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企业国际业务公共安全标准体系研究
1
作者 辛琦 袁波 +3 位作者 张敏 曾铮 张啸 张永娟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5期60-65,共6页
国际业务公共安全标准化在促进国际业务公共安全管理规范化、降低境外公共安全风险、保障境外人员和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将公共安全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构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在一定范围内为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和规划... 国际业务公共安全标准化在促进国际业务公共安全管理规范化、降低境外公共安全风险、保障境外人员和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将公共安全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构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在一定范围内为标准的制修订计划和规划提供依据,促进标准的协调统一,为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基本的技术要求、一致的管理要求和规范的工作要求。文章阐述了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在建设全流程、标准化、科学化的境外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和技术能力的过程中,建立与国际业务发展形势和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安全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构建国际业务公共安全标准体系遵循“两个结合,需求导向”的思路和“现状梳理—需求调研—分类筛选—体系构建”步骤,并结合标准化现状提出在应急决策指挥、处置救援、现场管控、危机管理、恢复重建等领域加强规划和顶层设计,持续提升企业公共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企业 国际业务 公共安全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泄漏爆炸规律研究
2
作者 廖丽君 杨杨 +4 位作者 李卫东 李慧源 谢镔 单志伟 滕霖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将一定比例的氢气掺入天然气中并通过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是大规模输氢的有效方式。氢气点火能量低,爆炸范围广,扩散燃烧速度快,掺氢天然气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危害性较常规天然气更大。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发生泄漏后的燃烧爆... 将一定比例的氢气掺入天然气中并通过现有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是大规模输氢的有效方式。氢气点火能量低,爆炸范围广,扩散燃烧速度快,掺氢天然气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危害性较常规天然气更大。为探究掺氢天然气管道阀室发生泄漏后的燃烧爆炸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ACS对受限空间内输气管道法兰连接处破损后混合气体的泄漏、扩散、燃烧、爆炸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泄漏后爆炸时混合气体中氢气含量越高,泄漏后气云点火时间越长,爆炸的强度及危害程度越大;顺风向气云爆燃强度显著强于逆风向气云燃爆强度;不同阀室结构会产生不同强度的爆炸超压,泄爆墙对降低阀室燃爆危害的作用有限,露天阀室和棚式阀室结构产生的爆炸危害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管道输氢 阀室 燃烧爆炸 FLA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法调质脱稳高含水油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仝坤 谢加才 +3 位作者 谢水祥 任雯 刘晓辉 张明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5-160,共6页
页岩气开发、油气田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油泥,其黏度大、比阻高、稳定性强,处理处置的瓶颈在于脱水效果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调质脱稳。为此,在分析高含水油泥的来源、物化性质、特点、对生产的影响及对环境的危害等基... 页岩气开发、油气田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油泥,其黏度大、比阻高、稳定性强,处理处置的瓶颈在于脱水效果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调质脱稳。为此,在分析高含水油泥的来源、物化性质、特点、对生产的影响及对环境的危害等基础上,介绍了高含水油泥的基本性质和调质脱稳技术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化学法调质脱稳的技术原理、研究实例,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泥脱水处理前应先进行调质脱稳处理以提高脱水效果;②影响高含水油泥脱稳的主要因素是多相乳化体系、油泥中有机物的性质和含量、无机质的主要成分、Cl-和pH值等;③实现高含水油泥的调质脱稳的原理是破坏其多相乳化体系,建议根据油泥的物质组成及性质、后续处理处置工艺与要求、处理剂的性质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方法;④选择的组合工艺既要实现高含水油泥的脱稳,又要尽可能回收矿物油且不增加油泥的质量,可采用不同化学法组合、化学法与物理法(超声、微波等)协同处理,或采用油泥调节器、油水分离器等高效分离设备强化调质脱稳,以提高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泥 调质脱稳 多相乳化体系 表面活性剂 稳定性 电解质 絮凝 微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研究院提升科技创新创效水平的思考及建议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圣珍 聂凡 +1 位作者 冒亚明 吴百春 《石油科技论坛》 2022年第4期11-17,24,共8页
