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管井下电视作业及压裂进砂评价系统研究
1
作者 汤清源 房伟 +4 位作者 刘统亮 杜宇成 盖志亮 袁翔 梁建龙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37,共6页
国内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针对页岩油、页岩气体积压裂,需要对压裂体系效果和产能进行辅助评价,利用井下电视获取井下静态图像或运动图像,可以直接视觉呈现井内真实状况,利用软件定量分析炮眼个数及尺寸,在压裂后产层评价应用领域具有其... 国内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针对页岩油、页岩气体积压裂,需要对压裂体系效果和产能进行辅助评价,利用井下电视获取井下静态图像或运动图像,可以直接视觉呈现井内真实状况,利用软件定量分析炮眼个数及尺寸,在压裂后产层评价应用领域具有其他测井手段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针对连续管井下电视作业及压裂后需计算进砂量、进行产能评价的问题,研发了连续管井下电视作业地面配套设备,包含钻磨、洗井和井下电视测井3种重要组成工艺及其井下工具配套方案。采用Python+OpenCV识别技术进行相机标定、图像增强、偏心矫正等图像预处理模块开发,同时利用YOLOv5+Deepsort神经网络形成了特征目标检测及跟踪技术,并结合炮眼冲蚀理论及进砂量分析,使用C#开发了一套含基础组件、炮眼定量分析工程、报告输出为一体的压裂进砂评价系统,实现可视化、定量分析算法。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油气产能评价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 井下电视 压裂 进砂评价 系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关键技术探索与实践——以SDCK1万米特深井为例
2
作者 陈力力 马勇 +8 位作者 付强 陈敏 付志 汪瑶 冯予淇 刘强 杨万忠 邹祥富 严海兵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随着油气向超深层和万米特深领域进军,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将面临套管安全下入难、易井漏、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众多难题。为此,针对万米科学探索井SDCK1井三开固井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攻克了超大尺寸井眼清洁困难、超大超重套管下入艰难、... 随着油气向超深层和万米特深领域进军,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将面临套管安全下入难、易井漏、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众多难题。为此,针对万米科学探索井SDCK1井三开固井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攻克了超大尺寸井眼清洁困难、超大超重套管下入艰难、超大环空水泥环密封完整性难以保证等技术瓶颈,形成了万米特深井超大尺寸井眼固井成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大尺寸井眼岩屑运移液固两相流模型优化钻井液性能和循环排量,形成的重稠浆与可降解携砂纤维多效协同井眼清洁技术可显著改善携砂效果,有效保障井筒清洁;②厚壁超重大尺寸套管的安全下入要充分考虑井眼扩大率和套管串下入阻力对通井能力和套管下入影响,模拟通井井底钻具组合(BHA)与套管柱刚度比需大于1.3;③固井施工实时模拟监测和精细控制关键层位的井筒动当量密度(ECD),优化地面回收流程返浆管线,可防止注替过程井下垮塌和漏失;④在套管居中度不高的情况下,可通过优化前置液浆柱结构,梯级匹配固井工作液流变性形成高流变级差,采用韧性水泥浆配套可固化冲洗液体系,提高顶替效率与一、二界面胶结质量。结论认为,该技术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超大井眼、超大套管、超大体量的优质固井作业,不仅为未来特深井超大尺寸套管固井提供了借鉴,而且还为特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米特深井 固井技术 超大井眼 超大尺寸套管 井眼清洁 套管安全下入 压力控制 可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缝内暂堵压裂颗粒运移沉降规律
3
作者 李政澔 孔祥伟 +3 位作者 陈明忠 陈青 徐敏 石博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777-9784,共8页
在页岩缝内暂堵压裂中,暂堵通过优化裂缝的流体流动路径并促进新分支的形成,从而提高压裂效率。然而,当前关于暂堵颗粒精准输运至目标区域并有效沉积的研究仍显不足。为明确页岩缝内暂堵颗粒输运特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 在页岩缝内暂堵压裂中,暂堵通过优化裂缝的流体流动路径并促进新分支的形成,从而提高压裂效率。然而,当前关于暂堵颗粒精准输运至目标区域并有效沉积的研究仍显不足。为明确页岩缝内暂堵颗粒输运特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离散单元模型(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CFD-DEM耦合模型,结合流体动力学与离散单元法,分析了泵入排量、压裂液黏度、粒径及加砂强度对暂堵颗粒运移沉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排量促进颗粒达到裂缝远端并形成稳定封堵层,从而提升暂堵效率;黏度较低的压裂液可显著提高颗粒沉降速度,促进颗粒在裂缝中的均匀分布,并有效提升沉降覆盖率,从而增强封堵效果;粒径增大时,颗粒平均速度逐渐降低,而较小粒径更容易在裂缝尖端聚集沉积,形成致密屏障并改善导流性;加砂强度的增加显著提升颗粒输运速率和接收质量,对缝口区域影响显著,同时提高运输效率并缩短施工时间。经现场验证,研究成果对提升页岩缝内暂堵压裂效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缝内暂堵 CFD-DEM耦合 暂堵颗粒运移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围压控制系统的射流动压影响试验研究
