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机械助排工艺在青海尕斯油田的应用
1
作者 刘建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1-113,共3页
针对过热酸助排和液氮助排技术费用高、返排压力低及常规泵返排工艺存在返排不及时和抽油泵腐蚀的问题,提出了新型机械助排工艺。工艺管柱主要由循环阀、助排器、Y241型封隔器、坐封开关、返排专用花管等组成。助排器工作时通过喷嘴将... 针对过热酸助排和液氮助排技术费用高、返排压力低及常规泵返排工艺存在返排不及时和抽油泵腐蚀的问题,提出了新型机械助排工艺。工艺管柱主要由循环阀、助排器、Y241型封隔器、坐封开关、返排专用花管等组成。助排器工作时通过喷嘴将动力液高压势能转变为动能,在喉管内高速动力液与低速地层残液混合进行动量交换。抽汲地层残液进入喉管,在喉管内2种液体混合,扩散管将混合液流速降低,压力增加,通过油管喷射到地面,达到排残酸、残液的目的。应用表明,施工成功率100%,残酸、残液排出彻底率达到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助排工艺 助排器 排残酸 排残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钻井液用离子液体聚合物包被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黄丹超 晏玮 +3 位作者 张闯 张国虎 王昭 杨国栋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4-1148,1155,共6页
以1-乙烯基-3-乙基咪唑溴盐、N,N-二甲基丙烯酰胺和对苯乙烯磺酸钠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合成离子液体聚合物包被剂PDSV。结果表明,PDSV初始分解温度256℃,分子量低于100万且分布较宽,PDI值为4.289。性能评价表明,PDSV包被抑制效果优异,0.5%... 以1-乙烯基-3-乙基咪唑溴盐、N,N-二甲基丙烯酰胺和对苯乙烯磺酸钠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合成离子液体聚合物包被剂PDSV。结果表明,PDSV初始分解温度256℃,分子量低于100万且分布较宽,PDI值为4.289。性能评价表明,PDSV包被抑制效果优异,0.5%加量时表观黏度和动切力上升率分别为40.7%和55.6%,1%浓度下滚动回收率高达81.5%;兼具改善钻井液滤失性能和对流变性能影响小的特点。机理分析表明,PDSV通过多重协同机制发挥作用:①阳离子基团吸附于黏土表面,中和负电荷,使得基浆的Zeta电位由-46.1 mV降至-28.25 mV,压缩双电层并引起黏土颗粒桥接团聚导致黏土颗粒的中值粒径由9μm增至43.69μm;②低分子量组分通过插层抑制作用,抑制黏土颗粒层间的水化,使得层间距由1.91 nm降低至1.51 nm;③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使得岩石与清水的接触角由11.09°提升至48.20°,能够在钻屑表面形成聚合物“保护膜”阻碍其与水分子的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聚合物 包被剂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林海 陈茜 +8 位作者 李强 孙丹 苏楠 程长坤 徐瑞 康定宇 罗一菁 张忠智 张志勇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在介绍石油降解微生物及其降解机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生物刺激法、生物强化法、生物通风法及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石油降解微生物 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压力建场过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彬 董翱 +5 位作者 张源智 张毅 苏珊 张士超 樊津津 骆垠山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7,共9页
通过对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和致密砂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古压力测试,恢复了其流体压力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渤南洼陷沙三段在馆陶组沉积期及之后共经历了4次压力场重建过程,每次压力场... 通过对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和致密砂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古压力测试,恢复了其流体压力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渤南洼陷沙三段在馆陶组沉积期及之后共经历了4次压力场重建过程,每次压力场重建的持续时间均为3~4 Ma,表现为低序级幕式特征。(2)与沙三段低序级幕式压力建场过程不同的是,沙四上亚段在上覆石膏岩的封盖下,压力场重建的门限较高,在东营组沉积期及馆陶组沉积末期发生2次压力场重建过程,表现为高序级幕式特点。(3)研究区沙三段低序级幕式压力建场过程指示着开放的流体环境和较强的酸性溶蚀作用,以低序级幕式压力建场为主的沙三段储集层物性整体优于高序级幕式建场的沙四上亚段储集层;沙三段烃源岩在排出大量烃类物质的同时,其自身储集空间中也会存在部分残留,从而形成常规油与页岩油的共同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序级幕式 高序级幕式 流体压力建场 沙三段 沙四上亚段 古近系 渤南洼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弱胶结砂岩应力敏感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盛军 黄生远 +3 位作者 徐立 丁晓军 易德彬 张彩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0-915,共6页
油藏应力敏感性是储集层敏感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正确认识储集层的应力敏感性,合理认识、开发油藏具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不同胶结程度的10块样品进行覆压测试,确定上覆地层压力、储集层孔隙压缩系数,... 油藏应力敏感性是储集层敏感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正确认识储集层的应力敏感性,合理认识、开发油藏具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不同胶结程度的10块样品进行覆压测试,确定上覆地层压力、储集层孔隙压缩系数,并分析了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与上覆地层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层上覆地层压力为26.63~29.14MPa,孔隙度、渗透率与上覆地层压力呈良好的幂关系,随着上覆地层压力的增大,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降明显。将地面孔隙度与渗透率校正到真实地层条件下,孔隙度校正量介于2.21%~12.41%,平均为4.43%。校正前后孔隙度最大相差32.28%。渗透率校正量最大为24.03×10^-3μm^2,校正前后渗透率差异比例最高为85.29%。