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沉积油藏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规模化应用发展方向
1
作者 吕伟峰 张海龙 +9 位作者 周体尧 高明 张德平 杨永智 张可 俞宏伟 姬泽敏 吕文峰 李忠诚 桑国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72,共14页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验阶段(2006—2019年)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和应用实践,形成了第1代陆相沉积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体系;工业化发展阶段(2020年开始)在限域相态、油藏埋存机理、油藏工程、波及调控、工程工艺、封存监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认识,第2代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技术趋于完善,支撑CO_(2)捕集、利用与埋存(CCUS)示范工程见效。为了破解CO_(2)驱油与埋存中混相程度低、气窜防控难、工艺要求高、应用场景少、协同难度大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撑CCUS实现规模化应用,需要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促混转混、综合调控扩大波及、全流程工程工艺技术及装备、长期安全封存和监测、驱油封存协同优化调控等第3代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油藏 COO_(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技术进展 矿场实践 技术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发现与“十三五”展望 被引量:68
2
作者 杜金虎 杨涛 李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共15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十二五"油气勘探面对"更老、更深、更复杂"等诸多挑战,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强力推进地质认识创新与工程技术攻关。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十二五"油气勘探面对"更老、更深、更复杂"等诸多挑战,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强力推进地质认识创新与工程技术攻关。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碎屑岩岩性地层大面积成藏、前陆冲断带"四位一体"超深层高效成藏、页岩气与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成藏等地质新认识创新发展;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技术、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与流体识别技术、超深层安全快速钻井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等工程新技术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形成了15个油气规模储量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10年超6×108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连续9年超4000×108m3,成为中国石油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总量最高的高峰期。"十三五"期间,面临低油价、"新两法"实施等外部环境变化新形势和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资源品位变差等诸多内部挑战,研究认为:中国石油处于勘探中期阶段,油气领域科技创新正处于"加速发展期"。通过继续实施资源战略,以海相碳酸盐岩、致密气、前陆冲断带三大领域为天然气重点勘探领域,以碎屑岩岩性地层为石油勘探主体,坚持理论、技术、管理创新,"十三五"将不断发现优质高效规模储量,保持油气储量持续高峰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油气勘探 地质认识 工程技术 勘探潜力 资源战略 “十二五” “十三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智能完井技术研究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廖成龙 张卫平 +4 位作者 黄鹏 张国文 钱杰 沈泽俊 裴晓含 《石油机械》 2017年第10期81-85,共5页
为了对油气开采过程进行精细化监测和控制,提升油田现代化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低成本下油气井的高效开采,研究并开发了缆式电控智能完井系统EIC-Riped。该系统中的电控配产器集井下流动控制与数据测量功能于一身,油嘴开度可无级调节;井口... 为了对油气开采过程进行精细化监测和控制,提升油田现代化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低成本下油气井的高效开采,研究并开发了缆式电控智能完井系统EIC-Riped。该系统中的电控配产器集井下流动控制与数据测量功能于一身,油嘴开度可无级调节;井口控制器调节油嘴开度,采集井下温度和压力数据,并将数据无线传输到远程测控系统。吐哈油田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EIC-Riped系统可实现多层段油气井井下生产动态的调控与温度和压力的监测,具有实时化和远程化等特点,满足油井生产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该系统对油井找水、堵水和增产提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智能完井系统 电控智能配产器 单芯钢管电缆 远程测控 穿越式封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挑战初论 被引量:50