4
作者 周士杰 吕维平 +3 位作者 刘家炜 张正 祝叶 罗彬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29,140,共6页
针对深井、超深井射流解堵作业存在施工效率低、除垢效果差等难题,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井底环境压力(围压)对射流动压影响的研究。前期研究中加载的围压主要为20 MPa以下,且使用节流方式调压,控制不便、精度不高。为此,提出了使用自主研发... 针对深井、超深井射流解堵作业存在施工效率低、除垢效果差等难题,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井底环境压力(围压)对射流动压影响的研究。前期研究中加载的围压主要为20 MPa以下,且使用节流方式调压,控制不便、精度不高。为此,提出了使用自主研发的高围压控制系统实现更高围压的工况模拟,可以实现0~100 MPa无级调压,实时监测射流动压与围压数值。通过对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试验误差进行评估,开展了≤55 MPa围压的初步试验,验证了新型围压加载系统的可行性。同时,对高围压区间下的射流动压特性形成初步认识:当围压≤10 MPa时,射流动压衰减明显;随着围压增加,射流动压衰减幅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指导超深井射流作业,可进一步夯实围压下的射流衰减特性,完善高围压射流衰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高速射流 围压 液动控制 冲击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井水泥环界面滤饼力学性能评价方法及其影响规律
5
作者 刘健 宋伟涛 +4 位作者 李进 李早元 刘遥瑶 周勇 毛久熊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6-655,共10页
页岩气井常采用多级分段压裂技术,环空带压问题将严重影响其长期稳定安全高效开发,井筒水泥环力学状态及水泥环界面承载能力是保证井筒长期密封性能的关键。水泥环界面滤饼层作为井筒最为薄弱区,其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水泥环界面承载能... 页岩气井常采用多级分段压裂技术,环空带压问题将严重影响其长期稳定安全高效开发,井筒水泥环力学状态及水泥环界面承载能力是保证井筒长期密封性能的关键。水泥环界面滤饼层作为井筒最为薄弱区,其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水泥环界面承载能力。当前直接测量固井二界面滤饼层力学性能非常困难,构建了滤饼力学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开展了界面滤饼力学性能影响规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钻井液滤饼物相主要包括重晶石、有机土、碳酸钙,滤饼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60~80μm,滤饼孔隙度主要集中在10%~20%,滤饼渗透率主要集中在0.05~0.15mD。滤失压差增加、有机土含量增加、滤饼孔隙度降低、滤饼含水率降低均一定程度有助于提高水泥环界面滤饼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对于认识井筒水泥环界面载荷分布,优化现场固井施工工艺方案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固井 界面 滤饼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窄密度窗口超深井控压固井工艺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洋 陈敏 +2 位作者 吴朗 鲜明 杨向宇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4-220,共7页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以川西地区为例,井深7000 m以上,安全密度窗口仅0.05~0.08 g/cm^3,固井漏失风险高,通常被迫反挤水泥浆补救,固井质量段长合格率仅39.6%。基于此,开展控压固井工艺研究,以川西地区为例,分析了井筒工作液密度、钻井...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以川西地区为例,井深7000 m以上,安全密度窗口仅0.05~0.08 g/cm^3,固井漏失风险高,通常被迫反挤水泥浆补救,固井质量段长合格率仅39.6%。基于此,开展控压固井工艺研究,以川西地区为例,分析了井筒工作液密度、钻井液流变性、顶替排量、环空控压值对固井防漏和顶替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控压固井前钻井液等井筒工作液密度下调范围宜在0.05~0.08 g/cm^3;钻井液动切力宜低于6 Pa;固井顶替排量应不低于22 L/s,即环空返速为0.9 m/s,同时顶替后期应根据薄弱层位压力当量密度,采取变排量顶替技术;采用控压下套管工艺和分段憋压候凝技术解决常规下套管工艺和候凝工艺的不足。控压固井技术在四川盆地窄密度窗口超深井应用26井次,创造了多项应用指标记录,最大井深7793 m,最小密度窗口0.05 g/cm^3,一次上返率为100%,固井合格率为100%,复杂易漏失井固井质量段长优质率由21.45%提高到44.58%,较好地解决了固井漏失低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密度窗口 井漏 超深井 控压 固井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高压气井钻完井期间环空带压原因分析及应对固井技术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洋 鲜明 冯予淇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2,共6页