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N2^1储集层应力敏感损害率为23.53%-80.17%,整体呈中等-强应力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新近系 弱胶结砂岩 应力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盛军 李纲 +5 位作者 杨晓菁 王靖茹 李雅楠 鲁姗姗 徐立 张彩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大段非正常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该地区的构造研究,确定该非正常沉积属于震积岩。借助岩心观察与对比,最终确定出该区6种震积岩的识别标志:负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 柴达木盆地茫崖凹陷尕斯库勒油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大段非正常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该地区的构造研究,确定该非正常沉积属于震积岩。借助岩心观察与对比,最终确定出该区6种震积岩的识别标志:负荷构造、砂球砂枕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微同沉积断裂、环状层理、液化岩脉。同时,确定出研究区震积岩的垂向序列,由下至上,分别为下伏未震层、液化变形层、微断裂层、液化岩脉层、震塌角砾层、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震积岩的发现为该地区古地震、构造运动史提供了研究依据。同时,震积岩形成的层内微断裂,可以有效地改善渗流条件,为油气成藏提供重要渗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新近系 上干柴沟组 震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尕斯油田整体深部调驱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献东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20-121,共2页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属低孔低渗透油藏,但长期注水导致二次孔道发育,形成高渗网络导致注水效率低。针对E31高温高矿的油藏条件,研究出高温冻胶和耐高温聚合物微球,在压力指数决策技术指导下,采取窜堵远驱的施工模式,开展区块整体调驱工...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属低孔低渗透油藏,但长期注水导致二次孔道发育,形成高渗网络导致注水效率低。针对E31高温高矿的油藏条件,研究出高温冻胶和耐高温聚合物微球,在压力指数决策技术指导下,采取窜堵远驱的施工模式,开展区块整体调驱工艺。2008—2011年4年共实施159井次,累计增油70 794 t。区块整体调驱后提高采收率3%,增加可采储量277.8×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油田E31油藏 高温高矿 整体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积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4
8
作者 冯进来 胡凯 +5 位作者 曹剑 陈琰 王龙刚 张英 王牧 赵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根据混积岩的分类命名、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得出:有利于混合沉积的沉积相主要是滨海相、滨浅湖相,其次是浅海陆棚、陆表海、三角洲相等;对其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滨海相混积岩发育的... 根据混积岩的分类命名、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得出:有利于混合沉积的沉积相主要是滨海相、滨浅湖相,其次是浅海陆棚、陆表海、三角洲相等;对其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滨海相混积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是潮汐作用、相对比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有利于低等生物发育的浅海环境,控制滨浅湖相混积岩发育的因素是频繁的湖平面和气候的变化;因此认为深入探讨混积岩的沉积微相及其环境因素,对于完善和统一混积岩独立的分类方案和命名体系是一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深层湖相混积岩的研究实例,初步提出了湖相和海相的混合沉积综合模式示意图;根据与混积岩相关的烃源岩和油气储层的研究资料认为,滨、浅海相和滨、浅湖等海(湖)陆过渡地带的混合沉积,也可成为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沉积相 沉积环境 相模式 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平 谢宗奎 +2 位作者 袁秀君 朱思俊 易德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5-173,共9页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侏罗纪 古生态 古气候 沉积环境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赋存状态与流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胡志明 端祥刚 +5 位作者 何亚彬 吴建发 常进 刘莉 吴康 马振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4-51,共8页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吸附规律和流动能力的影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为此选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基于吸附平衡法制取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实验样品,开展了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等温吸附作用...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吸附规律和流动能力的影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为此选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基于吸附平衡法制取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实验样品,开展了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等温吸附作用及机理,并运用自主研发的稳态流动实验装置测试了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气的流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储层微米—纳米级孔隙中原生水的存在降低了页岩的吸附能力,含水饱和度为40%时,模拟计算的总含气量比常规认识下的计算结果下降了18%;(2)页岩视渗透率是压力的函数,低压下努森扩散作用使得页岩视渗透率随压力降低而明显上升,当平均压力为5 MPa、含水饱和度达到50%时,与不含水相比页岩视渗透率下降约70%;(3)当含水饱和度低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主要以不可动水赋存在微孔和介孔中,对页岩气流动能力影响较小,而大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的赋存位置发生改变,导致页岩气流动能力大幅度降低。