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生产产量监控体系及预警系统 被引量:27
1
作者 常彦荣 李允 +1 位作者 彭炎 刘志斌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7,共4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油田生产环节,引入产量实时监控及生产状况预警机制;以国内外成熟的预测预警方法为基础,对监拉预警指标的选取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得出了切实可行的监控预警指标选取标准,实时监控、分析其各管理层面和地质层面...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油田生产环节,引入产量实时监控及生产状况预警机制;以国内外成熟的预测预警方法为基础,对监拉预警指标的选取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得出了切实可行的监控预警指标选取标准,实时监控、分析其各管理层面和地质层面的生产管理状况;运用预测预警理论和当代计算机技术,实现了预测预警软件系统,并对生产状况异常的监控对象给予及时报警处理。研究结果和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对于油田稳产及增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产量监控 预警系统 预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靖油田油井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玉春 岳建平 +2 位作者 高庆鸽 张丽平 顾晓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3期2920-2924,共5页
油井压裂作业是油井增产的主要措施。油井压裂时加入各类助剂,以达到较好的增产目的。但油井在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已成为当前油田水体污染源之一。返排液对环境保护、集输流程的平衡运行等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深入研究压裂返排... 油井压裂作业是油井增产的主要措施。油井压裂时加入各类助剂,以达到较好的增产目的。但油井在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压裂返排液已成为当前油田水体污染源之一。返排液对环境保护、集输流程的平衡运行等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深入研究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方法,对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绥靖油田油井重复压裂所生产的返排液,实施了降黏无害处理,可直接将返排液泵入集输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靖油田 压裂返排液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王窑区水淹层储层微观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拴联 张永强 +1 位作者 田国才 赵向宏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83-190,共8页
安塞油田王窑区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储层有不同程度水淹,长期的水驱冲刷引起储层微观特征改变。针对不同水淹区域部署检查井进行储层微观特征变化及机理研究,对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强水淹层段储层的粒度粗,面孔率高,孔... 安塞油田王窑区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储层有不同程度水淹,长期的水驱冲刷引起储层微观特征改变。针对不同水淹区域部署检查井进行储层微观特征变化及机理研究,对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强水淹层段储层的粒度粗,面孔率高,孔喉结构较均匀。在强水淹层段有新生矿物方解石的生成,与原生矿物有明显区别。与注水开发前原始储层相比,储层粘土矿物的迁移及新生矿物的产生,导致注水开发后储层的物性变差。注水开发中后期储层吼道中值压力增加,退汞效率降低,相渗曲线变差,水驱油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微观特征 新生矿物 粘土矿物 水淹层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化子坪区长2油藏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推广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玉春 岳建平 +2 位作者 张丽平 高庆鸽 刘莉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4期3192-3196,共5页
安塞油田化子坪区长2油藏在实施产出水回注过程中,出现水井油压快速长升、各种增注措施有效期短的现象,严重影响注采平衡。通过对高压形成机理的认识,研制出适用的注水减阻剂,并在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油压 堵塞机理 降压增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
5
作者 斯尚华 喻意 +3 位作者 王小龙 王新星 赵玉涛 吴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7,共11页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气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两期原油充注成藏,第1期发生在嫩江组末期77~74 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第2期发生在明水组末期67~65 Ma期间,对应第2幕、第3幕和第4幕充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第2期(明水组末期)致密油充注对现今油藏贡献率为83%,第1期(嫩江组末期)致密油充注贡献率为17%;可见明水组末期充注的原油对今油藏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致密油气 充注期次 成藏贡献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模式与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12
6
