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醚辅助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可行性实验——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卢子建 钟陵 +2 位作者 段晓苗 王新星 吕占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明确了DME作用下CO_(2)对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相比纯CO_(2),摩尔分数为20%的DME−CO_(2)混合溶剂能够将CO_(2)-原油的界面张力降低45百分点,混相压力降低33百分点,原油黏度降低80百分点,可动用孔隙孔径下限由7.7 nm降至3.2 nm,页岩油采收率提高35.9百分点;并可显著提高CO_(2)动用小孔隙(0.9 nm<r<101.0 nm)和大孔隙(101.0 nm≤r<7088.0 nm)的能力,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3.3倍和1.9倍;CO_(2)混合溶剂中DME最佳摩尔分数为20%,最大不超过30%。研究成果为探索页岩油藏新的开发方式和新策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二甲醚(DME) 核磁共振(NMR) CO_(2)驱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CaCO_(3)纳米颗粒改变碳酸盐岩润湿性评价实验
2
作者 董小龙 王伟 +2 位作者 张岩 方越 杨振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2,共8页
为降低纳米颗粒的制备成本,明确纳米颗粒改变碳酸盐岩润湿性的机理,以价格低廉且环保的海洋生物金乌贼为原料,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分散法制备天然CaCO_(3)纳米颗粒。通过开展接触角测定、静态渗吸和渗流实验,研究... 为降低纳米颗粒的制备成本,明确纳米颗粒改变碳酸盐岩润湿性的机理,以价格低廉且环保的海洋生物金乌贼为原料,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分散法制备天然CaCO_(3)纳米颗粒。通过开展接触角测定、静态渗吸和渗流实验,研究了CaCO_(3)纳米颗粒吸附前后岩石润湿性、渗吸效率、单相油/水和油气两相渗流特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天然CaCO_(3)纳米颗粒为相对均匀的近球形,平均粒径为31.97~36.00 nm,总孔体积为0.286 cm3/g,平均孔径为8.53 nm;经纳米流体浸泡后,岩石的润湿性由强亲油(或弱亲水)型液体润湿转化为弱亲油(或憎水)型气体润湿,纳米流体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06%;当润湿性改变后,岩石的静态吸水量和吸油量大幅降低,降幅分别达69.4%和63.9%;在单相水(油)渗流中,注水和注油压力梯度的最大降幅分别为29.3%和46.5%,在油气两相渗流中,最大含油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增大。研究成果可为缓解凝析液堵塞,提高凝析油产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_(3)纳米颗粒 凝析油 接触角 润湿性 渗流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换热性能分析及内管设计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金光 滕宏泉 +6 位作者 郭鸿 夏晴 申振坤 刘强 李双涛 牛剑波 蔡皖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4-871,共8页
中深层地热井钻井成本高昂,利用现有废弃油气井进行地热井改造可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研究基于陕北地区某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换热试验工程参数及测试数据,开展了长期取热性能数值模拟,探讨了内管设计参数对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中深层地热井钻井成本高昂,利用现有废弃油气井进行地热井改造可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研究基于陕北地区某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换热试验工程参数及测试数据,开展了长期取热性能数值模拟,探讨了内管设计参数对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内管保温性能提升对地热井取热功率影响随深度增加及流量减少而更加明显,但对于内管管径而言,其对取热性能影响较小,且对深度及流量变化不敏感,因此,总体影响程度有限。此外,研究量化了内管管材选取对系统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定工况下,内管热导率从0.2 W/(m·K)降至0.02 W/(m·K),一个供暖季内地热井埋管出口水温可提升0.66℃,但全生命周期平均供热成本增加了0.035元/(kW·h),投资回收期延长了1.83 a。因此,考虑采用高保温性能内管材料增益作用有限,建议应在优先考虑耐温承压条件下进行废弃油气井改造地热井内管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油气井 地热提取 内管材料 取热性能 生命周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
4
作者 斯尚华 喻意 +3 位作者 王小龙 王新星 赵玉涛 吴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7,共11页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气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两期原油充注成藏,第1期发生在嫩江组末期77~74 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第2期发生在明水组末期67~65 Ma期间,对应第2幕、第3幕和第4幕充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第2期(明水组末期)致密油充注对现今油藏贡献率为83%,第1期(嫩江组末期)致密油充注贡献率为17%;可见明水组末期充注的原油对今油藏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致密油气 充注期次 成藏贡献 扶余油层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主要断裂带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5