川中高压气井纵向上存在多产层、多压力系统,须家河之上浅层气及嘉陵江组、飞仙关组等高压气层显示活跃。区块整体固井质量较好,但钻完井期间有12口井B、C环空异常带压。通过固井情况、气源、带压时间分析,并采用水泥环完整性评价装置... 川中高压气井纵向上存在多产层、多压力系统,须家河之上浅层气及嘉陵江组、飞仙关组等高压气层显示活跃。区块整体固井质量较好,但钻完井期间有12口井B、C环空异常带压。通过固井情况、气源、带压时间分析,并采用水泥环完整性评价装置及软件分析后续工况对水泥环密封完整性的影响,推断常规水泥石力学性能不适应川中高压气井层间封隔要求,固井后管柱试压、钻井液密度降低易导致水泥环完整性受损,是C环空带压的重要原因。φ177.8 mm尾管固井质量差,后续工况进一步削弱固井胶结质量是B环空带压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针对性地优化了韧性微膨胀水泥浆体系,形成了"以快治气"防窜固井工艺,推广应用封隔式尾管悬挂器。现场应用12口井,φ177.8 mm尾管固井质量声幅评价段平均合格率由52.98%提高至73.18%,较好地解决了钻完井期间环空带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带压 微环隙 韧性微膨胀 大温差 封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风险评价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朗 聂世均 +1 位作者 曾凡坤 范伟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5,共5页
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面临井深、窄间隙、高温、高压、窄安全密度窗口、油气活跃等难题,导致固井作业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提前有效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针对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基于层... 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面临井深、窄间隙、高温、高压、窄安全密度窗口、油气活跃等难题,导致固井作业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提前有效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针对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中存在的风险,基于层次分析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三级风险评价体系架构,进而构建了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风险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制了一套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风险评价软件,从而实现了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风险大小的有效量化以及可能发生风险结果的预测分析。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方法可以分析深井小间隙尾管固井作业中存在的相关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固井作业的安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小间隙 尾管固井 风险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钢钻杆复合钻柱动力学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陈锋 宾国成 +6 位作者 刘志虎 张建军 郭文婷 吴永清 王文昌 刘强 狄勤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钻井深度的持续增加使钻柱面临的载荷工况越来越严苛。钛合金具有密度小、屈服强度高和弹性模量低等特点,基于井口钻杆抗拉余量设计要求,设计3种钛合金/钢钻杆复合钻柱,即复合钻柱1(Φ101.6 mm钻杆段全段使用钛合金钻杆)、复合钻柱2(Φ1... 钻井深度的持续增加使钻柱面临的载荷工况越来越严苛。钛合金具有密度小、屈服强度高和弹性模量低等特点,基于井口钻杆抗拉余量设计要求,设计3种钛合金/钢钻杆复合钻柱,即复合钻柱1(Φ101.6 mm钻杆段全段使用钛合金钻杆)、复合钻柱2(Φ101.6 mm钻杆上半段使用钛合金钻杆)和复合钻柱3(Φ101.6 mm钻杆下半段使用钛合金钻杆)。为了探究钛合金/钢钻杆复合钻柱(简称为复合钻柱)的动力学特性,基于Hamiton原理建立复合钻柱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节点迭代法和Newmark-β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3种复合钻柱的涡动特征、动态应力和振动特性,并与常规钢钻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钛合金钻杆的使用可有效减缓钻柱涡动速度、动态应力,其中复合钻柱3的涡动速度、动态应力最小;基于振动特征强度对钻井作业参数进行优化,形成复合钻柱3的钻井作业参数推荐图版并给出合理的施工参数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钻杆 复合钻柱 超深井 动力学特性 钻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固井水泥浆凝固阶段的传压效率时变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开强 郑友志 +6 位作者 冯予淇 师伟 刘洋 蒋平 屈中文 龚泽相 张兴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32,共8页
