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物与纳米乳液疏水缔合自组装页岩油水平井用超分子压裂液
1
作者 薛小佳 刘晓庆 +5 位作者 王德玉 武安安 吴江 王晨 李昌恒 彭长江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5,共9页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疏水缔合作用实现聚合物与纳米乳液分子间的自组装,得到适用于页岩油体积压裂的超分子压裂液体系。其中,滑溜水配方为0.1%DO-2+0.1%RW,携砂液配方为0.1%DO-2+0.3%RW。通过静态吸附量、接触角、减阻率、残渣量和岩心渗透率等参数的测定,评价了纳米乳液和超分子压裂液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乳液粒径小(约10 nm),在岩心表面的吸附损耗(约1 mg/g)较低,润湿反转能力较好,可将油湿岩心表面的接触角由126°增至154°,因而能顺利进入致密储层深部的纳米孔喉,具备良好的渗吸置换驱油潜力。通过调整减阻剂RW的浓度实现在线变黏,简化作业流程。超分子压裂液具有低摩阻(减阻率>70%)、润湿改性能力强(油滴接触角增幅超30°)、残渣含量低(携砂液残渣含量低至25 mg/L)、储层基质伤害小(携砂液破胶液岩心伤害率仅为15.2%)等特点。2021—2023年,该超分子压裂液在庆城页岩油规模应用208口井,单井初期产量由12.6 t/d提高至14.0 t/d,平均见油返排率由10.5%降至7.1%,提产增效效果显著。该技术可为其他同类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示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超分子压裂液 纳米乳液 表面活性剂 疏水缔合 渗吸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环境下单烃链和双烃链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
2
作者 刘峰 韩春硕 +5 位作者 张益 刘彦成 郁林军 申家伟 高晓泉 杨凯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2957,共19页
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高温高盐油藏环境严重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化学特性和驱油效果。为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进行基团... 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高温高盐油藏环境严重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化学特性和驱油效果。为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进行基团修饰的表面活性剂SDS-B在油水界面上的微观行为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SDS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尾链中引入链烷烃改变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排列方式,相较于单烃链表面活性剂,双烃链结构使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盐环境下依旧能紧密垂直于油水界面,SDS-B具有良好的分子界面行为。同时,链烷烃基团数目的增加导致SDS分子表现出轻微的弯曲,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多处聚集体,有利于形成多层吸附。SDS-B头基对Ca^(2+)的排斥作用明显强于SDS,径向分布函数第一峰值降低0.89,而且SDSB在Ca^(2+)环境下的油水界面厚度较SDS得到改善,厚度从1.13 nm升高到1.52 nm,显著增强了界面稳定性,表明烃链的引入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抗Ca^(2+)盐特性。SDS-B头基易与烃链基团形成分子内氢键结构,头基水化能力提高,盐水中的阳离子受到较大的束缚力,Ca^(2+)、Mg^(2+)、Na+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0.027×10^(-4)、0.065×10^(-4)、0.064×10^(-4)cm^(2)/s。在复杂盐环境及更高离子浓度下SDS-B头基亲水性及界面行为均优于SDS。本研究对三次采油中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烃链 耐盐性 分子动力学 油水界面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致密油有效储层识别与甜点优选 被引量:15
3
作者 何崇康 成良丙 +3 位作者 陈旭峰 孙钿翔 李超 赵国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2-818,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准。认为现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能够开发的致密油储层... 以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油田长7油藏试油、生产数据为基础,界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开发的储层为有效储层,从岩心观察、录井显示、储层实验分析、测井响应等4个方面建立有效储层的识别标准。认为现阶段鄂尔多斯盆地能够开发的致密油储层为孔隙度大于5.5%、渗透率大于0.03×10^(-3)μm^2的油斑细砂岩。有效储层恒速压汞显示喉道半径大于0.25μm,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30%,测井响应声波时差大于215μs/m。"甜点"区含油性较好,全烃气测录井气测值为基线的3倍以上,电阻率达到30Ω·m以上。从钻井允许误差和单井控制储量规模分析,最大单油层厚度应大于4 m,压裂后可动用油层厚度达到6 m以上。有利区筛选过程中按照先从沉积相带进行有利区带优选,然后用储层物性、油层厚度下限标准进行"甜点"筛选,在油藏内部产能建设实施过程中按照含油性、邻井实施效果排序,扣除风险区,避免低产低效区。