结论认为,准确认识页岩储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及临界含水饱和度,有助于准确计算页岩气储量、合理预测气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含水饱和度 等温吸附 赋存状态 流动能力 储量 产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庆阳和乌审旗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寒武系岩相古地理的控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春林 邢凤存 +3 位作者 张月巧 姜福杰 徐旺林 张阿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100,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南、北两个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过程认识尚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及盆地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的研究。基于最新钻井、野外剖面及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反射接触关系和滨岸相识别等手段,对庆阳古隆起和乌审旗古隆起进行约束与刻...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南、北两个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过程认识尚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及盆地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的研究。基于最新钻井、野外剖面及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反射接触关系和滨岸相识别等手段,对庆阳古隆起和乌审旗古隆起进行约束与刻画,认为其总体经历了寒武纪的古隆起逐渐淹没阶段、寒武纪—奥陶纪的抬升剥蚀阶段、早奥陶世冶里组-亮甲山组沉积期之后的庆阳古隆起稳定-乌审旗古隆起快速沉降阶段、晚加里东期的挤压剥蚀和古隆起范围定型阶段、石炭纪—二叠纪的古隆起消亡阶段及二叠纪之后的构造掀斜定型阶段等6个主要阶段,南、北两个古隆起具有早期发育特征相近、后期南部隆升-北部沉降的演化差异。两个古隆起形成隆-凹相间的古构造格局,对寒武系沉积储层控制明显。古隆起总体呈东缓-西陡的古地貌特征,古隆起东侧相对于西侧更有利于大面积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庆阳古隆起和乌审旗古隆起在寒武纪的演化过程中对岩相古地理格局的控制具有差异性,总体上前者控制地貌隆-凹格局及沉积更为持续。寒武纪晚期的怀远构造运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抬升剥蚀,致使寒武系顶部岩溶作用普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构造演化 沉积充填 岩相古地理 寒武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寒武纪古构造与岩相古地理再认识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春林 张福东 +2 位作者 朱秋影 刘锐娥 辛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1-291,共11页
依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古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开展研究。厚度图法研究表明,寒武纪的沉积格局与中新元古代的沉积格局具有继承性,古构造整体呈现"三槽二陆一洼"的特征。以此为指导,运用碳酸盐岩沉... 依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古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开展研究。厚度图法研究表明,寒武纪的沉积格局与中新元古代的沉积格局具有继承性,古构造整体呈现"三槽二陆一洼"的特征。以此为指导,运用碳酸盐岩沉积学,将鄂尔多斯寒武系划分为滨岸、碳酸盐岩开阔台地、陆棚缓坡和海槽四大沉积体系,编制了5张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总体特征表现为古陆之外为滨岸,滨岸之外为台地,台地内部有洼地,台地外部为缓坡,缓坡边缘见海槽。鄂尔多斯地区在寒武纪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的演化过程。早寒武世表现为广大地区仍为古陆,仅在西南缘环陆发育了一套滨岸和开阔台地相沉积;中寒武世海侵扩大,古陆面积缩小,并被分割成3个独立的古陆,至张夏期吕梁古陆消失,中东部广大地区表现为广阔的开阔台地相沉积,西南缘为陆棚缓坡和海槽相沉积;晚寒武世,海退开始,鄂尔多斯古陆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于鄂尔多斯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拗拉槽 古构造 寒武纪 克拉通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以松辽盆地北部临江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蔡全升 胡明毅 +3 位作者 胡忠贵 杨静静 岳鑫 邱小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3-914,共12页
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已经成为现今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进一步深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对于加快该类砂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松辽盆地北部临江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 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已经成为现今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进一步深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对于加快该类砂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松辽盆地北部临江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心、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湖盆扩张期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水体具有波动式上升的特征,沉积物粒度随着水体的加深逐渐变细,泥岩颜色自下至上逐渐由氧化色向还原色过渡,受水体短期波动影响,紫红色或灰绿色泥岩常交替出现。