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端羧基改性聚酰胺-胺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的研究——以长庆油田花子坪区块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苏高申 罗跃 +3 位作者 李凡 范春林 詹泽丞 刘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0-355,共6页
为解决长庆油田花子坪区块结CaCO_3、CaSO_4垢的严重问题,采用氯乙酸为端基改性剂对1.0代和2.0代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进行端羧基改性合成了性能优良的阻垢剂1.0G PAMAM-COONa和2.0G PAMAM-COONa,通过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等方法对... 为解决长庆油田花子坪区块结CaCO_3、CaSO_4垢的严重问题,采用氯乙酸为端基改性剂对1.0代和2.0代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进行端羧基改性合成了性能优良的阻垢剂1.0G PAMAM-COONa和2.0G PAMAM-COONa,通过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合成阻垢剂对CaCO_3、CaSO_4的阻垢性能及复配的阻垢剂PNF-2.0G(阻垢剂PNF、2.0G PAMAM-COONa质量比1∶1)对长庆油田化子坪的采出水/现场注入水混配水(质量比1∶1)的阻垢性能,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0℃下,PAMAM-COONa的阻垢效果比聚酰胺-胺(PAMAM)的好、2.0G PAMAM-COONa的阻垢性能比1.0G PAMAM-COONa的效果好,在加药量为20 mg/L时,2.0G PAMAM-COONa对CaCO_3、CaSO_4的阻垢率为95.64%、92.35%,1.0G PAMAM-COONa对CaCO_3、CaSO_4的阻垢率为82.25%、89.36%。在加药量为20 mg/L时,对于97-42采出水/现场注入水的混配水,2.0G PAMAM-COONa和PNF单独使用时的阻垢率分别为75.53%和60.5%,而复配阻垢剂的阻垢率则高达95.56%;对于化100-45采出水/现场注入水的混配水,2.0G PAMAM-COONa和PNF单独使用时的阻垢率分别为38.5%和49.5%,而复配阻垢剂的阻垢率高达98.91%。经现场试验验证,该复配阻垢剂能起到优良的阻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羧基聚酰胺-胺 阻垢剂 碳酸钙垢 硫酸钙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差异化成岩作用对含油性的影响
2
作者 钟红利 王国熙 +3 位作者 吴九虎 蔡永吉 李海龙 刘美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3,共12页
为探究差异化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性的影响,以庆城地区长8特低孔、超低渗透储层为例,基于337个样品的铸体薄片统计数据和10个样品的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数据,计算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演化特征,分析了差异化成岩作用对储层含油... 为探究差异化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性的影响,以庆城地区长8特低孔、超低渗透储层为例,基于337个样品的铸体薄片统计数据和10个样品的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数据,计算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演化特征,分析了差异化成岩作用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庆城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发育溶孔和残余粒间孔。根据脆性矿物含量、软颗粒含量、孔隙度、钙质胶结物含量4个变量,可将长8储层划分为高孔砂岩(Ⅰ类储层)、较钙质胶结砂岩(Ⅱ类储层)以及富软颗粒砂岩(Ⅲ类储层)3种类型。Ⅰ类储层多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成岩早期压实作用最强,平均压实减孔率为60.0%,但后期溶蚀作用较强,平均溶蚀增孔率为11.8%,胶结作用较弱,平均胶结减孔率为27.0%,平均剩余孔隙度为9.5%;Ⅱ类储层仍多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河口砂坝砂体较Ⅰ类储层稍发育,早期钙质胶结作用强,压实作用相对较弱,平均压实减孔率为56.8%,平均胶结减孔率为34.1%,平均溶蚀增孔率为11.5%,平均剩余孔隙度为7.9%;Ⅲ类储层更易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缘砂体中,早期压实作用不强,平均压实减孔率为49.3%,但后期溶蚀作用较弱,平均溶蚀增孔率为10.5%,晚期胶结作用强,平均胶结减孔率为43.2%,最终孔隙度最低,平均值为6.9%。Ⅰ类、Ⅱ类储层孔喉半径集中分布于0.1~1μm,孔喉连通性好,孔喉非均质性弱,含油性也较好;Ⅲ类储层孔喉分布不集中,连通性差,孔喉非均质性强,含油性较差。早白垩世晚期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此时3类储层均未致密化。中成岩A期阶段,随着储层进一步致密化,3类储层物性以及孔喉结构的差异性增强,并影响了后期油气调整分布。长82储层含油性较长81储层差的原因在于前者的Ⅱ类储层更发育,较强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孔喉的连通性变差,不利于油气的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长8储层 成岩作用 孔隙度演化 含油性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溶解度实验及预测模型
3
作者 杨宏楠 乐平 +3 位作者 范伟 张维 汪周华 李丹宸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0-366,共7页
