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致密油藏宽缝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陆红军 白晓虎 +5 位作者 余金柱 杜现飞 王飞 何衡 任佳伟 耿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以华庆、姬塬、环江为代表的致密油藏普遍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水平两向应力差大,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投产后长期生产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征。为实现该类储层高效动用,创新提出了“宽缝压裂”... 鄂尔多斯盆地以华庆、姬塬、环江为代表的致密油藏普遍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水平两向应力差大,采用常规压裂改造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投产后长期生产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特征。为实现该类储层高效动用,创新提出了“宽缝压裂”的技术思路,即通过多轮次间歇压裂、级间放喷循环注入、梯级提高排量、不连续加砂、全程暂堵转向,应力“加载-卸载-加载”循环作用迫使岩石缝内净压力大幅提升,增加主裂缝宽度,开启侧向微裂缝,提高基质孔喉连通性,最终实现有效提高裂缝立体波及体积、缝网复杂指数和缝内导流能力的目的。本文以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为基础,应用大型可视化缝网支撑剂运移模拟装置,对比常规压裂与宽缝压裂对裂缝形态及支撑程度的影响。现场试验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综合分析了宽缝压裂的全过程压力响应、级间压降及水锤特征,试验井日产油量由实施前0.5 t大幅提高至2.5 t,达到初次改造投产的3倍以上,采油速度由0.2%提高至1.0%。该技术为致密油藏难动用储量大幅增产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宽缝压裂 难动用储量 压裂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的径向电阻率特征及含油性——以鄂尔多斯盆地洛河油田延长组长6^(1)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高超利 程时清 +4 位作者 师学耀 黄闯 樊云峰 周志杰 孙欢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2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洛河油田长6^(1)低渗透油层含油饱和度变化大、油层非均质强,再加淡水钻井液侵入,造成油层电阻率径向分布不均且变化大。通过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与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分析,认为水层的径向电阻率均为增阻侵入,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洛河油田长6^(1)低渗透油层含油饱和度变化大、油层非均质强,再加淡水钻井液侵入,造成油层电阻率径向分布不均且变化大。通过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与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分析,认为水层的径向电阻率均为增阻侵入,油层、油水同层的径向电阻率普遍具有减阻侵入、低阻环带、高阻环带特征或相关趋势。其中,减阻侵入有助于识别高含油饱和度、高电阻率油层和油水同层,低阻环带和高阻环带有助于识别低电阻率油水同层。另外,部分油水同层的双感应-八侧向测井径向电阻率组合具有“增阻侵入”且深感应电阻率低的特征,推测可能是受双感应-八侧向测井探测范围限制,为低阻环带靠近井眼附近遭受淡水钻井液侵入影响的结果,深感应测井反映的是侵入带电阻率而不是油水同层的电阻率,容易被误解释为水层。因此,对于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中具有“增阻侵入”特征且深感应电阻低值的储层,其流体性质有水层、油水同层这两种可能性,需要结合深探测测井资料或油藏地质特征进一步分析,以提高油层、水层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电阻率 流体识别 双感应-八侧向测井 阵列感应测井 洛河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来自四川盆地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冬冬 郭靖 +6 位作者 潘占昆 杜威 赵福平 陈祎 石富伦 宋岩 姜振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2,共11页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普遍存在着超压现象,部分井页岩地层压力系数远高于1.50,目前对于该区页岩气藏压力演化的过程认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以川南地区泸州、威远两地典型井页岩裂缝复合脉体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明确裂缝复合脉体胶结物的充填期次,开展不同期次裂缝脉体矿物中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合埋藏史—地热史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期次裂缝的开启时间,进而探讨了其与页岩气藏超压演化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典型井页岩裂缝中主要存在着两期脉体充填,第一期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壁,矿物颗粒较小,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主生气期温度相符,表明第一期裂缝开启过程与生烃增压作用有关,第二期裂缝脉体主要分布在裂缝中部,矿物颗粒较大,脉体中流体包裹体温度范围较广,与抬升过程地层温度相符,指示第二期裂缝开启过程与构造抬升泄压有关;②研究区页岩最大埋深前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3.06~139.82 MPa、压力系数介于2.05~2.50,储层抬升过程中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介于101.32~127.73 MPa、压力系数介于1.89~2.18;③页岩气藏超压来自液态烃裂解生气增压作用,抬升阶段是持续泄压的过程。结论认为,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现今仍能保持较高的压力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页岩气藏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裂缝复合脉体 超压演化过程 生烃增压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7
4
作者 苏玉亮 王程伟 +3 位作者 李蕾 侯正孝 范理尧 陈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76-3081,共6页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_(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_(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_(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 目前,致密油藏的高效开采仍是世界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其中CO_(2)压裂技术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CO_(2)前置压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室内实验对地层条件下CO_(2)注入后原油高压物性(密度、黏度、压缩系数等)的改变情况进行研究,明确CO_(2)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压裂不同阶段中CO_(2)存在方式、原油黏度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CO_(2)的注入会导致原油密度明显增加,黏度降低,同时CO_(2)的注入会提高地层的可压缩性,提高地层的弹性能量。其次在压裂及焖井阶段,CO_(2)主要存在于油相中。在返排过程中,CO_(2)逐渐从油相中脱离,以气相的形式存在。由于不同阶段CO_(2)相态的改变以及CO_(2)对原油组分具有萃取作用,使得原油黏度在返排过程中升高,密度下降。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CO_(2)前置压裂流体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CO_(2)压裂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前置压裂 密度 黏度 压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调剖颗粒与大庆喇嘛甸油层配伍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宜强 向刚 +2 位作者 王彦升 李彦阅 李俊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96,共5页
大庆喇嘛甸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冲刷进入高含水期,并且存在注入水无效循环、水窜现象严重等问题,须采取调剖封堵增产措施。沥青颗粒主要是通过封堵高渗透水窜通道和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但现场应用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须通过... 大庆喇嘛甸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冲刷进入高含水期,并且存在注入水无效循环、水窜现象严重等问题,须采取调剖封堵增产措施。沥青颗粒主要是通过封堵高渗透水窜通道和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但现场应用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过高的问题,须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沥青颗粒与地层配伍关系。根据相似准则和近井地带分流效应,研制带测压点的特殊胶结岩心,通过综合分析注入沥青颗粒及后续水驱过程中的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及封堵率,给出沥青颗粒粒径与油层的配伍关系,确定浓度对注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为2μm2的地层与粒径为(0.1~0.3)mm沥青颗粒配伍适宜,粒径过大或过小都会限制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沥青颗粒浓度会限制其运移能力,当浓度增加到5 g/L时沥青颗粒会在地层局部大量堆积,高浓度沥青颗粒段塞注入过程可采用与水交替注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沥青颗粒 调剖 高渗透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油井在线计量装置的研制及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栗丹丹 杨乾隆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92-193,199,共3页
油井产量是油田开发管理中需要录取的重要数据之一,其能反应储层供液能力。此数据的准确录入对整个油田的开发、方案编制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长期的应用中,目前常用的计量方法均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点,为弥补目前计产方法存在的缺点,... 油井产量是油田开发管理中需要录取的重要数据之一,其能反应储层供液能力。此数据的准确录入对整个油田的开发、方案编制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长期的应用中,目前常用的计量方法均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点,为弥补目前计产方法存在的缺点,从而研制出一款多功能移动式在线油井计量装置。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与标定罐车串联标定,平均误差率为1.28%,该设备具有适用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计量精确等优点,同时还具备含水率瞬时测定、自动存储等功能,它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工作复杂程度,提高了油田科学生产管理效率,建议大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 油井计产 标定 含水率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