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多孔弹性介质中的快慢纵波联合逆时偏移方法
1
作者
李振春
陈飞旭
+3 位作者
王九拴
杨静
张琦
李一凡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27-2636,共10页
逆时偏移作为一种高精度成像方法,在勘探地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逆时偏移算法大多是针对声学或弹性介质的,缺乏在孔弹性介质中的研究与应用;孔弹性介质中复杂的多波耦合也给高精度成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孔弹性介质中分离了...
逆时偏移作为一种高精度成像方法,在勘探地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逆时偏移算法大多是针对声学或弹性介质的,缺乏在孔弹性介质中的研究与应用;孔弹性介质中复杂的多波耦合也给高精度成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孔弹性介质中分离了快纵波和慢纵波并使用它们进行联合逆时偏移.首先基于孔弹性介质波动方程,本文根据不同波型之间的偏振关系使用一种双外积算法将总波场解耦并产生完全分离的快纵波与慢纵波.随后,利用分离后的快纵波和慢纵波,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快慢纵波联合的孔弹性逆时偏移方法用于高孔隙度区域进行成像.数值实验发现,快纵波和慢纵波对地下介质速度和孔隙度变化的成像敏感性不同:使用快纵波能够准确成像与速度变化相关的反射层,而慢纵波对孔隙度具有非常好的刻画能力.本文分别通过多层模型和部分Marmousi2模型的成像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时偏移
孔弹性介质
波场分离
孔隙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斜向挤压叠加变形的构造解析——以四川威远地区为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宏祥
童亨茂
+6 位作者
何昀宾
刘子平
周一博
张平
任晓海
邓才
尹宇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0-1640,共11页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背斜
叠加变形
斜向挤压
构造解析
燕山期
喜山期
砂箱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孔弹性介质中的快慢纵波联合逆时偏移方法
1
作者
李振春
陈飞旭
王九拴
杨静
张琦
李一凡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石油集团塔里木油田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
公司
研究院资料处理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27-2636,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深层岩性油气藏的黏弹性参数反演成像方法研究”(42074133)
中石油BGP项目“盐穴储库复杂介质地震响应规律及表征方法”(2023DJ8307)联合资助。
文摘
逆时偏移作为一种高精度成像方法,在勘探地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逆时偏移算法大多是针对声学或弹性介质的,缺乏在孔弹性介质中的研究与应用;孔弹性介质中复杂的多波耦合也给高精度成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孔弹性介质中分离了快纵波和慢纵波并使用它们进行联合逆时偏移.首先基于孔弹性介质波动方程,本文根据不同波型之间的偏振关系使用一种双外积算法将总波场解耦并产生完全分离的快纵波与慢纵波.随后,利用分离后的快纵波和慢纵波,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快慢纵波联合的孔弹性逆时偏移方法用于高孔隙度区域进行成像.数值实验发现,快纵波和慢纵波对地下介质速度和孔隙度变化的成像敏感性不同:使用快纵波能够准确成像与速度变化相关的反射层,而慢纵波对孔隙度具有非常好的刻画能力.本文分别通过多层模型和部分Marmousi2模型的成像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
关键词
逆时偏移
孔弹性介质
波场分离
孔隙度成像
Keywords
Reverse time migration
Poroelastic medium
Wavefield separation
Porosity imaging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斜向挤压叠加变形的构造解析——以四川威远地区为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张宏祥
童亨茂
何昀宾
刘子平
周一博
张平
任晓海
邓才
尹宇寒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集团
油田
技术服务有限
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
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塔里木油田公司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0-1640,共11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重大现场试验项目(编号2019F-31-05)
中国石油集团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科技统筹项目(编号2019T-003-002-1)联合资助的成果。
文摘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
威远背斜
叠加变形
斜向挤压
构造解析
燕山期
喜山期
砂箱模拟实验
Keywords
Weiyuan anticline
superimposed deformation
oblique compression
structural analysis
Yanshan epoch
Himalayan epoch
sand box modeling experiment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多孔弹性介质中的快慢纵波联合逆时偏移方法
李振春
陈飞旭
王九拴
杨静
张琦
李一凡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斜向挤压叠加变形的构造解析——以四川威远地区为例
张宏祥
童亨茂
何昀宾
刘子平
周一博
张平
任晓海
邓才
尹宇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