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中国氢能发展回顾、面临挑战及建议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智 许宝进 +1 位作者 梁斌 赵苑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92,共14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中国氢能国家战略与地区政策,指出了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存在的挑战以及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氢能产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用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②在氢能产业链中,“制、储、运、用”各环节的底层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影响了产业协同推进的效率。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顶层设计仍需加码;氢能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④根据国情提出了4条氢能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分别为完善氢能专项政策,加强市场监管机制,落实国家氢能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氢能技术攻关,创新驱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聚焦氢能安全体系,为氢工业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推动氢能走向全球化,在合作中谋发展。结论认为,“双碳”目标下中国氢能产业未来有望出现星火燎原之势,应多方联动突破氢能产业相关瓶颈,实现从示范应用到商业化的跨越发展,尽快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碳达峰 碳中和 氢战略 发展前景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微观导电特性--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为例
2
作者 吴丰 梁芸 +4 位作者 唐松 李昱翰 田兴旺 杨辉廷 李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303,共16页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 沥青广泛存在于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沥青不仅严重影响储层物性与含气性,还导致储层测井电阻率响应复杂,增加了含沥青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流体性质判别与含水饱和度计算的难度。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高石梯—磨溪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含沥青溶孔-溶洞型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米CT扫描数据分析研究,采用数字岩心技术对储层孔隙结构和沥青充填特征进行表征,建立不同沥青含量和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的三维岩石导电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开展岩石导电数值模拟,研究了沥青对碳酸盐岩导电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含沥青溶洞型与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值与沥青含量呈正相关、与含水饱和度呈负相关。②溶孔型碳酸盐岩的狭窄喉道更易被沥青堵塞,使其导电性受沥青的影响较溶洞型碳酸盐岩更大。③低含水饱和度状态下,地层水主要以束缚水膜的形式赋存于储集空间表面,沥青使束缚水膜变得不完整,导致溶洞型和溶孔型碳酸盐岩电阻率急剧增大。④相比含沥青溶洞型碳酸盐岩,含沥青溶孔型碳酸盐岩具有更大的胶结指数(m)和更小的饱和度指数(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电阻率 数字岩心 胶结指数 溶孔 碳酸盐岩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中国天然气发展述评及2024年展望 被引量:44
3
作者 高芸 王蓓 +2 位作者 胡迤丹 高钰杰 胡奥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为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收集、整理、分析了中国天然气行业2023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和动态,论述和研判了2023年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以及天然气市场的热点和亮点,进而展望了2024年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前景。... 为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收集、整理、分析了中国天然气行业2023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和动态,论述和研判了2023年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以及天然气市场的热点和亮点,进而展望了2024年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2023年中国天然气发展稳中有进、不乏亮点,主要表现在:(1)天然气勘探全面开花,预计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或创历史新高;(2)天然气生产稳中有进,全年共生产天然气2 324×10^(8)m^(3),年增产量近123×10^(8)m^(3);(3)天然气进口量增价跌(共进口天然气1 