CO_(2)溶解度是影响低渗、致密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和深盐水层CO_(2)埋存效果的重要参数。基于高温高压可视化相态反应釜的CO_(2)溶解实验明确了地层温度和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多相流体饱和度变化对原油-地层水体系中CO_(2)溶解度... CO_(2)溶解度是影响低渗、致密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和深盐水层CO_(2)埋存效果的重要参数。基于高温高压可视化相态反应釜的CO_(2)溶解实验明确了地层温度和压力、地层水矿化度和多相流体饱和度变化对原油-地层水体系中CO_(2)溶解度的影响,并通过拟合实验结果建立地层温度及压力下原油-地层水体系CO_(2)溶解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原油-地层水体系中,CO_(2)溶解度受压力和流体类型影响较大,压力和含油饱和度越高,越有利于CO_(2)溶解,地层水矿化度和温度均能小幅度影响CO_(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呈现出多阶段溶解特征,并随含油饱和度的增大大幅增加;随着油水两相体系中含水饱和度的增大,CO_(2)溶解度迅速降低,且伴随温度的升高,CO_(2)溶解度小幅降低。基于CO_(2)溶解度实验拟合得到CO_(2)溶解度预测模型,油水两相体系中的CO_(2)溶解度可分别采用CO_(2)在原油、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对油水两相饱和度加权得到,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溶解度 原油-地层水体系 地层水矿化度 含油饱和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江油田抗高矿化度水质压裂液体系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马兵 宋汉华 +2 位作者 牛鑫 刘一仓 李转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02-606,540,共5页
环江油田在前期的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压裂液体系抗剪切、携砂性能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储层的有效压裂改造。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后发现该区压裂配液用水中含有浓度高于正常值数倍的Ca2+、Mg2+等金属离子,其能与胍胶高分子基团作用,导致... 环江油田在前期的压裂施工过程中存在压裂液体系抗剪切、携砂性能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储层的有效压裂改造。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后发现该区压裂配液用水中含有浓度高于正常值数倍的Ca2+、Mg2+等金属离子,其能与胍胶高分子基团作用,导致胍胶不能在水中充分溶胀或溶解,并出现分层和沉淀物。为此,研发出了抑制水质高矿化度、促进胶液溶胀、提高压裂液抗剪切能力的AH-Z螯合助溶剂与AH-W螯合稳定剂,大大减小了高矿化度金属离子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提高了压裂液的抗剪切、携砂性能,从而形成了有效稳定的交联冻胶,保证了压裂顺利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江油田 压裂液 高矿化度 螯合助溶剂 螯合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靖油田杨19区延9^1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合理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哲 陆军 +3 位作者 赵耀辉 张维 张春生 田清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7-503,共7页
目前多数的流动单元划分只考虑了岩性、物性等静态参数,划分结果与生产实际有偏差,并且流动单元验证方法较单一。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流动单元划分,针对绥靖油田杨19区延安组延91油藏的开发现状和所收集的相关数据,本次延91储层流动单元... 目前多数的流动单元划分只考虑了岩性、物性等静态参数,划分结果与生产实际有偏差,并且流动单元验证方法较单一。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流动单元划分,针对绥靖油田杨19区延安组延91油藏的开发现状和所收集的相关数据,本次延91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选取5组静态参数和3组动态参数,以期对其进行更加精准的流动单元划分。通过运用Q型分层聚类分析法对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A,B,C,D四类流动单元。本次合理性验证主要运用判别分析得出了其结果的正判率为99.3%,并从渗流特征、非均质性、空间位置相关性3个方面进行了验证,改进了流动单元的验证方法。划分结果表明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和生产动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流动单元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表明延91小层的流动单元类型以B类流动单元为主,A和B类流动单元应是未来剩余油挖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剩余油 延安组 绥靖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10油藏初期产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涛 张怀光 +1 位作者 曲春霞 杨卫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6期20-24,共5页
基于安塞油田G52井区长10油藏初期产能分布特点,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成岩相)等地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初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初期产能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即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大,油层较厚,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河... 