形成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法,在新安边地区提交探明储量1.0×10~8t,建成了致密油规模开发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下限标准 有效储层 甜点优选 长7致密油 新安边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2022年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毕岭 肖玲 +2 位作者 贾慧 章宏波 陈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5-2347,共13页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笔者等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笔者等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CITESPACE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信息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水油田蜡样分析及化学清蜡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冲 王晓飞 +2 位作者 刘让龙 张桓 刘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79-81,103,共4页
为明确合水油田的结蜡机理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清蜡措施。本文以合水油田GP25-30油井所取蜡样为例,对其四组分、碳数分布、析蜡点、蜡晶结构等基本物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掌握了GP25-30油井的结蜡机理。研究了长庆油田常用的清蜡剂对GP25-30... 为明确合水油田的结蜡机理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清蜡措施。本文以合水油田GP25-30油井所取蜡样为例,对其四组分、碳数分布、析蜡点、蜡晶结构等基本物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掌握了GP25-30油井的结蜡机理。研究了长庆油田常用的清蜡剂对GP25-30油井蜡样的清蜡效果,结果表明在所评价的四种清蜡剂KEW329-1、CX-1、CX-3和生物清蜡剂中,室温下CX-3的清蜡效果最好,清蜡速率可高达1.68 g/min。本研究结果可为合水油田及其它高含蜡油田的生产和原油输送过程中的清防蜡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水油田 结蜡 清防蜡 蜡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表面活性剂驱油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峰 韩春硕 +4 位作者 郁林军 张益 刘彦成 高晓泉 杨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三次采油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微观上对表面活性剂驱油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MD模拟方法对表面活性剂进行研究已成为... 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三次采油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微观上对表面活性剂驱油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MD模拟方法对表面活性剂进行研究已成为热点。通过MD模拟计算系统中所有运动粒子的牛顿方程数值解,分析原子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利用MD模拟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微观行为,从而探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性能和微观驱油机理,MD模拟界面处表面活性剂的运动及聚集状态,分析界面处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界面体系的影响,对表面活性剂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MD模拟的原理概述,首先对MD模拟中的力场、边界条件、系综类型和数值算法进行了总结;其次重点阐释了MD模拟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微观机理,包括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表面润湿性,增加界面电荷及乳化作用等;介绍了MD模拟在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MD模拟在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发展方向,包括与生产相近的驱油环境、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分子力场和势能模型的优选、复合与多功能一体化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微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曹江骏 王茜 +3 位作者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71,共14页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物性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储层定量评价标准,并预测出...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物性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储层定量评价标准,并预测出有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与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含量高、孔喉结构复杂,具有高孔低渗特征。(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致密化的主控因素,储层平均视胶结率为86.3%,达到强胶结程度,以自生黏土矿物中的伊利石胶结为主;压实作用对储层致密化起次要作用,储层平均视压实率为46.0%,为中等压实程度;溶蚀作用降低了储层的致密化程度,但储层渗流能力较低,酸性流体难以大规模溶蚀,平均视溶蚀率仅为13.8%,为弱溶蚀程度。(3)受中等压实—弱溶蚀—强胶结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成岩系数差异较大。Ⅰ类储层成岩系数大于2.4,Ⅱ1类储层成岩系数为1.8~2.4,Ⅱ2类储层成岩系数为1.2~<1.8,Ⅲ类储层成岩系数小于1.2,Ⅰ类与Ⅱ1类储层为有利储层。区域上中部混源区有利储层发育规模最大,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致密化 强胶结作用 成岩系数 长7段 延长组 三叠系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体积压裂水平井产量预测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冲 屈雪峰 +2 位作者 王永康 陈代鑫 赵国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31,共9页