655.6×10^(8)m^(3)),其中LNG进口量重返世界第一(进口量为984.2×10^(8)m^(3));(4)天然气需求量小幅度反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3 915.5×10^(8)m^(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0.6%,市场供应平稳;(5)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LNG接收站、天然气长输管道和地下储气库建设有新进展;(6)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形势下,油气生产企业大力拓展新能源业务;(7) LNG重卡销量创历史新高(共销售15.19万辆),用气增量异军突起;(8)国家问政于民,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结论认为:(1)尽管中国天然气增量市场面临着煤炭“压舱石”和新能源的竞争,但天然气仍然是中国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过程中的桥梁和支柱,不可或缺;(2)预计2024年天然气勘探力度不减,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增势依旧;(3)天然气生产稳中有进,增产量与2023年相当;(4)天然气进口量将大幅度增加,天然气进口均价将继续下降;(5)天然气需求量平稳增长,市场供应宽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 勘探开发 储量产量 消费量 进口量 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与页岩气赋存模式 被引量:12
4
作者 梁峰 吴伟 +5 位作者 张琴 罗超 王玉满 刘宇 姜巍 卢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关于筇竹寺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赋存模式影响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为此,以川南地区W207井筇竹寺组页岩为例,以总有... 近年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关于筇竹寺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赋存模式影响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为此,以川南地区W207井筇竹寺组页岩为例,以总有机碳含量(TOC)不小于1.0%为界,将筇竹寺组页岩划分出4个高有机碳页岩层段(H1—H4层),并基于大视域扫描电镜、流体注入法孔隙定量表征、三维分子结构建模与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富有机质层段页岩孔隙特征,并着重分析了H3层页岩孔隙发育特征与页岩气赋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筇竹寺组页岩纵向上孔隙发育差异较大,其中H3层页岩孔隙系统最为有利,发育粒缘缝—有机质纳米连通孔隙—有机质基质分子内孔隙3级孔隙网络,其矿物粒缘缝与有机质纳米孔隙提供了较大的游离气储集空间,页岩有机质分子结构中普遍发育微孔,提供了较大的吸附空间;(2)微孔对总吸附量的贡献随压力增高而降低,但在30.0 MPa时仍贡献了56%以上的总吸附气量;(3)高温高压下(30.0 MPa、70℃),页岩中游离气甲烷含量占总含气量的57%,当压力由30.0 MPa降低至16.5 MPa,游离气贡献总开采气量超过80%;(4)粒缘缝、有机质纳米连通孔隙和有机质基质分子内孔隙良好的配置关系为页岩气富集及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连通体系,远离风化壳的超压层段有利于页岩孔隙发育。结论认为,川南地区筇竹寺组H3层页岩孔隙系统发育,具备页岩气高产地质条件,是筇竹寺组下一步重点关注层段,在此基础上寻找远离风化壳、孔隙发育的超压页岩储层是筇竹寺组选区选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甜点段 孔裂隙系统 分子结构 页岩游离气 页岩气赋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管全中 董大忠 +5 位作者 孙莎莎 胡澜潇 漆麟 李冲达 陈诚 陈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8,共11页
与中、浅层页岩不同,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发育不同的孔隙结构,影响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为了探讨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以该... 与中、浅层页岩不同,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发育不同的孔隙结构,影响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为了探讨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以该盆地南部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有机碳分析、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低温氮气吸附等测试手段,定量表征研究区深层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的基础参数及其孔隙结构特征;并运用FHH分形理论,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计算页岩孔隙分形维数,讨论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有机质含量(TOC)高,平均值为2.04%,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占38.00%~73.00%;(2)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普遍发育墨水瓶状有机孔、狭缝型或平板状无机孔等,BET比表面积介于1.252~28.676 m^(2)/g,BJH孔体积介于0.013 192~0.063 874 cm^(3)/g;(3)深层页岩孔隙分形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分形维数D_(2)>D_(1),孔隙结构受页岩组成控制,分形维数受控于比表面积和孔径,且与TOC密切相关;(4) LM1—LM3笔石带沉积的富有机质硅质页岩TOC高、分形维数D_(1)和D_(2)值大,介孔BET比表面积和BJH孔体积最大,既有较多的气体吸附位点赋存吸附气,又有良好的孔隙空间贮存游离气,是深层页岩气富集的“甜点段”。结论认为,综合页岩品质参数和分形维数特征可有效评价页岩气富集的“甜点段”,并对实现深层页岩气的增储上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地区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北部DB1井区灯影组四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泓位 王时林 +3 位作者 和源 王君 秦启荣 赵建民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1,共11页
