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开发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登辉 屈亚光 +3 位作者 徐鹏程 胡杰 李超 谭京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7-1054,共8页
致密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和水驱开发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而CO_(2)驱和水平井开发技术能够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的不同开发模式进行效果评价。首先,建立目标致密油藏概念模型... 致密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和水驱开发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而CO_(2)驱和水平井开发技术能够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的不同开发模式进行效果评价。首先,建立目标致密油藏概念模型,采用LGR离散裂缝表征技术模拟水平井体积压裂后的裂缝网格形态,分别研究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及异步注采的开发效果;然后,调整优化最佳开发模式下的注采参数,明确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开发的合理注采参数,并利用Shapley值分析各注采参数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开发效果远优于水平井注CO_(2)异步注采;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开发模式下的合理注采参数为注入速度100 t/d、焖井时间60 d、采液速度20 m_(3)/d、吞吐2轮次,各注采参数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采液速度、焖井时间、注入速度、吞吐轮次。文中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注CO_(2) 隔井吞吐 异步注采 SHAPLEY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西北部地区古岩溶形成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国文 李涛 +4 位作者 徐鹏程 王梦茜 郑壹越 胡望水 齐东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81-6189,共9页
全球对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柳杨堡地区构造特征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地震解释有着十几公里似断裂并未证实,古岩溶地貌形成成了确凿的证据,通过地震解释方法1×1地震解释、相干体技术、顺层相干体以及时间切片等技术,研究区内存在大量... 全球对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柳杨堡地区构造特征一直备受争议,通过地震解释有着十几公里似断裂并未证实,古岩溶地貌形成成了确凿的证据,通过地震解释方法1×1地震解释、相干体技术、顺层相干体以及时间切片等技术,研究区内存在大量背斜结构构造为岩溶古地貌控制下的盐底辟及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披覆叠加型构造。研究区内向斜主要是岩溶作用控制下的重力负载等叠加型。柳杨堡气田石炭-二叠系内断层发育主要由盐底辟及岩溶塌陷所诱发。揭示出部分地区地震相位错断,岩溶作用导致的古地貌起伏差异所引起的。加里东末期开始发育大规律的岩溶作用,形成了早期初步岩溶古地貌,这期岩溶地貌对太原组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加里东末期岩溶地貌在石炭纪岩溶作用进一步作用下地貌差异逐步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古岩溶对太原组的沉积控制。二叠纪早期,岩溶作用逐步减弱。建议下一步重点加强源内气藏评价开发的力度,选取贴近烃源岩层的砂体,进行水平井钻井评价,有利于钻取砂体内的天然气,通过深度压裂手段把烃源岩层内煤层气钻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里气田 柳杨堡地区 岩溶构造 古岩溶 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长6段单砂体叠置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武芳芳 瞿璇 +6 位作者 周宁杰 朱薇 李彦兵 周小平 张东阁 张庆军 郭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4-1047,共14页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单砂体发育类型、频率和叠置样式,控制了储层的连通性和井间剩余油的分布。本次研究综合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在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单砂体发育特征和叠...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单砂体发育类型、频率和叠置样式,控制了储层的连通性和井间剩余油的分布。本次研究综合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在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单砂体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五蛟西地区长6段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含泥砾或泥岩撕裂屑的细砂岩和泥岩为主,发育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浊流和半深湖泥3种。长6段垂向上可识别出5~8期单砂体,单砂体叠置类型包括孤立型、叠加型以及切叠型3种;平面上单层砂体多以枝状、网状、局部片状展布。湖平面升降导致的可容纳空间(A)变化及沉积物供给速度(S)匹配关系是控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区长6段自下而上,随着A/S比值的变化,单砂体类型垂向上由叠加型、切叠型逐渐向孤立型、局部叠加型变化,平面上由网状、枝状向局部片状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重力流沉积 叠置样式 鄂尔多斯盆地 五蛟西地区 长6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中咔唑类参数运移示踪效应的驱替模拟实验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守钰 徐耀辉 +4 位作者 严刚 韩欣 刘保磊 钟鸣 李姗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11,共10页