国有企业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力提升自身科技创新创效水平既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也是保持行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当前全球科技博弈与行业深入融合新形势为切... 国有企业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力提升自身科技创新创效水平既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也是保持行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当前全球科技博弈与行业深入融合新形势为切入点,分析了创新与创效间的理想关系,梳理部分国内外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科技创新创效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国有企业研究院在创新创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机制体制束缚、创新效果缺乏客观评价、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协同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从管理模式、激励机制、资金保障、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国有企业研究院“五个做实、五个做活”的改革与建议,关键是要形成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与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和调动创新创效活力,提升科技创新创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研究院 科技创新 科技创效 科技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遥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苗文成 孙秉才 +2 位作者 王海宁 谢江 李雪娜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59-63,共5页
红外光谱成像遥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气体泄漏监测技术,因缺乏现场试验支撑,鲜有应用。某炼化企业应用该技术在罐区、装置区以及烟囱等区域开展了现场试验,并对罐顶气样进行了气相色谱法分析,将光谱遥测数据分别与环境气样气相色谱法分析... 红外光谱成像遥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气体泄漏监测技术,因缺乏现场试验支撑,鲜有应用。某炼化企业应用该技术在罐区、装置区以及烟囱等区域开展了现场试验,并对罐顶气样进行了气相色谱法分析,将光谱遥测数据分别与环境气样气相色谱法分析数据和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成像遥测识别的气体组分与气相色谱法分析组分相同,浓度变化趋势与污染源在线监测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有效识别了苯、甲苯以及二氧化硫等十余种组分,构建了气体扩散羽流轨迹,实现了可视化显示,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遥测 储罐 烟囱 气相色谱法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管控政策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宋磊 翁艺斌 《世界石油工业》 2021年第2期25-30,共6页
天然气作为清洁、绿色、低碳的"三可"(可靠、可承受、可持续)能源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但天然气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甲烷排放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的天然气是否属于清洁能源的争议不断,甲烷排放管控问题已成为制约天然... 天然气作为清洁、绿色、低碳的"三可"(可靠、可承受、可持续)能源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但天然气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甲烷排放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的天然气是否属于清洁能源的争议不断,甲烷排放管控问题已成为制约天然气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针对甲烷排放对油气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甲烷排放管控政策和措施的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分析中国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管控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甲烷排放管控政策建议:国家加强对甲烷排放管控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加强甲烷排放管控的顶层设计,强化基础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天然气 甲烷排放 管控政策 油气行业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行业甲烷排放估算与减排分析
7
作者 李兴春 程鑫 +5 位作者 薛明 王玉希 贾国伟 闫业涛 孙剑毅 贾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70,共11页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据统计全球甲烷排放中石油天然气行业排放占比高达三分之一,加强甲烷排放管控对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油气消费量预期、行业控排预期等,估算了2021—2060年中国油气行...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据统计全球甲烷排放中石油天然气行业排放占比高达三分之一,加强甲烷排放管控对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油气消费量预期、行业控排预期等,估算了2021—2060年中国油气行业甲烷排放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减排目标下技术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最后结合各类排放源占比及现有减排技术的成本效益,测算了2030年与2060年2个时间节点油气行业甲烷减排的边际成本。研究结果表明:①2021—2060年期间,油气行业甲烷排放量略有下降,天然气系统甲烷排放量增速变缓,其中运输和输配环节有较大减排潜力;②油气行业90%的甲烷排放量集中在30%的排放源中,有10%~20%的甲烷无法彻底通过技术减排;③在2030年、2060年实施的减排技术中,具有收益的技术比例分别达22.0%和44.4%;④2030、2060年的甲烷平均单位减排成本分别为22.33元/m^(3)和14.57元/m^(3)。结论认为,中国油气行业在中长期需要加快推进甲烷排放检测、报告、核查体系的建设,推动排放数据的精细化,并通过绿色金融、中国碳减排核证方法学开发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行业甲烷减排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甲烷排放 核算 减排 边际成本 碳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化工装置安全基本设计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钧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32-34,59,6,共5页
针对目前石油化工装置安全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是设计策划阶段、基本设计阶段以及详细设计阶段的安全设计分析。说明了如何应用设计标准提高装置设计的安全性,归纳了在装置布局策划、安全系统设计、工艺状态... 针对目前石油化工装置安全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是设计策划阶段、基本设计阶段以及详细设计阶段的安全设计分析。说明了如何应用设计标准提高装置设计的安全性,归纳了在装置布局策划、安全系统设计、工艺状态稳定、设备设施共用和安全系数选定中必须掌握的重点。总结了设备管线设计、仪表设计以及电力设计中的基本安全思想,指出了与工程施工等相关方分享设计信息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装置 安全设计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顶储罐雷击致灾机理与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昊岑 马端祝 +1 位作者 娄仁杰 戴丽平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20年第1期14-18,M0003,共6页