基于安塞油田G52井区长10油藏初期产能分布特点,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成岩相)等地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初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初期产能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即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大,油层较厚,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河道边缘微相砂体厚度小,油层薄,物性差,初期产能较低。②初期产能的大小受成岩作用(成岩相)影响明显,即强溶蚀成岩相储层物性最好,初期产能最高;溶蚀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好,初期产能较高;长石溶蚀-绿泥石薄膜胶结成岩相储层物性较差,初期产能较低;沿西南方向,由于破坏性成岩作用逐渐增强,储层物性变差,导致部分油层厚度较大且位于分流河道主体部位井的初期产能很低甚至无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产能 地质因素 长10油藏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缝体识别及储层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百口泉组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张明 胡明毅 +5 位作者 喻意 焦树江 魏拓 孟磊峰 叶义平 印森林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88,共6页
断缝体是一种新的储集体类型。它是由断层、褶皱所伴生的裂缝与基质孔共同构成,具有立体不规则孔缝特征的构造地质体。断缝体包括断层滑动面、破碎带及诱导缝,既是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富集的主要因素,又是钻井风险防控及储层精准改造的关... 断缝体是一种新的储集体类型。它是由断层、褶皱所伴生的裂缝与基质孔共同构成,具有立体不规则孔缝特征的构造地质体。断缝体包括断层滑动面、破碎带及诱导缝,既是致密砂砾岩油气藏富集的主要因素,又是钻井风险防控及储层精准改造的关键因素。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埋深较大、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异常压力高、压裂改造难度大等特征,其断缝体刻画成为制约油气效益开发的技术难点。文中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东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裂缝为研究对象,在地震、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尺度精细描述了裂缝响应特征及断缝体储层发育模式。通过钻井资料及压裂资料分析,断缝体识别方法得到了验证,同时也为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效益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致密砂砾岩 百口泉组 玛东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大排量注水吞吐技术及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益 宁崇如 +5 位作者 陈亚舟 姬玉龙 赵立阳 王爱方 黄晶晶 于凯怡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733,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自然渗吸采收率低和长期衰竭开发后期地层能量如何补充的难题,在储层基本特征、致密油藏注水吞吐采油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排量水平井注水吞吐。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相结...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自然渗吸采收率低和长期衰竭开发后期地层能量如何补充的难题,在储层基本特征、致密油藏注水吞吐采油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排量水平井注水吞吐。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相结合方式,利用核磁共振等方法,通过室内注水吞吐实验研究了自然渗吸和不同注水速度下吞吐动态渗吸的作用范围和微观孔隙动用特征,分析了排量对孔隙动用情况的影响,并开展了焖井时间影响实验,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压裂水平井注水吞吐开发的注水量、焖井时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小排量时,注水吞吐主要动用的是大孔隙,中小孔隙动用较低;大排量时,注水吞吐不仅动用了大孔隙,且中小孔隙动用明显提高,使得整体的采收率出现较大增加。随着焖井时间的延长,油水置换作用越充分,使得注水吞吐采出程度越高,但其提高的程度逐渐稳定。对A9井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得到最佳日注水量为900 m^(3),最佳焖井时间为24 d,在矿场试验取得成功,初期日增油2.11 t,有效期365 d,累计增油77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排量注水吞吐 致密油藏 水平井 核磁共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水同产井流入流出动态关系曲线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常彦荣 李允 +2 位作者 李晓平 吴锋 曾玉强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2,共2页
气水井生产系统分析是目前采气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又是一个研究的难题,气水井生产系统分析的关键在于气水井的流入动态分析研究。基于气水井的流入动态的研究成果,将其与流出动态相结合。探讨了气水井的流入流出动... 气水井生产系统分析是目前采气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又是一个研究的难题,气水井生产系统分析的关键在于气水井的流入动态分析研究。基于气水井的流入动态的研究成果,将其与流出动态相结合。探讨了气水井的流入流出动态关系,为气水井的生产系统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井 生产系统 流入动态 流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星 赵金省 +1 位作者 张明 周建堂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27-230,共4页
