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吴涛 张顺存 +1 位作者 周尚龙 史基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2,共6页
利用岩芯、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岩性、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得出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 利用岩芯、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岩性、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得出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粒度、分选、泥质含量,以及胶结物类型等是控制百口泉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各种岩性的含油产状普遍较高,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含油产状较好;储层具有物性变好,含油显示级别升高的特点;储层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电阻率呈正相关。通过对百口泉组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并根据试油资料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交会,制定了油、水、干层的定量解释标准,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百口泉组 储层特征 物性 含油性 解释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系储层保护钻井液体系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董宏伟 陈磊 +3 位作者 白云海 黄珺 梁升平 任韦明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4,共6页
长庆油田侏罗系油藏在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分布,储层物性以粒间孔、溶蚀孔为主,排驱压力较低,低孔、低渗,固相、液相侵入易引发喉道颗粒运移,导致孔隙堵塞,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从而影响油田开发效益。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侏罗系新型储层... 长庆油田侏罗系油藏在鄂尔多斯盆地广泛分布,储层物性以粒间孔、溶蚀孔为主,排驱压力较低,低孔、低渗,固相、液相侵入易引发喉道颗粒运移,导致孔隙堵塞,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从而影响油田开发效益。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侏罗系新型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研究,采用油溶暂堵技术,并结合油溶树脂乳液G310,能有效形成暂堵层,防止外来固、液相侵入,后期随着开发,逐渐溶解、自降解,恢复孔喉畅通。室内实验显示,该储层保护钻井液体系流变性、稳定性均较好,中压失水4.5 mL,平均封堵率82.49%,平均恢复率93.92%。该项技术在长庆油田80余口井进行了成功应用,试油结果表明试验井的日产油量明显高于非试验井的日产油量,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油藏 储层保护 封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演化与差异变形特征及对油田水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琳霖 于冬冬 +1 位作者 浮昀 严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6-192,共7页
基于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结合新近系—古近系油田水储集类型和矿化度分布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和差异变形对柴西地区深层油田水分布的控制作用。柴西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明显... 基于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结合新近系—古近系油田水储集类型和矿化度分布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和差异变形对柴西地区深层油田水分布的控制作用。柴西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明显,受NW-SE向断裂控制,其中英雄岭构造带具有局部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古近系—新近系油田水化学类型、储集类型与矿化程度受控于差异构造变形和多期构造演化。喜马拉雅早期运动形成的蓄水构造和深大断裂为油田水汇聚提供了条件,晚期运动促进了储集空间的进一步形成以及油田水向构造高部位调整。咸化背景下构造裂缝发育的英雄岭和柴西北构造带是高矿化度油田水富集有利区,膏盐岩层控制英雄岭构造带深层油田水的垂向差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变形 控制因素 油田水 构造演化 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康乐 高岗 +4 位作者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7,共12页
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质谱和流体包裹体等的分析,对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E2... 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质谱和流体包裹体等的分析,对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E2s32亚段、E2s33亚段和E2s4段,其中E2s32亚段Ⅱ小层泥岩最为发育,主要为深灰色厚层泥岩,整体厚度约170 m。(2)研究区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可达1.60%,生烃潜量平均值为2.82 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Ⅲ型为主,主要为浮游植物与高等植物混合贡献,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湖相咸水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0.5%~1.5%,普遍达到大量生烃阶段,部分已达到高成熟演化阶段。(3)研究区深层烃源岩在距今38 Ma时进入生油窗,距今20 Ma时开始生成天然气;流体包裹体显示研究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分别为38~26 Ma和20 Ma~现今,与生烃演化史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化合物 流体包裹体 咸水湖 成藏模式 沙河街组 古近系 清水洼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藏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成 淡卫东 +3 位作者 袁京素 辛红刚 张三 马艳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2,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储层致密,在油藏大面积发育的同时,层间和层内含油性差异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油水分布影响因素待进一步明确。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表明,长7广布式的烃源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差异成岩作用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相...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储层致密,在油藏大面积发育的同时,层间和层内含油性差异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油水分布影响因素待进一步明确。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表明,长7广布式的烃源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差异成岩作用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相对高孔高渗储层是油气聚集的场所,大量发育的裂缝是石油运移的重要通道,三者整体控制长4+5油藏大面积、大规模发育,但在局部受烃源岩厚度、裂缝发育程度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石油富集程度存在差异。创新提出"长7油源、裂缝及渗透性砂岩通道、非等动力垂向多点充注、物性控制非均匀成藏"模式,有效揭示了长4+5油藏大范围发育但差异性含油的地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储层物性 充注动力 成藏控制因素 长4+5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级氧化体系处理染料废水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任健 马宏瑞 +1 位作者 周杰 王亚丽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3,共4页