对浮顶储罐雷击事故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于浮盘与罐壁间的一、二次密封装置内的高浓度油气混合物和导静电片与罐壁之间的放电间隙是构成浮顶储罐雷击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了浮顶储罐雷击事故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影响... 对浮顶储罐雷击事故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于浮盘与罐壁间的一、二次密封装置内的高浓度油气混合物和导静电片与罐壁之间的放电间隙是构成浮顶储罐雷击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了浮顶储罐雷击事故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影响因子隶属度函数,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风险评价矩阵,评价浮顶储罐的雷击安全等级。对某10万m^3外浮顶储罐雷击安全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同时给出了预防雷击的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顶储罐 雷击 事故 分析 评价 方法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涛 许德刚 +2 位作者 于航 张华 张楚珂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CAS 2024年第2期19-24,共6页
碳足迹作为评价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重要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现有国际标准原则性较强,需要针对不同行业进行标准化处理。产品种类规则是对一种或多种产品种类进行碳足迹评价所必须满足的一套具体的规则、要求和指南,制... 碳足迹作为评价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重要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现有国际标准原则性较强,需要针对不同行业进行标准化处理。产品种类规则是对一种或多种产品种类进行碳足迹评价所必须满足的一套具体的规则、要求和指南,制定《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石化产品》行业标准对推动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石化产业链、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化学工业的专业范畴等角度,提出了涵盖石油炼制、基本有机原料、有机化工品和高分合成材料在内的石化产品描述,阐述了制定该产品种类规则的功能单位、系统边界、分配规则、生命周期阶段定义等内容的相关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种类规则 碳足迹 石化产品 功能单位 系统边界 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捕集内热源式反应器的动态仿真研究
11
作者 赵俊德 郑家乐 +1 位作者 周爱国 葛天舒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11期69-74,共6页
《巴黎协定》的签订和"双碳"目标的制定对中国的碳排放提出更严格的要求,CO_(2)直接空气捕集技术(DAC)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碳负排放技术。对吸附式DAC技术的核心部件做出改进,类比吸附制冷领域的除湿换热器结构,提出设置内热源... 《巴黎协定》的签订和"双碳"目标的制定对中国的碳排放提出更严格的要求,CO_(2)直接空气捕集技术(DAC)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碳负排放技术。对吸附式DAC技术的核心部件做出改进,类比吸附制冷领域的除湿换热器结构,提出设置内热源的反应器,并对其进行模型研究。通过计算获得温度和吸附量参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环境温度为25℃、冷热源温度分别为15℃和80℃时,第7个循环进入稳定阶段。随着循环的进行,温度跟随换热流体温度快速响应,呈现交替的高低值,吸附量表现为锯齿状的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吸附和解吸结束时反应器内各位置的温度差不超过10℃,单层内最大温差在1℃左右,吸附量差值小于0.01 mmol/g(第4层),反应器内吸附剂均匀发挥作用。总体表现出均匀高效的传热传质性能,可以根据需要结合不同吸附剂和流体介质应用于各类DAC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反应器 吸附 脱附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能减排理念的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分析——评《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
12
作者 晏欣 李巨峰 冉照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I0007-I0007,共1页
当今世界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此,我国提出节能减排理念,旨在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环境质量。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典型的污染性企业,须深刻认识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石油化工... 当今世界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此,我国提出节能减排理念,旨在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环境质量。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典型的污染性企业,须深刻认识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业污水,其成分复杂且毒性较强,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 能源危机 节能减排 生态环境 污染性 污水处理 改善环境质量 深刻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油站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爆燃风险分析及实验研究
13