四川盆地中北部(川中北部)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较强,限制了灯影组四段气藏的勘探。为了进一步深化川中北部DB1井区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认识,通过钻井岩心及薄片资料的观察,并结合测井、录井、物性测试以及钻探成果... 四川盆地中北部(川中北部)灯影组四段(灯四段)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较强,限制了灯影组四段气藏的勘探。为了进一步深化川中北部DB1井区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认识,通过钻井岩心及薄片资料的观察,并结合测井、录井、物性测试以及钻探成果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川中北部DB1井区灯四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灯四段主要发育台地边缘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亚相,进一步可识别出藻丘、颗粒滩和滩间海等沉积微相,其中藻丘微相主要发育藻凝块云岩和藻叠层云岩,颗粒滩微相主要发育砂屑云岩,滩间海微相主要发育泥晶云岩和粉晶云岩;藻丘和颗粒滩沉积主要发育在台缘一侧,向台内藻丘和颗粒滩沉积逐渐减少,以滩间海沉积为主;藻丘发育呈纵向叠置特征,横向延伸较近,且集中发育在灯四段上亚段,单体厚度较大,下亚段发育较少且厚度较薄;储集岩类型主要为藻凝块云岩、藻叠层云岩和砂屑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藻黏结格架孔、粒间溶孔和晶间溶孔;研究区岩心孔隙度分布在2.02%~6.03%,总体平均孔隙度为3.11%,岩心渗透率分布在0.00704~9.78 mD,总体平均渗透率为0.69264 mD,整体物性具有低孔特低渗透特征,部分样品由于受到裂缝的影响呈现低孔高渗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展布特征 储层特征 灯影组四段 四川盆地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窜扰主控因素及诱导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段贵府 牟建业 +3 位作者 闫骁伦 宋毅 徐颖洁 王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8,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南部(即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的开发实践,以负面冲击为主的井间压裂窜扰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效率和效益,对深层页岩气的长效开发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为了预防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窜扰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区块为例,通过储层... 基于四川盆地南部(即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的开发实践,以负面冲击为主的井间压裂窜扰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效率和效益,对深层页岩气的长效开发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为了预防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窜扰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区块为例,通过储层地应力场反演和天然裂缝识别,明确地应力和天然裂缝的组合特征,及其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窜扰水平井压裂过程中的微地震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体积缝网形态的展布特征揭示水平井压裂窜扰形成的内在机理。最后,基于UFM模型建立多井复杂裂缝扩展模型,重点分析多簇裂缝的竞争扩展规律,为预防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窜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凸起区域具有水平地应力值较小、条状天然裂缝较发育的双重特征,易诱导水力裂缝向该区域扩展,是川南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窜扰的关键地质因素;由于多簇裂缝竞争扩展,大尺度条状裂缝对水力裂缝具有明显的诱导和捕获作用,使某簇裂缝或某侧裂缝过度扩展,导致水平井间裂缝沟通、形成窜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深层页岩气 压裂窜扰 天然裂缝 地应力 裂缝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南缘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滢 寇一龙 +5 位作者 钟思存 梁霄 伍翊嘉 罗芳 袁翠平 刘若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1-243,共3页
