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采收率用石油磺酸盐的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国浩 郭东红 +2 位作者 周涛 张贺宏 沈上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9-496,共8页
石油磺酸盐是一类极其重要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从石油磺酸盐的组成测定、结构分析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三方面综述了石油磺酸盐的分析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分析方法做了比较。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引用文献50篇)。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提高采收率用油 组成分析 结构分析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带地层堵漏剂性能及堵漏机理研究
2
作者 王羽歌 苏丹丹 +2 位作者 田永军 王秀宇 牟宗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03-2309,2315,共8页
针对破碎地层钻井液漏失问题,研制了一种兼具膨胀性与结构稳定性的复合型堵漏材料。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与流固耦合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的动态吸水特性、高温耐受能力及其对钻井液性能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所制备材料在... 针对破碎地层钻井液漏失问题,研制了一种兼具膨胀性与结构稳定性的复合型堵漏材料。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与流固耦合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材料的动态吸水特性、高温耐受能力及其对钻井液性能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所制备材料在高温流体环境中展现有意的膨胀性能,且在高温条件下保持结构完整性。当应用于钻井液体系时,能够在降低钻井液体系滤失量且对体系流变性能无显著影响。数值模拟揭示,刚性颗粒在裂缝狭窄段形成稳定力链网络实现初始封堵,膨胀后柔性颗粒通过二次封堵增强堵漏层承压能力。该研究成果为破碎带地层钻井工程提供了新型堵漏技术方案,其创新性在于突破传统单一堵漏模式,实现动态自适应封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漏 破碎带 CFD-DEM 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钻头复合冲击井下破岩特性模拟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雷宇奇 房伟 +4 位作者 蔡晨光 杨高 于东兵 康凯 田家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2,共8页
为对比各种冲击钻井技术的破岩效果,利用ABAQUS/Explicit模块建立PDC单齿-岩石冲击模型,研究PDC单齿在无冲击、轴向冲击、扭向冲击和复合冲击作用下的破岩特性,再进一步对影响复合冲击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 为对比各种冲击钻井技术的破岩效果,利用ABAQUS/Explicit模块建立PDC单齿-岩石冲击模型,研究PDC单齿在无冲击、轴向冲击、扭向冲击和复合冲击作用下的破岩特性,再进一步对影响复合冲击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复合冲击下的破岩比功相较于无冲击降低了28%,较轴向冲击降低了7%,以复合冲击破岩方式破岩效率最高;岩石在复合冲击作用条件下,钻压对PDC齿破岩效率影响较大,且存在明显差异,增大钻压有利于破碎岩石;转速对复合冲击破岩效率存在一个临界值,未达到这个值时,增大转速反而会降低PDC齿的破岩效率。所得结论可为复合冲击钻井工具选择合适的钻压和转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复合冲击 破岩比功 侵入深度 钻压 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气“甜点”储层智能综合预测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道清 陈永波 +5 位作者 杨东 李啸 苏航 周俊峰 仇庭聪 石小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5,共13页
为了解决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厚度小、气源断裂垂向断距小导致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煤岩气“甜点”储层预测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五步法”逐级控制的测井-地质-地震一体化智能综合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五步... 为了解决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厚度小、气源断裂垂向断距小导致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及煤岩气“甜点”储层预测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五步法”逐级控制的测井-地质-地震一体化智能综合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五步法”是利用构造保边去噪和谐波高频恢复处理技术提高叠前CRP道集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通过调谐厚度法和分频智能反演法相结合定量预测煤岩厚度分布;利用深度学习智能断裂检测技术预测气源断裂展布特征;基于煤岩流体替换对不同含气饱和度时的AVO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含气饱和度预测含气分布范围;采用叠合分析法预测“甜点”储层,即位于断鼻(或断块)、煤岩厚度大,存在气源断裂及含气饱和度高于50%的叠合部位。②研究区“甜点”主要分布在北部走滑断裂的南北两侧断鼻或断块圈闭中,共发育31个煤岩气“甜点”区,累计面积达231.9 km^(2),其中走滑断裂北侧的5个“甜点”储层勘探潜力更大。