作者 黄伟 霍小旺 +3 位作者 李方 牛涛涛 孙秉才 代濠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研究输油站使用可穿戴设备的爆燃风险,对输油站爆燃事故及可穿戴设备的起火燃爆事故、可穿戴智能设备最高表面温度及电磁辐射功率、可穿戴设备电池爆炸风险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输油站因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导致的燃爆事故案例未见报... 为研究输油站使用可穿戴设备的爆燃风险,对输油站爆燃事故及可穿戴设备的起火燃爆事故、可穿戴智能设备最高表面温度及电磁辐射功率、可穿戴设备电池爆炸风险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输油站因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导致的燃爆事故案例未见报道;输油站使用可穿戴设备的引燃风险主要包括设备表面过热引燃风险、设备电池燃烧爆炸风险、设备射频火花风险,而可穿戴智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可能出现表面温度高于200.0℃的情况,可以排除可穿戴智能设备使用过程中因设备发热导致的热表面引燃油气风险;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最大电磁辐射功率不足以点燃石油挥发蒸气;输油站内因可穿戴智能设备着火或爆炸并造成油气燃爆事故是一种极小甚至可忽略的安全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站 可穿戴智能设备 爆燃 风险分析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泥热解析油异味物质解析及控制技术概述
14
作者 徐得辉 许毓 +1 位作者 周倩 李响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CAS 2024年第5期73-77,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及工业现代化高速发展,资源化综合利用已成为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油泥的无害化处理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油泥热解产生热解油中的挥发性物质的扩散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在空气中散发出难闻气味,所以油泥热解过程的... 随着我国经济及工业现代化高速发展,资源化综合利用已成为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油泥的无害化处理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油泥热解产生热解油中的挥发性物质的扩散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在空气中散发出难闻气味,所以油泥热解过程的异味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文综述了当下异味的检测手段以及异味处理技术的现状,梳理了其他一些新型的异味物质控制技术,并展望了异味物质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异味物质控制实现油泥绿色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热解析油 异味物质 检测技术 控制技术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泄漏红外光谱成像探测组件研发
15
作者 张云昊 杨云朋 +4 位作者 孙秉才 刘鑫 姜洪妍 赵帅 吴斌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8,共12页
石油化工行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石油气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发生微量泄漏时不易被工作人员察觉,对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石化企业针对石油气泄漏进行检测和定位的需求日益增大。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因... 石油化工行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石油气具有无色无味的特点,发生微量泄漏时不易被工作人员察觉,对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石化企业针对石油气泄漏进行检测和定位的需求日益增大。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因其大范围、远距离、快速定位泄漏源、动态直观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油气泄漏探测组件,该组件结合了红外光谱图像技术的优势,通过攻关宽自由谱宽范围窄带高消光比滤波技术、高精度指数光刻与刻蚀等关键技术,完成覆盖长波红外谱段的多通道带通滤波器设计;结合油气泄漏检测应用场景,完成图像传感器的选型及器件耦合,最终研制出一套针对油气泄漏检测的红外光谱成像探测组件。经测试,其谱段数多于10个谱段,谱段范围覆盖8~12μm,光谱分辨率优于0.5μm。使用该成像组件对油气主要成分空间分布进行实时检测,系统理论检测极限浓度达到5.4%,为研发适用于企业现场的油气类危险化学品泄漏光谱监测技术及装备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泄漏 油气检测 长波红外 宽谱段 光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6
作者 孙娟 王宁 +5 位作者 陈宏坤 宋权威 杨晓晴 赵朝成 张秀霞 郑秀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东营某炼油厂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分析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随着油污土壤油含量的增加先增多后减少;Beta多样性与土壤石...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东营某炼油厂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分析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随着油污土壤油含量的增加先增多后减少;Beta多样性与土壤石油污染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受污染程度相近的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度较高。细菌、真菌、古菌群落中相对丰度最大的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分别为44.8%~79.5%、54.4%~83.2%和28.3%~93.1%。属水平群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油含量增加,真菌踝节菌属(Talaromyces)的相对丰度由0增加到31.6%,细菌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由0.1%增加到1.9%,古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由5.8%增加到37.8%。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中烃类组分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真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细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古菌盐红菌属(Halorubrum)与烷烃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细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古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与芳香烃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土壤 微生物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型Ca_(0.7)Nd_(0.3)CoO_(3)对木质素热解的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英 王程昊 +4 位作者 张文成 王晓鹏 陈彦广 张雷 韩洪晶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4-63,共10页
