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庆油田集输系统的腐蚀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西强 张继明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90-795,837,共7页
长庆油田集输系统腐蚀问题日趋严重,对长庆油田环江区块和白豹区块不同油井集输系统的水样、腐蚀产物和腐蚀速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庆油田集输系统水样中含有较高量的Ca^2+、Mg^2+、SO4^2-和HCO3^-;环江区块集输系统水样中的CO... 长庆油田集输系统腐蚀问题日趋严重,对长庆油田环江区块和白豹区块不同油井集输系统的水样、腐蚀产物和腐蚀速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庆油田集输系统水样中含有较高量的Ca^2+、Mg^2+、SO4^2-和HCO3^-;环江区块集输系统水样中的CO2和O2含量较高;环江区块腐蚀机理主要为由Ca^2+、Mg^2+和CO2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白豹区块集输系统中含有较高量的H2S,H2S引起的电化学腐蚀是导致白豹区块集输系统腐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系统 垢下腐蚀 腐蚀速率 腐蚀产物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豹油田油井化学防蜡效果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杨会丽 何治武 +2 位作者 刘爱华 刘宝伟 刘新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6期633-636,共4页
在结蜡油井中使用固体化学防蜡剂,可有效抑制油井管、杆、泵等处结蜡,延长有杆泵的检泵周期,降低抽油机能耗。用动态结蜡率测试仪及流变仪分别测试防蜡率及析蜡点的变化,评价防蜡剂在室内的应用效果。通过室内理论计算检泵周期、溶解速... 在结蜡油井中使用固体化学防蜡剂,可有效抑制油井管、杆、泵等处结蜡,延长有杆泵的检泵周期,降低抽油机能耗。用动态结蜡率测试仪及流变仪分别测试防蜡率及析蜡点的变化,评价防蜡剂在室内的应用效果。通过室内理论计算检泵周期、溶解速度、防蜡率之间的关系,预测了防蜡剂在井底的有效性。用抽油机系统效率测试仪,测试抽油机电机运行的电能参数及安装在抽油机悬绳器上的传感器的油井载荷,对比结蜡井措施前后的数据,评价防蜡效果。测试表明,结蜡井使用化学固体防蜡剂可使油井载负荷平均下降9.73kN,系统效率提高6.92%,综合节电率22.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蜡 化学固体防蜡剂 防蜡率 析蜡点 白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传统地层划分方案的反思--以姬塬油田罗38区、罗211区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西强 舒成龙 +1 位作者 高雪 刘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30,共10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采用传统似等厚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出现易穿层、难闭合的问题,以姬塬油田罗38区和罗211区为例,采用标志层控制,结合旋回特征,以相邻井逐井对比的方法开展了等时地层划分对比。发现延长组一直以来采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采用传统似等厚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出现易穿层、难闭合的问题,以姬塬油田罗38区和罗211区为例,采用标志层控制,结合旋回特征,以相邻井逐井对比的方法开展了等时地层划分对比。发现延长组一直以来采用的似等厚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是穿时的,长6等地层存在着前积、下超、尖灭等沉积现象,短距离内地层厚度变化极其明显,导致地层并不是都平行于长7底界分布。反思延长组传统分层方案中的K1标志层是盆地范围内可以对比的区域标志层,长7之上的其他标志层K2、K3、K4、K5在盆地范围内是穿时的,不能作为区域对比的标志层。建议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时,摈弃等厚地层思维,逐井对比识别局部标志层,并充分利用地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地层对比方法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传统等厚地层对比方案 标志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康乐 高岗 +4 位作者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7,共12页
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质谱和流体包裹体等的分析,对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E2... 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质谱和流体包裹体等的分析,对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E2s32亚段、E2s33亚段和E2s4段,其中E2s32亚段Ⅱ小层泥岩最为发育,主要为深灰色厚层泥岩,整体厚度约170 m。(2)研究区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可达1.60%,生烃潜量平均值为2.82 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Ⅲ型为主,主要为浮游植物与高等植物混合贡献,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湖相咸水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0.5%~1.5%,普遍达到大量生烃阶段,部分已达到高成熟演化阶段。(3)研究区深层烃源岩在距今38 Ma时进入生油窗,距今20 Ma时开始生成天然气;流体包裹体显示研究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分别为38~26 Ma和20 Ma~现今,与生烃演化史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化合物 流体包裹体 咸水湖 成藏模式 沙河街组 古近系 清水洼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何文祥 杨亿前 马超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4期109-111,115,共4页