③依据“五步法”部署的预探井与实钻井考核指标的吻合率达92%;对部署的水平井井轨迹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动态监控,提高了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叠前CRP道集处理 分频智能反演 智能断裂检测 深度学习 “甜点”预测 西山窑组 侏罗系 白家海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双弯头液固两相流冲蚀影响数值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代四维 樊建春 +2 位作者 张党生 杨思齐 李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面高压管汇受管内携砂压裂液的复杂流动影响,长期承受着严峻的冲蚀破坏。在各类高压管汇构件中,弯管的冲蚀损伤最为严重。为改善压裂双弯头冲蚀磨损状况,采用DPM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综合分析了斯托克斯数(St)、...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面高压管汇受管内携砂压裂液的复杂流动影响,长期承受着严峻的冲蚀破坏。在各类高压管汇构件中,弯管的冲蚀损伤最为严重。为改善压裂双弯头冲蚀磨损状况,采用DPM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综合分析了斯托克斯数(St)、重力方向、粒径及流速对串联双弯头冲蚀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冲蚀磨损区域主要由St和重力方向共同决定;St<1时,最大冲蚀率随颗粒尺寸增大呈线性增加,St>1时呈指数增长;St相同时,速度对冲蚀磨损程度的影响远比颗粒尺寸强烈;向下流重力方向下,损伤区域随St增加完全转移至第二弯头的临界粒径显著小于向上流临界粒径;重力方向对同向冲击颗粒的冲蚀损伤虽有增强效应,其对冲蚀磨损程度影响远不及颗粒尺寸因素作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管汇 双弯头 液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斯托克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二段气藏地震预测陷阱分析及对策——以龙女寺区块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新豫 张静 +4 位作者 包世海 张连群 朱其亮 闫海军 陈胜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近年来既无重大勘探发现又无很好的开发经济效益,究其原因是对须二气藏富集区的分布认识不清。通过研究总结了须二气藏富集区地震预测中存在3类致命预测陷阱:...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近年来既无重大勘探发现又无很好的开发经济效益,究其原因是对须二气藏富集区的分布认识不清。通过研究总结了须二气藏富集区地震预测中存在3类致命预测陷阱:①没有充分认识须二段有效储层纵向分布位置及其对应的地震反射特征;②须二上段泥岩夹层发育,泥岩夹层和有效储层反射特征相似;③气层与水层、干层地震反射特征差异小;形成了模型正演识别纵向上不同位置储层反射特征、地震分频反演识别泥岩、叠前AVO技术区分气层、水层、干层等针对性技术对策,在川中地区龙女寺区块须二段气藏预测中进行了应用,新完钻井预测符合率达到90%以上。这些技术提高了须二上段气藏预测精度,有效地支撑了须二段气藏勘探开发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特征 预测陷阱 模型正演 分频反演 叠前AVO技术 须二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分析理论的摩擦补偿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姜振海 徐思晨 +1 位作者 谷东伟 夏椰林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9-1525,共7页
本文采用新型Stribeck模型和区间辨识方法对伺服系统中的摩擦补偿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Stribeck摩擦模型存在非线性、控制计算量大和不利于控制器设计等缺点,本文对其进行了线性化,并提出一种线性化的Stribeck模型;然后介绍了区间理论... 本文采用新型Stribeck模型和区间辨识方法对伺服系统中的摩擦补偿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Stribeck摩擦模型存在非线性、控制计算量大和不利于控制器设计等缺点,本文对其进行了线性化,并提出一种线性化的Stribeck模型;然后介绍了区间理论的参数辨识方法,并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利用所提出的新模型进行了摩擦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辨识出摩擦参数,接着设计了前馈摩擦补偿控制器。最后,分别采用阶跃和正弦输入信号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所设计摩擦补偿器补偿后,两种信号的稳态精度分别提高了26.8%和83.63%,验证了新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新型Stribeck模型易于工程应用,所用区间分析理论适用于参数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beck 摩擦补偿 控制器 区间分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有机锆线性胶压裂液性能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健 刘玮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目前酸化压裂施工中,线性胶体系应用较广的有机铝类、复配类交联剂大多存在稳定性、耐温性差等缺点。为此,依据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有机锆弱凝胶的形成原理,合成有机锆交联剂ZCL-4,并将其与HPAM增稠剂、辅剂配置成TLG-1线性胶压... 目前酸化压裂施工中,线性胶体系应用较广的有机铝类、复配类交联剂大多存在稳定性、耐温性差等缺点。为此,依据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有机锆弱凝胶的形成原理,合成有机锆交联剂ZCL-4,并将其与HPAM增稠剂、辅剂配置成TLG-1线性胶压裂。分别在90、120℃,170 s-1恒速剪切60 min条件下,评价TLG-1线性胶压裂液的流变性能,最终黏度分别为75、48 mPa·s,显示其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结果表明,TLG-1线性胶压裂液在90℃时,25%的砂比下,其沉降速率0.61 cm/min符合线性胶压裂液的静态悬砂要求。通过CN-6页岩气井现场试验验证TLG-1线性胶压裂液体系具有优良的造缝携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有机锆交联剂 线性胶压裂液 耐温耐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压裂建造人工热储发展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20
