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井温度响应型自消泡智能泡排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1
作者 杜竞 陈君 +5 位作者 毛玉昆 许鸷宇 廖丽 冶克杰 李刚 侯宝峰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2,共7页
为解决排水采气工艺中起泡剂和消泡剂用量过大、消泡不彻底、工艺复杂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气井温度响应型自消泡智能泡排剂TS-1,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温度为80℃、矿化度为20×10^(4)mg/L的条件下,泡排剂有较好的起泡性... 为解决排水采气工艺中起泡剂和消泡剂用量过大、消泡不彻底、工艺复杂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气井温度响应型自消泡智能泡排剂TS-1,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温度为80℃、矿化度为20×10^(4)mg/L的条件下,泡排剂有较好的起泡性能和稳定性;质量分数为0.2%的泡排剂溶液能够在20℃左右自身完成相态的转变,由起泡性转变为消泡性,起泡体积达到420 mL,泡沫半衰期达到13 min;地层砂对泡排剂溶液的起泡能力影响较小,携液率达到84.8%,20 min后自消泡率达到84.3%;在加入增效剂ESAB后,自消泡率接近100.0%,自消泡能力提升;气井自消泡智能泡排剂在井口位置及地面管线中,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可迅速自消泡,避免了加入消泡剂的步骤,简化了操作流程,并有效提高了泡沫排水作业的效率。自消泡智能泡排剂成功应用后,平均日增产气4000 m^(3),平均日增排液2.8 m^(3),增气排液效果明显。该成果为气井排水采气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重要的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排剂 温度敏感型 排水采气 自消泡 气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效果模糊定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贾敏 张建军 +6 位作者 李隽 曹光强 武俊文 李楠 邓创国 任越飞 张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124,共6页
排水采气是出水气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主体技术,泡沫排水采气是天然气开发降本增效的重点攻关方向,而现有泡沫排水采气效果却没有系统评价方法,并且无法对不同井况的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效果进行对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气井泡沫排... 排水采气是出水气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主体技术,泡沫排水采气是天然气开发降本增效的重点攻关方向,而现有泡沫排水采气效果却没有系统评价方法,并且无法对不同井况的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效果进行对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效果模糊定量评价新方法。该方法确定了气井日产气变化率、日产水变化率、油套压差变化率、日注量成本变化率4个评价指标,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关系合成算子等计算得出评价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苏里格气田、重庆气矿共30口泡沫排水采气井,计算出了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数。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全面考虑了影响泡沫排水采气效果和效益的技术和经济因素,以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隶属度关系和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可对不同井况气井的泡沫排水采气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对比,辅助泡沫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前气井的选择,指导进行气田泡排剂的选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定量评价 泡沫排水采气 效果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指数 定量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疏松砂岩气藏水平井出水机理及防控对策——以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云 顾端阳 +5 位作者 连运晓 刘国良 韩生梅 常琳 马元琨 张勇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2,共8页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水平井出水已成为制约该气田稳产的主要因素。为破解上述难题,基于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技术,对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该气田水平井投产初期的生产情况,确定投产即产出层内水的储层特征参数;通过岩心... 柴达木盆地台南气田水平井出水已成为制约该气田稳产的主要因素。为破解上述难题,基于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技术,对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该气田水平井投产初期的生产情况,确定投产即产出层内水的储层特征参数;通过岩心气驱水实验对束缚水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隔夹层击穿实验开展隔夹层封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水平井在不同日产气量下,水平段长度对井底压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气田水平井出水防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钻遇可动水饱和度大于7.2%、含气饱和度小于63.5%储层的水平井投产初期即会产出地层水;②泥质含量越低、生产压差越大越有利于束缚水的采出,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束缚水的产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③隔夹层的封隔能力随夹层的垂向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减小而增强,随泥质含量、夹层厚度增大而增强;④泥质含量大于90%的Ⅰ类泥岩的突破压力约为4 MPa,泥质含量介于80%~90%的Ⅱ类泥岩的突破压力约为2MPa,泥质含量介于60%~80%的Ⅲ类泥岩的突破压力约为1.5MPa。