4
作者 王道富 高世葵 +5 位作者 董大忠 黄旭楠 王玉满 黄金亮 王淑芳 蒲泊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7,共10页
鉴于地质条件与国情的明显差异,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为此,分析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拥有的良好机遇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机遇包括:①中国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天然气需求量在未来5... 鉴于地质条件与国情的明显差异,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为此,分析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拥有的良好机遇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其中,机遇包括:①中国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天然气需求量在未来5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增长1倍;②能源需求量持续攀升,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年均消费量仍将以19%的复合年增长率递增;③页岩气资源丰富,预测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57×1012~244×1012m3,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0.3×1012~47×1012m3;④已初步形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挑战包括:①独特的页岩气形成与富集地质条件差异;②资源前景与核心区尚不完全落实;③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尚不掌握;④勘探开发成本偏高;⑤环境保护问题;⑥尽管中国已将页岩气定义为一个新的矿种,但就其根源和本质,页岩气还是油气资源中的一种类型,只不过与其他油气资源相比具有其独特性而已,因此非油气企业贸然从事页岩气勘探开发将会面临诸多挑战;⑦自页岩气被设立为新矿种起,政府管理工作的挑战就产生了。结论认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处在起步阶段,有诸多基础工作尚未深入开展,仍有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应对。既不能因噎而废食,也需做好扎实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革命 中国 能源结构 需求量 资源量 勘探开发技术 发展机遇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油降粘中超声波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德龙 邓京军 +3 位作者 李超 白立新 丁彬 罗健辉 《声学技术》 CSCD 2014年第6期517-521,共5页
以委内瑞拉超重油和新疆风城超重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超声辅助降粘的研究。在实验中,制备了两类四种实验样品:分别掺入20%和30%柴油的两种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在O/W降粘体系下制备的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和风城超重油样品。使用频率为18 ... 以委内瑞拉超重油和新疆风城超重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超声辅助降粘的研究。在实验中,制备了两类四种实验样品:分别掺入20%和30%柴油的两种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在O/W降粘体系下制备的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和风城超重油样品。使用频率为18 k Hz的超声变幅杆和24 k Hz的超声清洗槽对上述四种实验样品进行超声处理,结果表明:1)对掺入20%和30%柴油的委内瑞拉超重油,经过超声处理的超重油样品在20℃时粘度分别增高了25%和15%以上;2)在O/W降粘体系超重油降粘中,风城超重油样品经过超声作用后,在20℃粘度降低了25%以上,而降粘剂的使用量可减少20%,超声辅助降粘效果明显;3)在O/W降粘体系超重油降粘中,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经过超声处理后,在14℃时,超声处理过的样品的粘度降低不高于25%,在高于这一温度的情况下则未观察到明显的粘度降低。文中对上述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超重油 降粘 降粘剂 O/W降粘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0
6
作者 蒲泊伶 董大忠 +2 位作者 牛嘉玉 王玉满 黄金亮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8-104,共7页