随着油气井向深层超深层发展,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温高压、窄压力窗口地层是固井工程面临的突出难题。深层超深层压力敏感地层固井过程中,精确控制水泥浆柱压力是保障固井安全与水泥环层间封隔质量的关键。为探... 随着油气井向深层超深层发展,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温高压、窄压力窗口地层是固井工程面临的突出难题。深层超深层压力敏感地层固井过程中,精确控制水泥浆柱压力是保障固井安全与水泥环层间封隔质量的关键。为探究凝固阶段水泥浆的失重规律和传压能力,建立了固井水泥浆静液柱压力评价装置和水泥浆传压效率评价方法,结合微量热仪和超声波静胶凝强度仪,测试了水泥浆水化过程不同厚度水泥浆的水化速率和静胶凝强度,最后分析了水泥浆失重和传压效率的时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沉降稳定性良好的水泥浆体系,凝固阶段可根据其水化进程将失重分为水化诱导期的平稳阶段和水化加速期的快速降低阶段;②在水化诱导期内,悬浮分散结构的水泥浆静胶凝强度缓慢发展,其失重速率随厚度降低而加快,遵循胶凝悬挂理论,且该阶段液态水泥浆可高效、快速传递顶部压力,传压效率超过95%;③在水化加速期内,水泥浆变为凝胶网架结构,水化产物增强凝胶网架的强度及其与外界面胶结强度,转移固相重力和上部加压值至外界面,降低水泥浆静液柱压力和传压效率,最终使水泥浆丧失传压能力。结论认为,该规律认识可为压力敏感地层固井憋压候凝工艺的高效实施提供实验和理论支撑,为深层超深层油气的高效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 憋压候凝 失重 压力传递 早期水化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复杂裂缝中支撑剂输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涛 蹇胤霖 +2 位作者 何乐 梁天成 王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6,共14页
在非常规储层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水力裂缝容易与天然裂缝交汇形成复杂裂缝,支撑剂的运移和铺置形态直接决定了储层的增产效果。为了研究支撑剂在复杂裂缝中的铺置规律,基于欧拉-欧拉方法建立了支撑剂-压裂液两相流数学模型,并利用复杂... 在非常规储层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水力裂缝容易与天然裂缝交汇形成复杂裂缝,支撑剂的运移和铺置形态直接决定了储层的增产效果。为了研究支撑剂在复杂裂缝中的铺置规律,基于欧拉-欧拉方法建立了支撑剂-压裂液两相流数学模型,并利用复杂裂缝室内实验装置与数值模拟的砂堤铺置形态对比的方式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选取的模型可用于研究滑溜水在复杂裂缝内的携带支撑剂的运移铺置规律。以相似准则为基础,建立了简化的复杂裂缝平板模型,并将砂堤形态参数、砂堤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了压裂液排量、黏度、支撑剂粒径、裂缝宽度以及裂缝形态对支撑剂在复杂裂缝中铺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排量、黏度和减小粒径均有利于支撑剂向裂缝深处运移,并且排量对支缝中的砂堤形态影响最明显,但增大排量不利于支撑剂填充近井地带。缝宽的影响体现在壁面效应,在注入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当压裂液黏度从1 mPa·s增加到5 mPa·s时,主缝砂堤的归一化长度平均增加了37.9%,归一化高度平均降低了61.4%。裂缝结构越复杂,所有支缝中的支撑剂铺置面积占比越高,分流作用越大。随着复杂裂缝的支缝数量、级数以及支缝延伸长度的增大,支缝中的砂堤高度与长度均有所降低;相对于T1型裂缝,T3和T5型裂缝中的砂堤长度、高度减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裂缝 滑溜水压裂 两流体数值模型 支撑剂 归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坐封受力模型的暂堵球封堵效果影响因素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孔祥伟 时贤 +1 位作者 李赛 齐天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350-5357,共8页
暂堵球在射孔孔眼及压裂裂缝中的坐封状态影响其封堵稳定性,暂堵球封堵效果决定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的成败。通过建立暂堵球坐封受力计算模型,研究了压裂液排量、密度、暂堵球及孔眼参数对暂堵球坐封受力状态及其封堵效率的影响,实验模拟... 暂堵球在射孔孔眼及压裂裂缝中的坐封状态影响其封堵稳定性,暂堵球封堵效果决定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的成败。通过建立暂堵球坐封受力计算模型,研究了压裂液排量、密度、暂堵球及孔眼参数对暂堵球坐封受力状态及其封堵效率的影响,实验模拟了不同射孔参数、压裂排量及暂堵球/压裂液性能对封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暂堵球受拖拽力、脱离力及持球力随压裂液排量的增加而增大,暂堵球更易坐封;压裂液及暂堵球密度对暂堵球坐封封堵效率影响不大;暂堵球粒径大于孔眼直径时,暂堵球坐封封堵效率随粒径增加而增大,当暂堵球直径小于孔眼直径时,暂堵球不容易坐封;射孔孔眼数增加影响暂堵球坐封封堵效率。实验评价暂堵球最佳直径为9.0 mm,最佳泵送排量大于4.0 m^(3)/min时,有助于提高暂堵球坐封成功率,增强暂堵压裂设计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暂堵转向 暂堵球 受力模型 坐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底压力下牙轮钻头浮动套轴承性能分析
13
作者 钟林 冷晓栋 +3 位作者 王国荣 王娟 魏刚 伍小龙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2,49,共9页