作者 杨秉正 鲁如魁 +2 位作者 崔海峰 刘钊 谢林泽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6-1531,共16页
银额盆地作为中亚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远景区,受盆地周缘北大山断裂、狼山断裂等边界断裂的长期活动影响,表现出北东向隆(起)坳(陷)相间、隆中有坳、坳中有隆的复杂构造格局;特别是发育于其中的阿尔金断裂带... 银额盆地作为中亚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重要远景区,受盆地周缘北大山断裂、狼山断裂等边界断裂的长期活动影响,表现出北东向隆(起)坳(陷)相间、隆中有坳、坳中有隆的复杂构造格局;特别是发育于其中的阿尔金断裂带、红石山断裂带、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和吉兰泰断裂带等多条区域性构造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基础上,运用构造岩磁组构方法对断裂带的应力应变特征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构造岩磁组构样品的平均磁化率Km具强磁化率与弱磁化率两种特征;磁组构形状参数T、磁面理F与磁线理L共同指示磁化率椭球体主要表现为压扁型,极少数为拉长型,其磁组构F-L Flinn图解多集中于剪切应变区域,表明断裂带以挤压、剪切为主,并伴有少量的伸展变形;最小磁化率主轴Kmin方位表明各断裂带主应力方向多集中在NW-SE向,与北东向隆坳相间的盆地格局相对应。NWW、NE向伸展变形应形成于俯冲碰撞后构造体制转换背景下的伸展垮塌,与盆地内北东向裂陷盆地的发育相吻合,而沿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局部发生近S-N向与近E-W向的挤压运动,可能为断裂带局部地区走向变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额盆地 磁组构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砂体类型及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41
6
作者 张莉 鲍志东 +4 位作者 林艳波 陈玉明 林晓海 窦鲁星 孔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6,共10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数据,结合现代沉积研究,分析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乾安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简称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不同相带内砂体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沉积过程建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姚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由活动水道、边滩及汊口浅滩组成的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和复合砂体,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末端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在河口建设作用和随后的河流冲刷改造作用控制下逐步推进,早期三角洲前缘逐渐演化为三角洲平原,并被分流河道沉积改造,在前方河口部位不断沉积形成新的三角洲前缘。在上述沉积过程控制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的主干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减小、河口坝保存程度逐渐变好,不同类型砂体组合形成受分流河道控制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乾安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内部的边滩和活动水道砂体储集条件最好,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 姚家组 浅水三角洲 砂体类型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建仪 张婧 +2 位作者 张广东 张文洪 戚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114,共4页
在天然气开采及储运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会导致井筒堵塞、气井停产、管道停输等严重事故。为有效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在设备和管道中生成,常需添加水合物抑制剂。通过筛选合成,研制了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环保的新型动力学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 在天然气开采及储运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会导致井筒堵塞、气井停产、管道停输等严重事故。为有效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在设备和管道中生成,常需添加水合物抑制剂。通过筛选合成,研制了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环保的新型动力学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实验采用自制设备,探讨了系统压力、过冷度、抑制剂浓度、凝析油、甲醇等对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下新型抑制剂的抑制水合物生成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抑制剂最佳抑制浓度为1.5%,在一定过冷度下,系统压力越高,抑制效果越差;一定压力下,过冷度越大,抑制效果越差;少量凝析油对抑制性能影响不大;甲醇使其过冷度大大提高;气体流动易使水合物的生成加快,降低了水合物生成过冷度。新型抑制剂在现场试验中,采用合理的加注工艺能有效控制水合物堵塞,为气井生产中防治水合物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开发 天然气水合物 抑制剂 动力学 评价 实验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唐东林 吴凡 +1 位作者 贾品元 曾志春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0-304,333,共6页