作者 谢宗奎 李生德 +2 位作者 车明 马斯辉 李志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6-169,182,共5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目标选择的难点,从烃源岩与圈闭时空配置的角度,建立侏罗系油气早期聚集早期成藏、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聚集晚期成藏3种模式。盆地油气来源、充注时期、油藏调整及破坏等方面存在规律性,这决定了油气分... 针对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目标选择的难点,从烃源岩与圈闭时空配置的角度,建立侏罗系油气早期聚集早期成藏、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聚集晚期成藏3种模式。盆地油气来源、充注时期、油藏调整及破坏等方面存在规律性,这决定了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呈现出“断褶区聚气,山前、潜伏区聚油,凸起顶、凸起斜坡区油气并存”的基本格局和油气富集程度依次变好的序列。据此预测油气富集范围,从中优选冷湖4号东斜坡、乌南—巴依凸起斜坡、怀头他拉—德北斜坡、潜伏Ⅰ号等新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性 模式 油气藏 侏罗系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渗特征及分类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继勇 樊建明 +2 位作者 薛婷 吴大全 王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7-866,共10页
在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确定合理致密油开发技术政策,按照全面和简洁的储层分类原则,筛选了有效孔隙度、有效吼道半径、可动油饱和度和启动压力梯度4项关键参数表征长7致密油的储渗特征;通过恒... 在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确定合理致密油开发技术政策,按照全面和简洁的储层分类原则,筛选了有效孔隙度、有效吼道半径、可动油饱和度和启动压力梯度4项关键参数表征长7致密油的储渗特征;通过恒速压汞、启动压力梯度和可动油饱和度测试实验,建立有效孔隙度、有效吼道半径、可动油饱和度和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渗透率的定量关系。依据将含油性评价和渗流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致密油四元分类系数新方法。依据该方法,将四元分类系数值在1. 6~2. 3的分类为致密油Ⅰ类,在0~1. 6的分类为致密油Ⅱ类,在-3. 0~0的分类为致密油Ⅲ类。结合致密油不同类型水驱极限流动距离,初步形成了致密油Ⅰ类采用五点井网注水开发,致密油Ⅱ类初期采用自然能量开发,后期注水吞吐;致密油Ⅲ类初期采用自然能量开发,后期注气吞吐的3种开发方式。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主要动用Ⅰ+Ⅱ类,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含油性 渗流能力 四元分类系数 开发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缘主要断层封堵性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匡建超 曾剑毅 +1 位作者 储昭奎 敬小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2-45,136,共4页
川西龙门山前缘地区是上三叠统的生烃中心,具有良好的生油气条件,油气圈闭保存条件对油气成藏显得尤为重要。川西龙门山前缘带发育多条断裂带,区内油气圈闭与断层发育密切相关,研究区主要断层的封堵性是油气成藏条件的重要方面,特别是... 川西龙门山前缘地区是上三叠统的生烃中心,具有良好的生油气条件,油气圈闭保存条件对油气成藏显得尤为重要。川西龙门山前缘带发育多条断裂带,区内油气圈闭与断层发育密切相关,研究区主要断层的封堵性是油气成藏条件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影响制约了须家河组气藏的油气富集及保存条件。断层封堵性研究对于揭示该区的油气成藏机理及确定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发育及演化特征、断层封堵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断层封堵性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研究区主要断层现有资料,对断面压力及断裂带填充物中泥质含量两个参数进行了计算,并编制程序绘制成图,对主要断层的封堵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断层在须家河组地层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有效的封闭油气,有利于须家河组气藏的聚集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断层 封堵 压力 泥质含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喷射引流装置变工况性能试验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革生 刘双全 +1 位作者 张振红 师尊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3-85,共3页
天然气喷射引流技术是靖边气田低压气井开采、实现稳定生产、取得较好开采效果的主要技术,如何选择合适的喷射装置设计参数和运行过程中工作制度,对于装置的长期有效运行非常关键。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高低压气流量和引射率随压力的变... 天然气喷射引流技术是靖边气田低压气井开采、实现稳定生产、取得较好开采效果的主要技术,如何选择合适的喷射装置设计参数和运行过程中工作制度,对于装置的长期有效运行非常关键。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高低压气流量和引射率随压力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喷射装置的变工况性能:低压气流量与高压气压力为非单调关系,随着高压气压力增加,低压气流量先增加后减小。现场应用中,需要根据工况性能选择合适的高压气工作压力,引射率变化规律与低压气流量变化规律一致,引射率与低压气压力为近似直线关系,且随着高压气压力的减小,斜率就增大。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场应用井的稳压能力,设计合理的工作压力和流量,以延长喷射装置的应用时间。喷射引流装置变工况性能与装置本身结构参数有关,对于不同的喷射装置需要进行变工况性能分析,并做出相应图版来指导现场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气田 气井 压力 喷射 引流 增压 开采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秦文龙 张志强 +1 位作者 侯宝东 杨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1期10-13,共4页
