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
18
1
作者
薛锐
赵俊峰
+3 位作者
闫占冬
杨瑶
赵旭东
赵中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9-1012,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组的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组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在大量钻井...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组的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组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在大量钻井资料分析、野外剖面实测等基础上,将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段直罗组下段细分为2个亚段。在直罗组中识别出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认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主要发育砾质、砂质辫状河沉积,东北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主要发育砂质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则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结合前人研究工作,认为源岩物质组成、有利沉积相带和气候条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的整体认识,可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床的进一步勘查提供重要的沉积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洁压裂返排液复配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
7
2
作者
王欢
由庆
+2 位作者
韩坤
刘逸飞
方吉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2-307,共6页
针对现场压裂返排液中部分单一体系再利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考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协同效应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通过分析体系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乳化性能,优选了最佳的复配...
针对现场压裂返排液中部分单一体系再利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考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协同效应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通过分析体系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乳化性能,优选了最佳的复配体系配方0.2%RSH-2+0.012%AOS,并评价了该复配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纯返排液体系在质量分数0.02%~0.5%范围内仅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1m N/m数量级,而0.2%RSH-2+0.012%AOS复配体系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3m N/m超低数量级;同时,该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优良,油水比1∶1的乳状液在静置10 h后的析水率仅30%。该复配体系在渗透率0.0025μm^2的岩心中吸附性能优良,注入124.5 PV时吸附达到动态饱和,动态吸附量为7.52 mg/g,水驱后表面活性剂的滞留量只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1/4~1/3。该复配驱油体系具有较强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1.8%,能满足低渗透油藏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体系复配
协同效应
性能评价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沉积过程尺度下正演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
14
3
作者
杜威
纪友亮
+4 位作者
李其海
王子涵
席家辉
唐林
高星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1,共10页
沉积正演数值模拟是研究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由大量的数值模型支撑,但如何选择和应用数值模型仍是难点。为此,梳理了沉积数值模型的时间尺度、驱动机制、河道演化、遵循规则、沉积结果和适用对象,着重阐述了Delft3D和DIONISOS模型的运...
沉积正演数值模拟是研究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由大量的数值模型支撑,但如何选择和应用数值模型仍是难点。为此,梳理了沉积数值模型的时间尺度、驱动机制、河道演化、遵循规则、沉积结果和适用对象,着重阐述了Delft3D和DIONISOS模型的运算原理、参数选择、模拟结果和局限性。不同湖平面级次控制下的层序演化和发育过程与沉积过程尺度相对应,沉积物组分特征和模拟目标是优选数值模型的基本原则,井-震数据和地质建模算法是验证和优化训练模型的必要手段,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模型是沉积正演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型
储层建模
浅水湖盆
沉积过程
层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
26
4
作者
肖玲
陈曦
+2 位作者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3,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是长庆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根据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合水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是长庆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根据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合水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一套灰黑—黑色细—粉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的体积分数平均为16.71%。岩石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8.15%,平均渗透率为0.102 mD,为超低孔—特低孔、超低渗型储层。(2)研究区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以亚微米孔(直径为0.1~1.0μm)含量最多,占总孔隙数量的75.56%,纳米孔隙(直径小于0.1μm)数量次之,占总孔隙数量的17.94%。孔喉类型较复杂,溶蚀成因的管束状喉道及压实成因的片状、弯片状喉道为储层主要的喉道类型。(3)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质量和分布。沉积作用为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储层主要形成于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可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和浊流砂体等2种类型。中等—强压实强度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并对后期的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亚微米孔
孔隙结构
砂质碎屑流砂体
浊流砂体
成岩作用
长7段
三叠系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水平井提高油层钻遇率技术
被引量:
7
5
作者
杨永兴
杨军
+2 位作者
孙钿翔
王继伟
王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202-206,共5页
水平井开发可以提高油藏单井产量和整体开发效益,但前提是水平井要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对于常规油藏水平井开发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较为容易,但对于像ML油田长8油藏这种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难度较大,现场随钻跟踪工作也极为棘手。...
水平井开发可以提高油藏单井产量和整体开发效益,但前提是水平井要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对于常规油藏水平井开发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较为容易,但对于像ML油田长8油藏这种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难度较大,现场随钻跟踪工作也极为棘手。水平井开发主力层优选一般以定性化方法居多,定量化技术方法研究较少。从影响强非均质性储层主要测井参数的电阻率、声波时差等出发,结合水平井轨迹设计实际需求,提出了小尺度范围内储层纵向主力产层精细优选技术。2015年以来,水平井地质设计大规模应用定量化主力生产层段优选技术,在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调整中,应用三维地质建模随钻跟踪和RDMS水平井随钻远程监控技术,在ML等油田矿场实践中获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非均质性
水平井
钻遇率
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O_(2)与清水的压裂特征对比
被引量:
5
6
作者
罗攀
孙晓
+4 位作者
贺沛
马春晓
郭兴
穆景福
刘保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8,共9页
CO_(2)压裂技术以压裂液流动性好、不伤害储层、返排快、易于形成复杂缝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与清水压裂相比,CO_(2)黏度、密度和压缩性与清水存在很大不同,且CO_(2)物性受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较大。基于Helmholtz自由能建立了热物性...