为准确预测含气油液在空气分离压下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值,基于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定义和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含气油液中气相成分随压力的变化过程,推导出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 为准确预测含气油液在空气分离压下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值,基于油液体积弹性模量定义和质量守恒定律,依据含气油液中气相成分随压力的变化过程,推导出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含气油液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理论模型B-p曲线与现有理论模型及实验数据拟合曲线基本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特别是在低于大气压的极低压区,有效体积弹性模量预测值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分析了初始含气量、压力、升压时间对有效体积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空气分离压范围内,初始含气量增大,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减小;在一定范围内,升压时间增大,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小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油液 有效体积弹性模量 初始含气量 空气分离压 升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废弃河道走向判定与单砂体构型表征——以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牛博 赵家宏 +9 位作者 付平 李军建 鲍志东 胡勇 苏进昌 高兴军 张弛 于登飞 臧东升 李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1-901,共11页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模式与砂体厚度,对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三油层组第2小层古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特征开展研究。针对目前废弃河道形态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利用水平井电阻率曲线计算砂... 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结合沉积模式与砂体厚度,对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石臼坨凸起西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三油层组第2小层古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特征开展研究。针对目前废弃河道形态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利用水平井电阻率曲线计算砂泥岩界面产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随钻探测半径、界面倾角、曲线变化段长度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对砂泥岩界面产状进行定性定量计算,以确定废弃河道的真实走向,是对现有曲流河砂体构型解剖技术的补充与完善。利用经验公式、水平井等方法对研究区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与侧积体规模进行定量研究,确定点坝内部侧积层的空间分布。利用界面搭建相关构型要素,采用非均匀粗化对侧积层、侧积体分别施加不同的网格密度,对研究区多点坝复合曲流河砂体进行精细三维构建,实现构型级别数值模拟的工业化应用。研究结果对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挖潜以及油田优化注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曲流河 水平井电阻率曲线 侧积层 侧积体 构型建模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研究新进展及开发瓶颈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邵晓州 余川 +1 位作者 付勋勋 史立川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6期764-766,共3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有关页岩气的核心期刊文章,在详细分析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内页岩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对加快我国页岩气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大量调查,成果集中体现在页岩气成藏条件方面,但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在钻井开发方面,主要借鉴类比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方案,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核心技术还未掌握;在制定配套政策方面,尚未形成体制化和标准化的管理。针对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困难,建议应加强资源评价、增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使我国页岩气的研究及其开发利用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理论 开发技术 研究进展 制约瓶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液压冲击压力振荡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凡 唐东林 +1 位作者 曾志春 贾品元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76-179,共4页