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印支期已具备盆地的雏形,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大的构造分区包括川东南拗褶区、川中古隆起区和川西北坳陷区。研究区块主要位于川中古... 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印支期已具备盆地的雏形,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大的构造分区包括川东南拗褶区、川中古隆起区和川西北坳陷区。研究区块主要位于川中古隆起南缘斜坡低陡褶带,在周边黔中隆起与川中古隆起的阻隔下,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龙马溪组鲁丹期处于深水缺氧的外陆棚沉积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沉积微相 相变 古地貌 沉积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关键技术探索与实践——以SDCK1万米特深井为例
9
作者 陈力力 马勇 +8 位作者 付强 陈敏 付志 汪瑶 冯予淇 刘强 杨万忠 邹祥富 严海兵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随着油气向超深层和万米特深领域进军,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将面临套管安全下入难、易井漏、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众多难题。为此,针对万米科学探索井SDCK1井三开固井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攻克了超大尺寸井眼清洁困难、超大超重套管下入艰难、... 随着油气向超深层和万米特深领域进军,超大尺寸井眼固井将面临套管安全下入难、易井漏、固井质量难以保证等众多难题。为此,针对万米科学探索井SDCK1井三开固井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攻克了超大尺寸井眼清洁困难、超大超重套管下入艰难、超大环空水泥环密封完整性难以保证等技术瓶颈,形成了万米特深井超大尺寸井眼固井成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大尺寸井眼岩屑运移液固两相流模型优化钻井液性能和循环排量,形成的重稠浆与可降解携砂纤维多效协同井眼清洁技术可显著改善携砂效果,有效保障井筒清洁;②厚壁超重大尺寸套管的安全下入要充分考虑井眼扩大率和套管串下入阻力对通井能力和套管下入影响,模拟通井井底钻具组合(BHA)与套管柱刚度比需大于1.3;③固井施工实时模拟监测和精细控制关键层位的井筒动当量密度(ECD),优化地面回收流程返浆管线,可防止注替过程井下垮塌和漏失;④在套管居中度不高的情况下,可通过优化前置液浆柱结构,梯级匹配固井工作液流变性形成高流变级差,采用韧性水泥浆配套可固化冲洗液体系,提高顶替效率与一、二界面胶结质量。结论认为,该技术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超大井眼、超大套管、超大体量的优质固井作业,不仅为未来特深井超大尺寸套管固井提供了借鉴,而且还为特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米特深井 固井技术 超大井眼 超大尺寸套管 井眼清洁 套管安全下入 压力控制 可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钻井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模式研究——基于文本挖掘视角
10
作者 朱林 罗筵疆 +3 位作者 黄思琪 钟赟 唐桃 岑康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2,共7页
为加强油气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理解钻井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规律,提出基于文本挖掘视角的钻井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模式分析框架,以钻井现场工人违章数据为实例进行验证。首先采用频率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发现钻井工人高频不安全行为热点,其... 为加强油气钻井现场安全管理,理解钻井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规律,提出基于文本挖掘视角的钻井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模式分析框架,以钻井现场工人违章数据为实例进行验证。首先采用频率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发现钻井工人高频不安全行为热点,其次采用文本社群聚类分析钻井工人不安全行为聚类,最后采用文本关联规则发现和检验典型不安全行为发生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钻井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模式包括7个不安全行为社群和66条不安全行为发生模式,其中油气钻井现场系统与外部系统耦合处、班前会议、钻井下钻和钻进作业、登高作业是现场不安全行为监管的脆弱点。研究结果可为钻井现场安全管理优化提供支持,有利于为钻井现场智慧安全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工程 不安全行为 智能文本挖掘 油气现场工人 文本聚类 关联规则 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井眼钻井液脉冲器工作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
11