文中对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和评述,涉及原理、制备、性能、工艺、现场应用效果等方面。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改进的纳米粒分散体系和纳米乳液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效果,适合复杂地层和苛刻环境的纳米硅凝胶... 文中对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和评述,涉及原理、制备、性能、工艺、现场应用效果等方面。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改进的纳米粒分散体系和纳米乳液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效果,适合复杂地层和苛刻环境的纳米硅凝胶、纳米聚合物微球封堵技术,以及纳米复合压裂增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提高采收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启动压力梯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樊建明 李卫兵 +2 位作者 韩会平 李世辉 杨子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27-31,共5页
针对致密油岩心驱替实验时常规压差流量法,流量和压力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采用低压定压装置作为压力源进行驱替、光电式微流量检测计计量流量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单相水启动压力梯度和束缚水状态下油启动压力梯度都随气测渗透率的... 针对致密油岩心驱替实验时常规压差流量法,流量和压力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采用低压定压装置作为压力源进行驱替、光电式微流量检测计计量流量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单相水启动压力梯度和束缚水状态下油启动压力梯度都随气测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且在相同渗透率条件下,束缚水状态下油启动压力梯度大于单相水启动压力梯度;对于储层渗透率介于(0.1~0.3)×10-3μm2的长庆油田下一步稳产致密油资源,单相水下的拟启动压力梯度平均值为0.31 MPa/m,真实启动压力梯平均值为0.18 MPa/m,启动压力梯度为渗透率大于0.3×10-3μm2的储层相应启动压力梯度的10倍以上;束缚水下的拟启动压力梯度平均值为3.19 MPa/m,真实启动压力梯平均值为0.58 MPa/m,启动压力梯度为渗透率大于0.3×10-3μm2的储层相应启动压力梯度的5倍以上,掌握致密油启动压力变化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启动压力梯度 微流量检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推ΔlogR”法及其在生油岩有机质丰度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景东 孙波 +2 位作者 田超 袁国伟 于景锋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4期85-88,共4页
测井方法是非均质生油岩精细评价的常用方法,但现有的评价方法对生油岩成熟度及密度等因素考虑不全。文中提出了综合考虑生油岩成熟度和各种测井响应的"反推ΔlogR"法,并以Kar7井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了2285~2985m内生油岩的... 测井方法是非均质生油岩精细评价的常用方法,但现有的评价方法对生油岩成熟度及密度等因素考虑不全。文中提出了综合考虑生油岩成熟度和各种测井响应的"反推ΔlogR"法,并以Kar7井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了2285~2985m内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岩精细评价 有机碳含量 “反推ΔlogR”法 测井响应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压敏性及其对流体分布的影响——以CO_2驱油藏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谭习群 岳湘安 +2 位作者 刘向阳 王锐 魏晨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94,共3页
非均质油藏各层的渗透率和孔隙结构不同,当有效压力变化时每一层的渗透率压敏性也不同,这必然会影响注入流体的分布。利用并联岩心模型,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CO2驱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了渗透率和渗透率级差与有效压力的关系以... 非均质油藏各层的渗透率和孔隙结构不同,当有效压力变化时每一层的渗透率压敏性也不同,这必然会影响注入流体的分布。利用并联岩心模型,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CO2驱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了渗透率和渗透率级差与有效压力的关系以及有效压力对流体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压力变化后,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其渗透率压敏性不同,低渗透岩心渗透率压敏性比高渗透岩心的强;有效压力增加,渗透率级差变大,非均质性增强,高渗透岩心中分流率增加,低渗透岩心中分流率减少,波及体积减小。因此,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开发过程中应该保持合理的地层压力,尽量避免因压敏性而导致的波及体积减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渗透率级差 有效压力 压敏性 流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hrastil缔合模型计算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 被引量:5
14
作者 关小旭 李朋 +3 位作者 张砚 乔玖春 李岩 刘炳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6,118,共7页