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仍然以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为主,随着沉积水体的加深,沉积相边界迅速向陆地迁移,但实际上在沉积演化过程中通常还存在着多次短期的湖平面升降和相带边界的双向迁移,从而使得在远离湖岸的区域出现河道沉积。河道沉积砂体是退积型浅水三角洲砂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湖平面上升过程中河道砂体发育规模逐渐减弱,表现为纵向上连续沉积砂岩厚度逐渐变薄,并且河道砂体末端在湖浪作用下常呈现席状砂化。平面上由陆向湖河道砂体发育期次逐渐减少,湖平面大规模上升之前的三角洲平原和近岸三角洲前缘区域沉积砂体最为发育,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积 浅水三角洲 砂体展布 泉四段 临江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与应力敏感性耦合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吉尔地区下石盒子组八段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何江 付永雷 +2 位作者 沈桂川 朱晓燕 伍启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3-931,共9页
低渗油气藏主要采取衰竭式开发,地层压力得不到补充,储层的应力敏感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吉尔地区下石盒子组八段下亚段为例,依靠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岩心精细描述、系统取样配套测试及室内比对分析等方法,对岩... 低渗油气藏主要采取衰竭式开发,地层压力得不到补充,储层的应力敏感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吉尔地区下石盒子组八段下亚段为例,依靠详细的井下地质调查、岩心精细描述、系统取样配套测试及室内比对分析等方法,对岩石学特征与应力敏感性耦合关系进行精细解剖,发现目的层位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其次为硅质石英砂岩以及少量岩屑砂岩。样品采用CMS-400型高压孔渗分析仪测试,初始渗透率普遍偏低,应力敏感性中等偏强,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岩石组分中,柔性岩屑和基质硬度及稳定性低,在外力作用下易变形、破碎和位移,其含量与应力敏感性呈正相关关系。碎屑石英、刚性岩屑及石英、铁绿泥石等胶结物硬度和稳定性高,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弱,其含量与应力敏感性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岩类因岩石学特征差异间接导致应力敏感性不同,在开发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级别的生产压差求得油田的最优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应力敏感性 耦合关系 低渗储层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湖相有机质沉积环境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范柏江 师良 +4 位作者 杨杰 苏珊 马荣 袁耀利 曾陈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8-657,共10页
在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测试过程中,受能量配置探索不足的影响,所测元素的数量往往较少,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元素参数来刻画古沉积环境。此外,陆相有机质的来源包括河流输入有机质和水体生产有机质,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区分尚存困难。... 在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测试过程中,受能量配置探索不足的影响,所测元素的数量往往较少,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元素参数来刻画古沉积环境。此外,陆相有机质的来源包括河流输入有机质和水体生产有机质,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区分尚存困难。针对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的能量配置进行了改进,由此将精确测试的元素数量扩充到28个。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碳、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测试。在分析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长7段有机质的沉积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和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建立了有机质来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有机质的供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有机质形成于偏温暖潮湿的气候背景,水体为偏贫氧和缺氧的淡水环境,古生产力较高但初级生产力不高。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的页岩有机质,水体来源有机质的贡献略大于陆源输入有机质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元素化学 沉积环境 页岩 延长组 吴起-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上限界定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朋岩 刘凤轩 +3 位作者 马锋 杨勉 林益康 卢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3,共6页
致密砂岩气成藏形成过程受到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特点的控制,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在某一上限值以下的储层中才会形成大面积低丰度的致密砂岩气聚集,但这一界限值一直缺少公认的标准。通过收集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气藏实测储层物性数据,经... 致密砂岩气成藏形成过程受到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特点的控制,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在某一上限值以下的储层中才会形成大面积低丰度的致密砂岩气聚集,但这一界限值一直缺少公认的标准。通过收集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气藏实测储层物性数据,经过统计分析,研究致密储层渗透率、孔隙度分布规律,总结致密物性的形成原因和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气藏常规测试渗透率有超过80%的数据点小于0.1×10-3μm2。