随着页岩储层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认识,主要体现在对页岩储层孔隙空间类型、储层物性控制因素以及页岩气预测与评价3方面。主要的认识有:①页岩储层中的纳米孔隙及微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②矿物组成是影响储层储集... 随着页岩储层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认识,主要体现在对页岩储层孔隙空间类型、储层物性控制因素以及页岩气预测与评价3方面。主要的认识有:①页岩储层中的纳米孔隙及微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②矿物组成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及产能的重要因素,黏土矿物含量是影响页岩气吸附性及孔隙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脆性矿物可以有效改善储层物性并提高压裂的成功率;③有机质含量和热成熟度是影响页岩储层有机质纳米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④基于页岩岩性精细划分,可以根据页岩储层岩性及岩相层段预测有利层段;⑤提出了利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页岩储层进行研究的理念。这些成果和认识推动了页岩气储层研究的步伐,但仍存在许多科学难题尚未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页岩储层物性 纳米孔隙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九_7区超稠油组成结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丁万成 贺丽鹏 +4 位作者 耿向飞 丁彬 罗健辉 王平美 江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6-521,共6页
为解析新疆九_7区超稠油化学结构、揭示超稠油黏度的形成机理,将新疆九_7区超稠油进行组分分离后得到了饱和份、芳香份、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沥青质六个组分,借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与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采用以核磁... 为解析新疆九_7区超稠油化学结构、揭示超稠油黏度的形成机理,将新疆九_7区超稠油进行组分分离后得到了饱和份、芳香份、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沥青质六个组分,借助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与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各组分进行了分析,采用以核磁共振氢谱为基础的改进B-L法计算得到了稠油各组分结构参数。化学结构模型采用稠环芳烃连接环烷烃和烷基侧链并含杂原子结构单元来表示。计算出的分子模型显示各组分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沥青质与重胶质结构单元复杂,稠环芳烃与环烷烃含量较多,其他组分结构单元相对简单。计算出的各组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相对误差小于3%,表明采用改进的B-L法构建出的各组分平均分子结构是合理的。胶质分子、沥青质分子与芳烃分子相互之间存在强烈的缔合作用,构成大分子聚集体结构,最终形成新疆九_7区超稠油的高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组分 B-L法 胶质结构 沥青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整合结构对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吴孔友 邹才能 +1 位作者 査明 高长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8-524,共7页
不整合不仅仅是一个"面",更是一个"体",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即具有"空间结构"属性。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踏勘及测井资料对比解释,纵向上提出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结构... 不整合不仅仅是一个"面",更是一个"体",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即具有"空间结构"属性。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踏勘及测井资料对比解释,纵向上提出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结构体上层、结构体中层及结构体下层,其中结构体上层与下层构成储集体,结构体中层形成封盖层,且封盖强度随埋深加大而增加。地层油气藏是以不整合为界,并以其为主要圈闭条件,故以不整合为限,将地层油气藏分为不整合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和不整合之下的地层剥蚀油气藏两大类,进而划分为十一亚类。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典型地层油气藏的解剖,提出不整合之上的超覆尖灭线、不整合之下的剥蚀尖灭线及不整合结构体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结构体 超覆地层油气藏 剥蚀地层油气藏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湖相含云质储层成因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邓燕 黄东 +2 位作者 米鸿 金涛 闫伟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5,共11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是典型的致密油发育层段,勘探开发成果揭示,大安寨储层岩性主要为介壳灰岩致密储层。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勘探开发成效引人关注,特别是近期川中南部侏罗系大安寨段滨浅湖相的GSTMX地区,大安寨段显示频繁,部署的G...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是典型的致密油发育层段,勘探开发成果揭示,大安寨储层岩性主要为介壳灰岩致密储层。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勘探开发成效引人关注,特别是近期川中南部侏罗系大安寨段滨浅湖相的GSTMX地区,大安寨段显示频繁,部署的GQ1H在大安寨段获得高产工业油流。根据对最新钻探的GQ1H井解剖表明,含云质岩具有更好的储集条件和含油气性,是储层"甜点"有利分布岩性。通过老井复查、岩心、岩屑、薄片、测井等综合分析表明,含云质储层岩性包括云质灰岩、灰质云岩和泥-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粒间溶孔和微裂缝,储层储集条件好,成像显示溶蚀孔洞发育,川中南部云化程度高于北部。根据碳氧同位素、X衍射、地层水特征以及古地形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四川盆地大安寨沉积时期虽然为淡水湖泊,但在古地形、古气候、沉积环境以及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下,局部地区仍然发育一定规模的含云质储层,该认识为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相对优质储层深化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云质储层 储集空间 含云质储层成因 大安寨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绕三角翼旋流的水洞实验研究