9
作者 解经宇 王丹 +4 位作者 李宁 王振宇 付国强 金显鹏 明圆圆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1-329,共9页
能源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我国也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此目标,亟需建设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有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开发干热岩需要... 能源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我国也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此目标,亟需建设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干热岩型地热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友好型资源,有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开发干热岩需要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其核心是向储层钻井并压裂形成一定规模的裂缝网络,构建井间循环回路来提取热能发电。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个发达国家先后进行干热岩资源开发尝试,然而受到人工热储建造和诱发地震防控等关键技术的限制,成功运行的EGS工程屈指可数。近些年来,干热岩资源的优越性和规模化开发可行性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投入建设的EGS数量总体上不断增加。水力压裂是建造人工热储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水力裂缝的形态直接决定了换热体积和取热效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典型EGS压裂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干热岩水力压裂的工艺特点。此外,结合几种较为流行的理论模型和我国首例EGS工程——共和盆地恰卜恰干热岩试采工程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了干热岩压裂与诱发地震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压裂工艺、智能化开发、微地震监测矩张量反演等方面为干热岩水力压裂向更深层次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水力压裂 增强型地热系统 诱发地震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马溪组层状页岩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特征 被引量:30
10
作者 解经宇 陆洪智 +3 位作者 陈磊 金显鹏 王丹 付国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7,共11页
层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对研究井壁稳定以及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向页岩优化钻井、压裂工艺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试验依据,对沿不同角度取心的页岩试样开展单轴压缩实验,配合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 层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对研究井壁稳定以及水力裂缝扩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向页岩优化钻井、压裂工艺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试验依据,对沿不同角度取心的页岩试样开展单轴压缩实验,配合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实验和波速测试等,研究龙马溪组层状页岩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并讨论这些物理力学特征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受层理面的影响,龙马溪组页岩呈现出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和宏观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具体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方面,随着观测方向与层理方向之间夹角β的增大,微观孔隙结构的发育程度逐渐增加,说明气体的储集和空间呈增加趋势;宏观力学特征方面,单轴压缩条件下,随着加载方向与层理方向间夹角θ的增加,页岩试样的破坏模式从贯穿层理面的张拉破坏,先转变为剪切破坏,再变为劈裂-剪切混合破坏;龙马溪组层状页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泊松比随着θ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U”形各向异性模式,弹性模量、横纵波速则逐渐减小,胶结程度较弱的页岩层理面会先于基质体发生破坏,进而显著影响岩石整体的力学性质;页岩微观非均质性及力学各向异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扩展行为,以及停泵后压裂液的渗流路径。研究结果可为页岩压裂工艺参数优选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页岩 各向异性 单轴压缩 物理力学性质 水力裂缝 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有机硼交联剂与硼砂交联剂的对比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海林 李志臻 +2 位作者 曾昊 杨旭 王中泽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644-1647,共4页