为了探究井底压力下215.9 mm牙轮钻头浮动套轴承的平衡转速比、摩擦学性能、油膜压力分布随内外间隙比的变化规律,修正了考虑浮动套轴承实际井下环境压力和牙轮钻头密封压差的Reynolds边界条件,利用MATLAB中的PDE Toolbox对浮动套轴承Re... 为了探究井底压力下215.9 mm牙轮钻头浮动套轴承的平衡转速比、摩擦学性能、油膜压力分布随内外间隙比的变化规律,修正了考虑浮动套轴承实际井下环境压力和牙轮钻头密封压差的Reynolds边界条件,利用MATLAB中的PDE Toolbox对浮动套轴承Reynolds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内外间隙比对浮动套轴承平衡转速比、油膜压力及摩擦因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环境压力为60 MPa、密封压差为20 MPa时,随内外间隙比增加,浮动套平衡转速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轴承的摩擦因数和油膜压力作为综合评价指标,钻头浮动套轴承内外间隙比为2.0时,轴承的摩擦因数较小,油膜压力较高,其轴承综合性能较优;而当浮动套轴承内外间隙比为2.0时,随着环境压力的升高,浮动套轴承的摩擦扭矩和摩擦因数增加,从而加剧轴承的磨损。该研究为牙轮钻头浮动套轴承的结构参数优化及性能提升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底压力 牙轮钻头浮动套轴承 内外间隙比 油膜压力 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超临界CO_(2)损伤的椭球形三维裂缝计算新模型
14
作者 纪国法 林中天 +1 位作者 聂一林 赵文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70,共10页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 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室内岩石损伤机理和劣化力学参数测试,对压裂形成的三维裂缝形态研究较少。为刻画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的裂缝形态展布,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椭球形裂缝扩展的三维计算新模型;结合前人室内测试结果,回归了岩石弹性力学参数与超临界CO_(2)多浸泡因素关联式,讨论了超临界CO_(2)压力、温度、施工排量、初始弹性模量、初始泊松比、缝内净压力、储层厚度等参数对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对上下存在水层的目的层采用超临界CO_(2)压裂时更应采取控缝高的措施;针对低渗储层,可优先考虑超临界CO_(2)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工艺更适用于最小水平主应力大的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时,有助于低排量下获得相同的平均缝宽。研究成果对非常规油气水平井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岩石力学 损伤 三维裂缝 模型 平面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融合多模态特征的深层煤岩气产量预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子熙 张舒 +6 位作者 马骉 康芸玮 李曙光 陈东 陈怡羽 陈博文 赵金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0-149,共10页
深层煤岩气生产在井型、压裂工艺、排采方式等方面显著区别于浅层煤层气,针对浅层煤层气建立的产量预测模型无法处理多元异构的深层煤岩气数据,且难以适应深层煤岩气的生产方式。为此,基于卷积自编码结合空间金字塔池化提取深层煤岩气... 深层煤岩气生产在井型、压裂工艺、排采方式等方面显著区别于浅层煤层气,针对浅层煤层气建立的产量预测模型无法处理多元异构的深层煤岩气数据,且难以适应深层煤岩气的生产方式。为此,基于卷积自编码结合空间金字塔池化提取深层煤岩气二维地质特征,采用PointNet++提取深层煤岩气缝网三维特征,拼接得到的完整数据矩阵再经近邻传播法(Affinity Propagation,AP)聚类后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最后将注意力机制融入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建模,建立了预测深层煤岩气产量的深度学习新模型并通过不同算法和消融实验对比分析了新模型的泛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出的特征提取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深层煤岩气数据多元异构、多尺度等问题。②对比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LSTM、数值模拟、BP神经网络,融入三维特征提取及注意力机制的AP-LSTM预测产量的准确率最高。③融入三维特征提取,AP-LSTM预测产量的数据波动得到有效抑制;融入注意力机制,AP-LSTM预测产量的趋势得到改善。④基于研究区块建立的模型迁移到新的区块预测产量,仍具备较高的准确率。结论认为,缝网特征是影响深层煤岩气产量的重要因素,注意力机制有助于AP-LSTM区分自喷和抽吸,融入三维特征提取及注意力机制的AP-LSTM适应了深层煤岩气的生产方式,具有良好的普适性,能够为深层煤岩气规模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深度学习 长短时记忆网络 三维特征提取 注意力机制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油气产量预测中的研究进展与技术展望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子熙 马骉 +5 位作者 张帅 张舒 邓慧 陈东 陈怡羽 周嵩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8,共11页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数字和智能化的油气产量预测技术已经成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深度学习与油气产量预测的有效结合为解决非常规油气和复杂场景下的产量预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与策略。为此,在系统回顾油气产...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数字和智能化的油气产量预测技术已经成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深度学习与油气产量预测的有效结合为解决非常规油气和复杂场景下的产量预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与策略。