结论认为,通过增加水平段长度和控制生产压差可以延缓边水侵入,延长气井无水采气期;水平井生产初期应均衡采气,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动态监测,出水后应及时排水,以提高气井的累计产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出水机理 束缚水饱和度 隔夹层 渗透率 非均质储集层 突破压力 柴达木盆地 台南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在储层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下亚段低渗透气藏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朱兆群 林承焰 +6 位作者 张苏杰 任丽华 赵剑轩 陈仕臻 贾萧蓬 陈莉 张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储层认识不成熟以及评价信息不完备等问题,给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下亚段低渗透气藏早期的储层评价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进而无法精细刻画储层特征。如何充分体现储层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有效扩大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则成为改善储层评价... 储层认识不成熟以及评价信息不完备等问题,给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下亚段低渗透气藏早期的储层评价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进而无法精细刻画储层特征。如何充分体现储层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有效扩大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则成为改善储层评价效果的关键。以隶属度为纽带,按照多信息叠合思想,将不确定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有机组合,对内部算法进行差异化改进处理,建立了更加有效的模糊-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实例应用表明,新方法在兼顾研究区储层评价模糊性和灰色性的同时,还提高了低渗透储层的区分度,提升了储层描述的精度。根据改进后的储层分类结果,将盒8下亚段划分出4类储层,其中Ⅰ和Ⅱ类为有利储层。平面上储层展布与过去的近连片认识相比刻画得更加精细,储层类别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更贴近河流沉积的发育规律和地质知识库,与已有实践成果和地质认识也大致匹配。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指导气田勘探开发部署实践,为类似的低渗透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评价 模糊数学 灰色理论 储层描述 盒8下亚段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天然气中氦气富集规律与远景区预测 被引量:12
5
作者 贺政阳 杨国军 +6 位作者 周俊林 李玉宏 张文 何文发 郑斌 韩伟 马尚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60,共16页
以往调查研究成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坪、马北为富氦天然气田,并初步揭示了氦气的成因与来源,但氦气富集规律与资源前景研究依然薄弱。笔者通过对东坪、马北、尖北等气田开展天然气氦含量测试,并结合以往天然气组分和稀有气体同位素数据... 以往调查研究成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坪、马北为富氦天然气田,并初步揭示了氦气的成因与来源,但氦气富集规律与资源前景研究依然薄弱。笔者通过对东坪、马北、尖北等气田开展天然气氦含量测试,并结合以往天然气组分和稀有气体同位素数据,对柴达木盆地天然气中氦气的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具有良好氦气资源前景,东坪3井区、东坪1井区、尖北气田和马北气田氦气含量达到工业利用标准;氦气主要富集在远离生烃凹陷的板块边缘基底隆起带之上,含量受基底岩性控制;基底断层与区域不整合面构成了氦气和烃类气体高效的运移通道,孔隙-裂隙水、游离相甲烷和氮气是氦气运移的主要载体,活跃的边底水促进了氦气的运移和富集;高排驱压力的含膏泥岩和厚层泥岩构成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基于氦气富集控制因素的分析,建立了柴达木盆地氦气富集模式;基于氦气地质条件分析,预测阿尔金山山前隆起带和马海—大红沟隆起带为氦气资源远景区,是下一步氦气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成果可为柴达木盆地氦气勘探提供方向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东坪气田 马北气田 氦气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矿化度水驱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治岳 温中林 +2 位作者 杨伟 陈勇全 朱秋琳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相较于高矿化度水驱,低矿化度水驱更有利于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三次采油的效果,室内开展了低矿化度水驱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矿化度水对聚合物黏度和黏弹性的影响,并评价了不同矿化度水驱后聚... 相较于高矿化度水驱,低矿化度水驱更有利于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三次采油的效果,室内开展了低矿化度水驱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矿化度水对聚合物黏度和黏弹性的影响,并评价了不同矿化度水驱后聚合物驱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水的矿化度为1 875 mg/L时,聚合物GZ-2溶液的黏度最大,并且流体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而随着矿化度的增大,聚合物溶液的黏度逐渐下降,黏弹性逐渐变差。模拟岩心驱油结果表明:使用低矿化度水驱时,原油的采收率明显高于高矿化度水驱;采用低矿化度水驱后聚合物驱的最终采收率能够达到65.4%,比采用高矿化度水驱后聚合物驱最多可提高8.1百分点。这说明将低矿化度水驱和聚合物驱相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聚合物在低矿化度水条件下能够发挥更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驱 聚合物驱 黏弹性能 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涩北疏松砂岩气藏整体治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麒钧 冯胜利 +3 位作者 廖丽 杜竞 吴程 刘俊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122,共3页