作者 席文奎 张轩 +4 位作者 汪雄雄 巴莎 李欣 隽鸿科 耿东恒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连续波钻井液脉冲器是随钻测量仪器(MWD)中以强脉冲形式向地面传输数据的关键部件。为满足老井开窗侧钻作业要求,必须解决小尺寸空间下钻井液脉冲器的结构设计、水力冲蚀和信号强度问题。根据实际小井眼尺寸、悬挂钻铤及匹配MWD仪器结... 连续波钻井液脉冲器是随钻测量仪器(MWD)中以强脉冲形式向地面传输数据的关键部件。为满足老井开窗侧钻作业要求,必须解决小尺寸空间下钻井液脉冲器的结构设计、水力冲蚀和信号强度问题。根据实际小井眼尺寸、悬挂钻铤及匹配MWD仪器结构尺寸,确定了小尺寸钻井液脉冲器上悬挂挂接方案及脉冲信号产生方式(连续波),完成了连续波脉冲器的结构方案及关键部件(旋转阀)的设计;以实际脉冲器设计案例(设计参数)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实际工况,采用CFD方法对脉冲器(旋转阀)的耐冲蚀性能与脉冲(钻井液压力幅值)产生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响应曲面方法对该脉冲器案例进行了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研发的小井眼钻井液脉冲器能够满足实钻要求,且优化后脉冲器的最大冲蚀速率降低了7.41%,脉冲信号强度提高了16.24%,工作性能明显提升。设计分析及优化结果可为其在实际设计开发和应用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井眼钻井 连续波钻井液脉冲器 老井开窗侧钻 脉冲信号幅值 冲蚀特性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小麦秸秆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申志兵 王顺梅 +4 位作者 薛瑜 唐瑞源 张君涛 梁生荣 周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6,共5页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制得的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处理后,制备的吸油剂水接触角可从80°增加到108.5°,油接触角则降为0°,表现出亲油和超疏水性,吸油性能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对NaOH处理时间、温度和浓度进行对比,得出在100℃,5%,2 h预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质材料 预处理 吸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断控体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
13
作者 江山 唐永建 +3 位作者 焦霞蓉 李文亮 黄成 王泽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4,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体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采出程度低,地层压力下降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并总结了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顺北油田...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体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采出程度低,地层压力下降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并总结了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顺北油田发育各种各样的小尺度走滑断裂带,走滑断裂形成了断控型储层,埋深较大,有效储集空间以断层空腔、裂缝等为主。断控体储层沿走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垂直断裂带方向发育由基岩-裂缝带-洞穴带-裂缝带-基岩带有序排列构成的多组缝洞集合体,即栅簇结构。(2)研究区利用单井开发的储集体剩余气具有零星分布特征:当储集体2个断裂面不连通时,一块断裂面凝析气被动用,另一块断裂面则形成剩余气;当储集体为多个孤立的断控体时,剩余气呈块状分布;当储集体受底水影响强烈时,剩余气被底水封堵,分布于储集体顶部。多井开发的储集体剩余气具有成片分布特征:当储集体存在明显气驱高速通道时,通道侧缘存在大量滞留型剩余气;当注采井之间连通性较好时,注入气呈活塞式推进,剩余气连片分布于生产井周围。单井开发的剩余气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及水动力控制,多井开发的剩余气分布则主要受注采条件及地质因素控制。(3)研究区断控型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具有两大类7种模式,分别为单井类的孤立型、构造控制型、致密封堵型、底水封堵型和多井类的孤立型、气驱通道附近滞留型、注采控制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凝析气藏 剩余气 断控体 奥陶系 顺北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序贯高斯-协克里金法的孔隙压力钻前预测
14
作者 汤明 郭欣钰 +4 位作者 何世明 邹露 张光福 孔令豪 邓祥华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准确预测孔隙压力对于安全钻进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钻前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误差大,不能很好地指导钻井工程设计和钻井施工,导致井漏、溢流等事故多发频发。为实现钻前地层孔隙压力的准确预测,利用孔隙度修正后的声波时差数据建立了单... 准确预测孔隙压力对于安全钻进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钻前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误差大,不能很好地指导钻井工程设计和钻井施工,导致井漏、溢流等事故多发频发。为实现钻前地层孔隙压力的准确预测,利用孔隙度修正后的声波时差数据建立了单井孔隙压力预测新模型,结合工区三维地质构造,形成了基于序贯高斯-协克里金法的三维孔隙压力预测新方法,并构建了孔隙压力三维数据体,实现了孔隙压力钻前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模型综合利用了声波时差和地层孔隙度这两种随深度变化的地层物性参数,使得孔隙压力的计算过程更符合地层的实际构造,与未考虑孔隙度影响相比,修正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由12.92%降低到3.52%;②序贯高斯-协克里金插值算法同时兼顾了裂缝断层区域的随机性和非裂缝断层区域的连续性,基于孔隙压力三维数据体预测得到的钻前孔隙压力预测值与实钻数据吻合较好,误差介于±10%;③建立的蓬莱气区上部碎屑岩重点层段三维孔隙压力数据体可有效实现工区单井复杂工况分析、钻前孔隙压力以及风险预测等工作。结论认为,基于序贯高斯—协克里金法的孔隙压力钻前预测方法能够实现钻前孔隙压力的准确预测,计算结果三维可视化,为井身结构设计以及钻井液密度设计提供依据,为油气资源的安全经济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孔隙压力 压力展布 钻前预测 序贯高斯-协克里金法 地质建模 碎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式纺锤形滚柱套管塑性整形工具设计及应用分析