为此,在系统回顾油气产量预测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油气产量预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关键流程,归纳了油气产量预测领域的特征工程以及不同场景下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最后深入探讨了智能油气产量预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油气产量预测技术发展历程主要划分为传统油气产量预测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 3个阶段;(2)深度学习方法已大量应用于油气产量预测研究中,尤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非常规油气领域,该技术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3)多样化的神经网络构建方法能够解决不同场景下的精细化油气产量预测需求;(4)需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与油气领域跨学科理论技术研究,促进两者在理论技术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深入融合;(5)智能油气产量预测技术未来可在实时预测与优化、数据融合与增强、物理约束与解释和模型更新与适应等方面开展深度攻关研究。结论认为,深度学习模型可显著提高油气产量预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复杂气藏及非常规油气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建议继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油气行业应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推动油气行业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产量预测 非常规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管外光纤监测的页岩气水平井多簇压裂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乐 朱炬辉 +3 位作者 梁兴 赵智勇 管彬 安树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为了分析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影响多簇进液的因素,采用套管外分布式光纤开展压裂过程实时监测。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水平井压裂光纤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压裂设计数据和压裂施工数据,开展了分段多簇压裂过程中典型压裂... 为了分析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影响多簇进液的因素,采用套管外分布式光纤开展压裂过程实时监测。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水平井压裂光纤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压裂设计数据和压裂施工数据,开展了分段多簇压裂过程中典型压裂事件和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AS)信号的联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压裂初期孔眼欠完善、近井扭曲严重,容易激发强DAS信号,随着孔眼冲蚀,DAS信号减弱;多簇间流量分配呈随机动态变化,影响多簇进液的均衡性,有效进液簇数量与施工泵压具有一定相关性;暂堵、停泵−再启泵等措施能够干预簇间流量分配,暂堵效果受裂缝实时状态、暂堵参数等多因素影响;段间窜通存在2种光纤DAS信号响应模式,可揭示管内和水泥环2种段间窜漏路径。光纤监测手段和综合分析方法对于深入认识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机理、指导压裂方案优化和压裂实时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孔眼冲蚀 流量分配 暂堵转向 砂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添加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的防腐韧性水泥浆
18
作者 王纯全 严海兵 +3 位作者 邓天安 刘波 杨代林 田发斌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2-530,共9页
酸性气体中H_(2)S和CO_(2)要与硅酸盐水化物发生反应,导致水泥石的渗透率增大、抗压强度大幅降低,使油井水泥环受到严重腐蚀,影响井筒完整性。为此,合成一种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用于增强油井水泥耐H_(2)S和CO_(2)腐蚀的能力。在H_(2)S... 酸性气体中H_(2)S和CO_(2)要与硅酸盐水化物发生反应,导致水泥石的渗透率增大、抗压强度大幅降低,使油井水泥环受到严重腐蚀,影响井筒完整性。为此,合成一种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用于增强油井水泥耐H_(2)S和CO_(2)腐蚀的能力。