分别采用UV-TiO2-O3、Fenton和UV-O3-Fenton这3种不同的氧化体系对高含量难生化降解染料废水进行预处理,并对其处理效果和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UV-O3-Fenton氧化体系对废水的色度、COD去除及可生化性的改善均优于UV-TiO2-O3和F... 分别采用UV-TiO2-O3、Fenton和UV-O3-Fenton这3种不同的氧化体系对高含量难生化降解染料废水进行预处理,并对其处理效果和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UV-O3-Fenton氧化体系对废水的色度、COD去除及可生化性的改善均优于UV-TiO2-O3和Fenton氧化体系。当紫外灯功率为580 W、pH为4.5、体积分数为30%的H2O2投加量0.6 mL·L-1,n(H2O2)/n(O3)=0.85、n(H2O2)/n(Fe2+)=25:1,臭氧投加量为150 mg·L-1,t=200 min时,UV-O3-Fenton氧化体系对废水的色度、COD去除率及BOD5/COD分别可达100%、84.72%和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催化臭氧氧化 FENTON氧化 光-Fenton氧化 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裂缝导流能力的水平井压裂后生产指数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纪国法 王晓燕 +2 位作者 南晨阳 刘文涛 刘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6,共8页
生产指数是水平井压裂后生产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压裂后产能预测方法较复杂,参数较多,需进一步优化设计。基于统一压裂设计理论的支撑剂指数法,借用支撑裂缝流动效率优化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及无因次生产指数,采用... 生产指数是水平井压裂后生产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压裂后产能预测方法较复杂,参数较多,需进一步优化设计。基于统一压裂设计理论的支撑剂指数法,借用支撑裂缝流动效率优化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及无因次生产指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水平井长度、裂缝半长、裂缝条数、井控边界、储层厚度5种因素影响下的最优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及无因次生产指数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新建模型回归的最优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多元线性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33,回归的无因次生产指数多元线性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80,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指数与水平井长度、裂缝条数、裂缝半长和储层厚度呈正相关,与矩形渗流区域长度呈负相关,其中与裂缝条数的关联性最强。研究成果对快速实现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压裂后产能准确预测、经济评价和施工参数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分段压裂 裂缝导流能力 统一压裂设计 生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断裂及对油藏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罗安湘 刘广林 +2 位作者 刘正鹏 沈田丹 马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共12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县古峰庄地区断裂系统复杂和油藏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精细识别断裂分布,刻画断面形态,恢复断层的启闭性,明确了断裂的形成期次和有利成藏条件。古峰庄地区发育3组断裂:印支期...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县古峰庄地区断裂系统复杂和油藏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精细识别断裂分布,刻画断面形态,恢复断层的启闭性,明确了断裂的形成期次和有利成藏条件。古峰庄地区发育3组断裂:印支期断裂多为正断层,呈雁列式NWW向展布,在早白垩世开启,具有沟通油源、高效输导油气的作用;燕山期断裂在工区西部发育,呈近NS向,多为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强烈,不利于油藏保存;喜马拉雅期断裂为NEE向,平行分布于工区,多为正断层,在成藏后形成,调整或破坏原生油藏。断裂发育区的成藏条件为:通源断裂在成藏期开启;圈闭在成藏期和现今条件好,且位于断层面凸面脊附近(源上成藏)或凹面脊附近(源下成藏)。研究成果对于断裂系统发育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脊 石油运聚 天环拗陷 盐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扩眼器井底小井眼消除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吉元 韩秀玲 +2 位作者 杨华 吴光颖 郭先敏 《石油机械》 2015年第4期73-76,104,共5页
双扩眼器井底小井眼消除技术是一种高效的随钻扩眼技术,钻进过程中不仅可使用MWD/LWD仪器高质量地测量底部井眼的井斜参数以及电阻率、伽马、密度等地质参数,而且钻进结束后可直接下入较大尺寸的尾管,无需额外的扩眼施工,从而缩短施工时... 双扩眼器井底小井眼消除技术是一种高效的随钻扩眼技术,钻进过程中不仅可使用MWD/LWD仪器高质量地测量底部井眼的井斜参数以及电阻率、伽马、密度等地质参数,而且钻进结束后可直接下入较大尺寸的尾管,无需额外的扩眼施工,从而缩短施工时间,节约成本。介绍了Rhino RHE井底小井眼消除系统的组成及Ro D工具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双扩眼器井底小井眼消除技术在墨西哥湾深水环境下的应用效果,并指出施工前要进行Ro D工具安放位置对BHA方位趋势变化的影响、Ro D工具的意外开启和关闭以及水力学模拟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作业成功率。最后建议加强与Ro D工具和Rhino RHE系统功能类似的扩眼器及扩眼技术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扩眼器 随钻扩眼 RoD工具 小井眼 消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EM套管天线遥测技术
10
作者 吴吉元 韩秀玲 +3 位作者 夏进波 杨华 吴光颖 郭先敏 《石油机械》 2015年第5期36-39,共4页