油气运移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受原油黏度、复杂化学组成及潜在的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原油运移方向与路径的确定难度较大。分子地球化学参数是研究油气运移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际成藏过程中的这些参数受其形成、相对组成以及... 油气运移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受原油黏度、复杂化学组成及潜在的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原油运移方向与路径的确定难度较大。分子地球化学参数是研究油气运移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际成藏过程中的这些参数受其形成、相对组成以及演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实现单一因素控制下的分子参数效应,采用室内驱替模拟实验的方法,在填砂管上进行油驱水实验,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分离与富集不同运移距离吸附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考察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示踪规律。结果表明,咔唑类参数1-/4-MCA、1,8-/1,7-DMCA、1,8-/2,4-DMCA、1,8-/2,5-DMCA、1,8-/2,7-DMCA比值均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特别是全屏蔽型与全裸露型异构体比值1,8-/2,4-DMCA和1,8-/2,5-DMCA的增长幅度可达63.97%和35.50%,这些参数具备作为良好的运移示踪参数的潜质;而参数苯并[a]/[c]咔唑所表现出的运移示踪规律与前人部分实际油藏运移研究不符,可能是苯并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受其本身构型和其他地质条件的影响,建议该参数在应用到油气运移示踪研究时须谨慎使用。实验结果可为原油运移示踪参数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但在实际地质应用时仍需结合分子动力学等手段对相关参数进行验证与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类化合物 驱替模拟 地质色层分馏效应 原油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油藏新型生物聚合物的增黏能力和驱油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束青林 于田田 +3 位作者 古亮 樊胤良 耿杰 范海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178,共8页
利用生物发酵提纯制备新型生物聚合物BZZF,研究在高盐矿化水中BZZF的增黏性能,并通过与表面活性剂复配构建具有增黏能力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结果表明:在高盐矿化水中,生物聚合物BZZF表现出具有比常规聚合物HPAM、疏... 利用生物发酵提纯制备新型生物聚合物BZZF,研究在高盐矿化水中BZZF的增黏性能,并通过与表面活性剂复配构建具有增黏能力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结果表明:在高盐矿化水中,生物聚合物BZZF表现出具有比常规聚合物HPAM、疏水缔合聚合物HPOC和黄胞胶XG更优异的增黏效果,在含NaCl 130 g/L、MgCl_210 g/L和CaCl_245 g/L的极高盐质量浓度矿化水中1 000 mg/L BZZF的黏度可达到93. 3 m Pa·s;甜菜碱两性型表面活性剂G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S、阴-非离子两性型表面活性剂APS的加入不仅可以提高生物聚合物BZZF在高盐矿化水中的黏度,而且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2m N/m量级以下;由于在高盐矿化水中具有良好的增黏效果,含生物聚合物BZZF的化学驱油体系在高盐矿化水中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聚合物 耐盐 增黏能力 油水界面张力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和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姜伟民 刘波 +3 位作者 石开波 高孝巧 刘帆 于进鑫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一套百余米厚的白云岩。基于柯坪地区11条野外露头剖面1000多张岩石薄片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观察描述,运用微相分析方法,对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进行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环境分析。根据显微镜...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发育一套百余米厚的白云岩。基于柯坪地区11条野外露头剖面1000多张岩石薄片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观察描述,运用微相分析方法,对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进行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环境分析。根据显微镜下碳酸盐岩颗粒类型、生物群、沉积组构等显微特征,在肖尔布拉克组识别并划分出11种微相类型和5种成因上相似、纵向上变化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微相组合。