10
作者 王俊奇 马卫国 徐永高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6,共4页
天然气绕三角翼产生旋流,使天然气中的游离水滴甩出,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在气流的牵引下沿管道内壁向下游流动,实现了气水分离的目的。通过水洞实验,利用染色液流动显示技术,探讨了流体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行性。同时,基于均匀设计思... 天然气绕三角翼产生旋流,使天然气中的游离水滴甩出,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在气流的牵引下沿管道内壁向下游流动,实现了气水分离的目的。通过水洞实验,利用染色液流动显示技术,探讨了流体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行性。同时,基于均匀设计思想对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后缘后掠角和迎角等几何参数分别做了5个水平的实验研究,均证实了天然气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靠性,为该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旋流 水洞实验 流场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应力下304L不锈钢点蚀行为的有限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嘉栋 林冰 +4 位作者 张世贵 王莹莹 朱元强 聂臻 唐鋆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7-337,共11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理想化建模和模拟计算,采用四点弯曲的应力加载方式,获得了不同弹性拉应力条件下,304L不锈钢薄板上点蚀坑内最大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和点蚀坑几何形状的变化情况,以及采用轴向拉伸的应力加载方式,获得了不同弹性拉应力条件... 目的通过有限元理想化建模和模拟计算,采用四点弯曲的应力加载方式,获得了不同弹性拉应力条件下,304L不锈钢薄板上点蚀坑内最大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和点蚀坑几何形状的变化情况,以及采用轴向拉伸的应力加载方式,获得了不同弹性拉应力条件下,304L不锈钢管道上随着蚀坑形状和尺寸的变化,点蚀坑内最大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分别构建出具有半球体、圆锥体或圆柱体点蚀缺陷的304L不锈钢薄板和管道模型,并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弹性拉应力对304L不锈钢薄板和管道模型上点蚀坑内的应力分布规律,以及通过模拟计算得出点蚀坑内最大等效应力的变化情况,用以分析点蚀在力学影响下的生长扩展机理。结果随着弹性拉应力的增加,304L不锈钢薄板模型上半球体点蚀坑内的最大等效应力从68.508 MPa增至328 MPa,圆锥体点蚀坑内的最大等效应力从115.960 MPa增至554.610 MPa,圆柱体点蚀坑内的最大等效应力从97.244 MPa增至466.200 MPa。半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点蚀坑的最大等效应力增长斜率分别为2.01、3.40、2.86。随着弹性拉应力的增加,304L不锈钢表面产生的点蚀坑逐渐从应力集中区域延伸扩展,从而发生形状改变。此外,在点蚀坑尺寸相似的情况下,304L不锈钢管道模型上半球体和圆锥体点蚀坑,在无轴向弹性拉应力作用下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26.421、49.029 MPa,在轴向弹性拉应力作用下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135.920、300.850 MPa。但当点蚀坑尺寸增大时,圆锥体点蚀坑的最大等效应力在无轴向弹性拉应力条件下从49.029 MPa下降到36.355 MPa,在轴向弹性拉应力作用下从135.920 MPa下降至212.140 MPa。结论随着弹性拉应力的增加,304L不锈钢薄板模型上半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点蚀坑内的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增加,其中圆锥体点蚀坑内的最大等效应力最高。此外,随着弹性拉应力的增加,304L不锈钢表面产生的点蚀坑形状在应力集中的影响下逐渐从圆孔形状转变为长条形状。在不同的弹性拉应力条件下,304L不锈钢管道模型上圆锥体点蚀均比半球体点蚀的应力集中程度更大并且最大等效应力更高。但是,随着圆锥体点蚀坑尺寸的增加,点蚀坑内的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弹性拉应力 304L不锈钢 点蚀 应力集中 最大等效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拉克H油田Sadi油藏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聂臻 于凡 +2 位作者 黄根炉 李伟 梁奇敏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3,共8页