EM套管天线遥测技术可克服传统EM遥测技术的局限性,为高地层电阻率、信号衰减和堵漏材料堵塞脉冲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与传统EM遥测技术相比,EM套管天线技术可大幅度减少信号衰减,提高信噪比,显著增大EM遥测技术的作业深度,并... EM套管天线遥测技术可克服传统EM遥测技术的局限性,为高地层电阻率、信号衰减和堵漏材料堵塞脉冲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与传统EM遥测技术相比,EM套管天线技术可大幅度减少信号衰减,提高信噪比,显著增大EM遥测技术的作业深度,并拓宽其应用范围。现场应用结果表明,EM套管天线遥测技术有效解决了高电阻率地层传统EM遥测技术的信号衰减和堵漏材料堵塞脉冲器的问题,缩短了非生产时间,提高了钻井效率。鉴于目前的随钻地震技术由于信号衰减,也存在深度限制的问题,建议将EM套管天线遥测技术应用于随钻地震,从而有力推动随钻地震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脉冲遥测技术 EM遥测技术 EM套管天线系统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大孔道定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存良 王振 +2 位作者 牛伟 王汉满 郭龙飞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77,共4页
大孔道的发育造成大量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降低了开发效果,如何定量计算大孔道已成为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中提出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计算大孔道参数。从大孔道形成前后的动、静态响应特征出发,选取... 大孔道的发育造成大量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降低了开发效果,如何定量计算大孔道已成为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中提出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计算大孔道参数。从大孔道形成前后的动、静态响应特征出发,选取了大孔道的控制因素作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对应的大孔道参数定量解释结果作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输出,通过统计训练学习,建立了大孔道与控制因素相关的定量计算模型,进而得到大孔道的定量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样本值拟合精度较高,能较好且客观地反映各控制因素对大孔道的影响。在岔15断块试验区应用后发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值误差较小,满足矿场应用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大孔道 定量计算 高含水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矿物含量计算砂岩脆性指数——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晓东 王一航 +2 位作者 王永田 尤源 王成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3,共7页
脆性指数是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准确计算脆性指数为储层改造参数优化及"甜点"优选提供依据。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研究致密砂岩脆性矿物特征,提出利用"(石英+碳酸盐)含量/矿物总量"计算岩... 脆性指数是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准确计算脆性指数为储层改造参数优化及"甜点"优选提供依据。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研究致密砂岩脆性矿物特征,提出利用"(石英+碳酸盐)含量/矿物总量"计算岩石脆性指数。结果表明合水地区主力层位三叠系延长组长63的脆性指数主要为50%~65%,平均为56.3%,与岩石力学测量值的符合率较高。高石英含量是形成长6段致密砂岩高脆性指数的主要原因,脆性指数>60%的储层大面积分布,利于体积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矿拘法 脆性指数 延长组 致密砂岩 石英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缝参数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漆国权 孙雷 +1 位作者 陶章文 刘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2期45-48,52,共5页
目前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致密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开发的热点增产手段,而该技术的增产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压裂缝参数。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裂缝参数单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很少考虑各参数对产能的综合影响作用,亟需裂缝参数组合优选研究。... 目前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致密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开发的热点增产手段,而该技术的增产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压裂缝参数。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裂缝参数单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很少考虑各参数对产能的综合影响作用,亟需裂缝参数组合优选研究。通过对X致密气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了不同裂缝参数对致密气藏开采的影响规律,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裂缝参数对产能的综合影响作用。结果表明,X致密气藏的最佳裂缝参数组合是:压裂缝6条、裂缝长度140 m、裂缝导流能力30μm2·cm、裂缝错开分布、水平井中部裂缝间距大于根部和趾部裂缝间距。裂缝参数对X致密气藏开采效果的影响顺序是:裂缝分布>裂缝导流能力>裂缝间距>裂缝数>裂缝长度,并进一步提出X致密气藏为实现压裂增产,应主要通过优化裂缝分布方式,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增加裂缝的条数和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分段压裂 水平井 裂缝参数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确定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气成藏期次及其相对成熟度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斯尚华 赵靖舟 +3 位作者 刘俊邦 张玉攀 吴伟涛 李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6,共9页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λ_(max))、红绿熵(Q)及QF_(535)等属性参数,并根据λ_(max)与QF_(535)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齐家地区... 基于石油的荧光性,通过常规荧光光谱方法,对油包裹体的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化描述,利用其主峰波长(λ_(max))、红绿熵(Q)及QF_(535)等属性参数,并根据λ_(max)与QF_(535)的相关关系特征,可以便捷而有效地开展油气充注期次的判识。齐家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高台子致密油储层中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高台子油层中发育发黄色、黄绿色、蓝绿色3种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高台子油层油包裹体λ_(max)与QF_(535)分布在3个区域,从黄色荧光区域→黄绿色荧光区域→蓝绿色荧光区域,QF_(535)值逐渐减小,反映了油包裹体中捕获原油的成熟度逐渐增高;并结合埋藏史、生烃史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认为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在地质历史时期共经历了3幕油气充注,早期原油充注发生在白垩纪嫩江晚期79—77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晚期原油充注发生在晚白垩世明水期69—65Ma期间,对应于第2幕和第3幕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齐家地区 成藏期 致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