经过校正的原地渗透率值比常规渗透率低一个数量级。据此可以用常规渗透率0.1×10-3μm2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上限,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统计全球致密砂岩气藏数据,认识到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环境多样,深度跨度大,地质年代差异大。构造活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形成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但在各个盆地具体表现各有不同。通过气源、构造活动强度和储层致密程度可以圈定致密砂岩气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渗透率 原地渗透率 储层物性 致密砂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的油气被泥岩盖层封闭所需条件的差异性——以三肇凹陷青一段和南堡凹陷5号构造东二段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博为 付广 +3 位作者 张居和 陈雪晴 兰晶晶 胡欣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8,共7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断裂本身特征及其附近压力条件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气沿断裂运移特征及其泥岩盖层封闭运移油气所需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盖层封闭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油气...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断裂本身特征及其附近压力条件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气沿断裂运移特征及其泥岩盖层封闭运移油气所需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盖层封闭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不同。油气沿活动断裂运移的动力既有地层剩余压力,又有油气本身浮力;以伴生和诱导裂缝为输导通道,孔渗性相对较好,阻力相对较小,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活动断裂运移油气的条件是断裂在泥岩盖层内上下不连接。而油气沿静止期断裂运移的动力仅为油气本身浮力;以断层岩孔隙为输导通道,孔隙性相对较差,阻力相对较大,不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静止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是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其下储层剩余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期断裂 静止期断裂 封闭条件 泥岩盖层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气藏储集层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甘贵元 张建英 +4 位作者 宋兵 郗斌 王牧 姚熙海 张治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6-549,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气藏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粉砂岩。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岩颗粒分选性中等—好,胶结类型以接触—孔...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西气藏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粉砂岩。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岩颗粒分选性中等—好,胶结类型以接触—孔隙式为主,接触关系以点接触为主。砂岩储集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属于大孔隙,以粗喉道为主。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25.21%,渗透率平均为963.52×10-3μm2,综合评价为高孔高渗的好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集层 综合评价 马西气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选择性堵剂的室内研制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戢灵美 王健 +4 位作者 戢磊 赵景辉 李建辉 何小林 刘彦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103,118,共4页
根据选择性堵水机理,针对高强度堵剂由于过度交联易出现脱水的问题,筛选了一种适合裂缝性油藏的选择性堵剂。该堵剂由质量浓度为10000mg/L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20mg/L的有机铬(Ⅲ)交联剂和700mg/L的添加剂组成。该堵剂抗盐性及稳定性... 根据选择性堵水机理,针对高强度堵剂由于过度交联易出现脱水的问题,筛选了一种适合裂缝性油藏的选择性堵剂。该堵剂由质量浓度为10000mg/L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20mg/L的有机铬(Ⅲ)交联剂和700mg/L的添加剂组成。该堵剂抗盐性及稳定性好,初始粘度低,注入性好。单管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该堵剂在岩心中的突破压力梯度为26.3MPa/m,能够满足裂缝性油藏堵水的需要。双管并联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该堵剂选择性优先进入高渗透水层,在低渗透油层提高原油采收率为9.3%~10.2%。与此同时,由于堵剂是水基堵剂,油层也未发生"堵死"现象,在高渗透油层提高采收率为3.4%~5.8%,说明该堵剂有较好的选择性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堵水 选择性堵剂 裂缝性油藏 封堵能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隔板底水油藏中堵剂位置的确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彦成 王健 +4 位作者 戢磊 孟建勋 刘培培 范伟 鲁光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87,共2页
根据李传亮提出开发底水油藏的新思维——"隔板理论",对底水油藏油井的"李氏隔板"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推导出堵剂注入的合理位置。对进一步做好底水油藏油井的稳产措施制定和科学开发底水油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底水油气藏 见水时间 底水锥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