为有效开发伊拉克H油田特低渗透油藏Sadi油藏,针对该油藏的特征和鱼骨井钻井条件,综合考虑地质、油藏及工程因素,进行了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优选方法研究,以获得既能满足开发要求又能在极限钻井条件下顺利钻井的鱼骨井井眼最优布置方案。... 为有效开发伊拉克H油田特低渗透油藏Sadi油藏,针对该油藏的特征和鱼骨井钻井条件,综合考虑地质、油藏及工程因素,进行了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优选方法研究,以获得既能满足开发要求又能在极限钻井条件下顺利钻井的鱼骨井井眼最优布置方案。以Sadi油藏地质条件和常规定向井钻井能力为基础,确定了鱼骨井主井眼及分支井眼的极限钻井深度;以累计产油量为目标,分析了鱼骨井主要参数(分支井眼数量、分支井眼长度、相邻分支井眼的间距、分支井眼与主井眼夹角)及不同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确定出累计产油量较高的井眼布置方案;以鱼骨井不同井段井眼轨道的钻井难度,建立相应模型评价了鱼骨井井眼不同布置方案的钻井风险,确定出钻井成本较低的井眼布置方案,最后优选出4分支井眼、分支井眼长730.00 m和3分支井眼、分支井眼长800.00 m的最优井眼布置方案。采用优化的井眼布置方案,累计产油量较高,钻井风险可控,钻井成本低。提出的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优选方法将钻井工程和地质油藏工程紧密结合,为油藏工程师优选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提供了思路,并为其他相似油藏进行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设计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鱼骨井 极限钻深 井眼布置 油藏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控型智能完井关键工具的研究与先导性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卫平 沈泽俊 +3 位作者 廖成龙 钱杰 张国文 李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3,共7页
针对油气开采过程中缺乏实时测控和多层分采技术手段的问题,开展了液控型智能完井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液控型智能完井系统采用了远程液压控制的方式,实现了井下多层分采与单层段的多级流量调控,并结合井下动态监测技术,达到了多层段油井... 针对油气开采过程中缺乏实时测控和多层分采技术手段的问题,开展了液控型智能完井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液控型智能完井系统采用了远程液压控制的方式,实现了井下多层分采与单层段的多级流量调控,并结合井下动态监测技术,达到了多层段油井的分层实时测控的目的。井下液控滑阀是实施井下流动控制的关键装备,能够实现6级流量调节。地面液压控制站对井下液控滑阀进行远程液压控制,可以输出高压小流量的液体。光纤温度压力传感器及分布式光缆可以实时监测井下温度、压力和井筒温度剖面。现场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多层段油井,液控型智能完井系统准确实现了不动管柱情况下的分层开采与合采,获取的各项实时监测数据为判断井下工况和优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满足了井下实时测控和多层分采的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控型智能完井 井下液控滑阀 液压控制站 动态监测 完井管柱 分采与合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完井用井下液控多级流量控制阀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廖成龙 黄鹏 +4 位作者 李明 沈泽俊 张卫平 钱杰 张国文 《石油机械》 2016年第12期32-37,共6页
井下流量控制阀是智能井实现智能开采的核心工具,在介绍液控光纤监测型智能完井系统IC-Riped所使用的井下液控多级流量控制阀结构和工作原理基础上,对控制阀在3 000 m长6.35 mm液控管线驱动下的操控及运动进行了分析,包括控制阀运行... 井下流量控制阀是智能井实现智能开采的核心工具,在介绍液控光纤监测型智能完井系统IC-Riped所使用的井下液控多级流量控制阀结构和工作原理基础上,对控制阀在3 000 m长6.35 mm液控管线驱动下的操控及运动进行了分析,包括控制阀运行压力、进油流量、回油流量和动作时间等参数的变化。通过试验数据和理论推导分析了管线压力损失Δp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液压油在管线中的流动可近似为层流,得到Δp与进油流量Q的定量关系,两者近似呈线性关系。这些数据和分析为实现控制阀井下精确控制提供了扎实的试验和理论支撑,并为完井井下流量控制系统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完井技术 井下液控 多级流量控制阀 液控管线 管线压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增强胍胶压裂液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管保山 王川 +2 位作者 王海燕 王世彬 许可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6-29,共4页
为提高压裂液性能,适应复杂油气藏的开发需求,往往采用改性稠化剂、温度稳定剂和新型交联剂来实现,但是这些方法目前对压裂液的性能提升已达到极限,本文采用纳米杂化的方式来提升压裂液综合性能。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到胍胶压裂液中... 为提高压裂液性能,适应复杂油气藏的开发需求,往往采用改性稠化剂、温度稳定剂和新型交联剂来实现,但是这些方法目前对压裂液的性能提升已达到极限,本文采用纳米杂化的方式来提升压裂液综合性能。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到胍胶压裂液中对其耐温性能、携砂性能、破胶性能和伤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胍胶浓度下,在压裂液中加入3 000 mg/L的纳米SiO_(2)能使硼交联剂的用量减少0.05%,而压裂液冻胶黏度却提高了76 mPa·s。纳米SiO_(2)杂化压裂液相比于空白压裂液的耐受温度提高了20℃,在压裂液基液和冻胶中的沉降速度都明显变慢,说明纳米SiO_(2)增强了压裂液的黏弹性能,即增强了压裂液的携砂性能;杂化压裂液破胶后的黏度、表面张力和残渣含量都符合"水基压裂液通用技术指标";并且纳米SiO_(2)的加入能减小压裂液对岩心和支撑剂充填层导流能力的伤害。纳米SiO_(2)杂化胍胶压裂液满足现场施工和低伤害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胶 压裂液 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杂化 流变性能 综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膏盐层定向井钻井关键技术 被引量:12