此外,微相分析还表明,肖尔布拉克组储集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微生物格架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弱纹层状粉细晶自形晶他形晶白云岩微相(M F2)、内碎屑白云岩微相(MF10)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与微生物相关的微相(MF6,MF7和MF8)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柯坪地区 肖尔布拉克组 碳酸盐岩 微相类型 储集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径比对水下夹具维修海底管道的压溃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厚法 段梦兰 +3 位作者 王莹莹 于志栋 余阳 孙成功 《石油机械》 2017年第9期117-120,共4页
夹具维修是点蚀穿孔海管维修的主要方法,但夹具施加给海管的压力过大会导致海管发生压溃失效。鉴于此,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点蚀穿孔管道的有限元模型,研究长径比B/D对夹具维修点蚀穿孔海底管道压溃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点蚀穿... 夹具维修是点蚀穿孔海管维修的主要方法,但夹具施加给海管的压力过大会导致海管发生压溃失效。鉴于此,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点蚀穿孔管道的有限元模型,研究长径比B/D对夹具维修点蚀穿孔海底管道压溃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点蚀穿孔海底管道在夹具作用下的抗压溃能力,给出了B/D与夹具压溃压力pc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长径比B/D一定时,随着海管内压的增大,海管抗夹具压溃能力越强;内压一定时,海管抗夹具压溃能力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强。研究结果对夹具维修方法的适用性评价以及夹具整体结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维修夹具 长径比 压溃 点蚀穿孔 海底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步长线性叠加法的孔隙—弹性介质水力裂缝扩展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仲冠南 肖骁 +4 位作者 张庆军 王守志 白景彪 张梦千 喻高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92,共5页
时间步长线性叠加法(TLSM)已被广泛用于建模和分析多个竞争性水力裂缝在恒定内压载荷下的扩展过程。文章改进了TLSM方法,考虑储层孔隙弹性的影响,加入典型诊断性压裂试验(DFIT)的压力监测数据进行拟合,通过细化横向网格,在TLSM模型中使... 时间步长线性叠加法(TLSM)已被广泛用于建模和分析多个竞争性水力裂缝在恒定内压载荷下的扩展过程。文章改进了TLSM方法,考虑储层孔隙弹性的影响,加入典型诊断性压裂试验(DFIT)的压力监测数据进行拟合,通过细化横向网格,在TLSM模型中使用真实的压裂试验数据来模拟多个动态裂缝的扩展,研究了随时间变化的压力和孔隙弹性对缝网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LSM的模型可以量化和可视化裂缝发育随时间的压力变化,使用DFIT数据,可以有效地分析孔隙弹性介质地层,定量描述裂缝扩展过程中空间应力集中变化的动态可视化。该模型有助于现场施工过程压裂方案的调整,改善对缝网发育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步长线性叠加法 典型诊断性压裂试验 水力压裂 裂缝延伸 孔隙弹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笔石带划分及对沉积演化的指示
9
作者 高小洋 王传尚 +8 位作者 何文祥 张建伍 封莉 严婧文 万涛 朱建斌 徐鹏程 王斌 胡勇 《沉积学报》 2025年第4期1178-1198,共21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表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该组的沉积演化规...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表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该组的沉积演化规律,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取心井的笔石特征,明确乌拉力克组的时代归属,开展单井笔石带划分并建立生物地层格架,结合岩性发育规律分析黑色页岩的空间演化,并依据笔石体的演化对海侵的响应探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结果】(1)乌拉力克组隶属奥陶世中晚期达瑞威尔阶—桑比阶,并依据笔石发育特征将乌拉力克组分为四个笔石带,从下到上依次发育Pterograptus elegans带、Jiangxigraptus vagus带、Nemagraptus gracilis带、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2)通过对比分析笔石带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乌拉力克组北部QT9井附近发育完整的四个笔石带,南部缺失Pterograptus elegans与Jiangxigraptus vagus带;(3)乌拉力克组的Pterograptus elegans与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为两个海侵期,向上至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结论】乌拉力克组底部的黑色页岩由QT9井的Pterograptus elegans带到YinT2井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表现出强烈的穿时性,沿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向南地层逐渐变年轻,指示沉积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带划分 生物地层格架 乌拉力克组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