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特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气液比、渗透率、注入速率、含油饱和度、地层内残留聚合物对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液比在(1∶1)~(3∶1)之间时,泡沫在多孔介... 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特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气液比、渗透率、注入速率、含油饱和度、地层内残留聚合物对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液比在(1∶1)~(3∶1)之间时,泡沫在多孔介质中封堵能力最强;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表观粘度随着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其高渗透岩心中的相对封堵强度要大于在低渗透岩心中的封堵强度;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注入速率越大其阻力因子越大,泡沫的注入速率最好控制在2 m/d以上;当含油饱和度大于30%时,泡沫无法形成较大的封堵压差;聚驱后残留的聚合物可以增大泡沫的封堵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多孔介质 封堵特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坡折带对岩性油藏的控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树同 王多云 +4 位作者 陶辉飞 王彬 乔华伟 郭永康 南北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研究发现,在盆地的缓坡边缘发育沉积坡折带。盆地延长组沉积坡折带整体上北西-南东方向分布,其中北部坡折带窄且坡度陡,向东部逐渐变宽、变平缓。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沉积坡折带对岩性油藏的控...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研究发现,在盆地的缓坡边缘发育沉积坡折带。盆地延长组沉积坡折带整体上北西-南东方向分布,其中北部坡折带窄且坡度陡,向东部逐渐变宽、变平缓。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沉积坡折带对岩性油藏的控制作用,认为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对储集层砂体组合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物性的控制,②对油藏封堵层——湖泛层空间展布的控制,③对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空间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坡折带 岩性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大型露头模型流场测量技术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轩 杨正明 +3 位作者 刘学伟 张亚蒲 田姗姗 徐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331-3337,共7页
应用电阻率测井原理,建立了一套大型露头模型平面流场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特低渗透天然砂岩露头制作大型露头模型进行流场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平行岩样具有非线性渗流特征的大型露头模型,其井网单元内平面流场特征为注入... 应用电阻率测井原理,建立了一套大型露头模型平面流场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特低渗透天然砂岩露头制作大型露头模型进行流场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平行岩样具有非线性渗流特征的大型露头模型,其井网单元内平面流场特征为注入流体沿主流线方向快速突进,但波及范围较小,且存在不流动区,驱替效果较差。分析了不同驱替倍数下流场的变化规律,对比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流场以及有效驱动的影响。大型露头模型能直观地反映流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驱替效果,能够更好地模拟实际油藏渗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渗流 天然砂岩露头 大型露头模型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8井区断裂与鹰山组岩溶储层成因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景瑞 梁彬 +5 位作者 于红枫 张庆玉 曹建文 淡永 郝彦珍 李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7-153,共7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多期次不同类型岩溶作用叠加改造是形成塔中古岩溶储层的主要动因,断裂是影响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中古8井区加里东期发育北西-南东逆冲断裂带,海西期发育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多期次不同类型岩溶作用叠加改造是形成塔中古岩溶储层的主要动因,断裂是影响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中古8井区加里东期发育北西-南东逆冲断裂带,海西期发育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带,组成网状断裂系统。岩溶储层发育于鹰山组顶面0~120m深度范围内,类型细分为:孔洞型、洞穴型、裂缝型和裂缝—孔洞型4种,以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为主。加里东至海西期多期、多组断裂及伴生的裂缝网状系统形成良好的流体运移通道,促进缝洞系统的形成与埋藏溶蚀作用及内幕白云岩化的发生,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形成碳酸盐岩孔-洞-缝复合型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断裂 岩溶作用 鹰山组 中古8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产液量水平井快速找水技术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大建 陆红军 +4 位作者 郑刚 马斯骏 茹琦 黄伟 杨啟桂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77,共6页