16
作者 聂臻 张振友 +1 位作者 罗慧洪 邹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10,共8页
Jeribe—Kirkuk储层为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的主力储层之一,上覆厚约500 m、地层压力系数为2.25的Lower Fars膏盐层作为其盖层。因该高压膏盐层的存在,导致第一口Jeribe—Kirkuk定向井多次卡钻2次侧钻,第一口水平井提前下套管完井,Lower Far... Jeribe—Kirkuk储层为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的主力储层之一,上覆厚约500 m、地层压力系数为2.25的Lower Fars膏盐层作为其盖层。因该高压膏盐层的存在,导致第一口Jeribe—Kirkuk定向井多次卡钻2次侧钻,第一口水平井提前下套管完井,Lower Fars高压膏盐层钻井面临极大挑战。为此,通过分析Lower Fars膏盐层的力学特性、孔隙压力、地应力大小以及岩石矿物特征,建立Lower Fars层不同岩性地层井壁稳定和井眼变形规律的数学模型和判定规则,模拟钻井过程中的井眼变形规律,有针对性地研制适用于该膏盐层定向钻井的高密度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优化定向井井眼轨迹与施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Lower Fars膏盐层最易失稳地层为泥岩层,卡钻的主因是泥岩水化后流变性增大,导致井眼缩径,并拖拽相邻硬石膏和盐岩坍塌,加剧卡钻的风险导致卡钻;(2)Lower Fars层井壁变形失稳随井斜角和井眼钻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井眼钻开时间的延长,井壁失稳的风险急剧增加;(3)筛选了适合高密度饱和盐水的聚胺抑制剂BZ-HIB及聚合物稀释剂JNJ,优化钻井液配方,可有效提高钻井液在膏盐层钻进过程中的抑制性及流变性;(4)Jeribe—Kirkuk定向井造斜点由Lower Fars层提升至Upper Fars层,Upper Fars井段造斜、Lower Fars井段稳斜,降低Lower Fars段的井斜角和定向段长度,从而降低卡钻风险。截至目前,22口井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区?311.2 mm井眼事故复杂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2016年平均钻井周期为35.8 d,同比缩短52.8%,机械钻速从平均3.3 m/h提高至7.33 m/h,提高122%,技术优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 高压膏盐层 井眼变形规律 卡钻 定向钻井 高密度饱和盐水钻井液 井眼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66,共4页
在简述国外电磁随钻测量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 ,介绍了新一代电磁随钻测量工具结构原理和特点。探讨了电磁随钻测量工具井下信号发射部分的关键技术 ,给出随钻测量过程中信号传导电流的衰减与载频频率和地层电阻率的关系。分析了工具地... 在简述国外电磁随钻测量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 ,介绍了新一代电磁随钻测量工具结构原理和特点。探讨了电磁随钻测量工具井下信号发射部分的关键技术 ,给出随钻测量过程中信号传导电流的衰减与载频频率和地层电阻率的关系。分析了工具地面接收部分的关键技术 ,给出提高地面接收传感器灵敏度、抗干扰和提取井下数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 钻井工程 地层 电阻率 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振动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
18
作者 张墨习 陈兴隆 +1 位作者 吕伟峰 韩海水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3-1373,共11页
采用球-棍标准孔道和孔隙结构两种刻蚀模型开展水气分散体系驱替实验,观察微气泡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现象及驱油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中观察发现:微气泡群可以打破横向孔隙内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增强流体整... 采用球-棍标准孔道和孔隙结构两种刻蚀模型开展水气分散体系驱替实验,观察微气泡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现象及驱油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中观察发现:微气泡群可以打破横向孔隙内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增强流体整体的流动性;气泡在渗流过程中呈现特有的膨胀-收缩的振动现象,该现象在水驱和气驱过程中几乎观察不到,气泡振动可加速油滴吸附、加快油滴膨胀和促进原油乳化,进而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结合实验数据进行气泡振动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微气泡振动具有正弦函数特点,能量释放过程满足指数衰减规律;与气驱前缘界面相比较,微气泡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特点;微气泡振动所释放的能量改变渗流流场的稳定性,使流线显著变化;在驱油过程中,数量巨大的微气泡能充分发挥振动作用,促使剩余油运移,验证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分散体系 微观刻蚀模型 微气泡振动 弹性能量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0