为了应用Chrastil缔合模型准确地计算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以现有文献中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实验数据为依据,对前人采用的2种Chrastil模型系数拟合方法的Chrastil模型预测硫溶解度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第一种... 为了应用Chrastil缔合模型准确地计算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以现有文献中元素硫在酸性气体中的溶解度实验数据为依据,对前人采用的2种Chrastil模型系数拟合方法的Chrastil模型预测硫溶解度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第一种拟合方法得到的Chrastil模型系数不能用来进行元素硫溶解度预测;而采用方法二得出的模型系数,可以预测溶解度随气体密度的变化趋势,但其预测误差偏大。为此,针对第二种拟合方法提出了一种计算Chrastil模型系数的改进拟合方法(二重变量循环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温度压力范围内,改进后的拟合方法使Chrastil缔合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拟合的相对误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硫的溶解性 酸性气体 Chrastil缔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计算采收率方法改进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龙 李彦录 +1 位作者 刘磊 王改娥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47-749,共3页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适用于水驱稳定阶段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采收率预测方法相比,其误差普遍偏大,参考价值较低。为提高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预测采收率的实用性,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据开发中后期注采平衡模型,...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适用于水驱稳定阶段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采收率预测方法相比,其误差普遍偏大,参考价值较低。为提高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预测采收率的实用性,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据开发中后期注采平衡模型,当阶段产水量等于油藏废弃时的临界含水率乘以阶段注水量时,则确认水驱失效,重新推导了添加临界含水率限定条件的采收率求解过程。以X14油藏为例,演示了利用改进后的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计算最终采收率的过程;在绥靖油田典型油藏中应用,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相对改进前有了较大提高,验证了方法改进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 改进 临界含水率 采收率 预测 废弃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古近系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春 张惠良 +4 位作者 张荣虎 任康绪 李超 陈戈 王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8-524,共7页
为了分析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白云岩的成因,利用薄片染色、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为手段,系统分析该套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并讨论其成因。研究表明,该套白云岩主要分为膏质云岩和泥(粉)晶白云岩两种类型。白云岩的微量... 为了分析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白云岩的成因,利用薄片染色、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为手段,系统分析该套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并讨论其成因。研究表明,该套白云岩主要分为膏质云岩和泥(粉)晶白云岩两种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较高盐度、高Mg/Ca比、强还原的海陆过渡环境。古近纪早期库车坳陷西部地区间断性海侵和强烈蒸发环境使得水体盐度较高,并为准同生期白云岩的形成提供了镁离子来源。结合沉积、岩相特征认为该套白云岩有蒸发白云石化及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两种成因类型,蒸发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云岩主要分布在低能的潮上环境,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泥(粉)晶白云岩或膏质砂屑白云岩分布于中低能的潮下—泻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古近系 白云岩 地球化学特征 白云石化作用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马溪组页岩干酪根表征初探及干酪根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侯大力 韩鑫 +4 位作者 唐洪明 郭建春 龚凤鸣 孙雷 强贤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636-646,共11页