找水控水是水平井见水后的开发政策调整、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水平井单井液量低、水平井段长、改造段数多,常规生产测井找水受井筒低流量限制无法适应,现有封隔器分段生产找水技术作业效率低、周期长,无法满足现场... 找水控水是水平井见水后的开发政策调整、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水平井单井液量低、水平井段长、改造段数多,常规生产测井找水受井筒低流量限制无法适应,现有封隔器分段生产找水技术作业效率低、周期长,无法满足现场快速制定调控措施的需求。为了实现低渗透油田见水水平井精细找水目的,采用技术集成思路,提出了连续油管起下钻作业、井筒电潜泵排液增大流量、拖动MAPS测井仪对产层段连续监测为核心的快速找水新方法,设计了内穿复合电缆连续油管+电潜泵+MAPS测井仪的快速找水工艺管柱,研制了配套的复合电缆、撬装滚筒、高压滑环、穿越接头、测井仪器连接接头等工具和装置,系统具备了电潜泵供电和数据传输功能,形成了低渗透油田水平井快速找水技术。在对工艺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现场先导试验2口井,实现找水周期由25 d缩短至1 d,为低产液量水平井高效找水开拓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找水测试 连续油管 电潜泵 产液剖面 低产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水力压裂油藏压裂缝地质模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肖毓祥 吴忠宝 康丽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97,共3页
由于整体水力压裂油藏经措施改造后压裂缝特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定量化建立该类油藏的压裂缝地质模型一直是制约整体水力压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问题。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水力压裂缝的基本假设,考虑压裂缝物性的非均质性... 由于整体水力压裂油藏经措施改造后压裂缝特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定量化建立该类油藏的压裂缝地质模型一直是制约整体水力压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问题。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水力压裂缝的基本假设,考虑压裂缝物性的非均质性,采用油藏工程方法推导了裂缝的导流能力、渗透率和孔隙度数学模型,以单井为例定量化建立了整体水力压裂油藏压裂缝地质模型,为该类油藏的裂缝—油藏耦合数值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能更好地解决整体水力压裂油藏的开发方案设计及方案调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水力压裂 裂缝半长 裂缝导流能力 不稳定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RPM控水压裂液性能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罗明良 孙涛 +3 位作者 温庆志 刘小宁 范伟 廖乐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0,85,共8页
以阴、阳离子聚电解质为原料,应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RPM(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s)控水压裂液,评价了RPM溶液吸附、抗剪切及耐冲刷性能,并以油水相对渗透率为指标考察了RPM压裂液控水效果并分析其控水机理。考虑RPM吸附、滤失... 以阴、阳离子聚电解质为原料,应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RPM(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s)控水压裂液,评价了RPM溶液吸附、抗剪切及耐冲刷性能,并以油水相对渗透率为指标考察了RPM压裂液控水效果并分析其控水机理。考虑RPM吸附、滤失等因素,建立了低渗油藏RPM压裂液性能及注入参数优化模型。以长庆油田一口油井为例,综合考虑作业成本、产油量与含水率等因素,应用正交设计与数值模拟方法优化RPM控水压裂液的油水残余阻力系数比、滤失深度比及注入体积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RPM控水压裂液具有良好的抗剪切耐冲刷性能,通过物理化学吸附改变了岩石孔隙或微裂缝中油水渗流特性,尤其在高含水饱和度阶段可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80%以上;RPM控水压裂液的油水残余阻力系数比、滤失深度比以及注入体积分别在2~6、0.3~0.6与20~30 m^3范围内控水稳油效果明显;选择油水残余阻力系数比为5.0、滤失深度比为0.6的RPM控水压裂液在长庆油田高含水储层先导试验4井次,单井平均增油4.64t/d,含水率平均下降5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水压裂液 性能评价 低渗透油藏 相渗改善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定向钻井系统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侯宝东 刘伟 +1 位作者 韩利宝 刘安兵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共9页
目前,大多数定向钻井系统的最高工作温度介于150~175℃之间,只有极少数高于200℃,因此不能承受增强型地热系统地热井中300℃的高温。为此,开发了300℃定向钻井系统,包括300℃牙轮钻头、金属-金属马达、高温钻井液和MWD。该系统不仅适... 目前,大多数定向钻井系统的最高工作温度介于150~175℃之间,只有极少数高于200℃,因此不能承受增强型地热系统地热井中300℃的高温。为此,开发了300℃定向钻井系统,包括300℃牙轮钻头、金属-金属马达、高温钻井液和MWD。该系统不仅适用于增强型地热系统地热井钻进,而且可用于其他超高温油气井钻井。介绍了最高工作温度为300℃的钻头和钻井液马达及钻井液的研发、实验室与试验钻机测试、现场应用情况,以及采用的MWD仪器的研发和实验室测试情况。研究内容可为国内相关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地热井 钻头 马达 MWD 钻井液 定向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液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薛芳芳 马波 +3 位作者 初立国 程辰 刘保彻 梁晓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68,177,共5页