目前常用的水平井产量预测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解析方法都难以解决致密油储层横向非均质变化大和人工裂缝发育程度描述难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基于测井解释资料和体积压裂施工参数,从地质和工程两个方面对致密油水平井产量进行分析和... 目前常用的水平井产量预测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解析方法都难以解决致密油储层横向非均质变化大和人工裂缝发育程度描述难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基于测井解释资料和体积压裂施工参数,从地质和工程两个方面对致密油水平井产量进行分析和效果评价,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水平段地质参数(标准录井气测全烃值、渗透率、脆性指数)、油层包络面面积、储层横向非均质系数作为影响储层含油性、渗透性、可压性和非均质性的敏感性参数;将施工参数的单井总入地液量作为产量的工程敏感性参数。通过拟合回归,建立对数预测模型对致密油水平井产量进行预测,达到降低致密油规模开发中的投资风险,提高产建效益的目的。应用该方法对合水长7致密油区块6口水平井进行产量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仅为8.0%,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体积压裂 水平井 产量预测 敏感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油藏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新平 惠潇 +3 位作者 邓秀芹 左静 张文选 曾凤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79,共12页
基于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特征,分区带分析油藏类型及分布,研究中生界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缘冲断带、过渡带及天环拗陷带3个区带。西缘冲断带大断层发育,构造起伏大,主要发育断块油藏,油... 基于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特征,分区带分析油藏类型及分布,研究中生界油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缘冲断带、过渡带及天环拗陷带3个区带。西缘冲断带大断层发育,构造起伏大,主要发育断块油藏,油层分布层位分散,油藏规模较小,孤立分布。过渡带低幅度构造、低级序断层发育,低级序断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末之前形成的逆断层(Ⅰ期),少数为古新世(Ⅱ期)形成; Ⅰ期断层早于中生界油藏的主成藏期,断层的封闭与否关乎油藏的形成及流体分布,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局部形成连片。天环拗陷带油藏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连片分布。过渡带、天环拗陷带油藏主要分布在延长组中下组及侏罗系。研究认为,该区构造控藏作用明显,具备Ⅰ期低级序断层沟通油源是基础,发育低幅度构造及相对高渗储集区是核心,油藏是否遭受Ⅱ期断层作用调整改造是关键。早白垩世末期,原油在异常压力驱动下,沿Ⅰ期开启断层及叠置砂体输导运移,受围岩遮挡或Ⅰ期封闭断层封堵,在西缘冲断带的构造圈闭、过渡带及天环拗陷的低幅度构造、相对高渗储集区聚集成藏,形成断块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及岩性油藏;受Ⅱ期断层影响,部分油藏遭受调整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盐池地区 低级序断层 断层封闭性 储层颗粒定量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East特色解释技术在页岩油藏水平井部署中的应用及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黎刚 李斐 +2 位作者 张杰 王永刚 王磊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89-195,16,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分布面积广,纵向上分为上、中、下“甜点”段,且甜点高产富集,总资源量近百亿吨。薄层粉细砂岩是页岩油的主要储层,储层物性对含油性控制明显,有利生烃背景上的物性“甜点”区是页岩油藏有利...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分布面积广,纵向上分为上、中、下“甜点”段,且甜点高产富集,总资源量近百亿吨。薄层粉细砂岩是页岩油的主要储层,储层物性对含油性控制明显,有利生烃背景上的物性“甜点”区是页岩油藏有利富集发育区。近年围绕页岩油有利储层评价和水平井钻井需求,集成创新了三维地震“岩性、物性、含油性、脆性、非均质性、烃源岩品质”等六性预测技术;依据页岩油成藏特点,构建了“选对区、找准层、排好队、入好耙、控井长、稳轨迹、降风险、助压裂”的页岩油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地震横向优势、地质宏观优势及测井纵向优势,刻画三维空间的储层、构造变化特征,为页岩油甜点区优选、储量提交、水平井井位部署、轨迹导向及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断裂识别 神经网络 分频相移 甜点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环境中油套管腐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志平 赵爱彬 +4 位作者 张汝权 李明星 刘伟 姚金星 钟显康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5,74,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高温环境中油套管材料腐蚀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腐蚀、硫化氢腐蚀、元素硫腐蚀及氢气腐蚀。