随着涩北气田边水水侵逐年加剧,水侵层组的产能递减率居高不下。仅针对单井的排水采气作业已无法满足均衡采气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青海气区的稳产。在调研国内外整体治水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川渝气区整体治水的成功经验,结合疏松砂岩气藏地... 随着涩北气田边水水侵逐年加剧,水侵层组的产能递减率居高不下。仅针对单井的排水采气作业已无法满足均衡采气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青海气区的稳产。在调研国内外整体治水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川渝气区整体治水的成功经验,结合疏松砂岩气藏地质特征和工艺难点,优选出水侵较为严重的涩北二号气田Ⅲ-1-2层组,全面分析了该层组的水侵特征,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排水方案的论证,编制了层组整体治水工艺实施方案,经过2年的现场实施,水侵状况得到缓解,层组产能递减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效益显著。实践证明,整体治水较单井治水应用效果优势明显,可以有效解决涩北气田水侵层组产能递减率居高不下的难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涩北气田 疏松砂岩气藏 水侵 层组 整体治水 方案 递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油井改地热井的井筒传热规律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瑞 韩子剑 +4 位作者 雷鸣 夏杨 张益华 陈子豪 王鹏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0,共7页
将油田废弃油井改造为地热井,以实现对深部地层取热,可以提高油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文章通过建立废弃油井改地热井井筒传热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井筒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时间、排量对井筒传热的影响和井筒换热对地层温度的影响... 将油田废弃油井改造为地热井,以实现对深部地层取热,可以提高油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文章通过建立废弃油井改地热井井筒传热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井筒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时间、排量对井筒传热的影响和井筒换热对地层温度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井底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井口环空温度则会先上升、后下降,短期内为使某时刻井口环空温度升高,存在一个最优排量,但井口环空出现最高温度的时间点和排量又有相关性,长期下井口井底温度最终都趋于地表温度;废弃油井改地热井开发,选井时应优先选择地温梯度大、水平段长的井,并改造其管柱结构,在上部套管处加装隔热层,以降低“热损耗”。废弃油井改地热井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开发中地层加热水的速度不及水取热的速度,应尽可能地减小两者间的差距,可采用间歇取热和井网取热的方式,以保证持续供热,提高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油井 地热 地热井 数值计算 传热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固井一界面泥膜分布规律及其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顾军 李士超 +4 位作者 田亚芳 李刚 赵鑫鑫 李林蔚 唐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95,共8页
套管外表面泥膜厚度及其分布规律是影响固井一界面胶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不同井斜角下套管外表面的泥膜厚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则迄今尚未见到相关文献报道。为此,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测定了井斜角分别为0... 套管外表面泥膜厚度及其分布规律是影响固井一界面胶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不同井斜角下套管外表面的泥膜厚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则迄今尚未见到相关文献报道。为此,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测定了井斜角分别为0°、30°、60°、86°条件下模拟套管(钢管)外表面不同部位的泥膜厚度,进而分析总结了泥膜厚度在管外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当井斜角从0°增大到86°时,泥膜厚度从均匀分布递变为薄厚相间分布,泥膜偏薄区域和泥膜偏厚区域面积占比均变大,尤其是在井斜角为86°时,上表面泥膜厚度很大,并且钢管左、右表面有大片裸露区;②裸套管组的一界面胶结强度远大于带泥膜组界面胶结强度,并且随着井斜角的增大,带泥膜组界面胶结强度趋于增大;③随着井斜角的增大,界面胶结强度依次增大与钢管裸露区在其外表面实泥膜中的面积占比密切相关。结论认为,模拟套管外表面裸露区域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其界面胶结强度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一界面 井斜角 泥膜厚度 分布规律 胶结强度 套管外表面裸露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进展 被引量:43
10
作者 汪贺 师永民 +2 位作者 徐大卫 陈旋 李拉毛才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30,共10页
非常规储层的复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和油气储集的重要因素。目前用于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各种表征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对目前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表征技术展开调研,针... 非常规储层的复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和油气储集的重要因素。目前用于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各种表征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对目前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表征技术展开调研,针对扫描电镜等二维图像扫描技术、微纳米CT等三维重构技术、氮气吸附等间接定量表征技术以及目前研究较多的全孔径联合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主要应用进行总结,厘清不同表征技术在原理、对象和精度上的适用情况,形成针对不同孔隙尺度的表征技术体系,基本满足非常规储层评价需求。但目前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在精度与尺度兼顾、联合表征算法解释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储层 孔隙结构 表征技术 三维重构 联合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