吸附气是页岩气赋存在页岩中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吸附气是页岩气后期产量的主要来源。吸附气主要赋存在页岩有机质干酪根和黏土矿物中,而有机质干酪根中吸附比例较大。因此,研究页岩有机质干酪根的特征及其吸附机理对页岩气开发有重要... 吸附气是页岩气赋存在页岩中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吸附气是页岩气后期产量的主要来源。吸附气主要赋存在页岩有机质干酪根和黏土矿物中,而有机质干酪根中吸附比例较大。因此,研究页岩有机质干酪根的特征及其吸附机理对页岩气开发有重要作用。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干酪根为研究对象,通过固体核磁共振谱分析实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表征干酪根的微观结构,构建了干酪根的分子结构模型。利用磁悬浮重量法实验、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和分子动力学(MD)的分子模拟方法,分析CH_(4)在龙马溪组页岩干酪根的吸附机理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实验样品干酪根的分子式为C_(237)H_(219)O_(21)N_(5)S_(4);CH_(4)在干酪根中的超额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相同孔径和压力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H_(4)的超额吸附量和总气量逐渐变小;干酪根中的C原子和S原子是造成CH_(4)吸附的主要原因;靠近干酪根孔壁的CH_(4)呈现吸附态,远离干酪根孔壁的CH_(4)呈现游离态,随着孔径的增加,CH_(4)密度的两峰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宽,峰值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干酪根 分子结构 吸附特征 分子模拟 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原油溢油油水快速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樊雪英 高芳 +1 位作者 杨敬一 徐心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6-28,共3页
模拟原油海洋溢油的状况,对油水快速分离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不同油水比、不同温度、不同破乳剂加入量及存在Ca2+、Mg2+离子的情况,进行了系列油水快速分离试验,并测定了ZB破乳剂作用下乳化液的界面张力。试验结果表明:原油溢油形成的乳... 模拟原油海洋溢油的状况,对油水快速分离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不同油水比、不同温度、不同破乳剂加入量及存在Ca2+、Mg2+离子的情况,进行了系列油水快速分离试验,并测定了ZB破乳剂作用下乳化液的界面张力。试验结果表明:原油溢油形成的乳状液比较稳定,油水分离比较困难,F系列的聚醚型对其达不到分离效果,对F系列破乳剂交联合成得到的Z系列破乳剂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在油水比(v∶v)为1∶1,温度为60℃,破乳剂浓度为80mg/L,40~60 min可以达到分离效果,且不会造成海水的二次污染。界面张力的变化有效地解释了破乳剂存在最佳加入量,Ca2+、Mg2+离子对非离子聚醚类破乳剂的影响很小。可以将此类破乳剂广泛有效地应用在海洋溢油处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溢油 破乳剂 脱水率 交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改善页岩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鹏飞 王爱方 +2 位作者 张成林 徐恒艳 王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158,共8页
为解决常规反凝析伤害评价方法中忽略近井地带反凝析叠加效应和远井地带单相凝析气渗流特征导致评价效果失真的问题,基于长岩心驱替实验,建立了一种考虑叠加效应和远井单相流的反凝析伤害评价新方法,模拟了实际页岩储层衰竭开发中的反... 为解决常规反凝析伤害评价方法中忽略近井地带反凝析叠加效应和远井地带单相凝析气渗流特征导致评价效果失真的问题,基于长岩心驱替实验,建立了一种考虑叠加效应和远井单相流的反凝析伤害评价新方法,模拟了实际页岩储层衰竭开发中的反凝析伤害,评价了注甲醇、干气和CO_(2)解除反凝析的效果,研究了CO_(2)注入体积和注入压力对反凝析伤害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压力降至最大反凝析压力时,气相渗透率伤害率达到80.2%~83.1%,驱替压差由5 MPa快速增至15 MPa,气相渗流阻力提高幅度约达200%;CO_(2)注入后气相渗透率提高倍数达3.2,气油比变化率达到23.1%,岩心压差降低率达到36.1%,说明注CO_(2)效果最好,其次是甲醇,注干气效果最差;CO_(2)最佳注入压力9 MPa,注入量0.15 PV,油气平衡时间9.9 h。研究成果为高效开发页岩凝析气藏和解除反凝析伤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凝析伤害 凝析气 页岩 渗透率 CO_(2) 注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兰馨 张凤奇 +4 位作者 赵振宇 高建荣 李程善 王庆利 朱志锋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5-238,共14页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了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并系统梳理了热液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目前热液流体活动的主要识别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分别为岩石矿物学特征组合法、温感参数异常法、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异常法。在具体应用时,...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了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并系统梳理了热液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目前热液流体活动的主要识别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分别为岩石矿物学特征组合法、温感参数异常法、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异常法。在具体应用时,应尽可能选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识。热液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体现在4个方面:深部热液流体通过提供烃源岩成熟演化所需要的热能、外源氢和催化剂等方式为烃类物质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热液流体对油气储层的影响既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以热液溶蚀的建设性为主;深部热液流体可以增强盖层封闭性;热液流体可促进烃源岩生烃并形成生烃增压,从而促进油气的初次运移,热液流体的溶蚀作用可改善储层物性进而促进油气的二次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流体 识别方法 地球化学 溶蚀作用 油气聚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