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西伯利亚大型裂谷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与有利勘探领域
被引量:
3
1
作者
贺正军
温志新
+5 位作者
王兆明
阳孝法
刘小兵
梁英波
吉利洋
汪永华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8,共9页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划分了盆地拗陷阶段的成藏组合,探讨了各成藏组合的油气分布规律,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侏罗纪—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盆地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盆地最主要烃源岩和下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末—晚白垩世,转变为短周期、多期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上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侏罗系—白垩系纵向上可以划分为7套成藏组合,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垩统贝里阿斯阶—巴雷姆阶成藏组合和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上段—上白垩统塞诺曼阶成藏组合。盆地北部陆架阿普特阶上段—塞诺曼阶成藏组合中的波库尔组大型构造圈闭,南部陆上的侏罗系成藏组合中的秋明组与瓦休甘组的岩性圈闭,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成藏组合
油气分布
勘探领域
侏罗纪—白垩纪
西西伯利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双向脉冲电沉积下的Ni-纳米TiC复合镀层结构及耐磨性能
被引量:
7
2
作者
吴双全
任鑫
+3 位作者
初鑫
江仁康
窦春岳
高志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4080-24085,24096,共7页
为探究第二相TiC颗粒对Ni基复合镀层组织结构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利用双向脉冲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表面分别制备了纯Ni镀层、Ni-微米TiC复合镀层及Ni-纳米TiC复合镀层。通过FESEM、XRD、EDS对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并对比...
为探究第二相TiC颗粒对Ni基复合镀层组织结构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利用双向脉冲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表面分别制备了纯Ni镀层、Ni-微米TiC复合镀层及Ni-纳米TiC复合镀层。通过FESEM、XRD、EDS对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并对比研究了镀层的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加入TiC颗粒后,镀层表面由胞状结构转变为菜花状结构,同时基质金属镍的沉积取向行为发生了变化。Ni-纳米TiC复合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为24.9 nm,约为Ni-微米TiC复合镀层的1/3。与Ni-微米TiC复合镀层相比,Ni-纳米TiC复合镀层具有更小的表面粗糙度(R a=3.500μm)和更高的表面硬度(820.5HV 0.1)。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磨损机制是轻微的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混合,TiC颗粒延缓了基质镍镀层的磨损速率。其中,Ni-纳米TiC复合镀层的平均磨损速率为5.6 mg/(cm 2·min),约为Ni-微米TiC复合镀层的1/2,表现出对基体更为优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脉冲电沉积
TIC颗粒
镍基复合镀层
微观结构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西伯利亚大型裂谷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与有利勘探领域
被引量:
3
1
作者
贺正军
温志新
王兆明
阳孝法
刘小兵
梁英波
吉利洋
汪永华
机构
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服务公司
出处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8,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全球重点领域油气地质富集规律研究”(编号:2016ZX05029-001)资助。
文摘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划分了盆地拗陷阶段的成藏组合,探讨了各成藏组合的油气分布规律,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侏罗纪—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盆地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盆地最主要烃源岩和下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末—晚白垩世,转变为短周期、多期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上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侏罗系—白垩系纵向上可以划分为7套成藏组合,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垩统贝里阿斯阶—巴雷姆阶成藏组合和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上段—上白垩统塞诺曼阶成藏组合。盆地北部陆架阿普特阶上段—塞诺曼阶成藏组合中的波库尔组大型构造圈闭,南部陆上的侏罗系成藏组合中的秋明组与瓦休甘组的岩性圈闭,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有利勘探领域。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成藏组合
油气分布
勘探领域
侏罗纪—白垩纪
西西伯利亚盆地
Keywords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reservoir forming assemblages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exploration fields
Juras sic-Cretaceous
West Siberian Basin
分类号
TE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双向脉冲电沉积下的Ni-纳米TiC复合镀层结构及耐磨性能
被引量:
7
2
作者
吴双全
任鑫
初鑫
江仁康
窦春岳
高志玉
机构
辽宁
工程
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
工程
学院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服务公司
出处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4080-24085,24096,共7页
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LJ2020JCL027)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70520151)。
文摘
为探究第二相TiC颗粒对Ni基复合镀层组织结构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利用双向脉冲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表面分别制备了纯Ni镀层、Ni-微米TiC复合镀层及Ni-纳米TiC复合镀层。通过FESEM、XRD、EDS对镀层的表面形貌、物相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并对比研究了镀层的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加入TiC颗粒后,镀层表面由胞状结构转变为菜花状结构,同时基质金属镍的沉积取向行为发生了变化。Ni-纳米TiC复合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为24.9 nm,约为Ni-微米TiC复合镀层的1/3。与Ni-微米TiC复合镀层相比,Ni-纳米TiC复合镀层具有更小的表面粗糙度(R a=3.500μm)和更高的表面硬度(820.5HV 0.1)。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磨损机制是轻微的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混合,TiC颗粒延缓了基质镍镀层的磨损速率。其中,Ni-纳米TiC复合镀层的平均磨损速率为5.6 mg/(cm 2·min),约为Ni-微米TiC复合镀层的1/2,表现出对基体更为优异的耐磨性能。
关键词
双向脉冲电沉积
TIC颗粒
镍基复合镀层
微观结构
耐磨性
Keywords
double-pulse electrodeposition
TiC particles
nickel-based composite coating
microstructure
wear resistance
分类号
TG174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西伯利亚大型裂谷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与有利勘探领域
贺正军
温志新
王兆明
阳孝法
刘小兵
梁英波
吉利洋
汪永华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双向脉冲电沉积下的Ni-纳米TiC复合镀层结构及耐磨性能
吴双全
任鑫
初鑫
江仁康
窦春岳
高志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