在H_(2)S分压为2.0 MPa、CO_(2)分压为1.5 MPa下,对水泥石的防腐蚀性能和作用机理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交联环氧树脂乳液加量增加,抗压强度增大,超过一定加量后抗压强度增加不明显甚至减小,而弹性模量降低显著,增幅逐渐减少;②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能够提高油井水泥石耐H_(2)S和CO_(2)腐蚀的能力,随着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加量的增大,水泥石受H_(2)S和CO_(2)的腐蚀深度、渗透率降低,抗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③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包裹水泥石的水化产物,阻隔了硅酸盐水泥石水化产物与H_(2)S和CO_(2)等酸性气体的接触,提高了水泥石对H_(2)S和CO_(2)等酸性气体的耐腐蚀能力;④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防腐韧性水泥浆常规工程性能良好,固井水陈化时间、自交联环氧树脂加量、温度变化对稠化时间不敏感,现场应用可操作性强。在6口井开展了防腐韧性水泥浆试验,固井质量平均优质率达到90%以上,合格率为99%以上。结论认为,自交联环氧树脂乳液充填和成膜包裹水泥水化产物,使水泥石具有防腐韧性性能,在川东北高含硫区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 环氧树脂 防腐 韧性 水泥浆 高含硫 自交联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管汇三通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祝效华 张覃 +1 位作者 张洋铭 董亮亮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8-265,共8页
目的研究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含砂压裂液对高压管汇三通冲蚀磨损的影响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两相流颗粒冲蚀理论建立三通冲蚀数值计算模型,预测三通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冲蚀磨损的部位,研究三通方位夹角,压裂液入口流量、固相颗... 目的研究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含砂压裂液对高压管汇三通冲蚀磨损的影响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两相流颗粒冲蚀理论建立三通冲蚀数值计算模型,预测三通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冲蚀磨损的部位,研究三通方位夹角,压裂液入口流量、固相颗粒体积分数、颗粒直径和压裂液密度对三通冲蚀速率的影响。结果 Y型三通和歧型三通冲蚀最严重的部位均在支管与主管的相贯线上。在控制单因素变量的前提下,随着方位夹角从30°增加到150°时,Y型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12.7倍。而随着方位夹角从30°增加到90°时,歧型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1.85倍,并且最大值出现在60°附近。随着压裂液入口流量从0.5m^(3)/min增加到2.5m^(3)/min,Y型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232.5倍;随着压裂液入口流量从1m^(3)/min增加到4 m^(3)/min,歧型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7.5倍。同时随着固相颗粒体积分数从2%增加到10%,粒径从200μm增加到600μm,密度从1000 kg/m^(3)增加到1400 kg/m^(3),Y型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分别增大了4.4倍、0.63倍、1.3倍,而歧型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分别提高了4.4倍、0.58倍、1.06倍。结论两种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均随着入口流量、固相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变大,随粒径的增加而减小。Y型三通的最大冲蚀速率随空间夹角、压裂液密度的增加而变大,但歧型三通的空间夹角为60°时冲蚀最严重,且压裂液密度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管汇 三通 数值模拟 冲蚀速率 冲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改造用滑溜水压裂液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许可 高航 +4 位作者 石阳 刘臣 赖建林 葛婧楠 王皓霁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9-1524,共6页
综述了储层改造用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的发展状况,总结了不同种类滑溜水压裂用减阻剂,包括天然高分子、粉剂型合成高分子、乳液型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等类型,分析了伪塑、黏弹、有效滑移和湍流抑制等4种滑溜水减阻假说机理,探讨了不同... 综述了储层改造用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的发展状况,总结了不同种类滑溜水压裂用减阻剂,包括天然高分子、粉剂型合成高分子、乳液型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等类型,分析了伪塑、黏弹、有效滑移和湍流抑制等4种滑溜水减阻假说机理,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摩阻方程,指出了聚合物微观结构和流变性质对携砂性能的影响,根据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工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等方面,指出了下一步机理研究和产品研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溜水 聚丙烯酰胺 高分子 压裂液 减阻 携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