针对液压系统中液压冲击引起管道压力振荡的问题,以两端分别连接容腔和换向阀的等直径水平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道物理模型的空间离散化,考虑频率相关摩擦,建立管道有限分段集中参数模型,考虑复杂流体现象,合理选择管道子模型,采用AM... 针对液压系统中液压冲击引起管道压力振荡的问题,以两端分别连接容腔和换向阀的等直径水平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管道物理模型的空间离散化,考虑频率相关摩擦,建立管道有限分段集中参数模型,考虑复杂流体现象,合理选择管道子模型,采用AMESim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管道压力振荡特性。并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了管道参数对压力振荡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MESim法计算所得峰值压力与理论计算相比误差为1.5%,与Simulink法相比误差为6.8%,且在动态过程中AMESim法和Simulink法压力曲线吻合良好,证明了建模与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为管道液压冲击压力振荡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冲击 压力振荡 频率相关摩擦 AME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地块北缘早志留世辉绿岩脉岩石成因与构造启示: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有炘 王盟 +5 位作者 马晓伟 魏星 裴先治 朱生强 曹明 布龙巴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29-2444,共16页
伊犁地块北缘发育新元古代、石炭纪等多期基性岩脉,记录了区域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报道了在伊犁地块北缘温泉县乌斯图一带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新识别出早志留世辉绿岩脉及其围岩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 伊犁地块北缘发育新元古代、石炭纪等多期基性岩脉,记录了区域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报道了在伊犁地块北缘温泉县乌斯图一带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新识别出早志留世辉绿岩脉及其围岩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及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辉绿岩锆石U-Pb年龄为442±7Ma,形成于早志留世;围岩(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901±3Ma,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辉绿岩样品具有较高的Fe_(2)O_(3)T(8.34%~9.81%)、全碱含量(K_(2)O+Na_(2)O=5.72%~6.86%)和较低的MgO(3.69%~4.38%)和TiO2(1.69%~2.00%)含量,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Ti),具有较低的Nb/Th比值(0.13~1.16)、Nb/La比值(0.42~0.45)及较高的Zr/Hf比值(39.6~42.2),锆石εHf(t)值介于+3.0~+9.1,全岩εNd(t)值介于+1.9~+3.6,暗示其来源于受俯冲流体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源区岩石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49.6~52.5)和Cr(39.8×10^(-6))、Ni(17.1×10^(-6))含量,表明岩浆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受地壳混染作用不明显。岩石Zr(212×10^(-6)~242×10^(-6))、Hf(5.16×10^(-6)~6.02×10^(-6))、Nb(6.69×10^(-6)~9.24×10^(-6))、Ta(0.60×10^(-6)~0.81×10^(-6))元素含量及Zr/Y(5.21~6.82)、Hf/Th(0.69~0.91)比值等指示辉绿岩脉形成于伸展环境,可能与奥陶纪末阿克陶-温泉微地块拼贴到伊犁地块后诱发的俯冲板片角度变化或构造体制转换而导致的伸展构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县 基性岩脉 早古生代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岩石地球化学 全岩Sr-Nd同位素 板内伸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实验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江 高宇 +3 位作者 陈沥 雷艳 张洁 刁广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将CO_(2)注入页岩,不但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还能达到埋存CO_(2)的目的,但CO_(2)吞吐和埋存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为搞清楚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特征,通过开展页岩岩心CO_(2)吞吐、吸附实验,定量评价了CO_(2)注入压力、CO_... 将CO_(2)注入页岩,不但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还能达到埋存CO_(2)的目的,但CO_(2)吞吐和埋存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为搞清楚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特征,通过开展页岩岩心CO_(2)吞吐、吸附实验,定量评价了CO_(2)注入压力、CO_(2)相态类型、储层温度、闷井时间、裂缝、吞吐次数对CO_(2)吞吐效果以及颗粒直径、CO_(2)注入压力、储层温度对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增大注入压力不但有利于CO_(2)吞吐,还能增大吸附量;增加注入压力会诱导天然微裂缝的扩展、延伸,有利于扩大CO_(2)波及面积,减小原油渗流阻力;当储层温度小于50℃时,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吞吐采收率,但会降低CO_(2)吸附量;当温度大于等于50℃时,温度升高不利于CO_(2)吞吐和埋存;在超临界条件(7.4 MPa、31℃)下CO_(2)吞吐采收率最大,最佳闷井时间为10 h左右;裂缝扩展有助于提高吞吐采收率,CO_(2)吸附量受页岩颗粒直径影响很小。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CO_(2)吞吐及埋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CO_(2)吞吐与埋存 影响因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岗须家河组须六段裂缝形成演化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甘学启 宋文燕 +1 位作者 王志萍 邵晓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2年第6期14-19,共6页