油田注采液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的检测对纳米级聚合物微球堵水调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尚属空白。为了实现油田注采液复杂体系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含量的快速、高效、准确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选择合适... 油田注采液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的检测对纳米级聚合物微球堵水调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尚属空白。为了实现油田注采液复杂体系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含量的快速、高效、准确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检测器、色谱柱和流动相条件,实现了油田注采液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和其它干扰物的先分离后检测,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测定油田注采液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浓度的方法:选用双羟基亲水色谱柱,250 mg/L NaH2PO4水溶液为流动相,绘制纳米级聚合物微球浓度数纳米级聚合物微球色谱峰面积(保留时间1.1 min处)的标准曲线,将得到的保留时间1.1 min处色谱峰面积带入标准曲线即可得到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的浓度。该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是10数2000 mg/L,最小检出量为5 mg/L。该方法具有非常好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5%)和加标回收率(>90%),可用于实际油田注采出液中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的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注采液 堵水调剖 纳米级聚合物微球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地面管线内结垢固体颗粒沉积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欢 赵华 陈腾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85,共6页
油田地面管线结垢机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结晶动力学。由于管道流动的复杂性,流体流动过程中的结垢机理尚不明确。研发了结垢动态分析仪,探讨了流体流动过程中的结垢过程,主要研究了结垢流体管道内速度分布、颗粒悬浮特征及位置、平均停... 油田地面管线结垢机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结晶动力学。由于管道流动的复杂性,流体流动过程中的结垢机理尚不明确。研发了结垢动态分析仪,探讨了流体流动过程中的结垢过程,主要研究了结垢流体管道内速度分布、颗粒悬浮特征及位置、平均停留时间分布等关键参数。研究表明:相同的流量下,管径越大,流体中碳酸钙颗粒越均匀地分散在流体中。相同管径下,流量较小时流体在管道截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匀。流量较大时在管道有限的长度内颗粒能够均匀分散在流体中。90°弯曲管中流体出现了涡旋区,增加了流动阻力,结垢量增加。管壁相对粗糙度愈小,结垢量与雷诺数相关性愈小;管壁相对粗糙度愈大,结垢量与雷诺数相关性愈大。流体流动具有温度效应,随着温度升高,管道内流体流动趋于稳定。研究为油田集输管线的清垢、阻垢工艺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面管线 结垢 固体颗粒沉积 流体流动 停留时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泡沫体系流变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金省 李攀 乔守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6年第6期51-54,共4页
三相泡沫相比两相泡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表观黏度,其流变性直接影响各种油田作业的进行,是进行水力计算的关键。对此,利用实验方法对不同固相类型、不同固相浓度、不同泡沫质量泡沫体系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三相... 三相泡沫相比两相泡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表观黏度,其流变性直接影响各种油田作业的进行,是进行水力计算的关键。对此,利用实验方法对不同固相类型、不同固相浓度、不同泡沫质量泡沫体系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三相泡沫体系流变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三相泡沫和两相泡沫一样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其流变行为符合幂律流体的流变特性。相比于水泥和聚合物微球,膨润土形成的三相泡沫体系具有更高的黏度,但聚合物微球形成的三相泡沫体系抗高速剪切的性能最强。高剪切速率下,表观黏度随着固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剪切速率下,表观黏度随着固相黏度的增大先增加后趋于不变。三相泡沫体系的表观黏度随着泡沫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泡沫质量为65%~95%,流变方程均符合幂律流体的流变模式,其中,稠度系数和流变指数均随着泡沫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泡沫 固相 泡沫质量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