对上述四种腐蚀的规律、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场需求,对未来该领域的... 综述了近年来高温环境中油套管材料腐蚀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腐蚀、硫化氢腐蚀、元素硫腐蚀及氢气腐蚀。对上述四种腐蚀的规律、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场需求,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腐蚀 CO_(2)腐蚀 H_(2)S腐蚀 元素硫腐蚀 氢气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用气溶性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闫健 佀彬凡 +4 位作者 孙晓东 潘佳莹 朱文杰 王立 蔡亿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6-571,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效果,采用视窗蓝宝石全自动反应釜、布氏旋转黏度计和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等设备评价了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以及降低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的效果,并在... 为进一步提高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效果,采用视窗蓝宝石全自动反应釜、布氏旋转黏度计和高温高压界面张力仪等设备评价了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以及降低原油黏度、油气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超临界CO_(2)吞吐实验装置,考察了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对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S-320气溶性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最高,在80℃,19.6MPa下溶解度可达1.25%;随着FS-320质量分数的逐渐增大,原油黏度、原油和CO_(2)之间的界面张力以及最小混相压力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当FS-320的质量分数为0.5%时,可使原油黏度降低78.95%,最小混相压力由21.3MPa降低至17.2MPa,降低幅度为19.2%;超临界CO_(2)中加入FS-320后,填砂管岩心不同吞吐周期的吞吐效率明显提高,且入口端的压力值也明显升高,4个吞吐周期后的总采收率可达43.56%,与单独超临界CO_(2)吞吐时的33.25%相比提高了10.31百分点。研究结果说明,气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有效提高页岩油储层超临界CO_(2)吞吐的效果,对页岩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气溶性表面活性剂 超临界CO_(2)吞吐 混相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表面活性剂RCS-10改性聚丙烯酰胺的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赖小娟 刘贵茹 +5 位作者 刘晓庆 马永红 何平 王淼 成旭 雷宇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4,92,共7页
以十八醇聚氧乙烯醚(AEO)和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IEM)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氨基甲酸酯表面活性剂(RCS-10),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在室温下通过表面张力法测得RCS-1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19&#... 以十八醇聚氧乙烯醚(AEO)和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IEM)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氨基甲酸酯表面活性剂(RCS-10),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在室温下通过表面张力法测得RCS-1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19×10^(-4)mol/L.此外,还将RCS-10与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和丙烯酸共聚合成了一种新型疏水缔合聚合物(RHPAM),并对其水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20℃、剪切速率为170 s^(-1)的条件下,改性和未改性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黏度保持率分别为97.73%和87.07%.由此可见,RCS-10的加入提高了聚丙烯酰胺的耐热性和抗剪切性,并提高了聚丙烯酰胺的储存和损耗模量,表明其结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因此,RHPAM在改善压裂液耐热性、抗剪切性和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聚丙烯酰胺 临界胶束浓度 黏度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低伤害清洁水性稠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8
14