利用岩心观察、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川中地区构造运动背景,以龙岗地区须六段断裂构造形迹为基础,研究裂缝形成演化模式,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使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预测该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及须六段底部的裂缝发育与分布情况... 利用岩心观察、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川中地区构造运动背景,以龙岗地区须六段断裂构造形迹为基础,研究裂缝形成演化模式,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使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预测该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及须六段底部的裂缝发育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裂缝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早期和晚期,共形成了两期5组;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断裂和构造部位的影响,分布极不均匀。该研究成果与实际生产情况匹配较好,对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裂缝 演化模式 发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沉积方式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俊凯 徐鑫 +5 位作者 呼苏娟 薛伟 肖波 李军建 于宏超 陈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98,共8页
为明确均匀沥青质沉积下的储层伤害特征及机理,通过岩心真空饱和原油的实验,建立均匀沥青质岩心沉积方法,开展正向水驱及反向水驱实验分析均匀沥青质下储层油水渗流规律。结果表明:与直接饱和法相比,真空饱和法的岩心中沥青质沉积量大... 为明确均匀沥青质沉积下的储层伤害特征及机理,通过岩心真空饱和原油的实验,建立均匀沥青质岩心沉积方法,开展正向水驱及反向水驱实验分析均匀沥青质下储层油水渗流规律。结果表明:与直接饱和法相比,真空饱和法的岩心中沥青质沉积量大且分布均匀,对岩心绝对渗透率伤害小于对两相相对渗透率伤害,残余油饱和度增大了28.6%,油水两相共渗区收窄且向左偏移,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了15.5%,水相相对渗透率提高了33.2%,但最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则下降了19.5%;储层伤害方式包括孔喉堵塞和表面沉积引起的润湿性和孔喉半径变化,孔喉堵塞对绝对渗透率的影响大于相对渗透率,而表面沉积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大于绝对渗透率;非均匀沥青质沉积的储层伤害方式以孔喉堵塞伤害为主,占总伤害的比例为65.2%,均匀沥青质沉积的伤害方式则以表面沉积伤害为主,占总伤害的比例为73.1%。研究成果可为全面深入认识沥青质沉积伤害及防治沥青质沉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非均匀性 渗透率 储层伤害 孔喉堵塞 表面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改善页岩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鹏飞 王爱方 +2 位作者 张成林 徐恒艳 王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158,共8页
为解决常规反凝析伤害评价方法中忽略近井地带反凝析叠加效应和远井地带单相凝析气渗流特征导致评价效果失真的问题,基于长岩心驱替实验,建立了一种考虑叠加效应和远井单相流的反凝析伤害评价新方法,模拟了实际页岩储层衰竭开发中的反... 为解决常规反凝析伤害评价方法中忽略近井地带反凝析叠加效应和远井地带单相凝析气渗流特征导致评价效果失真的问题,基于长岩心驱替实验,建立了一种考虑叠加效应和远井单相流的反凝析伤害评价新方法,模拟了实际页岩储层衰竭开发中的反凝析伤害,评价了注甲醇、干气和CO_(2)解除反凝析的效果,研究了CO_(2)注入体积和注入压力对反凝析伤害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压力降至最大反凝析压力时,气相渗透率伤害率达到80.2%~83.1%,驱替压差由5 MPa快速增至15 MPa,气相渗流阻力提高幅度约达200%;CO_(2)注入后气相渗透率提高倍数达3.2,气油比变化率达到23.1%,岩心压差降低率达到36.1%,说明注CO_(2)效果最好,其次是甲醇,注干气效果最差;CO_(2)最佳注入压力9 MPa,注入量0.15 PV,油气平衡时间9.9 h。研究成果为高效开发页岩凝析气藏和解除反凝析伤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凝析伤害 凝析气 页岩 渗透率 CO_(2) 注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砂层组与烃源岩相关的高伽马砂岩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庆华 刘行军 +6 位作者 张小龙 王洪君 廖永乐 安二亮 刘涛 张建娜 左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7-1094,共8页