CO_(2)压裂技术以压裂液流动性好、不伤害储层、返排快、易于形成复杂缝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与清水压裂相比,CO_(2)黏度、密度和压缩性与清水存在很大不同,且CO_(2)物性受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较大。基于Helmholtz自由能建立了热物性状态方程,完全可以满足CO_(2)压裂中所能面临的热物性计算需求。对比研究了液态CO_(2)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及清水压裂的液体热物理性质、裂缝起裂压力、简单双翼裂缝的扩展和天然裂缝性储层中的复杂裂缝网络的扩展。结果表明:相比于超临界CO_(2)压裂,清水压裂由于滤失小、增压速度相对快,更易形成较简单的裂缝网络,尤其是简单的双翼裂缝;超临界CO_(2)的增压范围略大于液态CO_(2),两种相态的CO_(2)大于清水的增压范围,CO_(2)压裂更有利于张裂缝和剪切裂缝的混合扩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研究成果对CO_(2)压裂和清水压裂的取舍和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清水压裂
CO_(2)物性
裂缝模拟
裂缝起裂压力
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
18
1
作者
薛锐
赵俊峰
闫占冬
杨瑶
赵旭东
赵中平
机构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
第十二
采油厂
西安珠峰油气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9-101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133031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400920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经费项目(编号:201210122)联合资助~~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组的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组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在大量钻井资料分析、野外剖面实测等基础上,将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段直罗组下段细分为2个亚段。在直罗组中识别出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认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主要发育砾质、砂质辫状河沉积,东北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直罗组下段上亚段主要发育砂质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上段则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结合前人研究工作,认为源岩物质组成、有利沉积相带和气候条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盆地北部直罗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的整体认识,可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床的进一步勘查提供重要的沉积学依据。
关键词
沉积相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Keywords
sedimentary facies,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s,northern Ordos Basin
分类号
P53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34.5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洁压裂返排液复配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
7
2
作者
王欢
由庆
韩坤
刘逸飞
方吉超
机构
中国
地质大学(北京)
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
第十二
采油厂
板桥
采油
作业区
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
石油
工程学院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2-307,共6页
文摘
针对现场压裂返排液中部分单一体系再利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考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协同效应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通过分析体系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乳化性能,优选了最佳的复配体系配方0.2%RSH-2+0.012%AOS,并评价了该复配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纯返排液体系在质量分数0.02%~0.5%范围内仅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1m N/m数量级,而0.2%RSH-2+0.012%AOS复配体系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3m N/m超低数量级;同时,该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优良,油水比1∶1的乳状液在静置10 h后的析水率仅30%。该复配体系在渗透率0.0025μm^2的岩心中吸附性能优良,注入124.5 PV时吸附达到动态饱和,动态吸附量为7.52 mg/g,水驱后表面活性剂的滞留量只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1/4~1/3。该复配驱油体系具有较强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1.8%,能满足低渗透油藏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体系复配
协同效应
性能评价
提高采收率
Keywords
clean fracturing flow-back fluid
reutilization
compound system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pelformance evalu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沉积过程尺度下正演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
14
3
作者
杜威
纪友亮
李其海
王子涵
席家辉
唐林
高星星
机构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
中国
石化胜利
油田
分公司现河
采油厂
中海
石油
(
中国
)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西作业区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
第十二
采油厂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7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频湖平面变化背景下复合三角洲砂体的结构及分布模式”(41672098)。
文摘
沉积正演数值模拟是研究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由大量的数值模型支撑,但如何选择和应用数值模型仍是难点。为此,梳理了沉积数值模型的时间尺度、驱动机制、河道演化、遵循规则、沉积结果和适用对象,着重阐述了Delft3D和DIONISOS模型的运算原理、参数选择、模拟结果和局限性。不同湖平面级次控制下的层序演化和发育过程与沉积过程尺度相对应,沉积物组分特征和模拟目标是优选数值模型的基本原则,井-震数据和地质建模算法是验证和优化训练模型的必要手段,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模型是沉积正演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数值模型
储层建模
浅水湖盆
沉积过程
层序演化
Keywords
numerical model