从瓜胶压裂液的粘度、交联时间、粘时性、滤失性和破胶性五方面,评价了有机硼ALP-3和硼砂交联剂对压裂液冻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交联剂均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但新型有机硼交联剂更适用于温度较高、井深较大的油气井。
关键词 瓜胶压裂液 交联剂 硼砂 有机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胍胶自增稠支撑剂性能及其储层伤害性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郐婧文 卢祥国 +2 位作者 曹伟佳 陈清 鲍文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9-224,共6页
为大幅减少现有压裂液工艺配制和运输费用,实现在线配制携砂液,本文采用将胍胶细粉黏附在支撑剂颗粒外表面的方法制作了新型自增稠支撑剂,并以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环境为实验条件,开展了该自增稠支撑剂性能评价及储层伤害性实验。研究表明... 为大幅减少现有压裂液工艺配制和运输费用,实现在线配制携砂液,本文采用将胍胶细粉黏附在支撑剂颗粒外表面的方法制作了新型自增稠支撑剂,并以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环境为实验条件,开展了该自增稠支撑剂性能评价及储层伤害性实验。研究表明,在温度高于80℃的情况下,与SZ36-1油田注入水、长庆油田注入水、大庆油田污水和大庆油田清水相比,由矿化度最高的大港油田注入水配制的胍胶增稠剂溶液增黏性最好,视黏度最高,储能模量最大,携砂能力最强。当砂比大于30%后,用大港油田注入水配制自增稠支撑剂悬浮时间小于20s,沉降时间大于4h。当自增稠支撑剂破胶剂加量为0.03%数5.0%时,破胶时间为14数2.5h。恒速实验中,随着岩心渗透率增大,滤失量逐渐升高,伤害率逐渐降低。恒压实验中,随着滤失压差的增大,滤失量逐渐增加,伤害率逐渐增加。该胍胶自增稠支撑剂可满足高温油藏压裂施工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剂 胍胶 自增稠支撑剂 悬浮时间 沉降时间 伤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流条件下基于能量守恒的Taylor泡运移速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娄文强 王金堂 +4 位作者 贺艳祥 张党生 孙小辉 孙宝江 王志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71,共12页
在逆流条件下分析Taylor气泡运移行为,考虑流体的特征本构方程提出管流流场及Taylor气泡周围速度场计算方法,基于速度场模型建立气泡各阻力的能量耗散模型。基于能量守恒分析提出统一的适用于不同流变类型的Taylor泡上升速度预测模型(模... 在逆流条件下分析Taylor气泡运移行为,考虑流体的特征本构方程提出管流流场及Taylor气泡周围速度场计算方法,基于速度场模型建立气泡各阻力的能量耗散模型。基于能量守恒分析提出统一的适用于不同流变类型的Taylor泡上升速度预测模型(模型T),探究逆流条件下Taylor泡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与公开试验数据对比,模型T对逆流条件下Taylor泡运移速度转折点的预测误差小于7.35%;随气泡体积增加,鼻端区域和尾流区域的能量耗散比例降低,液膜区的能量耗散比例增加;随气泡体积增加,屈服应力、惯性力和表面张力做功占比降低,黏性耗散占比增加;制约气泡上升速度增加的原因是气泡浮力做功增加的正功值被液膜区增加的能量耗散相抵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流流动 Taylor泡 速度预测模型 速度场 能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靖翔 杨松林 +2 位作者 姬华勇 张越 王荫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0-804,共5页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堵塞原因复杂、堵塞物类型多样,单一的酸化解堵措施无法同时解除多种污染等问题,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套适合海上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萃取体系、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和复合有机酸化液...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堵塞原因复杂、堵塞物类型多样,单一的酸化解堵措施无法同时解除多种污染等问题,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套适合海上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萃取体系、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和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文中分析了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的作用机理,在对体系性能进行室内实验评价的同时,开展了矿场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萃取体系对现场有机垢的溶解率可达95%以上;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对现场稠油的降黏率可达98%以上;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对现场无机垢的溶解率可达85%以上;经过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复合有机酸化液处理后的模拟岩心最终渗透率提高率达到181.4%。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M12-A井解堵施工过程顺利,各项参数能达到施工设计要求,且实施解堵措施后产液量和产油量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解堵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表面活性剂 降黏解堵 复合有机酸 化学复合解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琼盆地半潜式平台超高温高压钻井取心技术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成 罗鸣 +3 位作者 刘忠宝 杨玉豪 邓文彪 周庆元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30,共3页