为研究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文中选取鄂尔多斯盆地3个井区的57块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分析,并研究了特低渗透率条件下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大小、注入倍数、注水压力等参数的关系。岩心主要为特低渗透率岩心,渗透率大小为研究区长4+5... 为研究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文中选取鄂尔多斯盆地3个井区的57块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分析,并研究了特低渗透率条件下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大小、注入倍数、注水压力等参数的关系。岩心主要为特低渗透率岩心,渗透率大小为研究区长4+5储层、长6储层和长8储层渗透率范围。实验结果表明:驱油效率随着渗透率增加而提高,而且在渗透率低值阶段,驱油效率提高更快;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驱油效率提高,直到含水100%为止,但含水越高,增加幅度越小;在同样的水驱速度下,渗透率越大,驱油效率越高,如果水驱速度不同,采收率会产生波动,但存在一个最佳驱油速度,且渗透率越大,最佳驱油速度变大;随着注水压力增加,无水期驱油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含水期驱油效率随着注水压力增加而逐渐提高,当达到一个最佳注水压力后,驱油效率又呈下降趋势;层内非均质性越强,驱油效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率储层 水驱油效率 注入倍数 非均质性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孔剩余油受力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雄志 杨兆平 +2 位作者 惠学智 李宏鑫 岳世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2,共6页
在小孔剩余油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受力分析和压强分析的方法对其流动状态进行了研究,并对小孔剩余油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对于盲孔中静止的油滴,既可以将油滴视为一个“质点”,采用经典力学中受力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流体... 在小孔剩余油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受力分析和压强分析的方法对其流动状态进行了研究,并对小孔剩余油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对于盲孔中静止的油滴,既可以将油滴视为一个“质点”,采用经典力学中受力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流体力学中压强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赋存状态;对于间小孔中的油滴,应通过分析油滴两端的压强差,研究其赋存状态.对于盲孔中的油滴,当开口端注入水的压强发生改变时,油滴或膨胀或被挤压变形,加上惯性作用,一部分油滴突破盲孔,进入大孔道,被注入水带走;若盲孔的盲端被注入水压开,则盲孔变为连通孔隙,油滴被注入水驱替至大孔隙;对于间小孔中的油滴,当油滴两端注入水的压强发生改变时,油滴上、下两端压强平衡被打破,油滴被驱替至大孔道,被注入水带走.提出的盲孔中的油滴受力关系式、压强关系式和间小孔中的油滴压强关系式对周期注水等水动力采油方法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孔剩余油 数学模型 赋存状态 受力分析 压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气藏CO_(2)埋存潜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良睿 贾英 +5 位作者 严谨 李广辉 汪勇 何佑伟 秦佳正 汤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58-863,共6页
温室气体CO_(2)地质封存是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而枯竭气藏是埋存CO_(2)优势显著的靶点。基于CO_(2)在气藏中的不同存在形式,考虑溶解埋存和矿化埋存等机理,在气藏CO_(2)理论埋存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气藏CO_(2)有效埋存量... 温室气体CO_(2)地质封存是应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而枯竭气藏是埋存CO_(2)优势显著的靶点。基于CO_(2)在气藏中的不同存在形式,考虑溶解埋存和矿化埋存等机理,在气藏CO_(2)理论埋存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气藏CO_(2)有效埋存量计算方法,可用于估算枯竭气藏CO_(2)埋存潜力。建立低渗气藏机理模型,在开发后期进行CO_(2)埋存,考虑CO_(2)溶解于地层水及CO_(2)与水和岩石发生矿化反应,对比计算结果与数模结果,超临界埋存量、溶解埋存量和矿化埋存量的误差分别为2.81%、7.37%和6.25%,有效埋存量误差仅为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埋存潜力 枯竭气藏 数值模拟 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矿物含量计算砂岩脆性指数——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晓东 王一航 +2 位作者 王永田 尤源 王成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3,共7页
脆性指数是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准确计算脆性指数为储层改造参数优化及"甜点"优选提供依据。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研究致密砂岩脆性矿物特征,提出利用"(石英+碳酸盐)含量/矿物总量"计算岩... 脆性指数是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准确计算脆性指数为储层改造参数优化及"甜点"优选提供依据。通过岩石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研究致密砂岩脆性矿物特征,提出利用"(石英+碳酸盐)含量/矿物总量"计算岩石脆性指数。结果表明合水地区主力层位三叠系延长组长63的脆性指数主要为50%~65%,平均为56.3%,与岩石力学测量值的符合率较高。高石英含量是形成长6段致密砂岩高脆性指数的主要原因,脆性指数>60%的储层大面积分布,利于体积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矿拘法 脆性指数 延长组 致密砂岩 石英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10