reservoir modeling
shallow water lake basin
sedimentary process
sequence evolution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
26
4
作者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机构
西安
石油
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
第十二
采油厂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第二
采油厂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3,共14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示范工程”(编号:2016ZX05056)
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长8油层组沉积环境特征及构造指示意义”(编号:YCS22112048)联合资助。
文摘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是长庆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根据铸体薄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合水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一套灰黑—黑色细—粉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的体积分数平均为16.71%。岩石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8.15%,平均渗透率为0.102 mD,为超低孔—特低孔、超低渗型储层。(2)研究区孔隙类型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以亚微米孔(直径为0.1~1.0μm)含量最多,占总孔隙数量的75.56%,纳米孔隙(直径小于0.1μm)数量次之,占总孔隙数量的17.94%。孔喉类型较复杂,溶蚀成因的管束状喉道及压实成因的片状、弯片状喉道为储层主要的喉道类型。(3)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的质量和分布。沉积作用为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储层主要形成于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可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和浊流砂体等2种类型。中等—强压实强度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并对后期的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亚微米孔
孔隙结构
砂质碎屑流砂体
浊流砂体
成岩作用
长7段
三叠系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shale oil reservoir
sub-micron pores
pore structure
sandy clastic flow sand body
turbidite sand body
diagenesis
Chang 7 member
Triassic
Heshui area
Ordos Basin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水平井提高油层钻遇率技术
被引量:
7
5
作者
杨永兴
杨军
孙钿翔
王继伟
王楠
机构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十二采油厂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202-206,共5页
基金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05001)资助
文摘
水平井开发可以提高油藏单井产量和整体开发效益,但前提是水平井要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对于常规油藏水平井开发获得较高的油层钻遇率较为容易,但对于像ML油田长8油藏这种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难度较大,现场随钻跟踪工作也极为棘手。水平井开发主力层优选一般以定性化方法居多,定量化技术方法研究较少。从影响强非均质性储层主要测井参数的电阻率、声波时差等出发,结合水平井轨迹设计实际需求,提出了小尺度范围内储层纵向主力产层精细优选技术。2015年以来,水平井地质设计大规模应用定量化主力生产层段优选技术,在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调整中,应用三维地质建模随钻跟踪和RDMS水平井随钻远程监控技术,在ML等油田矿场实践中获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强非均质性
水平井
钻遇率
定量化
Keywords
strong heterogeneity horizontal well drilling rate quantitative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O_(2)与清水的压裂特征对比
被引量:
5
6
作者
罗攀
孙晓
贺沛
马春晓
郭兴
穆景福
刘保录
机构
陕西延长
石油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陕西省二氧化碳封存与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
长庆油田
公司
第十二
采油厂
出处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8,共9页
基金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低渗致密油气藏CO_(2)压裂技术攻关”(ycsy2021ky-A-01)。
文摘
CO_(2)压裂技术以压裂液流动性好、不伤害储层、返排快、易于形成复杂缝网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与清水压裂相比,CO_(2)黏度、密度和压缩性与清水存在很大不同,且CO_(2)物性受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较大。基于Helmholtz自由能建立了热物性状态方程,完全可以满足CO_(2)压裂中所能面临的热物性计算需求。对比研究了液态CO_(2)压裂、超临界CO_(2)压裂及清水压裂的液体热物理性质、裂缝起裂压力、简单双翼裂缝的扩展和天然裂缝性储层中的复杂裂缝网络的扩展。结果表明:相比于超临界CO_(2)压裂,清水压裂由于滤失小、增压速度相对快,更易形成较简单的裂缝网络,尤其是简单的双翼裂缝;超临界CO_(2)的增压范围略大于液态CO_(2),两种相态的CO_(2)大于清水的增压范围,CO_(2)压裂更有利于张裂缝和剪切裂缝的混合扩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研究成果对CO_(2)压裂和清水压裂的取舍和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CO_(2)压裂
清水压裂
CO_(2)物性
裂缝模拟
裂缝起裂压力
裂缝网络
Keywords
CO_(2)fracturing
fresh water fractur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_(2)
fracture simulation
fracture initia‑tion pressure
fracture network
分类号
TE3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与演化
薛锐
赵俊峰
闫占冬
杨瑶
赵旭东
赵中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清洁压裂返排液复配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王欢
由庆
韩坤
刘逸飞
方吉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沉积过程尺度下正演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油气地质意义
杜威
纪友亮
李其海
王子涵
席家辉
唐林
高星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纵向强非均质性储层水平井提高油层钻遇率技术
杨永兴
杨军
孙钿翔
王继伟
王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CO_(2)与清水的压裂特征对比
罗攀
孙晓
贺沛
马春晓
郭兴
穆景福
刘保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