作者 范美玲 王磊 +3 位作者 李敬 袁斌 赖小娟 高进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0-688,共9页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和十八烷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AAOS),再使用低分子醇(乙二醇、丙三醇、正丙醇)、表面活性剂(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PEG)、聚乙...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和十八烷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AAOS),再使用低分子醇(乙二醇、丙三醇、正丙醇)、表面活性剂(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PEG)、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和疏水缔合聚合物(AAOS)配制了一种自交联耐高温清洁水性稠化剂(FPM-1)。对FPM-1的形貌、溶解性、表观黏度、耐盐性、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30%的FPM-1水溶液能显著增强AAOS聚合物分子间的疏水缔合交联作用,增大聚合物的流体力学体积。FPM-1水溶液为高黏弹性流体,悬砂性能好;质量分数为0.27%的AAOS在水中的溶解时间为7 min,最终表观黏度为90 mPa·s,质量分数为0.60%的FPM-1(具有等效聚合物含量)在水中的溶解时间仅需3 min,且最终表观黏度为165 mPa·s。在90℃、170 s^(-1)条件下剪切1 h后,质量分数为0.27%的AAOS水溶液的表观黏度为51 m Pa·s,质量分数为0.60%的FPM-1水溶液表观黏度为77 m Pa·s;质量分数为1.40%的FPM-1水溶液在180℃、170 s^(-1)条件下剪切1 h,最终表观黏度为53 mPa·s;质量分数为0.60%的FPM-1在5×10^(4)mg/L矿化度盐水中黏度保持率为60%。FPM-1体系能显著提高聚合物的黏度和溶解速度,具有低的表/界面张力,有利于破胶液的返排和回收再利用。FPM-1水溶液具有优异的耐盐、耐高温、耐剪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压裂液 疏水缔合聚合物 耐高温 抗剪切 高黏弹性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式分层注水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改星 姬振宁 +4 位作者 刁广智 冯杰瑞 汪广轮 靳筱宣 王尔珍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118,共5页
随着超低渗油气藏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层间吸水差异大,造成储藏动用程度严重不均、层间矛盾突出,影响整体开发效果。常规的分层注水技术存在测调过程复杂、分注合格率下降快且不能实时监测和调节井下分层注水量等... 随着超低渗油气藏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层间吸水差异大,造成储藏动用程度严重不均、层间矛盾突出,影响整体开发效果。常规的分层注水技术存在测调过程复杂、分注合格率下降快且不能实时监测和调节井下分层注水量等问题。采用压力波进行地面/井下双向无线通讯的智能分注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难题,基于该技术的数字式分层注水实时监控系统由井下智能配水器、地面控制装置和数据的远程无线传输模块组成,可实现井下分层流量的自动调节及注水参数的实时监测与上传、注水井动态数据的远程无线传输与分享等。现场试验1 600余口井,分注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试验区水驱动用程度提高2%~3%,自然递减降低1%~2%,效果良好。智能分注技术的完善与推广可为储层动态分析及油田注水策略的及时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气藏 数字式分层注水 实时监控 双向无线通讯 数据远程无线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油井结蜡机理及蜡沉积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景俊杰 付文耀 +4 位作者 彭冲 郑建刚 牛梦龙 李冬 李稳宏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8-73,共6页
陇东地区油井井筒结蜡问题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不同于其他区块多在井筒中部结蜡的情况,LN区块在井筒深部泵口、尾管附近结蜡现象严重,大大制约了该区块油井的正常生产。文中以LN区块蜡样及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蜡样组分、结构、碳... 陇东地区油井井筒结蜡问题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不同于其他区块多在井筒中部结蜡的情况,LN区块在井筒深部泵口、尾管附近结蜡现象严重,大大制约了该区块油井的正常生产。文中以LN区块蜡样及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蜡样组分、结构、碳数分布、溶蜡点及原油黏温曲线、碳数分布等的测定探索造成该区块结蜡严重的原因;并利用数学模型对该区块井筒结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含水率、温度、流速等外因对油井井筒结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该区块在井筒深部泵口、尾管附近结蜡的主要原因为原油中高碳数组分占比大、所结蜡为直链烷烃且碳链较长、蜡样中机械杂质及沥青质含量高;通过动力学分析表明:结蜡速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及流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结蜡机理 数学模型 结蜡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密度复合型清防蜡剂的研制与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秦建昕 李亚洲 +4 位作者 牛梦龙 李继彪 景俊杰 张粉艳 李稳宏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37-2140,共4页
陇东地区原油高密度清防蜡剂的组成为:重质芳烃56.6%,正庚烷28.3%,萘0.80%,表面活性剂AEO 4.0%,纳米硬脂酸钠微球0.3%,密度为1.023 3 g/cm^3。静态下,45℃溶蜡速率为0.048 0 g/min,防蜡率46.7%;动态下,清防蜡剂投加量1 g/L时,可有效降... 陇东地区原油高密度清防蜡剂的组成为:重质芳烃56.6%,正庚烷28.3%,萘0.80%,表面活性剂AEO 4.0%,纳米硬脂酸钠微球0.3%,密度为1.023 3 g/cm^3。静态下,45℃溶蜡速率为0.048 0 g/min,防蜡率46.7%;动态下,清防蜡剂投加量1 g/L时,可有效降低管壁结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蜡防蜡剂 高密度 制备 结蜡速率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研究及其在煤层气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毛恒博 刘毅 +4 位作者 李丽 岳龙 高军 邱枫 贾正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43,共5页