9
作者 耿军阳 刘丽萍 +3 位作者 罗顺社 吕奇奇 代榕 张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1,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广泛发育古地貌油藏,古地貌对该类型油藏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以印模法恢复该地区的古地貌形态,并结合试油试采资料、油藏剖面等分析古地貌对环江地区延安组下部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环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广泛发育古地貌油藏,古地貌对该类型油藏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以印模法恢复该地区的古地貌形态,并结合试油试采资料、油藏剖面等分析古地貌对环江地区延安组下部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环江地区主要发育古河谷、支河谷、高地、斜坡、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对研究区侏罗系下部油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古地貌的起伏形态直接控制沉积相的展布,古地貌背景下的低幅度鼻隆构造是油藏的富集空间,延长组顶部的不整合面与古河道厚砂带为油气运移提供有利通道;环江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发育斜坡成藏和支河谷成藏2种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环江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地貌 油气富集 延安组 侏罗系 环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差异特征分析——以苏里格气田盒8下亚段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超 李晓颜 +5 位作者 刘渠洋 张强 于洲 代洁 尹楠鑫 林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3,共14页
为厘清砂质辫状河同级别构型要素差异特征及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砂质辫状河沉积为例,综合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及岩心等资料,选取H_(8x)^(2-2)、H_(8x)^(1-3)和H_(8x)^(1-1)典型层段开展定量构型表征,重点辨... 为厘清砂质辫状河同级别构型要素差异特征及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砂质辫状河沉积为例,综合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及岩心等资料,选取H_(8x)^(2-2)、H_(8x)^(1-3)和H_(8x)^(1-1)典型层段开展定量构型表征,重点辨析五级至三级同级别构型单元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盒8下亚段不同单层内单一辫流带宽度为650.0~1750.0 m,受物源条件和基准面旋回升降等沉积分异作用影响,单一辫流带(五级)呈孤立式、侧向拼接式和垂向叠加式3种不同构型差异分布样式。洪水、辫状河道冲刷以及冲沟破坏等因素作用,使得单砂体级次(四级)的构型差异最显著,而优势岩相组合概率高于80%的H_(8x)^(2-2)单层心滩规模较大,平均厚度为7.2 m,长和宽分别为1402.0 m和809.0 m。各单层心滩内构型(三级)差异性较小,其中落淤层具有厚度薄(0.1~0.4 m)、倾角缓(1°~3°)、透镜状分布的相似特征,单一增生体宽度主要分布在360.0~565.0 m,心滩内增生体个数、单个增生体的大小共同造就了各单层心滩平均规模的较大差异。以各级次构型单元差异特征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典型井组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空间分布的三维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差异 心滩 砂质辫状河 盒8下亚段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压后焖井过程中含弱面致密砂岩断裂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梅荣 居迎军 +1 位作者 郭超 李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0期12372-12378,共7页
二氧化碳(CO2)压后焖井是致密砂岩储层补充地层能量的一种关键技术,同时也能使得已有裂缝发生扩展。致密砂岩储层中,弱面(如层理、天然裂缝)广泛分布,CO2可与砂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进而影响储层稳定性及裂缝的复杂程度。为探究压后焖... 二氧化碳(CO2)压后焖井是致密砂岩储层补充地层能量的一种关键技术,同时也能使得已有裂缝发生扩展。致密砂岩储层中,弱面(如层理、天然裂缝)广泛分布,CO2可与砂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进而影响储层稳定性及裂缝的复杂程度。为探究压后焖井过程中含弱面致密砂岩的断裂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含3个角度(0°、45°、90°)弱面性层理的致密砂岩为实验材料研究了CO2对弱面性层理试件断裂特征的影响。首先,将试件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饱和30 d,另一组仅置于大气条件下不做处理;随后通过三点弯实验测试全部试件的断裂韧性,并结合声发射技术监测试件断裂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CO2作用使得含弱面性层理致密砂岩试件的断裂韧性降低约40%;CO2作用使得试件初始损伤阶段提前,损伤扩展阶段持续时间增长;最后从细观损伤力学的角度揭示了CO2影响含弱面性层理致密砂岩断裂韧性及裂缝扩展规律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提高含弱面性层理的致密砂岩储层在CO2压后焖井过程中岩石断裂行为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压裂 压后焖井 致密砂岩 断裂特征 细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