15
作者 李明飞 王乐康 +5 位作者 宋显民 曹欣 米红学 张文哲 景志明 崔健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3,共9页
设计了一套内置式纺锤形滚柱套管整形工具,其采用纺锤形滚柱代替滚珠,用均匀面接触代替非均匀点接触,使整形段套管发生塑性变形,可以完全消除凸痕的致命缺陷;通过内外管结合通槽结构实现滚柱内置,克服了套管整形工具滚珠掉落的缺陷;通... 设计了一套内置式纺锤形滚柱套管整形工具,其采用纺锤形滚柱代替滚珠,用均匀面接触代替非均匀点接触,使整形段套管发生塑性变形,可以完全消除凸痕的致命缺陷;通过内外管结合通槽结构实现滚柱内置,克服了套管整形工具滚珠掉落的缺陷;通过滚珠行程槽内置深度的改变,上提整形工具时,纺锤形滚柱缩回到滚柱安装通槽内,避免对整形后套管形成剐蹭的二次伤害。设计的整形工具还具有易加工、易安装的优点。应用ANSYS软件,建立了完整的内置式纺锤形滚柱套管整形工具有限元模型,施加套管整形典型工况下的载荷,分析了中心管轴肩抗压、连接螺纹抗拉的强度,安全系数均在3.0以上,满足强度要求。同时,建立整形工具与缩径变形、椭圆变形、弯曲变形、局部凹陷4种常见套管变形配合整形的仿真模型,用ABAQUS动力学显式模块,仿真分析整形过程,结果表明,整形工具各部件无塑性变形、可重复使用、滚柱未掉落;整形后的套管通径达标、无凸痕、上提无伤害,整形效果理想。该整形工具在大庆油田的宁8井、岔81井、华北油田的强2-4X井等30多口井投入使用,整形效果显著,克服了现有整形工具的缺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整形 整形工具 纺锤形滚柱 凸痕处理 防止掉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黏度暂堵剂液滴形态与成型效率
16
作者 华剑 余泽坤 +1 位作者 李晓鹏 谭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4-1912,共9页
为解决高温高黏度暂堵剂生产中液滴断裂时间过长和液滴长径比过大的问题,采用理论计算得到暂堵剂液滴成型的最小速度为0.2039 m/s,并推导出其最优扰动周期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暂堵剂液滴成型过程,探究在无扰动和外加方波扰... 为解决高温高黏度暂堵剂生产中液滴断裂时间过长和液滴长径比过大的问题,采用理论计算得到暂堵剂液滴成型的最小速度为0.2039 m/s,并推导出其最优扰动周期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暂堵剂液滴成型过程,探究在无扰动和外加方波扰动作用下的液滴成型流场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无扰动时的射流在300 mm内难以断裂形成液滴,射流温度在0.5 s内基本不变,射流速度增长到初始速度的2.13倍;在外加方波扰动时,扰动周期过短不利于液滴均匀成型,扰动周期过长会导致液柱在断裂前过度拉长,在扰动周期为0.11 s左右时液滴成型效率最高,其断裂频率稳定在0.11 s,最终液滴长径比稳定在2左右。研究结果为高黏度暂堵剂液滴成型的工艺参数选取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黏度 液滴成型 扰动周期 断裂时间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页岩气优质储层精细刻画与靶窗优选 被引量:42
17
作者 武恒志 熊亮 +3 位作者 葛忠伟 史洪亮 王同 樊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0,共10页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威远页岩气勘查区块的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威远古隆起与自流井背斜所夹持的白马镇向斜,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为深水陆棚相暗色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地球物理测井岩电特征纵向差异明显,储层...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威远页岩气勘查区块的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威远古隆起与自流井背斜所夹持的白马镇向斜,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为深水陆棚相暗色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地球物理测井岩电特征纵向差异明显,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指导该区页岩气水平井靶窗优选及钻井轨迹跟踪调整,基于测井小层划分、岩心纹层精细刻画、高精度地球物理预测以及沉积微相成因分析等方法,通过细化储层分类评价其参数指标,预测页岩气储层"甜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平井靶窗优选及轨迹设计,进而评价水平井靶窗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五峰组—龙一段底部优质页岩段发育3种类型的纹层,纵向上交错叠置,反映了沉积环境和储层品质的微观差异;②可以将该区的页岩气储层划分为优质储层、较好储层、一般储层和差储层;③龙马溪组底部2—31小层为生物成因沉积微相,储层具有高有机碳含量、高孔隙度、高脆性指数、高含气性、低地应力差值等"地质+工程"甜点的特征,确定其为优质储层段;④实钻结果表明,水平井靶窗位置的选择对于单井页岩气产能的影响较大,优质储层钻遇率是获得页岩气高产的关键地质因素。该研究成果支撑了页岩气产能评价工作,为该区块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页岩气区块 深水陆棚相 优质储集层 纹层 生物成因 靶窗优选 甜点 生产能力 钻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压裂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4
18