针对沁水盆地某煤层气区块前期使用活性水压裂液体系压裂施工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适合煤层气储层的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具体配方为0.2%起泡剂SK-1+0.3%起泡剂SK-2+0.2%稳泡剂WP-11+2.0%防膨剂KCl+N_(2)。室内... 针对沁水盆地某煤层气区块前期使用活性水压裂液体系压裂施工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适合煤层气储层的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具体配方为0.2%起泡剂SK-1+0.3%起泡剂SK-2+0.2%稳泡剂WP-11+2.0%防膨剂KCl+N_(2)。室内对该压裂液体系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压裂液体系在地层压力条件下能保持较长的泡沫半衰期,具有良好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体系在40℃下剪切120 min后黏度仍能保持在90 mPa·s以上,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此外,与常规氮气泡沫压裂液、活性水压裂液和胍胶压裂液体系相比,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具有更好的携砂能力、较低的滤失量以及较低的煤岩心渗透率损害率,能够适应煤层气储层压裂施工的需要。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同区块内前期使用活性水压裂液的2口煤层气井相比,使用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施工的3口煤层气井见气时间明显缩短,日产气量明显提高,说明研制的新型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压裂施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氮气泡沫压裂液 性能评价 泡沫稳定性 损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两相流对八通压裂头的冲蚀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柏晓涅 李美求 +3 位作者 刘秋波 李宁 宁林飞 宋德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3-128,共6页
为探究高压流体对八通压裂头的冲蚀磨损规律,建立了八通压裂头的流道模型。基于冲蚀磨损理论,研究了压裂头内部液固两相流特征及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和流道结构对最大冲蚀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冲蚀磨损主要发生在竖直... 为探究高压流体对八通压裂头的冲蚀磨损规律,建立了八通压裂头的流道模型。基于冲蚀磨损理论,研究了压裂头内部液固两相流特征及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和流道结构对最大冲蚀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冲蚀磨损主要发生在竖直流道壁面的出口段区域,呈条形带状分布,并且从出口端往上越靠近流道交汇处冲蚀磨损率越大;最大冲蚀率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其增长速率也逐渐增大,与颗粒质量流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侧边流道轴线与竖直流道轴线夹角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并且当夹角为55°时最大冲蚀率达到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压裂头的设计、优化以及安全防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通压裂头 液固两相流 流场特征 冲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河流沉积类型及演变——来自典型露头精细解剖的证据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科 赵俊峰 +3 位作者 薛锐 闫占冬 李旋 李一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7-1377,共11页
河流沉积是陆相沉积环境和地层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侏罗系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煤和储油层系。延安组早期河流沉积发育,延安一带出露典型沉积剖面,是剖析河流构型特征的难得窗口。采用沉积学理论... 河流沉积是陆相沉积环境和地层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相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侏罗系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煤和储油层系。延安组早期河流沉积发育,延安一带出露典型沉积剖面,是剖析河流构型特征的难得窗口。采用沉积学理论和构型要素分析方法,在野外露头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分析了延安组下部辫状河、曲流河的沉积构型特征,探讨了古河道规模和河流类型转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延安组延10沉积期辫状河发育,主要由河道、顺流加积体和沙质坝等单元组成,多期河道沉积叠置,呈厚层板状分布,泥质隔夹层不发育;延9早期演变为曲流河,发育河道、侧向加积体、废弃河道、泛滥平原及决口扇等构型单元,泥质隔夹层较发育,砂体连续性变差。采用经验公式估算,延10辫状河河道宽度为19.34~373.22 m,延9曲流河河道宽度16.81~99.21 m。延安组早期继承了富县组沉积期的古构造—古地理格局,随着填平补齐的发展和盆地沉积范围的扩大,古地形变缓,物源供给减弱,导致河流类型由辫状河演变为曲流河。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同物源体系供给条件下河流沉积构型特征及类型转换,油气储层预测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曲流河 构型要素 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