气田开展系统应用集成和辅助决策提供支撑。数字化油气田建成后,生产经营环境大大改善,风险控制的可靠性显著提高,传统管理制度必将经历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SCADA 应用集成 物联网 流程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中甲烷解吸与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瑞 袁晨雨 +4 位作者 刘文博 吴繁华 杨旭鹏 琚子辉 张凤云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6期67-74,共8页
页岩中的吸附气主要吸附在其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成分上,生产时气体的解吸和扩散过程密切相关,共同决定了页岩气井开发中后期的产能状况。该文对甲烷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中的解吸和扩散系数进行了测定实验,实验温度30℃,最高压力8 ... 页岩中的吸附气主要吸附在其有机质和黏土矿物成分上,生产时气体的解吸和扩散过程密切相关,共同决定了页岩气井开发中后期的产能状况。该文对甲烷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中的解吸和扩散系数进行了测定实验,实验温度30℃,最高压力8 MPa;将实验数据与扩散系数理论计算结果相结合,分析了不同样品对甲烷解吸和扩散的差异,并说明吸附平衡压力对气体在页岩中扩散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吸附平衡压力越小,页岩中气体最大解吸量越小,气体解吸量达到饱和的时间越短,对应甲烷在页岩中的扩散系数越大,而温度越低、粒径越小测扩散系数就越小;甲烷在页岩中的扩散系数随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加而减小;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造成基质膨胀,解吸导致基质收缩,由此引起孔径的变化,从而决定了扩散类型和扩散系数。该研究对了解页岩中气体的传质机理,提高页岩气资源评价和产能预测水平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解吸 扩散 扩散系数 吸附平衡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单元研究及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雷 胡望水 李韵龙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53-58,共6页
选用流动单元评价方法——FZI值法对中38区块扶余油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结合该区的实际地质特点,在物性分类的基础上,将聚类分析法应用到流动单元的划分上。此方法在该区应用效果好,各流动单元间界限用流动系数和渗透率值可以清楚地... 选用流动单元评价方法——FZI值法对中38区块扶余油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结合该区的实际地质特点,在物性分类的基础上,将聚类分析法应用到流动单元的划分上。此方法在该区应用效果好,各流动单元间界限用流动系数和渗透率值可以清楚地区分出来。将流动单元划分的结果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相结合,提出可行性较高的井网调整和部署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剩余油 取心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