南海西部莺琼盆地超高温高压目的层安全压力窗口窄,超高温高压钻井取心作业井控风险高,且取心工具抗温要求高;地层泥砂岩交替多变,井底易沉砂造成堵心;同时采用半潜式平台进行取心作业,平台升沉导致取心参数控制困难。通过取心前充分调... 南海西部莺琼盆地超高温高压目的层安全压力窗口窄,超高温高压钻井取心作业井控风险高,且取心工具抗温要求高;地层泥砂岩交替多变,井底易沉砂造成堵心;同时采用半潜式平台进行取心作业,平台升沉导致取心参数控制困难。通过取心前充分调整高密度钻井液性能,保证井筒稳定;改造取心工具及优化取心钻具组合,增强取心工具防漏、防卡等能力;半潜式平台取心作业过程中严格控制取心钻进参数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一套适用于半潜式平台超高温高压钻井取心技术。该技术在莺琼盆地2口超高温高压井得到应用,首次实现了井底温度高达203℃、钻井液密度达2.30 g/cm 3、安全压力窗口仅为0.08 g/cm 3井况下半潜式平台钻井取心,取心作业顺利,无复杂情况发生,取心收获率均为100%,为该区块的半潜式超高温高压取心作业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盆地 半潜式平台 超高温高压 钻井取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悬浮乳液堵调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黎黎 谢刚 +3 位作者 巨登峰 谢娟 郝惠军 郝国永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6期112-116,共5页
生产实践证实,常规化学堵调剂对层间渗透率级差大于3的地层不能达到理想的调剖和堵水效果.以油溶性树脂为主剂,并添加乳化剂、稳定剂及其他助剂,经乳化机剪切和乳化后,制备成粒径为1~5 μm且性能稳定的水包油微悬浮乳液堵调剂.通过实... 生产实践证实,常规化学堵调剂对层间渗透率级差大于3的地层不能达到理想的调剖和堵水效果.以油溶性树脂为主剂,并添加乳化剂、稳定剂及其他助剂,经乳化机剪切和乳化后,制备成粒径为1~5 μm且性能稳定的水包油微悬浮乳液堵调剂.通过实验确定了该堵调剂的最佳配方:50%~60%(表示质量浓度,以下同)树脂+0.35%~0.40%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或0.35%~0.4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1%羟甲基纤维素+0.10%~0.15%氯化钙+1%~5%石蜡+水;同时还确定了针对该堵调剂的破乳配方,即当乳化剂为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时,破乳剂宜选用质量浓度为2%~3%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当乳化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时,破乳剂宜选用质量浓度为3%~5%的氯化钙水溶液.通过对微悬浮乳液堵调剂的油溶率、酸溶率和粒径等各项指标进行性能测试,结果反映出该堵调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及注入性.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该堵调剂的突破压力梯度达26 MPa/m,堵水率大于97%,耐水冲刷性能优于常规凝胶,并且适用于渗透率级差为7的岩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悬浮乳液 高含水 非均质性 渗透率级差 岩心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井油基钻屑新型环保无害化处理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惠心 周庆元 +3 位作者 陈容 林辉 李邵楠 王博学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93,共4页
页岩气井使用油基钻井液钻井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含油钻屑,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不仅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还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室内通过大量处理剂的优选及评价,研究出一种适用于页岩气井油基钻屑的新型化学复合... 页岩气井使用油基钻井液钻井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含油钻屑,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不仅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还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室内通过大量处理剂的优选及评价,研究出一种适用于页岩气井油基钻屑的新型化学复合清洗液体系,其主要由高效除油剂SCY-6、生物表面活性剂SWS-3和润湿反转剂STJ-2组成,室内对其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评价。结果表明,当液固比为3:1,实验温度为30℃,搅拌速度为300 r/min,搅拌时间为30 min时,新型化学复合清洗液对页岩气井油基钻屑的除油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矿场试验结果表明,3口页岩气井现场油基钻屑使用新型化学复合清洗液处理后,除油率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处理后的钻屑各种污染物指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能够实现页岩气井油基钻屑的环保无害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油基钻屑 化学清洗 无害化处理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