作者 赵金洲 任岚 +19 位作者 蒋廷学 胡东风 吴雷泽 吴建发 尹丛彬 李勇明 胡永全 林然 李小刚 彭瑀 沈骋 陈曦宇 尹庆 贾长贵 宋毅 王海涛 李远照 吴建军 曾斌 杜林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1-142,共22页
我国于2010年实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页岩气压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跨越,创建形成了适合于我国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 我国于2010年实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页岩气压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跨越,创建形成了适合于我国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为了助推我国页岩气产量实现新的跃升,在梳理中美两国页岩气压裂技术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回顾了我国在页岩气压裂基础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液体体系、压裂工具及工艺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与进展现状,总结了压裂甜点识别、缝网扩展模拟与调控、岩体水化与返排控制、缝网体积评价表征等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少水或无水新型压裂液的研制与应用;评价了可钻复合桥塞、可溶性桥塞、大通径桥塞和套管固井滑套等分段压裂工具的发展与自主研发水平;阐述了现场工艺技术的实施状况,包括早期实施的常规分段分簇压裂到目前的“密簇”压裂、暂堵压裂等。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页岩气压裂技术面临的挑战,展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论认为,我国需要持续开展适合于国内深层—超深层海相页岩气、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压裂理论与技术方法攻关研究,以支撑和助推未来我国页岩气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 缝网压裂 压裂理论 压裂技术 液体与工具 深层—超深层海相页岩气 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溜水压裂返排液在钻井液中资源化利用
19
作者 刘怀珠 赵康宁 +5 位作者 陈东 张超 常晓峰 张洁 张望远 张帆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3,共7页
针对滑溜水压裂返排液排放量大且成分复杂,难以实现“不落地”处理的技术难题,通过优化滑溜水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有效成分,将处理后的滑溜水压裂返排液作为钻井液组分,实现返排液中水资源和部分处理剂的资源化利用。利... 针对滑溜水压裂返排液排放量大且成分复杂,难以实现“不落地”处理的技术难题,通过优化滑溜水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有效成分,将处理后的滑溜水压裂返排液作为钻井液组分,实现返排液中水资源和部分处理剂的资源化利用。利用处理后的滑溜水压裂返排液构建了环保型低摩阻钻井液体系配方:配浆水+4%钠基膨润土+0.3%Na2CO3+3%聚糖+0.1%FA-367+1.0%CMC-LV+1.0%油酸甲酯。结果显示,该钻井液体系在25~150℃的温度范围内流变性能稳定,滚动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线性膨胀率降低72%以上,润滑因数降低率大于80%,且满足环保性能要求。最后,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滤饼的微观形貌,验证了其在高温下的抑制性能和降滤失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溜水压裂液 水基钻井液 压裂返排液 环境保护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峰 邱峋晰 +6 位作者 戴赟 张琴 卢斌 陈鹏 马超 漆麟 胡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1-458,共8页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目前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唯一层系,而在四川盆地及周边不同区域页岩气单井产量却存在明显差异。筛选位于不同构造位置、不同压力系数、相同层段[鲁丹阶早期(LM1-LM3)]5口典型井的36个页岩样...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目前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唯一层系,而在四川盆地及周边不同区域页岩气单井产量却存在明显差异。筛选位于不同构造位置、不同压力系数、相同层段[鲁丹阶早期(LM1-LM3)]5口典型井的36个页岩样品,应用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孔隙特征,从储层微观结构方面分析不同地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页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以有机质孔为主,不同构造区域页岩小孔体积、中孔体积、大孔体积和总孔体积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大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反映不同的孔隙演化阶段。建立了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模式,指出页岩孔隙在高压情况下可能被压实,其压实程度与有机质孔孔径、岩石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区域构造条件和压力系数密切相关,指出受构造运动影响小且压力系数较高的区域为孔隙发育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 孔隙发育 有利区预测 龙马溪组 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