催化热解是木质素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三元金属‐有机框架(MOF)前驱体,通过焙烧调控制得钙钛矿Ca_(1‐x)Nd_(x)CoO_(3)(CNC‐x),考察了其催化甘蔗渣木质素(BL)热解性能和再生性能,分析了气液相产物组成分布规律... 催化热解是木质素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三元金属‐有机框架(MOF)前驱体,通过焙烧调控制得钙钛矿Ca_(1‐x)Nd_(x)CoO_(3)(CNC‐x),考察了其催化甘蔗渣木质素(BL)热解性能和再生性能,分析了气液相产物组成分布规律。结果表明,800℃焙烧制得的CNC‐0.3表现出良好的催化BL热解性能,在温度为200~500℃时,热解活化能由64.24 kJ/mol降低至58.92 kJ/mol;与BL热解相比,气相产物收率降低,固相产物收率增加,液相产物收率由15.11%提高至17.94%;液相产物主要包括苯酚类、愈创木酚类、紫丁香酚类、苯醚类等芳香基含氧化合物,芳香基含氧化合物的总选择性比纯BL热解时提高了11.0%;经过5次循环再生,CNC‐0.3仍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MOF) 钙钛矿 甘蔗渣木质素 热解 芳香基含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活性炭固定化菌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娟 魏鹏硕 +8 位作者 郑瑾 王宁 宋权威 汪肖洋 李冉 王子豪 赵朝成 刘芳 张秀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1380,共10页
从东营某炼油厂油污土中筛得可高效降解石油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HL菌和Salmonella sp.L4,二者复配后并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制备固定化菌剂。采用室内批量实验研究固定化菌对不同环境条件地下水中石油的修复效能以及作用机理。结果... 从东营某炼油厂油污土中筛得可高效降解石油的Pseudomonas aeruginosa HL菌和Salmonella sp.L4,二者复配后并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制备固定化菌剂。采用室内批量实验研究固定化菌对不同环境条件地下水中石油的修复效能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固定化菌去除石油的最优条件为固定化菌投加量1.0 g/L、油质量浓度1000 mg/L、pH值为7。活性炭对微生物的固定化时间为36 h时,固定化菌量为1.18×10^(11)cell/g。在温度15℃且最优条件下固定化菌对地下水中原油和柴油的去除率分别为85.02%和74.53%;固定化菌对原油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去除率比游离菌分别提高18.86和35.84百分点。固定化菌通过快速吸附地下水中的石油,增加微生物和石油之间的接触,从而增加石油的微生物降解和低温地下水中的油,特别是多环芳烃组分的去除率。因此,活性炭固定化菌具有清洁又高效的优势,可用于低温条件石油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石油 固定化 微生物修复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超声波气侵监测工具原理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轶明 夏威 +4 位作者 罗方伟 梁爽 陈泽恩 王鹏 任海帆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23,共8页
为了提高气侵监测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基于超声波多普勒测量原理,研制了随钻超声波气侵监测工具,建立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对该工具原理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井筒气侵模拟试验段内对原理样机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钻井液体系、不同主流流速和... 为了提高气侵监测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基于超声波多普勒测量原理,研制了随钻超声波气侵监测工具,建立室内模拟试验装置对该工具原理样机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井筒气侵模拟试验段内对原理样机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钻井液体系、不同主流流速和不同含气体积分数水平下的超声波信号响应特性。清水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多普勒信号对气侵发生与否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与不含气相比,当出现较小含气体积分数时,信号概率密度分布峰度和中心值均出现了阶跃性变化;随着含气体积分数的增加,概率密度中心值与含气体积分数呈线性关系。水基钻井液试验结果表明:声速的变化是一渐变过程,无量纲测量速度与含气体积分数呈线性相关;1%含气体积分数的增加可引起无量纲速度10%以上的降低。随钻超声波气侵监测工具可以实现近钻头环空内部的气侵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气侵监测 近钻头 气液两相流 随钻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的炼化污水处理场COD排放浓度预测
20
作者 何为 岳留强 +3 位作者 唐智和 栾辉 陈昌照 王若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快速、准确预测含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COD),及时优化运行参数,对于石油炼化企业节能减排、污水达标排放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此,以某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场生产要素和COD排放浓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一种增加先验知识的CNN-LSTM... 快速、准确预测含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COD),及时优化运行参数,对于石油炼化企业节能减排、污水达标排放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此,以某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场生产要素和COD排放浓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一种增加先验知识的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场COD排放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既可发挥CNN较好刻画、提取局部特征信息的优势,又具有LSTM对连续时间序列数据较好继承性的特点,其均方根误差为22.3217、决定系数为0.8732,平均相对误差较LSTM网络构建的模型降低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污水处理 混合神经网络(CNN-LSTM) COD浓度 污染排放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