19
作者 蒲泊伶 董大忠 +2 位作者 耳闯 王玉满 黄金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47,共7页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勘探层位,为查明其有利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昭通、长宁、威远地区7口页岩气井的钻井岩心观察及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结合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比表面积测定以及...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勘探层位,为查明其有利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昭通、长宁、威远地区7口页岩气井的钻井岩心观察及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结合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比表面积测定以及岩石物性等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区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展布、岩性组合、矿物组成、储集空间类型等特征:①龙马溪组页岩在地层发育、岩性组合及富有机质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有效页岩储层以高有机质层段为主;②页岩储层具有高成岩作用、高热演化程度特点,发育无机物质孔、有机物质孔和微裂缝等储集空间类型;③对页岩气储集有贡献的主要是黏土矿物层间孔和有机质孔,孔径分布在50nm~2μm,其形成与黏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成岩作用及有机质热演化作用有关。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页岩沉积环境、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页岩储集能力的重要因素,有机物质富集有利于页岩气的生成与吸附,脆性矿物的存在提高了储层的脆性,有利于储层的增产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早志留世 龙马溪期 页岩 有利储层 储集空间类型 影响因素 脆性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石炭纪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3
20
作者 唐勇 王刚 +7 位作者 郑孟林 陈磊 冯莉 孔玉华 卫延召 赖世新 丁靖 鲍海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53,共13页
根据油田近期勘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沉积前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石炭纪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该区具有微地块、多拼合、弱固结、构造活跃等盆地形成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两期盆地的形成、发展... 根据油田近期勘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沉积前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石炭纪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该区具有微地块、多拼合、弱固结、构造活跃等盆地形成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两期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二叠纪—新生代是石炭纪盆地的改造演化期。石炭纪火山岩广泛发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盆地覆盖区钻井样品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石炭纪整体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通过石炭系的沉积与分布特征,认为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受早期构造的控制,具有继承性、方向性和新生性的特点。石炭纪末期的构造事件基本结束了该区的海相盆地的演化,进入陆内盆地演化期,石炭纪盆地遭受埋藏或隆升改造,经历了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改造作用,存在埋藏、隆升剥蚀、岩浆热改造、断裂、褶皱变形等多类型的改造作用,各地区的改造特点存在差异。油气勘探成果证实,石炭系是新疆北部重要的勘探层系,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期都形成了优质的烃源岩,火山岩系既是油气的储集层,也是重要的盖层,盆地的多期改造事件不仅有利于火山岩储层物性改善,也形成了石炭系有利的油气圈闭,目前已经发现了石炭系自生自储和上生下储的油气藏类型,油气的分布特征显示了石炭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具有近源分布特征。因此,加强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圈定沉降中心和烃源岩的分布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石炭纪 盆地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