针对自然伽马等常规测井系列长期仅能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砂层组大规模发育的与烃源岩相关的高伽马砂岩解释为“油页岩等优质烃源岩”的问题,根据岩心观察及测录井资料、电子探针薄片和大量页岩油实际生产资料的分析,对长7_(3)... 针对自然伽马等常规测井系列长期仅能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砂层组大规模发育的与烃源岩相关的高伽马砂岩解释为“油页岩等优质烃源岩”的问题,根据岩心观察及测录井资料、电子探针薄片和大量页岩油实际生产资料的分析,对长7_(3)砂层组内与烃源岩相关的高伽马砂岩的定义、成因以及其发育特征与长7油层组页岩油试油效果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_(3)砂层组内与烃源岩相关的高伽马砂岩可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高放射性的成因可能与深部热水作用有关,首次发现其发育特征与长7油层组页岩油试油效果关系密切。该项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油的大规模高效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烃源岩相关的高伽马砂岩 页岩油 烃源岩 长7_(3)砂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多功能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研制与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彦兴 路勇 +1 位作者 王旗 樊宽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0-166,共7页
针对致密砂砾岩油藏采用常规水基压裂液施工效果较差的问题,室内实验以多功能纳米乳液减阻剂DZR-3为主要处理剂,结合复合表面活性剂FHR-1和杀菌剂SYR,研制了一种适合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多功能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 针对致密砂砾岩油藏采用常规水基压裂液施工效果较差的问题,室内实验以多功能纳米乳液减阻剂DZR-3为主要处理剂,结合复合表面活性剂FHR-1和杀菌剂SYR,研制了一种适合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多功能滑溜水压裂液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多功能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的基本性能指标均能满足标准;体系的耐温抗盐性能和抗剪切性能较好;体系对致密砂砾岩岩心的基质渗透率损害率低于10%,明显低于常规瓜尔胶和滑溜水压裂液;体系还具有较好的渗吸驱油效果,在地层温度条件下对砂砾岩岩心的自发渗吸驱油效率可以达到30.8%,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瓜尔胶和滑溜水压裂液。现场应用结果表明,SL-X井压裂施工后的产油量明显高于使用常规瓜尔胶和滑溜水压裂液的邻井,实现了压裂后油井增产的目的。该成果为致密砂砾岩储层的高效压裂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纳米乳液减阻剂 复合表面活性剂 多功能滑溜水 渗吸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益铭 黄雷 +6 位作者 宋世骏 陈琰 刘池洋 周飞 张麒 吴志雄 类维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6-1604,共19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较为常见,旱生植物发育为主要特征。孢粉特征指示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整体新近纪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古环境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强度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显著:下油砂山组环境为亚热带森林,上油砂山组环境为温带森林—草原,狮子沟组环境转变为寒温带草原—半荒漠。该时期环境背景,不利于一里坪凹陷在新近纪发育大规模优质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里坪凹陷 柴达木盆地 新近纪 古环境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CO_(2)吞吐影响因素及微观孔隙动用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明 薛程伟 +1 位作者 李朝阳 陈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6,共9页
为明确CO_(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采用4A分子筛在标定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之间转换系数的基础上,开展了CO_(2)吞吐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实验,研究了注气压力、闷井时间、储层温度、裂缝及吞吐次数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从纳米... 为明确CO_(2)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采用4A分子筛在标定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径之间转换系数的基础上,开展了CO_(2)吞吐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实验,研究了注气压力、闷井时间、储层温度、裂缝及吞吐次数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从纳米尺度揭示了孔隙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目标页岩孔径在1~90 nm的纳米孔隙发育程度高,是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增大注入压力不仅能够提高各类孔隙动用程度,降低孔隙动用下限,还能诱导产生新裂缝;增加闷井时间能够提高已动用孔隙采出程度,但无法降低孔隙动用下限,最佳闷井时间在10 h;储层温度升高能够降低孔隙动用下限,提高吞吐采收率,扩展延伸原微裂缝;裂缝能够扩大CO_(2)波及体积,增大基质泄油面积,降低产出油渗流阻力;最佳吞吐次数应综合考虑采油速度、CO_(2)换油率及提高采收率幅度等指标;页岩油藏未来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为微小孔隙(孔径1~90 nm)。研究成果为目标区页岩油藏成功开展CO_(2)吞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