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化石油气中C_4馏分选择加氢催化剂Pd/ZnO的研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海升 李谦定 张喜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3-16,共4页
采用新型载体ZnO制备出用于液化石油气中C4馏分选择加氢除丁二烯的催化剂Pd/ZnO。XRD表明该催化剂载体主要物相为ZnO,其晶型为六方晶系,同时XRD显示催化剂经高温焙烧后,一部分ZnO和PdO发生作用,还原时形成Pd-Zn合金态;SEM和汞孔度分析... 采用新型载体ZnO制备出用于液化石油气中C4馏分选择加氢除丁二烯的催化剂Pd/ZnO。XRD表明该催化剂载体主要物相为ZnO,其晶型为六方晶系,同时XRD显示催化剂经高温焙烧后,一部分ZnO和PdO发生作用,还原时形成Pd-Zn合金态;SEM和汞孔度分析显示催化剂中孔居多,孔径分布合理。研究了焙烧温度、比表面积和Pd含量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焙烧温度为500℃左右,比表面积为35 m2/g左右,Pd质量分数为0.08%左右。研制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对丁二烯的加氢转化率大于95%,选择性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馏分 选择加氢催化剂 丁二烯 比表面积 加氢转化 选择性 催化剂载体 Pd/ZnO 焙烧温度 加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汽油(E10)蒸发性能的研究及其控制措施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菊荣 黄风林 +1 位作者 赵儒盼 冯珂婷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86,共6页
针对汽油调合组分化学组成差异大、烃类与乙醇混合溶液的非理想性,导致乙醇汽油调合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困难的现状,对6种不同来源的汽油馏分进行组成分析,同时在各汽油馏分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制备6种汽油馏分的乙醇汽油(E10),测定... 针对汽油调合组分化学组成差异大、烃类与乙醇混合溶液的非理想性,导致乙醇汽油调合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困难的现状,对6种不同来源的汽油馏分进行组成分析,同时在各汽油馏分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制备6种汽油馏分的乙醇汽油(E10),测定汽油馏分及其E10的蒸气压和馏程,探讨乙醇的添加对汽油馏分蒸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富含芳烃的重整汽油E10的蒸气压增幅最大,为17.5 kPa,富含饱和烃的加氢裂化重汽油E10、直馏汽油E10、烷基化汽油E10、异构化汽油E10的蒸气压增幅为1.5~10 kPa,富含烯烃的催化裂化汽油E10的蒸气压基本不变。6种汽油馏分E10的10%、50%馏出温度均有所降低,有利于汽油低温启动、加速性能的改善。优化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的组成(尤其是控制芳烃含量)是控制乙醇汽油蒸气压不超上限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汽油 调合 蒸气压 馏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效连续蒸发结晶装置中TA10换热器的失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兵 阮英浩 姜楠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0-185,共6页
目的针对国内某化工厂氯化铝生产线上三效连续蒸发装置中换热器发生的换热管束泄漏事故,进行相应的失效分析,找出其原因,以避免相似的腐蚀失效事故再次发生。方法采用宏观检测方法确定发生腐蚀的位置及腐蚀的宏观形貌,由全浸试验确定TA1... 目的针对国内某化工厂氯化铝生产线上三效连续蒸发装置中换热器发生的换热管束泄漏事故,进行相应的失效分析,找出其原因,以避免相似的腐蚀失效事故再次发生。方法采用宏观检测方法确定发生腐蚀的位置及腐蚀的宏观形貌,由全浸试验确定TA10合金在管、壳程工况下的耐蚀性,通过电镜扫描观察表面腐蚀的微观形貌,最后借助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的方法确定腐蚀产物的成分。结果换热器中挡流板被腐蚀,其表面金属发生大面积不规则剥落,换热管束外侧发生严重腐蚀,金属大面积剥落,管程出口处只有焊缝处发生明显腐蚀。TA10合金在管程工况下不会发生腐蚀,而在壳程工况下,会发生较为严重的腐蚀,腐蚀表面呈现出多层状结构,且表面形状无规则,生成的腐蚀产物为Ti H2。结论 TA10合金在壳程工况下,并不能达到良好的耐蚀效果,现有工艺条件下,露点的产生使换热管外侧有高浓度盐酸产生,其会和TA10合金发生严重的吸氢反应,从而导致氢致开裂以及吸氢脆化,伴随气体的冲刷,便出现了金属大面积剥落现象,换热管与管板在连接处发生缝隙腐蚀,缝隙内钛作为阳极发生溶解。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腐蚀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腐蚀 失效分析 TA10 全浸试验 能谱分析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VA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春兰 李谦定 张喜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介绍了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丙烯酰胺四元共聚物类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合成,通过正交实验和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2∶1∶1∶0.5,引发剂用量0.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h.在实验室考察了它... 介绍了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丙烯酰胺四元共聚物类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合成,通过正交实验和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2∶1∶1∶0.5,引发剂用量0.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h.在实验室考察了它的降凝助滤效果及与其他降凝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效果.实验表明,在长庆石化分公司混合柴油中加入0.05%的该共聚物可使其凝点下降10℃,冷滤点下降2℃.与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二元共聚物和表面活性剂甲基单乙醇胺盐复配使用时,可使其冷滤点下降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低温流动性 改进剂 四元共聚物 凝点 冷滤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